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地質災害有什麼
❶ 都江堰的地震災情
全國 地震已造成11921人死亡(更新)
四川 死亡人數近萬名 震中約6萬人仍杳無音信 入院傷員近7000人
北川縣 死亡人數達到7000多人 廣元 死亡52人
德陽 2300餘人死亡7695人受傷(更新) 成都市 死亡人數達323人,1059人受傷
都江堰市 聚源鎮中學死亡人數已增至50餘人 資陽市 10人死亡,86人受傷
眉山市 8人死亡,逾3000人受傷 中江縣 5人死亡
甘孜州 死亡5人 阿壩州 死亡59人,失蹤5人,重傷67人,傷680人
內江 死亡4人 遂寧 死亡7人
茂縣 死亡27人失蹤4人
重慶 遇難者已達11人 房屋垮塌317間(更新)
梁平小學 死亡5人,掩埋20多人,100多人受傷
甘肅 甘肅死亡人數升至206人 2179人受傷(更新)
隴南市 武都區50多人死亡,西合縣5人死亡,徽縣6人死亡,禮縣1人死亡 慶陽市 華池縣新增1人死亡,西峰區一學校16名學生受傷,寧縣新增1人受傷
平涼市 崆峒區大秦鄉新增10人受傷 天水市 武山縣新增3人受傷
甘南州 2人死亡
雲南 死亡1人
昭通 1人死亡,9人受傷
陝西 92人死亡,718人受傷(更新)
河南 2人死亡,5人受傷(更新)
❷ 成都有地質災害要發生嗎
據報道,25日晚上20時,成都市國土資源局與成都市氣象局共同發布第1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回警:預計從答25日20點00分起的24小時內,彭州、都江堰、邛崍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為三級,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
新聞配圖
根據成辦發[2014]16號文件要求,請二級預警區(市)縣負責組織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按照防災預案全部實施提前轉移避讓,撤出危險區域內遊客等外來人員;三級預警區(市)縣應限制遊客等外來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加強對山洪地質災害隱患的巡查和監測,發現險情及時組織受威脅人員轉移避讓。
來源: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成都)
❸ 誰有《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與區劃報告》 2009版的!畢業論文急用!謝謝!
❹ 都江堰有什麼特點
都江堰不僅設計合理,而且還有一套合理的管理養護制度,提出了「深淘灘專,低作堰」的養護維修屬辦法。在技術上還發明了竹籠法、榪槎法,在截流戾陵堰示意圖上具有就地取材靈活機動易於維修的優點。至今,這項水利工程仍在發揮其良好的效益。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❺ 都江堰龍池鎮被地質災害洪水和泥石流襲擊,以後會怎樣的情況
聽說要移民,地震將山體震鬆了,很多地方都沒法再住人,而且地震後很多人家是借錢再建,三翻五次的災害,只能等救助了。最近又在加緊重建,估計沒人願意出資了,跟我家聯建的房子剛修完,中午才簽字准備辦房產證,下午就洗白了。
❻ 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對都江堰有哪些影響急求!
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對都江堰地面上的建築破壞比較嚴重,江邊的護欄基本回都倒塌,但都江堰水利答工程在如此巨大的地震面前只是後來人們新加固的部分工程被損壞,原有的工程卻基本完好,體現了古代人建築藝術的高超、選材的精妙。
—— 08年汶川大地震後到都江堰親自考察所見。
❼ 都江堰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http://ke..com/view/2240.htm
❽ 汶川大地震對都江堰有什麼影響
都江堰災後重建200天 各經濟指標恢復性增長
昨(26)日,是「5
❾ 著名的都江堰有什麼主要的歷史影響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
幾千年來,岷江在這里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都江堰初成時以航運為主、灌溉為輔。《史記·河渠書》記載,「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利用溉浸,百姓饗其利。」岷江和長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產的木材還可以漂運成都,使得成都從秦朝時起便成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運之利,都江堰於農業灌溉的效益隨著灌溉渠系的發展愈加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寶瓶口至玉壘山東側之後,沿李冰開鑿的兩條乾渠流向成都。西漢時,蜀郡太守文翁新開一條乾渠將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東部。
東漢時,「望川原」上「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過現在雙流的牧馬山高地。同時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時代開辟的羊摩江基礎上不斷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發展。
經過上百年開發,到漢朝時都江堰灌區已經從秦朝時的郫縣到成都一線,發展到彭縣、廣漢、新都一帶,灌溉面積達「萬頃以上」(漢朝1頃約合今70畝)。《漢書·地理志》提到成都平原時稱「民食稻魚,無凶年憂,俗不愁苦」。
到唐朝時,益州大都督長史高儉廣開支渠,此後灌區渠系經過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積繼續擴大。都江堰的功效從此轉為以農田灌溉為主。
宋朝時都江堰灌區又有顯著發展,據王安石的《京東提點刑獄陸君墓誌銘》可知,當時灌區至少已達1府、2軍、2州共12個縣,其中僅陸廣負責的灌區就有1.7萬頃(約合今137.7萬畝)。清朝時,灌溉范圍達到14個州縣約300萬畝。
到了民國時期,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統計的灌溉面積為263.71萬畝;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出版的《都江堰水利述要》記述受益於都江堰的田地「計有川西14縣之廣……約520餘萬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擴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統。1960年代末,灌溉面積達到678萬畝;到1980年代初,灌區擴展到龍泉山以東地區並建成水庫近300座,灌溉面積擴大到858萬畝。
此後進一步的灌區改造將灌溉區域擴大到1000多萬畝,總引水量達100億立方米,使之成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9)都江堰地質災害有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古跡
都江堰周邊的古跡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
二王廟位於玉壘山麓,有「玉壘仙都二王廟」之稱,是紀念李冰父子的祀廟。它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原名崇德祠,後來幾經興廢,清代重建後命名為二王廟。廟內有許多與李冰父子以及都江堰工程相關的匾額、對聯和石碑。
主要建築有大殿、二殿、送生堂、聖母殿、老君殿、魁星閣等,依山勢布局,穿插於山林之間,從各處殿宇都能俯瞰到都江堰的全景。整個廟宇崇樓麗閣,雄踞江邊,氣勢巍峨。2008年5月12日,二王廟古建築群在汶川大地震中全部垮塌,後按清朝建制修舊如舊,已煥然一新。
在離堆北端的最高處有一伏龍觀。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曾降服江中的孽龍,鎖在離堆下的伏龍潭中,後世便立廟祭祀此舉。
該觀始建於晉代,北宋初期改名為伏龍觀。現存的三重殿宇,均為清代重修。大殿內有李冰石刻雕像,是1974年在江心發現的,刻於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高2.9米,重4.5噸,胸前有題記和造像年月,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
安瀾橋俗稱索橋,橫跨岷江都江堰上。舊時以竹為纜,木樁為墩,承托竹索,連貫而成。上鋪木板,旁設纜索,全長500餘米。橋始建於宋代之前,明末毀於戰火,清嘉慶年間重建。
❿ 都江堰的有關知識
都江堰——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科學創造的結晶——一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燦明珠。公元前256年秦昭襄工踐位期間,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建了這項彪炳史冊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這項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目前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1998年超過一千萬畝。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魚嘴分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都江堰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遐方,在 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使中外專家、學者、和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里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濟;文人墨客,多會與此。特別是建國以來,共和國三代領袖及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政要和專家學者,均蒞臨巡視、觀覽和考查。這里山水所在,勝跡如雲,景觀隨步,令人流連忘返。
都江堰灌區是四川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物華天寶,地傑人靈」,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水利,星羅密布,各展風韻,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人民渠、東風渠、三合堰、通濟堰,碧水盪伯;黑龍灘、三岔湖、魯班水庫,湖光漣灧;龍泉洞穿,天工開物,靈水泉涌」。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
都江堰用她的乳汁,哺育西蜀大地,創造了「天、地、人、水」和諧共榮的光輝典範。在人類向21世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