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地質結構土壤容易滑坡
⑴ 滑坡位置及所處斜坡地質結構
2004-06-22滑坡,即帕里湖以下峽谷段的危岩1,位於帕里湖口以下約550m的右岸4120~4320m高程處,中心位專置屬78°44′49″E,32°19′34″N。危岩1所在斜坡由色龍群灰岩組成,產狀傾北西;左(東)岸主要由厚層砂岩組成。滑坡後緣及西側均有斷層通過。
⑵ 地理中怎麼分辨某種地形容易產生滑坡還是泥石流
相同點:地勢較陡(山區等);地質不穩定(山體松動)。不同點:地表內瑣屑物質多;植被稀少;(短時期容)降水量大;山谷地帶等容易發生泥石流。山脊地帶等容易發生滑坡。其實,兩者發生的條件大都相同。泥石流要有水,滑坡不需要水也會發生。而水大都流向山谷,所以只有山谷才有泥石流,而山脊處山體凸出,重力大,加之陡,附近有開礦爆破,山脊處修路等都可能引發滑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⑶ 滑坡與地質構造
如圖2⁃3、圖3⁃20所示,本區分布的27條長度大於5km的斷裂及更多的小斷裂中的許多條成為滑坡的邊界。斷裂使完整的岩層被多條裂隙切割,使被割裂的部分斜坡與山體分離。斷層破碎帶還有利於地表水向坡體內滲透,從而利於滑動面發育及滑坡運動,所以斷裂構造活動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但斷裂構造不是滑坡發育的控制性因素,如圖2⁃3所示,在本區的北部,同樣分布較多的斷裂帶,同樣有強烈的構造活動,但卻很少有滑坡發育,如本區北部的J2n2地層,分布面積達607.97km2,佔全區的22.27%,其中分布14條斷裂,但其中的滑坡只有9.25km2,只佔該地層的1.52%。
本區地殼強烈抬升的新構造運動,使流水對溝谷的切蝕和側蝕更加劇烈,從提供有效臨空面和觸發滑坡活動兩方面均有利於滑坡發育。
⑷ 容易形成滑坡的斜坡結構
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結構鬆散、抗風化能力低,雨水或地表水滲回入後變軟的岩土答體所構成的斜坡容易發生滑坡。
上部為鬆散土石,下部為不透水的岩石,而且岩石層面和斜坡表面的傾斜方向一致,雨水入滲到不透水的基岩時受阻,上部鬆散土體就可能順岩石層面滑動,形成滑坡。
地質災害避險自救科普讀物
上部是鬆散土石、下部是基岩的雙層結構斜坡,容易發生滑坡
岩層傾斜方向與斜坡面傾斜方向一致的斜坡結構,就是所謂的「順向坡」,最容易發生滑坡。
地質災害避險自救科普讀物
基岩斜坡中,順向坡容易發生滑坡
⑸ 地質構造什麼是黏土滑坡
1、黏土復滑坡指發制生在尚未成岩或成岩不良的各種成因的粘土、砂質粘土中的滑坡。滑坡體以粘性土為主,有時有薄層狀或透鏡狀的碎石、卵石、砂礫石等粗碎屑物質夾在粘性土中或者伏於粘性土層之下。粘土滑坡多成群出現,在風化剝蝕殘丘和低緩丘陵狀的寬闊堆積階地地區最發育。滑體多沿基岩表面或軟弱夾層滑動,滑床坡度平緩,一般規模較小,滑速較慢。根據粘土的成因類型,粘土滑坡可進一步劃分為殘坡積粘土滑坡、冰水沉積粘土滑坡、海相粘土滑坡、河湖相粘土滑坡等亞類。其中以河湖相粘土滑坡較為常見。
2、滑坡是在一定的地形地質條件下,由於破壞力學平衡的各種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山坡上的不穩 定土(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山坡內部某一軟弱面(帶)作整體、緩慢、間歇性滑動的 變形現象稱為「滑坡」。由於山區鐵路、公路及其他工程設施的興建,需要開山動土,滑坡的危害也就更加突出了。嚴重的滑坡災害不但摧毀工程設施,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滑坡是世界常見的一種不良地質現象。
⑹ 常見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常見的抄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熱害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主要的地質構造有:
1.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斷層:包括地壘和地塹!
⑺ 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為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產生滑坡的主要條件:一是地質條件與地貌條件;二是內外營力(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第一個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⑻ 什麼樣的山體易產生滑坡
由泥岩、頁岩組成的坡體更容易發生滑坡。
一般來說,岩質滑坡的穩定性受到多種因素的控制,岩石的岩性只是一部分,最為重要的是結構面的控製作用。根據工程地質分類,以飽和單軸抗壓強度來確定,大於60兆帕為堅硬岩石,30~60之間為較硬岩石,15~30為較軟岩,5~15為軟岩,小於5為極軟岩。
所以說岩性越差,其抗剪強度越低,越容易產生滑坡。相對來說,由泥岩、頁岩組成的坡體可能更容易發生滑動,也容易風化產生泥化礦物,使得控制性結構面抗剪強度降低,坡體最終產生滑動。
(8)什麼樣的地質結構土壤容易滑坡擴展閱讀:
山體發生滑坡的前兆:
1、大滑動之前。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或者出現泉水突然乾枯,井水位突變等類似的異常現象。
2、在滑坡體中。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它反映了滑坡體向前推擠並受到阻礙,已進入臨滑狀態。
3、大滑動之前。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上隆現象,這是滑坡明顯的向前推擠現象。有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這種現象反映了深部變形與破裂。動物對此十分敏感,有異常反映。
4、臨滑之前。滑坡體四周岩體會出現小型崩塌和鬆弛現象。如果在滑坡體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那麼大滑動之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體滑坡
⑼ 論述地質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
滑坡的主要組成要素滑坡體一指滑坡的整個滑動部分,簡稱滑體;
滑坡壁一指滑坡體後緣與不動的山體脫離開後,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狀的分界面;
滑動面一指滑坡體沿下伏不動的岩、土體下滑的分界面,簡稱滑面;
滑動帶一指平行滑動面受揉皺及剪切的破碎地帶,簡稱滑帶;
滑坡床一指滑坡體滑動時所依附的下伏不動的岩、土體,簡稱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緣形如舌狀的凸出部分,簡稱滑舌;
滑坡台階一指滑坡體滑動時,由於各種岩、土體滑動速度差異,在滑坡體表面形成台階狀的錯落台階;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體和周圍不動的岩、土體在平面上的分界線;
滑坡窪地—指滑動時滑坡體與滑坡壁間拉開,形成的溝槽或中間低四周高的封閉窪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體前緣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縫一指滑坡活動時在滑體及其邊緣所產生的一系列裂縫。位於滑坡體上(後)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稱拉張裂縫;位於滑體中部兩側,滑動體與不滑動體分界處者稱剪切裂縫;剪切裂縫兩側又常伴有羽毛狀排列的裂縫,稱羽狀裂縫;滑坡體前部因滑動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張裂縫,稱鼓張裂縫;位於滑坡體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狀展布者,稱扇狀裂縫。
以上滑坡諸要素只有在發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時具備,並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滑坡的主要組成要素滑坡體一指滑坡的整個滑動部分,簡稱滑體;
滑坡壁一指滑坡體後緣與不動的山體脫離開後,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狀的分界面;
滑動面一指滑坡體沿下伏不動的岩、土體下滑的分界面,簡稱滑面;
滑動帶一指平行滑動面受揉皺及剪切的破碎地帶,簡稱滑帶;
滑坡床一指滑坡體滑動時所依附的下伏不動的岩、土體,簡稱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緣形如舌狀的凸出部分,簡稱滑舌;
滑坡台階一指滑坡體滑動時,由於各種岩、土體滑動速度差異,在滑坡體表面形成台階狀的錯落台階;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體和周圍不動的岩、土體在平面上的分界線;
滑坡窪地—指滑動時滑坡體與滑坡壁間拉開,形成的溝槽或中間低四周高的封閉窪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體前緣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縫一指滑坡活動時在滑體及其邊緣所產生的一系列裂縫。位於滑坡體上(後)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稱拉張裂縫;位於滑體中部兩側,滑動體與不滑動體分界處者稱剪切裂縫;剪切裂縫兩側又常伴有羽毛狀排列的裂縫,稱羽狀裂縫;滑坡體前部因滑動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張裂縫,稱鼓張裂縫;位於滑坡體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狀展布者,稱扇狀裂縫。
以上滑坡諸要素只有在發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時具備,並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溝谷河流遍布於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
從斜坡的物質組成來看,具有鬆散土層、碎石土、風化殼和半成岩土層的斜坡抗剪強度低,容易產生變形面下滑;堅硬岩石中由於岩石的抗剪強度較大,能夠經受較大的剪切力而不變形滑動。但是如果岩體中存在著滑動面,特別是在暴雨之後,由於水在滑動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強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動。
降雨對滑坡的影響很大。降雨對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雨水的大量下滲,導致斜坡上的土石層飽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層上擊水,從而增加了滑體的重量,降低土石層的抗剪強度,導致滑坡產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的特點。
地震對滑坡的影響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強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內部結構發生破壞和變化,原有的結構面張裂、鬆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較大變化,特別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對斜坡穩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許多餘震,在地震力的反復振動沖擊下,斜坡土石體就更容易發生變形,最後就會發展成滑坡。
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後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滑坡災難發生時的躲避措施
當遇滑坡發生時,至少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發生在甘肅省東鄉縣的著名的高速黃土滑坡——灑勒山滑坡中的倖存者就是在滑坡發生時,緊抱住滑坡體上的一棵大樹而得生。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如群測群防站或縣、市、地區及省政府,均設有「國土資源局」。該機構應責無旁貸地擔當此項責任。並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3)政府部門應立即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及可能的影響區。並通知鄰近的河谷、山溝中的人們做好撤離准備,密切注視災情的漫延和轉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轉化為泥石流災害(即次生災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線工程(如水庫、干線鐵路、干線公路、發電廠、通訊設備、干線渠道等)所引發的次生災害或第三次災害的發生,如火災、洪水等。注意調查滑坡是否有間歇性活動特點,盡可能確定其再次活動的可能性和時間。如果必要的話(需經有關專家或科技人員論證),應迅速設立觀測點(站)或觀測網,密切注視其變化動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我國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二是改變滑坡體的外形,設置抗滑建築物;三是改善滑動帶的土石性質。其主要工程措施簡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
A.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輔助措施,而且應是首先採取並長期運用的措施。其目的在於攔截、旁引滑坡區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區內;或將滑坡區內的雨水及泉水盡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進入滑坡體內。主要工程措施有:設置滑坡體外截水溝;滑坡體上地表水排水溝;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區的綠化工作等。
B.排除地下水:對於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
截水盲溝——用於攔截和旁引滑坡區外圍的地下水;
支撐盲溝——兼具排水和支撐作用;
仰斜孔群——用近於水平的鑽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還有盲洞、滲管、垂直鑽孔等排除滑坡體內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C.防止河水、庫水對滑坡體坡腳的沖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體上游嚴重沖刷地段修築促使主流偏向對岸的「丁壩」;在滑坡體前緣拋石、鋪設石籠、修築鋼筋混凝土塊排管,以使坡腳的土體免受河水沖刷。
(2)改變滑坡體外形,設置抗滑建築物
A.削坡減重:常用於治理處於「頭重腳輕」狀態而在前方又沒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體,使滑體外形改善、重心降低,從而提高滑體穩定性。
B.修築支擋工程:因失去支撐而滑動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動可能較快的滑坡,採用修築支擋工程的辦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條件,使滑體迅速恢復穩定。支擋建築物種類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樁、抗滑擋牆等。
C.改善滑動帶的土石性質:一般採用焙燒法、爆破灌漿法等物理化學方法對滑坡進行整治。
由於滑坡成因復雜,影響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幾種方法同時使用綜合治理,方能達到目的。
⑽ 滑坡區地質條件
滑前的滑區范圍內只有靠近大壩的地區有3個勘探孔,岩滑發生後,在坍塌體上打了18個以上的鑽孔,並詳細研究了已暴露的滑動面地質情況。
岩滑區由道格統基底及麻姆統、下白堊統、上白堊統組成(圖4.1),岩層構造類似椅形,上部椅背,岩層走向EW,向N傾斜,傾角45°~50°。椅子的座部,走向SN,向E傾斜,傾角在滑坡兩側,為18°及20°,中央部分接近水平。椅背與座部過渡段傾角是突然變化的。
圖4.1 瓦央峽谷左岸的理想地質剖面
區域岩層共有4種建造。層厚約1000m。建造A由灰岩組成,在壩下游出露。在滑坡范圍內,建造B最大厚度350m。由鮞狀灰岩組成,有的已白雲岩化,本建造屬道格統,是發生大部分岩滑的基床,岩層是剛性的,不易變形。建造C,厚230~350m,主要為結核灰岩,或燧石灰岩,偶夾有薄層泥灰岩,滑坡體基本上由本建造構成,建造C層共分8層(圖4.1)自下而上為:1麻姆層;2上麻姆層;3~5為下白堊統;6~8為上白堊統。其中1、3、7單層厚度5~20cm,易於變形。建造D,不在滑坡范圍內。
在滑坡體中岩層的層理與層面節理很重要,建造C下部岩層的層面節理間距僅為5~15cm,約60%的滑動面與層面和層面節理重合。1960~1963年,調查岩石滑坡的地質學家懷疑道格統與麻姆統組成的接觸面是個可能的滑動面,布格伊利的詳細調查指出:滑動面不在接觸面處而是在稍高的地方切入麻姆統的內部。
岩體中的主節理是走向SN的垂直節理,成為岩滑的上下游(東西側)邊界。
新近紀以來的喀斯特作用,使得灰岩內地下洞穴很發育,地表有不少落水洞,地表水很易下滲。
更新世冰川的冰蝕作用刨削去數百米厚的岩層。形成寬淺河谷。冰期後河流強烈下切形成深度超過300m的V型河谷。瓦央河在壩上游切過一個向斜褶皺,向斜軸向大致為EW向。兩岸岩層向河谷傾斜。
大量的岩層蝕去,使得岩體表部產生御荷裂隙,許多裂隙平行於谷壁,裂隙帶厚度達100~150m,分離出來的岩板厚約9m。
滑坡發生後,根據打在滑坡體上的鑽孔資料繪制的地質剖面,其剖面位置如圖4.2。
滑坡後打的鑽孔中發現滑動面以上有幾米厚的糜棱岩或破碎帶,主要由砂、粉土與粘土組成,其中粒徑小於2μm部分的粘土礦物約35%。1960年壩址勘探孔沒有報道過這個糜棱岩帶。
圖4.2 瓦央岩滑體地質圖
層面節理間有極薄的泥化物,肉眼估計粘土礦物約佔16%,X光衍射得知主要為蒙脫石。這些泥質薄片在高壓下高度固結,顯得很硬,浸水不溶解,並不變成塑性,節理面粗糙,泥質薄層分布少,因此認為它不影響穩定性。
壩址區曾在固結灌漿前後測過岩體震波速度,在滑坡發生前兩年,觀測到波速突然降低,短期內縱波波速從5000~6000m/s降至為2500~3000m/s。可能意味著邊坡岩體逐漸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