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地質構造是什麼意思
㈠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㈡ 浙江寧波地質什麼岩石
凝灰岩為主
㈢ 地質作用,地質構造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專,外力作用有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地質構造是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名稱,主要有褶皺和斷層,褶皺有背斜和向斜,斷層主要有地壘和地塹。
㈣ 浙江的地理特徵
浙江省地理特徵非常豐富,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區的山區,舟山市 浙江地形的海島地貌,可謂山河湖海無所不有。浙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其中位於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全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佔全省總面積70.4%。
平原面積23.2%,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紹蕭平原(紹興、蕭山)、金麗衢平原(金華、麗水、衢州),溫台平原(溫州、台州),甬東平原(寧波);
浙江海岸線總長6400餘公里,居全國首位。有沿海島嶼3000餘個,水深在200米以內的大陸架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
該省的土壤以黃壤和紅壤為主,佔全省面積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為水稻土,沿海有鹽土和脫鹽土分布。
海洋
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495.4浙江平方公里的舟山島(舟山群島主島)為我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里,居全國第5位。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90.4公里,佔全國的1/3以上,10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105.8公里。東海大陸架盆地有著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前景。
㈤ 浙江以什麼地形地貌地質結構為主
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2張)
浙江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佔70.4%,平原和盆地佔23.2%,河流和湖泊佔6.4%,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
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區的山區,舟山市的海島地貌,可謂山河湖海無所不有。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其中位於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寧紹平原(寧波、紹興)、金麗衢平原(金華、麗水、衢州)、溫台平原(溫州、台州)。
㈥ 地質構造背景
浙江橫跨「揚子准地台」和「華南褶皺系」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其間以紹興江山深斷裂帶為界,西北部為「揚子准地台」的一部分,由「錢塘台褶帶」和「蘇庄台隆」兩單元組成;東南部為「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稱為「浙東南褶皺系」。
據《浙江省區域地質志》(浙江省地質礦產局,1989),自元古宙以來,浙江經歷了地槽、地台及陸緣活動等三大發展階段。神功旋迴時期,揚子地台處於優地槽發展階段,隨著神功運動地槽第一次褶皺回返,浙江「陸殼雛形」——龍門山島鏈形成。晉寧旋迴時期,揚子准地台為冒地槽發展階段,華南褶皺系進入優地槽發展階段,晉寧運動使揚子地槽全面褶皺回返,固結形成揚子准地台。華南地槽的東北邊緣也被牽動而發生局部(浙江境內)褶皺隆起。加里東旋迴(包括震旦紀)時期,揚子准地台進入地台發展階段,地台蓋層沉積厚逾10000m,晚奧陶世出現濁積岩型復理石沉積,因而屬於准地台型。華南褶皺系(浙江境內)此時沉積了一套夾有中基性火山岩的砂泥質碎屑建造,具優地槽向冒地槽過渡的特徵。加里東運動使華南地槽強烈褶皺回返,浙東隆起成陸,浙西上升形成大型的寬展型褶皺。至此揚子地台和華南褶皺系構成統一的地台,但兩大構造單元的隆起幅度顯然有較大差別,前者上升幅度小,而後者隆升幅度大。在鶴溪—鎮海一線東側的溫州-臨海坳陷帶中,有晚古生代鶴溪群的沉積。印支運動以強烈的褶皺活動方式在浙江境內形成一系列NE向褶皺和斷裂構造,並使之進入了另一個全新的地質歷史時期——陸緣活動階段。由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地殼運動十分強烈,以斷裂為主的劇烈構造變形及大規模的以酸性岩漿為主的噴發和侵入活動是本階段的最大特色。由於地殼呈現差異性斷塊升降,沉積建造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有很大變化和差別,各地層之間的假整合和不整合極為普遍,表明了本區域在燕山旋迴和喜馬拉雅旋迴時期獨特的地殼活動性。
綜上所述,自元古宙以來,浙江地殼運動經歷了不同類型的地殼耦合、交接,又多次改變匯聚、離裂格局和應力狀態,構造-岩漿活動頻繁,尤其中新生代的火山噴發和侵入作用廣泛而強烈,構成了環太平洋岩漿活動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㈦ 地質構造是指什麼
地質構造(簡稱構造):
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專征的總稱。構屬造是岩石或岩層在地球內動力的作用下產生的原始面貌。
尺度:
形成構造的構造運動也常稱為地殼運動,地殼運動通常很緩慢,以地質年代作為時間的尺度,但也有快速突變的運動,如火山噴發和地震。 構造的空間尺度有大有小,大的構造帶縱橫幾千千米,小的如岩石片理甚至礦物晶格位錯,但通常所說的地質構造是較大尺度上的。
類型:
構造的類型按構造形成時間可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原生構造,指成岩過程中形成的構造。
如岩漿岩的流面,沉積岩的層理等。 次生構造,指岩石形成後在構造運動作用下產生的構造,有褶皺,斷層等等。
㈧ 什麼是地質構造
中文名稱:地來質構造
英文名稱:geological
structure
定義自1:地殼運動中岩層和地塊受力後產生的變形和位移的形跡。反映了某種方式的構造運動和構造應力場。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2: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地塊和地層中產生的變形和位移形跡。地質構造按其成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
應用學科:
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利勘測、工程地質(二級學科);工程地質(水利)(三級學科)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㈨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層等回,稱為地質構造答。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