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化石

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化石

發布時間: 2021-02-25 09:10:43

① 化石是怎樣產生的

形成條件復 地史時期的制生物,只有一小部分與地質環境相適宜,保存下來成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如無脊椎動物的貝殼、甲殼,脊椎動物的骨骼、牙齒,植物的樹干、葉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後必須迅速地被沉積物埋藏起來,免遭生物、機械或化學作用的破壞;③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各種石化作用。生物遺體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國山東臨朐晚第三紀中新統山旺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動、植物化石。另一種情況是生物死後的遺體可能經受各種搬運作用,這些在異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分選程度較好,有時還有定向排列現象。以生物的遺體、遺跡的埋藏和化石的形成過程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埋藏學。

② 為什麼硬的部位更容易變成化石

組織結構緻密的和含礦物質多的遺骸容易形成化石是因為有機體會在石內化的過程中腐壞。如果環容境中有微生物、氧氣等作用可能不等到石化過程完成就已經腐朽了。所以目前見到的最多的就是動物牙齒等比較緻密堅硬的化石多。在瀝青湖中發現的化石比較完整時因為那樣的環境使肌肉等叫松軟的組織很快就分解,失去了破壞骨骼、牙齒等的環境,有利於保存和石化。

③ 什麼樣的地質環境更容易形成遺跡化石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專長的地質年代屬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④ 不同地質時期產生的化石說明哪些現象

呵呵,這復個可多了!
(1)化石可制以用來確定地層的年代
(2)用來進行不同地方地層的對比(比如我在某地方發現一種持續時間短、分布面積廣、特徵十分明顯的化石,然後又在另外一個地方,甚至是在另外一個半球,發現同樣的化石,就可以證明這兩個地方的地層是同一時代的)
(3)用來確定古沉積環境(比如海相陸相、生物生活的古環境、甚至是水流方向,岩石的頂底面等等)
(4)用來研究生物的演化進化(始祖鳥不就是鳥是由恐龍演化來的證據么)。
回答完了才發現居然沒有懸賞,哥們你真摳。

⑤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化石的形成條件

形成條件:

指保存於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經過自然界的作用,變化而成的保留原物體、遺跡形狀、結構或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東西。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

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

(5)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化石擴展閱讀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主要與以下條件有關:

1、生物體是否具有由化學性質較穩定的物質組成的硬體(如貝殼、骨骼等),具有硬體的生物保存為化石的可能性較大;

2、生物遺體或遺跡所在環境的物理化學條件是否適合於保存,波浪作用強烈的水域環境不利於生物遺體和遺跡的保存;當環境介質的PH值小於7.8時,由碳酸鈣組成的生物硬體容易受到溶蝕,故也不利於生物遺體的保存;氧化條件下不利於有機質的保存;

3、生物死亡後是否迅速被埋藏,如果生物死亡後,它的遺體能夠被迅速而長期埋藏,那就比較容易形成化石等。

⑥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呢

化石是通過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

當一個生物死亡之後被沙子、火山灰等沉積物掩埋了起來,動物的內臟等柔軟部分會很快腐爛,之後只有堅硬的骨頭留了下來。隨後,更多的沉積物把遺體掩埋得越來越深,以至於遺體周圍的沉積物都變成了緻密的岩石。

這漫長的時間中,骨架也終被逐漸分解,在岩石中留下了一個特定形狀的空腔,模具就這樣做好了。在骨架分解的過程中,帶著礦物質的水可能會流進來,其中的礦物質會填充進空隙之中,變成更加緻密的石頭,這就是化石。原來的生物雖然消失殆盡了,但是自然以神奇的力量用石頭保留了它們大致的形狀。

因為平常在陸地上死亡的生物很少會被沉積物掩埋,很難形成化石,因此只有極少生物最終會成為化石。最適合形成化石的環境是海洋湖泊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水生生物的化石。

這些化石本來會在很深的地下,很難被人們發現,但是在地球緩慢的地質運動中,那些原本是海底的區域也有可能變為陸地,如果形成斷層或者發生地震之後,那些深埋的化石寶藏就能幸運地被我們發現。

化石的形成過程也不止這一種方式,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琥珀包裹的生物化石,這是因為一些小生物不小心困於植物滴落的樹脂中,避免了微生物對自己的分解,變成了一具天然標本,它們最終被人們發現時依然栩栩如生。同樣的還有那些被冰封在寒冷冰川中的古生物遺體,依舊保持著它們生前的模樣。


(6)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化石擴展閱讀

化石的分類。可分為石質類和保存類型兩大類。化石石質類型有:硅質岩型、灰岩型、白雲岩型、泥灰岩型、頁岩型、砂岩型等。灰岩、粉砂岩和頁岩中的化石比較容易發現和收藏。

如三葉蟲、菊石、直角石、珊瑚和海綿等多保存在灰岩中;爬行動物類、植物類多在頁岩中;恐龍、恐龍蛋及魚類等化石多保存在砂岩中。化石根據保存類型可以分為三類:實體化石、遺跡化石(包括遺物化石)和化學化石。

灰岩、粉砂岩和頁岩中的化石比較容易發現和收藏。如三葉蟲、菊石、直角石、珊瑚和海綿等多保存在灰岩中;爬行動物類、植物類多在頁岩中;恐龍、恐龍蛋及魚類等化石多保存在砂岩中。化石根據保存類型可以分為三類:實體化石、遺跡化石(包括遺物化石)和化學化石。

⑦ 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動物和植物變成化石可以通過很多不同途徑,但究竟通過哪種途徑,通常取決於:
(1)生物的本來構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
(3)生物死後,影響生物遺體的力。
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生物殘體的保存有四種形式,每一種形式取決於生物遺體的構成或者生物遺體所經歷的變化。
生物的本來的柔軟部分只有當它被埋在能夠阻止其柔軟部分分解的介質中時,才能得以保存。這種介質有凍土或冰,飽含油的土壤和琥珀。當生物在非常乾燥的條件下變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體上本來的柔軟部分。這種情況一般只發生於乾旱地區或沙漠地區,並且在遺體不被野獸吃掉的情況下。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獁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 年。當凍土融解,猛獁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屍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獁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獁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體的柔軟部分在東波蘭的飽含油的土壤中也發現到,在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種絕滅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在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裡發現了地樹懶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這里的極端乾燥的沙漠氣候能夠使動物的軟組織在腐爛之前就全部脫水,並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後並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⑧ 為什麼會形成化石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回的地質年答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物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⑨ 什麼是化石,化石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化石是存留抄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跡.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⑩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了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

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10)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化石擴展閱讀: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從古時候到現在都有化石出現。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

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

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化石有三葉蟲化石,植物化石,貝殼化石,足印化石,恐龍化石,魚化石等。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五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4)被埋藏的生物屍體還必須經歷長時間的石化作用後才能形成化石。有時生物死後雖然被迅速埋藏,但不久因沖刷等各種因素暴露出來而遭到破壞,也不能形成化石。有一些保存在較古老岩層中的化石,因岩層的變形和變質作用,使化石遭到破壞。

(5)沉積物在固結成岩的過程中,壓實作用和結晶作用都會影響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