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質容易發生強震
❶ 中國有哪些地方是容易發生地震的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的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自1900年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生4¾ 級以上地震3800餘次;其中,6~6.9級地震460餘次,7~7.9級地震99次, 8級以上地震9次。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從我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❷ 中國哪些地方最容易發生地震中國的地震帶都在哪些地方
中國何處可能發生地震?遷徙的青蛙和地震雲都是沒法給出答案的。要想對地質事件進行最靠譜的解釋,必然還得依據地質科學本身。看看專門研究地球動力機制與活動的科學——板塊構造學,給出的是什麼意見?
地震是地殼內能量的突變性釋放。地震發生時,隨著地震波而向外輻射的能量,對人類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造成了致命的威脅。而除了地震那巨大的破壞力外,它的不可預測性,也讓人們對它的恐懼再次上升了一個數量級。人們並無法像其他地質災害那樣,能夠顯而易見地觀察到地震的直接誘發源。如果你想避免火山災害,你可以遠離火山;想避免泥石流災害,你可以離開高落差的山區,想避免海嘯,你不呆在海邊就行。但是地震呢?翻閱人類自古至今留下的地震記錄,無論城市、海邊、山區、平原…一切人類可能居住的地方,似乎留下了這地下惡魔的淫威。地震,就彷彿撒旦手中的骰子一樣,那隨機的災難,說不定一不小心就甩到了哪裡。
在這致命的破壞性和不確定性面前,人們對地震的恐懼異化為了高度的警覺與敏感,一些事實上與地震並沒有太多聯系的現象,便會因為人們的恐懼與敏感而聚焦起了大眾的視線。但是,地震發生在哪裡真的就毫無規律可言嗎?這樣的說法同樣極端。雖然我們並沒有讓撒旦不擲骰子的本領,也依然無法知道那骰子隨機落在哪裡,落出多大的點數,但最起碼,經過地質學家們不懈的努力,我們至少知道了骰子必須灑在棋盤里。而棋盤在哪裡——在板塊構造學這門研究地球運動形態及其動力機制的科學面前——便是一個確定性的命題了。
板塊交界處的棋盤
板塊構造學(PlateTectonics)是一門全新的地球科學理論。它的誕生甚至比量子力學還要年輕幾十年。雖然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但其核心理論體系的建立,卻是在上世紀中葉隨著海洋磁異常條帶的擴張、洋中脊及熱點的發現才予以完成的。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框架主要立足於三個確定的事實以及兩個基本的假設。其中,【軟流圈的確定存在】、【星球級板塊的確定存在】、以及【岩石圈確定可以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這「三大事實」給了板塊構造學一個基本的圖景,而【地球總表面積不變】、以及【力在板塊中以剛性傳遞】這兩假設,則為板塊構造學所進行的一切解釋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
如果要形象地描述建立在「三大事實」上的基本圖景,簡單地說便是這樣的:在地核這個燃料爐的的加熱下,具有流動性特徵的軟流圈產生滾滾對流環。而最上部的板塊呢,則是飄在「軟流圈之海」上的七巧板,隨著前者的對流,隨波逐流地運動在地球的最表面。
圖景畫出來後,為了描述問題,我們還得讓它動起來。這就需要用到「兩大假設」了。
雖然板塊在對流環上是移動的,但地球表面卻被板塊完全覆蓋,並沒有絲毫未被板塊填充的空間來容許這些板塊自由地移動。根據第一假設【地球的總表面積不變】,這就相當於站在一輛擠滿了人的公交車上一樣,車廂的體積是一定的。如果你要進行一點位移,但同時卻又擴不出來額外的自由空間,那麼你的移動將必然同周圍接觸者產生作用:對前方人的擠壓、相對側面人的平移、以及相對身後的人的空間拉張。板塊之間也一樣,只不過板塊之間所進行的卻是星球級的擠壓、平移以及拉張。在直接接觸的條件下進行大規模的相對移動,可想而知,必然會伴隨著大量能量的釋放與轉移。再根據第二假設【力的剛性傳遞原則】,由於板塊是剛體,廣袤的板塊內部,並不會受到太多力的作用,它們相對運動時的能量釋放及力學效應,便被集中在了板塊之間針鋒相對的接觸邊緣。
於是,板塊邊緣集中了最為劇烈的力的作用,使得擠壓邊緣由於強烈的撞擊而形成宏偉的造山系,使得俯沖邊緣由於深深陷入地下而形成深邃的海溝,使得平移邊緣由於強烈的剪切摩擦而產生平直綿延的走滑斷裂帶,使得拉張邊緣由於破裂形成深大的裂谷或中脊…人們便是根據這些地貌學上的特徵反映,將板塊的邊界一點一點地勾勒出來,繪製成了如下所示的全球板塊分布圖。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圖片來源:godeyes.cn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除了一些早已經失活的造山帶(譬如秦嶺-大別、東中亞造山帶)外,其他的造山帶都以其尚不穩定的力學機制而在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作用下鋪開了自己的棋盤。這是沒有奇怪的。但是,仔細分析中國的地震分布圖,我們發現,在上面第一部分結尾時提出的問題,隨著板塊尺度的縮小,不僅沒有順利地解決,反而如同分形般,同樣再更次一級的尺度上出現了。這個現象明顯表現在華北板塊的內部,「為什麼次級板塊的內部,還是分布著如此之多的地震投影點呢?」
繼續回答「二級板塊的下面還有三級板塊」?不,已經不行了。大量研究表明,在數億年前太古代時,當單位陸塊拼貼形成統一的華北板塊後,顯生宙中的華北板塊,已然是一個無法再進行詳細劃分的整體了。
當然,我們還是心存僥幸,板塊之間的作用力【主要】集中在板塊的邊緣嘛,在內部,偶爾發生一些小規模的應力場調整,也是情有可原的…..等等,情有可原?
1668年,郯城大地震,里氏8..5級,約5萬餘人死亡,山崩地裂,泉涌三丈…
1975年,海城大地震,里氏7.3級,官方統計傷亡共18308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里氏7.8級,官方統計24.2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
在上面這些撼動人心的數據面前,板塊構造學家們好不容易用半個世紀建立起來的限定地震高發區的一點希望,便會隨著華北大地上地震之魔的狂舞,而如同震中的建築一樣,瞬間歸於崩塌嗎?在大自然無處不在的隨機性面前,難道我們就真的只能用混沌學那「測不準」三個字來敷衍萬事萬物?變幻莫測的造化胎動,難道就容納不下一點確定的回答?
不。要知道,地質學人所著眼的那個世界,並不是量子世界。
[ThinningofN.C.Craton]華北蘇醒!
這么說吧,我們知道,在時光的長河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地質學對滄海桑田的回答,已經使得地史變遷的這種印象早已深入人心。那麼換位思考一下,對於一個穩定的板塊來說,暫且不談別的板塊對其的作用,我們能不能想像它自己會漸漸地活躍起來,逐步成為一個構造活動的高發區域呢?答案,是會的。
我們那從隱生宙時期形成以來便經歷著數億年滄桑,穩定地接受著時間洗禮的華北板塊,在如今,已經從開始一點一點地失去它往日的厚重與沉穩,在時間中睜開了它沉睡的雙眼,一點點地活躍了起來,使得內部孕育了頻繁的地質活動。這種作用被稱為板塊的活化(Reactivation),研究表明,板塊的活化往往與板塊的減薄(Thinning)有關。而經過了岩石地球化學、地震波、地熱梯度等等諸方面的驗證,華北克拉通確實也有著減薄的事實。無論從其機制在板塊構造理論中的特殊性考慮也好,從地震預測及礦產勘探等應用方面考慮也罷,華北板塊的減薄,都註定將引來地學界的重視。2007年,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推出了為期8年的「華北克拉通」重大研究計劃,便是與華北板塊減薄相關方面的研究成為當前地學界熱點的一個有力佐證。
根據相關研究,雖然華北版塊內劇烈的地震活動並非直接來自相鄰板塊(太平洋板塊)的推擠,但太平洋板塊確實也難逃干係。由太平洋板塊俯沖所造成的擠壓應力場的直接波及區域是日本島弧的范圍,而朝向大陸的方向,隨著俯沖板塊向下運動,在較靠後的區域的地表范圍內,卻往往會發生拉張應力。我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對一塊橡皮泥或者面團,對它進行拉伸將不可避免地減少其厚度。板塊也一樣。在拉張應力場下,岩石圈同樣將遭受不可避免的減薄。只不過,對於剛性的板塊,我們卻無法像面團一樣使之柔和地伸展。伴隨著巨量的正斷層和相關的岩漿活動,拉張應力在地表的突然釋放,便成為了一次又一次地震活動的第一推動力。而這,也正是太行山-燕山地震帶的緣起之由了。
綿延萬里的華北平原內部,還有一條橫貫南北的大型平移斷層,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郯廬斷裂帶——它北起遼吉黑,南抵鄂東,波及河北、山東、江蘇,並與燕山地震帶「共振」於京津,直接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在華北大地上留下百萬年的傷痕。郯廬斷裂帶本來是中生代時由華北板塊和華南板塊碰撞而形成的,然而,在隨後太平洋俯沖作用下,伴隨著太平洋俯沖所帶來的巨大走滑分量,這條古老的斷裂帶重新活躍,成為了橫插在板塊內部的大地之刃。
當然,太行山正斷層系以及郯廬斷裂帶,只是華北板塊內部兩條比較宏觀的地震帶,事實上,在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中,俯沖入地幔的板塊必然會受到地幔的加熱,從而產生脫水相變。脫水過程中新生物質的浮力上升,以及體積擴大,都成為了華北克拉通減薄的積極貢獻因素,而對於人類來說,則又平添了諸多地震的隱患。最直觀的便是漫步在上述兩大地震帶之間的,深埋在地下的數以萬計的斷層與裂隙。記得不知是哪位地質學家說過,「華北板塊的構造樣式,就如同一個將盤子在地上摔粉碎,」他這樣形象地描述,「然後再踢上一腳。」
地震災害的防護,要建立在對地質客觀事實的承認上。我們無法改變華北板塊內部地質背景異常復雜的客觀事實,但是,這並不代表人們每天都要敏感到風聲鶴唳,看到一些稍微不正常的自然現象就「草木皆兵」。對地質現象的解答,主要還是要依據現代地質科學的成型理論。何況,在升級抗震設施技術上,在優化抗震機制建設上,我們確實還有很大可以去努力的空間。踏踏實實地依靠專業科學理論的進展,實實在在地著手於抗震工程技術的提高,才是人類——這個以理性和智慧而立身的種族——在亘古不滅的地質災害面前能夠給出的最有底氣的,也是的唯一的答案。
資料來源於:果殼網《「震」在哪裡——細數中國地震帶》一文
❸ 中國易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地區,其地形特點是什麼:易發生地震的地方主要有哪些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我國地震概況
地震活動地理分布是不均勻的、大地震往往只在某些特定地區發生。地震活動頻繁且強烈區域稱為地震區,許多大地震集中的狹長地震稱為地震帶。中國可劃分為23個地震帶。
1、郯城棗廬江帶。2、燕山帶。3、山西帶。4、渭河平原帶。5、銀川帶。6、六盤山帶。7、滇東帶。8、西藏察隅帶。10、東南沿海帶。11、河北平原帶。12、河西走廊帶。13、天水-蘭州帶。14、武都-馬邊帶。15、康定-甘孜帶。16、安寧河谷帶。17、騰沖-瀾滄帶。18、台灣西部帶。19、台灣東部帶。20、滇西帶。21、塔里木南緣帶。22、南天山帶。23、北天山帶。
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本世紀全球兩次造成死亡20萬人以上的大地震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死亡23.4萬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2萬人。
❹ 什麼樣的地質結構容易發生地震
斷層,且地形多為山地,植被稀疏,多暴雨的地方
❺ 什麼地質條件下容易產生地震繞射波,用什麼辦法可以消除它
繞射波(diffraction):在物理學中,把波繞過障礙物而傳播的現象稱為繞射。繞射時,波版的路徑發生權了改變或彎曲,它符合惠更斯原理。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把地震波在傳播中遇到地層劇烈變化的地方,例如斷層的斷點、斷棱,地層尖滅點,不均勻體、侵入體和地下礁的邊緣等所引起的波稱為繞射波。它可視為以這些點作為一個新的震源產生振動,並向周圍以球面波形式傳播。它是異常波中的一種,常以反射波的延續形態出現,頻率和有效速度均低於正常反射波,波峰(或波谷)數目少,能量衰減較快。利用這些特點可加以鑒別。此外,也可用理論時距曲線來確定。
❻ 哪些地方最容易發生地震
地震帶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系。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環太平洋火山
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范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2、地中海
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3、洋脊地震帶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
(6)什麼地質容易發生強震擴展閱讀
中國地震帶: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六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六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⑥吉林、黑龍江的東部。
❼ 世界上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什麼一帶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區,且呈有規律的帶狀,叫做地震帶。從世界范圍看,地震活動帶和火山活動帶大體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殼強烈活動的地帶。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黑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歐亞地震帶:又名「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發生在這里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
我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
對於地震帶有規律的分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世界主要地震帶與年青褶皺山脈有關。有的認為地震帶與板塊構造運動有關。
❽ 在地形圖上,什麼樣的地形圖是易發生地震的
樓主,你錯了,無論是什麼樣的地形圖都不可能發生地震。
如果是地質專圖,還屬可以根據地質特徵分析地質構造的大地特徵,分析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帶。可以根據歷史地震發生的特點,和地質構造的特點,進行綜合的、中長期的地震預測。當然,如果是臨震預報則需要根據儀器監測的結果來分析預報。
❾ 到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地震和火山噴發
地球上處於活動的地震斷裂帶上的地區容易發生地震,比如日本。在火山活動比較頻繁的地方容易發生火山噴發,比如印尼
❿ 地震的地質原因一般有哪些
由於地球在不斷復運動和變化,逐制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地震共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四種。構造地震是指在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