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英雄事跡有哪些

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英雄事跡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5 11:12:23

㈠ 地質學家李四光的故事。故事故事有哪些

地理學家李四光的故事比較多,地質學家,他主要是了特特中國,中國地質組,比如專石油等等,他的故事非常

㈡ 李四光地質學家的感人故事不到五十字

20世紀30年代,李四光主持興建的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區,凝結著他的教育救國理想。經過實地考察,李四光發現東湖之濱實乃辦學的上好寶地。

於是,在1928年11月,正式確定武昌東湖珞珈山一帶為國立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李四光請美國工程師開爾斯來進行新校舍的規劃設計,歷經一載有餘,終於完成。

然而,武漢大學的興建歷程卻並非一帆風順,經過李四光、王世傑的多方奔走,終於解決了建校申請、修路遷墳、經費等問題。

1932年5月26日,武漢大學隆重地舉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禮。李四光作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賀,並為武大師生進行了學術講座。當他演講完畢,畢業紀念刊的編輯們希望他為紀念刊題詞,他拿起筆墨寫下了兩行大字:「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

從此以後,他的「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一直在激勵武大師生不斷地博學慎思而篤行。李四光留下的莊重典雅、造型瑰麗的校舍建築群,不僅讓武漢大學贏得了「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美譽,其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亦鼓舞、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不斷開拓進取。



(2)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英雄事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盡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

李四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驅者敢於向舊事物挑戰的精神,作為教育家誨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為事業家從人民需要出發強烈的責任感,和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科學實踐中貫穿了前面所說的革命、育人、為人三者辯證統一的科學思想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樣,不僅留給我們許多還要去認識、去判斷、去解決的地質問題,而且也留給我們認識、判斷、解決的思想。

㈢ 搜索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的感人事跡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勤奮好學,13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但當時他並未想到要學地質。離開家鄉坐船到武昌去上學時,他看見帝國主義軍艦在長江里橫沖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國的小木船,非常氣憤,發誓一定要學造船,造出大兵艦,把洋人趕出長江,趕出中國!後來,他果然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保送去日本,學造船工業。可是,造船需要鋼鐵,鋼鐵又要礦石作原料,於是,李四光又遠渡重洋,去英國考上了伯明翰大學預科學采礦。學了兩年,他又考慮到造船、造機器需要鐵礦、燃料,可鐵礦、燃料全都埋在地下。中國地大物博,礦藏一定很豐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鐵礦、煤礦、石油,而要掌握打開地下寶庫的鑰匙,就得學地質學,於是他進了地質系學習地質,同時還兼學物理系的課程。這期間,他獲得了學士、碩士的學位。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解放後,李四光對我國的能源、地震、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推動了我國地質工作的開展。他還非常精通於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地質和地質力學。李四光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打破了「中國貧油論」的錯誤論斷,為中國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長期以來,中外地質學家總是一致認為「中國貧油」,這是因為在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大油田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海洋形成的,因此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有生油的條件。而中國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陸地,所以斷定中國是個貧油的國家。李四光不同意這個觀點,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察,認為不論是海相地層還是陸相地層,只要具備了生油的條件和儲油的地質構造,就能找到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陸續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李四光為我國的地質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孫中山勉勵他說道:「努力向學,蔚為國用。」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主張用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用此理論分析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大面積儲油層。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主張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研究涉獵廣泛,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他對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研究推翻了過去的「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斷言。

㈣ 李四光的英雄事跡有哪些50字左右

有如下兩個: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12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專代民主革命家宋教屬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並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並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㈤ 李四光有哪些事跡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也是中華民國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㈥ 李四光的個人事跡(短一點的)

李四光的個人事跡: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在湖北出生,字仲拱,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6)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英雄事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1949年秋,在海外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李四光沖破重重阻力,滿懷著惟圖國強、不謀己榮的愛國情懷,攜夫人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對於這樣的選擇,身邊的好多朋友感到不解,面對質疑,李四光堅定地回答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我所學的全部知識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

現在,我的祖國和人民還在貧困中掙扎,我應當回去,用我所學到的本領去改變祖國的面貌。李四光歸國之時正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

以李四光為首的地質學家們預見到,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大規模興起,我國地質科學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培養相關人才的任務迫在眉睫。

1951年8月,由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組成的東北地質學院正式成立。

時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李四光兼任校長,在學校籌備期間,李四光數次往返於北京和長春,親自參與籌建工作。從此,地學在吉林這片土地上扎了根。

㈦ 李四光的英勇事跡

李四光(1889年 - 1971年),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內,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容。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1905年赴日本留學,同年參加同盟會,先後在弘文學院、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1911年回中國。1912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地質學,1919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回中國,任中華民國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兼系主任。後再赴英國深造,1927年獲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中國。1928年7月至1938年4月任國立武漢大學建築籌備委員長,後在南京參與創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並任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直至1948年。1932年曾出任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代理校長。1949年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家地質部部長。1952年曾任北京地質學院首任校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編輯]
貢獻

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意義的研究。
提出了華東第四紀冰川的存在。
運用力學對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的研究,創建「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的概念。
預測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存有石油,後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證實其預測。

㈧ 李四光的事跡有哪些

你好,李四光是我們現代地質力學的奠基者,他的一生做出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把自己的青春和所有的才華都奉獻給了國家,他是一名優秀以及偉大的科學家,我們會永遠記著他的名字,為他光榮的事跡點贊之外,我們更應該學習他身上的科學態度,對工作嚴謹的作風,還有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

受到他的教育影響很多才子後來也都有不錯的成績,為後來開展地質研究工作不斷地輸送人才,所以李四光為教育事業也做出了很多奉獻。

㈨ 李四光有哪些事跡

1、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2、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了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東部有關第四紀冰川作用問題,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

40年代他又對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調查,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3、創立地質力學

20世紀20年代中葉,有關大陸運動起源的討論正值高潮之際,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陸車閥」自動控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作用的假說。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地質力學就從這里萌芽產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

(9)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英雄事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 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