噴出岩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A.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構造形態:
一、水平構造和單斜構造
1.水平構造
未經構造變動的沉積版岩層,其形成時的原始產狀是水權平的,先沉積的老岩層在下,後沉積的新岩層在上,稱為水平構造。
分布:只是局限於受地殼運動影響輕微的地區。
2.單斜構造
原來水平的岩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後,產狀發生變動,當岩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形成單斜構造。
分布:單斜構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斷層的一盤或者是局部地層不均勻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皺構造
定義:組成地殼的岩層,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的構造,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產生的塑性變形,是地殼表層廣泛發育的基本構造之一。
三、斷裂構造
定義:構成地殼的岩體,受力作用發生變形,當變形達到一定程度後,使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產生各種大小不一的斷裂,稱為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是地殼上層常見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義:
在野外,我們有時可以發現,形成年代不相連續的兩套岩層重疊在一起的現象,這種構造形跡,稱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於褶皺和斷層,它是一種主要由地殼的升降運動產生的構造形態。
B. 噴出岩的構造
1)氣孔和杏仁構造:氣孔構造主要見於熔岩層的頂部,是由於熔流在冷凝過程中,尚未逸出的氣體上升匯集於岩流頂部,冷凝後留下的氣孔(圖2-16)。氣孔被拉長方向指示岩漿流動方向,氣孔構造常見於玄武岩。當氣孔被岩漿期後礦物充填,形如杏仁時稱杏仁構造(圖2-17)。常見的充填物有方解石、蛋白石、沸石類和綠泥石等,有時有金屬物,如自然銅等。
圖2-16 氣孔構造(黑龍江五大連池)
圖2-17 杏仁構造
2)枕狀構造:水下噴溢的基性熔岩呈枕狀橢球體相互堆疊稱枕狀構造(圖2-18和圖2-19)。枕體大小不等,上表面呈弧形,底面較平,藉此可判斷熔岩流的頂底。枕體核部較緻密,表面具玻璃質冷凝邊,有氣孔呈同心層狀或放射狀分布,中部有空腔。它多見於海相基性熔岩流中,個別見於中性或酸性熔岩中。
圖2-18 枕狀構造(據A.H.扎瓦里茨基)
圖2-19 枕狀構造縱剖面圖
放射狀虛線表示放射狀裂隙;環形虛線表示玻璃質表皮內緣;點區為枕狀體之間充填的沉積物;全黑區表示空洞
3)流紋構造:是由不同顏色條紋以及拉長的氣孔等所反映出來的流動構造(圖2-20)。該構造在粘度較大的酸性熔岩中最為特徵。
4)柱狀節理構造:熔岩在均勻而緩慢的冷縮條件下形成被冷縮裂隙分割開的規則多邊形長柱體稱為柱狀節理構造(圖2-21)。柱體均垂直於層面——冷卻面,斷面形態以六邊形為主,多見於厚層狀基性熔岩,亦見於熔結凝灰岩、火山通道、次火山岩、超淺成脈岩中。
圖2-20 流紋構造
圖2-21 南京六合桂子山玄武岩的柱狀節理
小結
本章介紹了岩漿岩的結構、構造分類特點以及岩漿岩礦物的生成順序。
復習思考題
1.什麼叫結構、構造,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在岩石學研究中有何意義?
2.結晶結構和玻璃質結構在偏光顯微鏡下和手標本上有什麼特徵?
3.等粒結構和不等粒結構,斑狀結構和似斑狀結構有何不同?
4.看圖說明文象結構、反應邊結構、環帶結構的特點?
5.常見的侵入岩、噴出岩的構造的特徵及其生成環境如何?
6.利用鮑溫反應原理如何解釋礦物的共生規律?
C. 噴出岩的形成過程中地面有時會發生什麼活動
火山爆發,或由此帶來的地震。
D. 學習任務噴出岩體(火山岩)構造的野外觀察與分析
一、火山機構的組成部分的識別
火山機構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形成的火山活動產物的總和。火山機構由以下部分組成。
(1)火山錐:前已敘及,火山錐是由火山噴發物質堆積在火山口周圍或旁側構成的錐狀體(圖8-23)。其主要特徵是近火山口,火山碎屑粗大,堆積厚度大;遠離火山口,火山碎屑細小,堆積厚度變薄。
圖8-23 火山錐形態
(據Rittmann,稍有修改)
1—正錐;2—側錐
(2)火山口:是火山物質向外噴發的地面出口。在野外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在地表易於識別,若遭侵蝕和破壞的火山,則根據火山噴發物的角礫大小、分布及平面形態來推測火山口的位置。火山口一般位於火山機構的中心,寄生的火山口往往偏於火山錐(正錐)的上坡方方向,火山口的形態有等軸狀或橢圓狀等,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常形成火山口湖,如長白山天池。破火山口是早期火山噴發以後,由於後期地質構造破壞或崩塌破壞了原有的形狀。
(3)火山通道:火山通道是地下岩漿房與地表火山口之間的連接通道,也稱火山頸、火山管道、火山筒等。它多為熔岩填充,若充填的物質是火山爆發(隱爆)破碎產物,則稱爆破(隱爆)角礫岩筒。
(4)次火山侵入體:次火山侵入體是指與火山作用同時間(可以有先後,但屬於一次火山作用連續過程)、同空間、同岩漿源的超淺成侵入體。它距地表0.5~3km;次火山岩常呈岩脈、岩床、小岩株。一個完整的火山作用過程應包括次火山侵入體。
二、古火山機構恢復的分析
查明恢復古火山機構,要充分利用遙感圖像的解譯和野外實地查明火山機構各個組成部分的位置、特徵及其相互關系,從而恢復出古火山的整體形態。查明分析火山機構恢復其形態從以下方面著手:
(1)充分利用高清遙感圖像反映的地形地貌特徵來確立古火山機構的位置。
(2)實地調查分析火山噴發類型、物質成分及各火山岩產物的先後順序。
(3)劃分火山岩相:火山岩相是不同火山構造部位的岩石組合,它應能反映其形成方式及產出狀態。由於各個火山機構特點不一,因此火山岩相也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及相應的名稱。一般以形成方式、產出狀態以及產出部位,再結合岩石組合類型予以命名。如寧蕪地區娘娘山、大山火山機構劃分的火山岩相有:近火口爆發碎屑相、近火口噴發沉積相、近火口噴溢熔岩相、火山口-火山頸火山灰流相、火山口-火山頸侵出熔岩相、侵出-溢流熔岩相(包括火山頸侵出熔岩相及近火口噴溢熔岩相)、次火山相、侵入岩筒相等,歸納起來不外火山頸侵出熔岩相(包括火山灰流相)、近火口噴發碎屑相(包括爆發碎屑及噴發沉積物質)、近火口溢流相及次火山相(包括侵入岩筒相)等四種。各岩相名稱均反映了所在火山機構的部位,形成方式或產出狀態及岩石組合名稱。
(4)火山岩產狀分析:火山岩產狀指火山岩層的走向、傾向,還包括火山岩體的產出狀態(如噴出、超淺成侵入)。在成層性明顯的火山岩中,容易確定其走向、傾向,但要確定岩石性質相近的兩個地質體(如次火山岩與噴溢的熔岩)之間的產出狀態關系卻較困難。在野外常藉助原生流動構造確定各個地質體之間的產出狀態,如寧蕪地區娘娘山古火山機構就是利用熔結角礫岩中的漿屑形成的面狀流動構造來恢復近火口岩石向火山口中心傾斜的產狀;如圖8-24同一地區大山古火山機構則根據粗安岩中的角閃石流線產狀,將火山頸的熔岩與近火山口溢出熔岩區別開來,從而找出了侵入前火山口的可能位置。圖8-24是該地區大山古火山機構剖面圖,圖中d、h兩點角閃石流線為陡傾斜,系火山頸侵出熔岩所在,g、k兩點角閃石流線為緩傾狀,應系近火口溢出熔岩所在,圖上方虛線示根據原生流動構造勾繪出來的剖面形態。
圖8-24 寧蕪地區大山古火山機構剖面圖
(轉引自馮明,2007)
1—角閃粗安(斑)岩;2—火山角礫岩;3—晶屑凝灰岩;4—沉凝灰岩;5—凝灰質粉砂岩;
6—陡傾狀流線測點;7—緩傾狀流線測點
(5)原生斷裂構造的觀察分析:放射狀斷裂及環狀斷裂經常是筒狀火山噴發的火山機構的伴生構造,而且它們的分布也能間接地或部分地反映火山機構平面形態,因此研究放射狀斷裂與環狀斷裂對於恢復古火山機構具有一定的意義。
學習指導
岩漿岩是組成地殼及岩石圈的三大岩類之一,在自然界有著較為廣泛的分布。岩漿岩的分布、岩體類型和構造特徵都是地殼岩石圈運動的一種反映。因此,岩漿岩區構造研究不僅可以闡述岩漿岩發育區的構造特徵、發展歷史和地殼深部狀態,從而揭示地殼運動性質;而且能夠為尋找和勘探內生礦床指明方向。
本學習情境重點是掌握岩體的原生構造、次生構造、與圍岩的接觸關系、產出的相對時代。
練習與思考
1.名詞解釋:協調侵入岩體、不協調侵入岩體、岩基、岩株、岩鞍、岩脈、岩牆、流面、流線、侵入(熱)接觸、沉積(冷)接觸、次火山侵入體。
2.試述侵入岩體中原生流動構造的類型與特點。
3.試述侵入岩體中原生破裂構造的類型與特點。
4.侵入岩體的岩相帶如何劃分?各有何特徵?
5.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錐各有何特點?
6.試述噴出岩可劃分出哪些岩相帶。
7.敘述侵入岩體與圍岩的侵入接觸,斷層接觸和沉積接觸的含義及其標志。
8.侵入岩體間的接觸關系類型有哪些?有何特徵?
9.侵入岩體的次生構造如何形成?有何特點?
10.侵入岩體形成時代如何確定?侵入岩體形成順序如何確定?
11.簡述火山岩的原生流動構造和原生破裂構造的類型與特點。
12.試述枕狀構造的發現有何地質意義。
13.何謂火山機構?火山機構由幾部分組成?
E. 深成岩 淺成岩 噴出岩的結構 構造特徵有何不同 為什麼不同
鑒定內來容和方法: 超基性源岩:橄欖岩、輝石岩、角閃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輝長岩、輝綠岩、玄武岩
中性岩:閃長岩、安山岩、正長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崗岩、流紋岩
脈岩:煌斑岩、細晶岩
對照所列岩漿岩的主要鑒定特徵,在肉眼下藉助於放大鏡、小刀等觀察不同岩石類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特徵。
二、岩漿岩肉限鑒別方法和步驟
對岩漿岩手標本的觀察,—般是觀察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後確定岩石名稱。
1)顏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鮮面的顏色,也要注意風化後的顏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總體顏色,如紫、綠、紅、褐、灰等色。有的顏色介於兩者之間,則用復合名稱,如灰白色、黃綠色、紫紅色等。
岩漿岩的顏色反映在暗色礦物和淺色礦物的相對含量上。一船暗色礦物含量>60%稱暗色岩;在60—30%的稱中色岩;<30%則稱淺色岩。
2)結構:根據岩石中各組分的結晶程度,可分為全晶質、半晶質、玻璃質等結構。
F. 地質學岩石的結構構造之類的很模糊怎麼回事
你這個問題很大,上課的話都要講好幾節課才能講清的。
首先要分清結構、構造的區別,結構是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以及顆粒之間的相互關系等,而構造是礦物集合體的形態、大小和空間排布。
以岩漿岩為例。
按結晶程度:全晶質、半晶質、玻璃質。
按礦物自形程度:自形、半自形、他形。
按礦物顆粒的絕對大小:顯晶質(肉眼能分辨,多見於侵入岩)、隱晶質(肉眼不能分辨,多見於噴出岩)。其中顯晶質根據顆粒大小分為偉晶、粗粒、中粒、細粒。
按礦物顆粒的相對大小:等粒、不等粒。
其中不等粒分為連續不等粒、似斑狀、斑狀(後兩者有斑晶、基質)
連續不等粒:礦物顆粒大小連續變化,沒有斑晶、基質的區別
似斑狀:基質為顯晶質,多見於侵入岩
斑狀:基質為隱晶質或者玻璃質,多見於噴出岩
拿到一塊岩漿岩標本,先看結晶程度,如果全部都是沒結晶的玻璃質就直接寫玻璃質結構;如果部分是沒結晶的玻璃質,部分礦物是晶質的大斑晶,就是斑狀結構。
如果是全晶質的,進一步判斷顆粒大小是顯晶質還是隱晶質,全部礦物都是隱晶質就直接寫隱晶質結構。
如果是顯晶質,判斷每個礦物彼此大小差不多還是相差比較大。差不多的話就是等粒結構,然後進一步根據絕對大小判斷是偉晶還是粗中細粒,對應就是偉晶結構、粗粒結構、中粒結構、細粒結構。
如果礦物彼此大的小的相差懸殊,那就是不等粒結構,如果沒有斑晶、基質的區別、連續變化的直接寫連續不等粒結構。
如果存在斑晶、基質,根據基質的大小,區分出斑狀跟似斑狀。然後根據斑晶大小區分出粗中細粒。
最後在前面加上自形程度。
以上是常規判斷結構的方法,但是注意有一些特殊結構,比如花崗結構、輝長結構、輝綠結構等,比如花崗結構實際上就是半自形粒狀結構,這里就不細講了。
岩漿岩的構造的話,比較簡單,除了一些特殊的斑雜構造、流紋岩特有的流紋構造、噴出岩特有的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洋底玄武岩特有的枕狀構造等,其他岩石大多是比較均勻無定向排列的塊狀構造。
比如這塊花崗岩,首先礦物全部結晶,是全晶質。
我們肉眼可以清楚的看到石英、黑雲母、長石的晶體,顯然是顯晶質。
礦物顆粒有大有小,大的是斑晶,小的是基質。斑晶成分主要有石英、黑雲母、長石,基質也是能肉眼看到晶體的,成分與斑晶類似。所以屬於似斑狀。
斑晶的顆粒大小,由於這個照片沒有比例尺不好判斷,比如是2~5 mm,那就是中粒。
自形程度還可以,姑且算自形-半自形吧。
最後定了這塊花崗岩是塊狀構造,自形-半自形中粒似斑狀結構。
以上就是如何判斷岩漿岩的結構構造,看著步數很多,判斷起來其實沒那麼復雜的。其他岩石的也一個道理,比如沉積岩,先從大類判斷是碎屑結構、泥質結構還是化學結構?然後如果是碎屑結構,那它是礫狀結構、砂狀還是粉砂狀?
G. 實驗二 岩漿岩的結構、構造和手標本觀察與描述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岩漿岩的主要結構、構造類型;掌握結構、構造的觀察和描述方法。
(2)通過對各類岩漿岩手標本的觀察和描述,基本掌握各類岩石的礦物成分、礦物共生組合,以及結構、構造、次生變化等主要岩性特徵,從而培養鑒定岩石的能力。
二、岩漿岩的結構、構造提示
1.岩漿岩的結構類型(表13-2)
表13-2 岩漿岩的結構類型劃分
2.岩漿岩結構的觀察方法
(1)首先觀察岩石中礦物的結晶程度。對具全晶質結構的岩石,應注意觀察是等粒結構還是不等粒結構。若為顯晶質等粒結構,則應測量主要礦物的粒徑(一般以測量長徑為准,對含長石的岩石則要以長石的粒徑為准),取其所量粒徑的平均大小,然後按照礦物粒度絕對大小劃分標准,寫出相應的結構。進而再觀察礦物的自形程度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確定其相應的結構名稱。如具不等粒結構,若岩石中礦物的粒度依次降低,則為連續不等粒結構;如礦物顆粒可分為大小截然不同的兩群,則為斑狀結構或似斑狀結構。當基質為隱晶質至玻璃質時,則稱斑狀結構;基質為顯晶質者,稱為似斑狀結構。但也常把由細粒至玻璃質組成基質的結構統稱為斑狀結構;把由中粒至粗粒組成基質的結構統稱為似斑狀結構。
(2)然後觀察礦物間的相互關系。當兩種礦物相互穿插,有規律地生長在一起時,可能出現文象結構、條紋結構。當一種或幾種礦物沿某種礦物的邊緣依次分布時,可能出現反應邊結構、環帶結構。當較大的礦物顆粒中包含較小礦物顆粒時,則可能出現包含結構。
(3)應注意具有相似結構的區別。如文象結構與條紋結構,相似點為組成此類結構的兩種礦物之間均以相互穿插的形式出現,且主晶都為鉀長石;不同點為文象結構是共結作用形成的,客晶為石英,而條紋結構是固溶體分解作用形成的,客晶為鈉長石或更長石。
(4)應注意觀察和總結不同結構的特點。如輝綠結構、粗玄結構、拉斑玄武結構、間隱結構的共同特徵均顯示由自形條板狀斜長石雜亂分布,構成格架。它們的主要區別主要體現在空隙中充填物特徵的變化上,輝綠結構空隙充填物為單個他形粒狀輝石;粗玄結構充填物為若干個細小粒狀的輝石和磁鐵礦;拉斑玄武結構充填物除與粗玄結構相同外,還有玻璃質或隱晶質物質;間隱結構充填物主要為玻璃質或隱晶質物質。
(5)應注意一些結構的專屬性。如輝長結構是輝長岩的典型結構;輝綠結構是輝綠岩的典型結構;粗面結構是粗面岩的典型結構;花崗結構是花崗岩的典型結構;二長結構是二長岩的典型結構等。
(6)結構的描述要突出重點。依據礦物的結晶程度、礦物顆粒的大小、自形程度以及礦物間的相互關系,可將岩石的結構劃分出很多類型。但在實際描述一塊岩石標本時,並不要按上述內容一一敘述,只要突出重點。如描述花崗岩的結構時,只寫明具中粒花崗結構即可,因「中粒花崗結構」含義的本身就已包括了全晶質的、等粒的、粒度在1~5 mm之間的、以半自形晶礦物為主的、礦物之間一般不具有相互穿插與反應邊關系等內容。
3.岩漿岩的構造類型(表13-3)
表13-3 岩漿岩的構造類型劃分
4.岩漿岩構造的觀察方法
岩漿岩的構造是岩漿運動和凝固作用的表現,常與岩漿的侵入、噴出活動等密切相關,是了解岩石形成地質環境的重要特徵之一。因此觀察岩漿岩的構造時,應著重注意礦物集合體或不同物質組分間的關系,以及礦物與礦物、礦物與隱晶質、玻璃質之間的排列或充填方式等特徵。同時應注意相似構造的區別,如條帶狀構造和流紋構造、氣孔構造與杏仁構造等,從成因上進行分析其差異。
三、岩漿岩手標本觀察與描述方法
對岩漿岩進行觀察和描述,一般的順序是: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次生礦物)、礦物的物性特徵等。
1.顏色的觀察與描述
描述岩石的顏色時,應分出原生色(新鮮面的顏色,能反映岩石的成分和形成環境)、次生色(即經過次生變化後風化面的顏色,可以反映岩石的風化或氧化過程)。
(1)深成岩的顏色。一般超基性岩、基性岩為深色,如橄欖岩、輝石岩、角閃岩等;酸性岩為淺色,如花崗岩;中性岩的顏色介於二者之間,如閃長岩、正長岩等。從基性岩到中性岩,再到酸性岩,顏色逐漸變淺。
(2)淺成岩的顏色。多受礦物粒度大小、結晶程度的影響。一般微晶和隱晶質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石顏色深(即結晶程度差的岩石比結晶程度好的岩石的顏色深),如流紋岩比花崗岩顏色深、安山岩比閃長岩的顏色深。
(3)噴出岩的顏色。不僅受到岩石成分、次生變化、結晶程度等方面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強烈氧化燃燒作用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基性噴出岩多呈黑、黑綠色,蝕變後呈中綠-淺綠色;中性噴出岩呈深灰、暗紫-紫紅色;偏鹼性的粗面岩類為淺灰-深灰色;酸性噴出岩呈淺灰-粉紅色。
2.結構的觀察與描述
(1)對於顯晶質岩石,當其主要造岩礦物粒度大致相等時,一般要求寫出粒度與結構名稱即可,如中粒輝長結構、粗粒花崗結構、中粒二長結構、粗粒半自形結構等。
(2)對於具有斑狀結構或似斑狀結構的岩石,還應指明基質所具有的結構。
(3)隱晶質和玻璃質岩石,一般只需寫明隱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或玻璃質結構即可(因為對於具隱晶質、玻璃質等結構的岩石,肉眼很難看清岩石的結構,只有在顯微鏡下觀察岩石薄片,才能確定具體結構)。
3.構造的觀察與描述
深成岩一般多具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淺成、超淺成岩多具斑雜狀構造;噴出岩則多具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流紋構造等。
4.礦物成分的觀察與描述
對礦物成分的觀察和描述主要有:礦物名稱、物性特徵、粒度大小、含量等。
(1)顯晶質等粒結構岩石的描述。一般要求描述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次生礦物。通常含量高的先描述,含量低的後描述,按「先高後低」的順序進行。
(2)礦物特徵的描述。應包括礦物形態、風化或蝕變程度、光澤、肉眼及鏡下鑒定特徵(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結構、構造等特徵)、粒度、目估含量等。
(3)斑狀結構或似斑狀結構岩石描述。應先指明斑晶礦物在整個岩石中的目估含量。然後以斑晶礦物含量「先高後低」的順序描述其特徵。再描述基質中礦物的特徵。若基質中礦物粒度呈細粒或更粗時,其描述方法和要求與描述斑晶礦物一致。若基質礦物粒度小於細粒時,一般只要求指明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即可,不要求做詳細描述。
四、實習內容
1.實習標本和觀察描述內容
使用下列標本觀察和描述岩石的結構、構造:
◎花崗岩:觀察描述全晶質結構、等粒結構、塊狀構造、他形粒狀結構、蠕蟲結構。
◎閃長玢岩:觀察描述斑狀結構、斜長石斑晶的環帶結構、基質中礦物的半自形粒狀結構、斑雜或條帶狀構造等。
◎玄武岩:觀察描述隱晶質結構、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柱狀節理、間粒結構等。
◎流紋岩:觀察描述斑狀結構、流紋構造、半晶質結構、玻璃質結構或霏細結構。
◎黑曜岩、珍珠岩:觀察描述玻璃質結構、貝殼狀斷口、珍珠狀裂紋等。
2.岩漿岩結構、構造和手標本觀察描述舉例
花崗岩
肉眼鑒定與描述:岩石比較新鮮。呈灰白色。花崗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顆粒比較均勻,粒徑一般2~5mm。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是石英、鉀長石、斜長石;次要礦物為黑雲母、角閃石;副礦物有鋯石、磷灰石。其中石英:不規則粒狀,煙灰色,貝殼狀斷口,油脂光澤,含量>25%;鉀長石:肉紅色,板狀,玻璃光澤;斜長石:長板狀,灰白色,玻璃光澤,光滑平整的解理面上可見聚片雙晶紋,鉀長石+斜長石含量約55%;黑雲母:黑色或棕褐色,片狀,具珍珠光澤;角閃石:黑綠色,呈近於長柱狀晶形,有時可見解理。暗色礦物含量約10%。
鏡下鑒定與描述:岩石新鮮,未經蝕變。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次要礦物為黑雲母、角閃石;副礦物有鋯石、磷灰石、榍石。花崗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
岩石定名:花崗岩。
閃長玢岩
肉眼鑒定與描述:岩石淺灰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成分為斜長石和角閃石,斑晶直徑1~6mm,斑晶含量為30%左右。其中斜長石:白色,板狀;角閃石:綠色,柱狀。基質為隱晶質結構。
鏡下鑒定與描述:斑狀結構。斑晶由斜長石和角閃石組成,並有少量黑雲母和石英。基質呈顯微粒狀結構,主要成分為斜長石,其次是角閃石,基質含量約65%。
岩石定名:閃長玢岩。
流紋岩
肉眼鑒定與描述:淺紫色,斑狀結構,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斑晶成分為石英和透長石。石英為不規則粒狀,無色,油脂光澤,貝殼狀斷口。透長石為柱狀,無色透明,玻璃光澤,有解理。斑晶粒徑1~2mm,含量約15%。少量氣孔略有拉長與柱狀透長石一起呈定向排列,顯示流紋構造。基質為隱晶質,淺紫色為主,夾雜有粉紅和白色。
鏡下鑒定與描述:岩石呈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石英和透長石,含量為15%~20%。基質具霏細結構,由他形石英和長石微粒組成,含量約75%。基質中含少量玻璃質。
岩石定名:流紋岩。
五、思考題
(1)常見岩漿岩的結構、構造有哪些?
(2)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在岩石結構上有何不同?
(3)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構造各有何特點?它們是怎麼形成的?
(4)研究岩漿岩的結構、構造有何地質意義?
H. 噴出岩與侵入岩在結構構造上有什麼差異
1.產狀:侵入岩常呈岩株,岩脈,岩牆產出,圍岩接觸帶有明顯的變質圈,或者接回觸變質圈。而噴出答岩是可以有層狀產出的,圍岩無變質圈。
2結構:侵入岩一般具有等粒全晶質、隱晶質結構岩體中心可見斑狀或者似斑狀結構,大小相對比較統一,而噴出岩快速冷凝,斑晶大小相對不穩定。
3構造:侵入岩一般是塊狀構造,絕無杏仁狀構造出現。噴出岩則多為氣孔,杏仁,流紋狀構造居多。最後一點,噴出岩的斑晶中暗色礦物含量一般會相對侵入岩少一些。
I. 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結構構造特徵不同的原因
岩漿岩的結構構造綜合到一起來說,其實指的就是其岩石中礦物晶體之間以回及礦物顆粒之間的答相互接觸關系。
顯然,深成岩、淺成岩和噴出岩的結構構造是存在明顯差別的,最起碼,深成岩的礦物結晶粒度會比較粗,而淺成岩和噴出岩的結晶粒度就會相對較細甚至為隱晶質,其原因是他們所處的形成環境不同、冷卻時間與結晶時間長短不同。
另一方面,從岩漿成分入手,由於其所處生成環境不同故而成分也不同,深成岩比淺成岩和噴出岩更偏向於基性,其岩漿的粘度會更大,因此粘度問題也影響到岩石形成後的結構構造。
J. 論述地表的地質組成特點有哪些(從岩石角度)
岩石的基本特點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可燃性有機岩,而不是礦物。
岩石,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礦物聚合體,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稱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集合體,也有少數包含有生物的遺骸或遺跡(即化石)。岩石有三態:固態、氣態(如天然氣)、液態(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態物質,是組成地殼的物質之一,是構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據其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按其成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稱岩漿岩,它是因地殼變動,熔融的岩漿由地殼內部上升後冷卻而成。火成岩是組成地殼的主要岩石,佔地殼總質量的89%。火成岩根據岩漿冷卻條件的不同,又分為深成岩、噴出岩和火山岩三種。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漿在地殼深處,在很大的覆蓋壓力下緩慢冷卻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構造緻密,容重大,抗壓強度高,吸水率小,抗凍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崗岩、正長岩、輝長岩、閃長岩、檄攬岩等。
2.噴出岩
噴出岩是熔融的岩漿噴出地表後,在壓力降低、迅速冷卻的條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築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當噴出岩形成較厚的岩層時,其結構緻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層較薄時,則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結構,近於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稱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發時,岩漿被噴到空中,經急速冷卻後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輕質多孔結構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輕質骨料,以配製輕骨料混凝土用作牆體材料。
二、沉積岩
沉積岩又稱水成岩。沉積岩是由原來的母岩風化後,經過風吹搬遷、流水沖移而沉積和再造岩等作用,在離地表不太深處形成的岩石。沉積岩為層狀構造,其各層的成分、結構、顏色、層厚等均不相同,與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結構緻密性較差,容重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較大,強度較低,耐久性也較差。
1.機械沉積岩
風化後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風、冰川等作用下,經搬遷、沉積、固結(多為自然膠結物固結)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礫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還有砂、卵石等(未經固結)。
2.化學沉積岩
由岩石風化後溶於水而形成的溶液、膠體經搬遷沉澱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鎂礦、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積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殘骸沉積而成。常用約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積岩雖僅佔地殼總質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極廣,約佔地殼表面積的75%,加之藏於地表不太深處,故易於開采。沉積岩用途廣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製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組成材料。石灰岩也是修築堤壩和鋪築道路的原材料。
三、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積岩,經過地殼內部高溫、高壓等變化作用後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積岩變質後,性能變好,結構變得緻密,堅實耐久,如石灰岩(沉積岩)變質為大理石;而火成岩經變質後,性質反而變差,如花崗岩(深成岩)變質成的片麻岩,易產生分層剝落,使耐久性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