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質作用對工程建設會產生什麼影響
Ⅰ 在河流修造水庫對庫上下遊河流的地質作用有什麼影響
在河流上修建水庫,勢必造成河流上游儲水量增加,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增多.這樣就增加了庫區內河段的承重量容,這種重量一方面來自庫區水的壓力,另一方面由於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增多就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從而也會增加一部分重量.同時這種結果也會增加庫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概率.而下游則會因上游儲水的流量前少,這樣部分河床就會裸露出來,更容易遭受風化侵蝕,而在豐水期又會被淹沒,可能會引發更強的水土流失.
Ⅱ 試述河流的地質作用在什麼情況下會危及建築物的安全
河流地質作用抄對河岸工襲程建設著重體現在沖洪積層的岩性分布上,河流下蝕從而形成階地,很多城鎮都建在階地上.這是從地質學的觀點上去看待問題,即地質歷史時期的河流地質作用,造就了河流附近沉積物的分布特點,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你指的是現今河流地質作用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1)河水對凹岸和凸岸影響的差異性,凹岸被沖涮潛蝕容易造成岸坡滑坡失穩;凸岸往往接受沉積而相對穩定,若河流呈直線展布,兩岸都會存在不同程度浸蝕;2)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淘沙作業,造成河岸應力回彈,引起岸坡失穩;3)河水位在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漲落,同樣會造成類似第2)點一樣的後果,當然關鍵還要看岸坡的岩土類型及其結構特徵.你問的問題不是很具體,我也是猜測你是在岸邊進行相關工程建設.若是在河流中架設橋樁,那又是另一個專業問題.
Ⅲ 遊河流的地質作用有什麼影響對上游及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專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屬。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河流搬運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Ⅳ 分析水的地質作用對公路橋梁的影響
道路工程與河流關系非常密切。道路一般沿河前進,線路在河谷橫斷面上所處位置的選擇,河谷斜坡和河流階地上路基的穩定,也都與河流地質作用密切相關。道路跨過河流必須架橋,橋梁墩台基礎、橋渡位置選擇都應充分考慮河流的地質作用。對於橋渡,首先應當選擇在河流順直地段過河,以避免在河曲處過河遭受側蝕而危及一側橋台安全;應盡量使橋梁中線與河流垂直,以免橋梁長度增大。其次墩台基礎位置應當選擇在強度足夠、安全穩定的岩層上。對於那些岩性軟弱的土層、地質構造不良地帶不宜設置墩台。如圖4-8所示,A台不穩定,可能由於岩層滑動而破壞;C墩位於斷層上,斷層兩側岩石不同,或斷層帶內岩石破碎,均不利台基礎 置較好。墩台位置確於穩定;而定之後,還必須准確地決定墩台基礎的埋置深度,埋置深度太淺會由於河流沖刷河底使基礎暴露甚至破壞;理置過深將大大增加工程費用和工期。 圖4-8 墩台基礎地質情況公路水毀是公路常見的病害之一,而造成公路水毀的主要原因是水。水的作用加劇了路基路面結構的損壞,使路面使用性能變壞,縮短了路面的使用壽命。影響路基路面的水可分為地面水和地下水兩類。地面水有二種來源,一是雨雪直接落至路面的大氣降水;二是貫穿路基的溝、溪、河流水。地下水主要來源於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將在下節中介紹)。(一)沿河路基水毀 1。沿河路基水毀成因 沿河(溪)公路受洪水頂沖和淘刷,路基發生坍塌或缺斷,影響行車安全,乃至中斷交通。沿河路基水毀,常發生在彎曲河岸和半填半挖路段,主要成因有下列幾種。 (1)路線與河道並行,一面傍山,一面臨河,許多路基是半挖半填或全部為填方築成。路基邊坡多數未做防沖刷加固措施,路基因洪水頂沖與淘刷發生坍塌破壞,出現許多缺口和坍塌半個以上路基。 (2)路基防護構造物因基礎處理不當或埋置深度不足而破壞,引起路基水毀。 (3)半填半挖路基地面排水不良,路面、邊溝嚴重滲水,路基下邊坡坡面滲流、普遍出露、局部管涌引起路基坍垮。 (4)洪水位驟降,在路基半坡內形成自路基向河道的反向滲流,產生滲透壓力和孔隙壓力,造成邊坡失穩。 (5)不良地質地形路段,山體滑坡或路基滑移。(6)道路防洪標准低,路面設計洪水位標高不夠或涵洞孔徑偏小,道路排水系統不完善,造成洪水漫溢路面、水洗路面甚至沖毀路基。 (7)原有道路施工質量不佳,擋牆砌築砂漿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砂漿砌築不飽滿,石料偏小,砌體整體強度不夠。 (8)原有路基邊坡坡度太陡,沒有一達到設計要求。 (9)較陡的山坡填築路基處理不當,原地面未清除雜草或挖人工台階,坡腳未進行必要支撐,填方在自重或荷載作用下,路基整體或局部下滑。 (10)填方填料不佳,壓實不夠,在水滲人後,堆密度增大,抗剪強度降低,造成路基失穩。 (11)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在強降雨形成的地面徑流沖擊下,造成邊坡坍方。12)道路養護工作跟不上,涵洞淤塞導致排水不暢,造成水洗路面甚至沖毀路基。2.防治沿河路基水毀的措施 防治沿河路基水毀的常用方法有:鋪草皮、植樹、拋石、石籠及浸水擋土牆等。 (1)種草防護適用於土質路堤、路塹有利於草類生長的邊坡,它可以防止雨水沖刷坡面。但經常浸水或長期浸水的路堤邊坡,種草不易生長,故不宜採用此法防護。 (2)草皮的作用與種草相同,當河床比較寬闊,鋪設處只容許季節性浸水,流速小於1.8m/s,水流方向與路線近於平行的條件下可以使用。 (3)植樹一般是在路基斜坡上和沿河路堤之外漫水河灘上種植,直接加固路基和河岸,並使水流速度降低,防止和減少水流對路基或河岸的沖刷 (4)砌石防護分為干砌和漿砌兩種。干砌片石用以防護邊坡免受大氣降水和地面徑流的侵害,以及保護浸水路堤邊坡免受水流沖刷作用,一般有單層鋪砌、雙層鋪砌。在片石下面應設置墊層,它主要起整平的作用,並可防止水流將干砌片石下面邊坡上的細顆粒土壤攜帶出來沖走,還能使防護的坡面具有一定彈性,從而增加對波浪、流冰及漂浮物沖擊的抵抗力,使之不易破壞。干砌片石所用的石料,應是堅硬的、耐凍的和未風化的石塊,為防水浸水及提高整體強度,可用水泥砂漿勾縫。 當水流流速較大(如4~5m/s),波浪作用較強,以及可能有流冰、流木等沖擊作用時,宜採用漿砌片石護坡,必要時,可與浸水擋土牆或護面牆同時設置。 (5)拋石防護主要用於防護水下部分的邊坡和坡腳,免受水流沖刷及淘刷,也可用於防止河床沖刷,最適用於礫石河床。它不受水位高低變動的影響,亦不受施工季節的限制,新築堤岸尚未沉實之前亦可施工。在附近盛產石料、沿線廢石方較多的地區,應優先考慮此種防護措施。 (6)石籠防護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可用於防護河岸或路基邊坡、加固河床、防止淘刷。 (7)浸水擋土牆是用來支撐天然邊坡或人工邊坡,以保證土體穩定的建築物。(8)丁壩是指壩根與岸灘相接,壩頭伸向河槽,壩身與水流方向成某一角度,能將水流挑離河岸的結構物。丁壩是用來束水歸槽、改善水流狀態、保護河岸的。(二)橋梁水毀成因 橋梁受洪水沖擊,墩台基礎沖空危及安全或產生橋頭引道缺斷,乃至橋梁倒坍,稱為橋梁水毀。其主要原因有下列兩種:橋梁壓縮河床,水流不順,橋孔偏置時,缺少必要的水流調治構造物;基礎埋置深度淺又無防護措施。 為防治橋梁水毀,可分情況增建各種水流調治構造物和墩台基礎防護構造物。 1。增建水流調治構造物防治橋梁水毀 (1)穩定、次穩定河段上橋梁水毀防治:可根據調整橋下灘流、河床沖淤分布的實際需要以及水流流向等分情況加以選擇。 ①正交橋位,兩側有灘地對稱分布時,兩側橋頭布置對稱的曲線形導流堤。 ②兩側有灘地但不對稱分布時,兩側導流堤一般布置成口朝上游的喇叭形。大灘側為曲線形導流堤,小灘為兩端帶曲線的直線形導流堤。 ③橋位在河流彎道上,凹岸布置直線形導流堤,凸岸布置曲線形導流堤。 ④橋位與河槽正交,一側引道向上游與灘地斜交,另一側引道與灘地正交時,斜交側橋頭布置梨形堤,引道上游側設置短丁壩群。⑤橋位與河槽正交,一側引道伸向下游與灘地斜交形成「水袋」,另一側引道與灘地正交時,斜交側橋頭設置曲線形導流堤,引道上游進行邊坡加固,並在適當位置設置小型排水構造物,以排除「水袋」積水,正交側橋頭設置直線形導流堤。若斜交側灘地不寬,可設封閉導流堤消除「水袋」。 ⑥斜交橋位,兩側有灘地對稱分布時,根據河槽流向,銳角側設梨形堤,另一側設兩端帶曲線的直線形導流堤。 (2)不穩定河段上橋梁水毀防治 不穩定河段上橋梁的水毀防治,可根據河岸條件、河床地貌以及橋孔位置等分情況採取下列措施。 ①橋梁位於出山口附近的喇叭形河段上,封閉地形良好,宜對稱布置封閉式導流堤。 ②引道阻斷支岔,上游可能形成「水袋」。為控制洪水擺動,防止支岔水流沖毀橋頭引道,視單側或雙側有岔及地形情況,可對稱或不對稱設置封閉式導流堤。 ③一河多橋時,為防止水流直沖兩橋間引道路基,可結合水流和地形條件,在各橋間設置分水堤。 ④橋梁位於沖積漫流河段的擴散淤積區,一河多橋而流水溝槽又不明顯時,宜設置漫水隔壩,並加強橋間路堤防護。 2。增設沖刷防護構造物防治橋梁墩台水毀 橋梁墩台明挖(淺埋)基礎,應根據跨徑大小、橋位河段穩定類型,分別增建基礎防護構造物。當河床較穩定,沖刷范圍小時,宜採用立面防護措施;當河床穩定,沖刷范圍較大時,用平面防護措施
Ⅳ 河流地質作用對工程建設會產生什麼影響如何防治
河流地質作用對河岸工程建設著重體現在沖洪積層的岩性分布上,河流下蝕從而形成內階地,很多城鎮都建容在階地上。這是從地質學的觀點上去看待問題,即地質歷史時期的河流地質作用,造就了河流附近沉積物的分布特點,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你指的是現今河流地質作用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1)河水對凹岸和凸岸影響的差異性,凹岸被沖涮潛蝕容易造成岸坡滑坡失穩;凸岸往往接受沉積而相對穩定,若河流呈直線展布,兩岸都會存在不同程度浸蝕;2)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淘沙作業,造成河岸應力回彈,引起岸坡失穩;3)河水位在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漲落,同樣會造成類似第2)點一樣的後果,當然關鍵還要看岸坡的岩土類型及其結構特徵。你問的問題不是很具體,我也是猜測你是在岸邊進行相關工程建設。若是在河流中架設橋樁,那又是另一個專業問題。
Ⅵ 地殼運動對河流地質作用有何影響
地殼運動對河流地質作用的影響
地殼的運動尤其是上升運動對河流的地質作用有較大的影響,常形成某些特殊的地形地貌.
一、 深切河曲
河流的中下游長期的側蝕作用結果形成了自由河曲,(蜿蜒回環)如果這時上游地殼出現上升運動,那些么整個河流縱比降增大(高差增大)河水獲得了更多的動能.由於動能增加了,下蝕作用便迅速增強,在原來自由河曲育的中下游,河床由於下蝕作用切入到更深的基岩之中,同時,切入基岩中的河流保留了原來自由河曲的確良形態特徵(蜿蜒回環,彎道很多).如四川嘉陵江中下游.由於下蝕作用使自由河曲切入到基岩之中.
二、河流階地
位於河穀穀坡上的不被水淹沒的台階狀地形.
形成原因:地殼上升,河床下切,原來的河谷被抬高,不再有水淹沒.
地殼多次間歇上升可形成多級階地.
三、準平原與夷平面
現代江河的上游(源頭處)多在山區,可以說從河流的演化歷史來看,河流形成的最初階段,河床附近的地貌通常是一些山地.這時的河流具有很強的侵蝕作用,尤其是下蝕作用,但如果地殼運動保持相對緩定(無大的上升、下降),長期的侵蝕作用結果,將會是下蝕作用使河床坡度變緩,側蝕作用使河谷加寬並左右擺動,因而使山地逐漸被夷平,最終成為緩坡狀平原.這樣的作用過程稱夷平化(以河地質作用於為主,包括其它外動力)準平原形成後,如果地殼相對上升,準平原又受流水的侵蝕再次被切割成山地.山地中山頂上保留了原來準平原的遺跡,具有較平的山頂,同時一系列相鄰的平坦山頂大致位於同一高度.
準平原——由於外力(主要是河流)地質作用將山地變化為緩坡狀平原.
Ⅶ 在一條河流上築壩修建水庫,水庫的形成會對河流地質作用產生怎樣的影響 (最好2000字以上) 跪謝!
大壩的建立能破壞河流在演化中力求建立起來的平衡狀態。因為河流的搬運物在水庫里發生堆積,使水壩以上河段的侵蝕基準面提高。而水壩以下的河段,由於大量搬運物被水庫所截,河流的侵蝕能力增強,下游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可能遭受破壞。
簡單來說就是:
上游地區:增加了地震、塌方等地殼運動及現象的爆發機率;流水侵蝕作用、搬運減弱,但堆積作用加強。
下游地區:搬運作用減弱、堆積作用加強
河流泥沙多淤積在上游水庫,導致入海泥沙量減少,造成河口三角洲由以前的沉積作用轉為海岸侵蝕作用,岸灘及岸外沙壩被侵蝕後退。最終導致河口三角洲及海岸帶的侵蝕後退。河流上修建水庫,勢必造成河流上游儲水量增加,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增多。這樣就增加了庫區河段的承重量,這種重量一方面來自庫區水的壓力,另一方面由於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增多就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從而也會增加一部分重量。同時這種結果也會增加庫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概率。而下游則會因上游儲水的流量前少,這樣部分河床就會裸露出來,更容易遭受風化侵蝕,而在豐水期又會被淹沒,可能會引發更強的水土流失。
這些方面展開寫就夠了 呵呵
http://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E6%B0%B4%E5%BA%93%20%E6%B2%B3%E6%B5%81%E5%9C%B0%E8%B4%A8%E4%BD%9C%E7%94%A8%20%E5%BD%B1%E5%93%8D 你看看中國知網的這篇文章
Ⅷ 河流的地質作用及其對地貌形成的影響
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憑流水的機械沖擊力、化學溶解力以及攜帶的碎屑物質對河谷的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壞和建造作用的總稱。河流的地質作用過程包括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三者前後銜接,互相聯系。河流地質作用以機械作用為主,伴有化學作用。河流在大陸上分布極廣,是塑造大陸形態和建造大陸沉積物的重要營力。
河水運動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處向低處運動,位能轉變為動能。 流水動能(K)與流水的質量(M)和流速有關。流水的質量與流量呈正相關,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發量、滲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響。河流的兩點間的高程差與其距離之比叫縱比降。縱比降和河谷橫斷面形態、河床的粗糙度是決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組成物質隨河段而異,有的是堅硬的岩石,有的是鬆散的沙、土層,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態的曲直、河谷斷面的寬窄也都是變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徵的河床上運動時,其水動力特徵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質點的運動一般是不規則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緩慢水流,緊貼底部的薄層河水的水質點可以為規則的層流。河流中還有向下游推進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斷面上的投影呈環形,稱環流。環流在直河道和彎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嶇不平的河床上,由於局部障礙還產生渦流。河流的流水動能和水動力特徵及其變化,制約著河流地質作用的進程,是以破壞作用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為主。 河流的侵蝕作用 河水破壞組成河床的岩石、鬆散沉積物的作用。河水破壞河床有3種方式:水力沖擊(蝕);磨蝕(流水挾帶的沙、礫對河床的磨損);溶蝕(流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據河水對河床的破壞方向,侵蝕作用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①下蝕作用,河水對河床底部進行侵蝕,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蝕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區河流中占顯著地位。在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挾持,斷面狹窄,縱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渦流。由於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蝕能力存在差異,河床縱剖面崎嶇不平,常呈台階狀。河水流經其上則形成瀑布、急流。從高處跌落的河水,以強大的沖擊力和沙、礫旋鑽,磨蝕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階後退。一段如此不斷地進行,台階終於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頭多有跌水,下蝕作用引起的掏蝕坍落,使河頭向源頭伸長,向分水嶺上部發展,這種現象稱溯源侵蝕作用。當分水嶺兩側的河流侵蝕力強弱不同時,侵蝕力強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嶺向弱者方面遷移,甚至被切穿。兩條河流相連,侵蝕力強的河流奪取另一條河流在連結點以上的上游。這種現象稱河流襲奪
下蝕作用不是無限的,當河流在河口到達其匯入的靜止水面時,流速喪失,下蝕作用也就終止。外流河以海平面為河流下蝕作用的極限面,稱終極侵蝕基準面。此外,河流還以其流經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為其局部侵蝕基準面。在大陸穩定和侵蝕基準面長期不變時,下蝕作用將河床上的起伏、台階夷平,河床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流水動能減小。當坡度減小到流水動能與河水搬運泥、沙所消耗的能達到平衡時,河床的縱剖面在理論上是一條下凹的圓滑曲線,稱為河流平衡剖面。力圖達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總的趨向。 ②側蝕作用,河水破壞河床兩側的作用。它是在河彎處單向環流的作用下發生的。側蝕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區河流中最為顯著。天然河流總有彎曲,河水從直道進入彎道時,原來沿河流軸線運動的主流,因慣性離心力的影響偏向河彎的凹岸,造成橫向水位差,從而單向環流發育起來。環流的表流沖擊凹岸彎頂的下段,掏蝕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環流的底流帶到河彎凸岸邊堆積,形成邊灘。隨凹岸後退擴展,凸岸邊灘增長,河彎頂不但後退而且緩慢下移,河床的彎曲度加大,變成 S形,進而演變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這種形狀的河流稱河曲或蛇曲。當兩個河彎貼近,河水便沖開連接兩彎的細頸部,棄彎走直。這一過程稱為裁彎取直作用。遺留下的廢河道,變成了新月形的牛軛湖。河彎在環流作用下,不斷擺動,使河谷的谷坡不斷破壞,河谷底部加寬,但河床的寬度基本不變。側蝕作用使河床的長度增加,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積物中迂迴流動。由地球自轉引起的科里奧利力,可使除赤道區緯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區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離,從而加強河流的側蝕作用。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將碎屑物質、化學溶液運往下遊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運物質大部分來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帶入河中的機械碎屑或化學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蝕河床的產物。河流的搬運方式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溶運)。
河水搬運機械碎屑的能力、搬運量以及搬運方式,都與其流速、流量和河床的組成物有關。河流的機械搬運能力,指河水搬運碎屑中最大顆粒的能力。搬運碎屑的粒徑與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河流的機械搬運量,指河水搬運碎屑的總重量(按百萬噸/年計)。搬運量與流速和流量,特別是流量有關,而且與進入河水中的碎屑量有關(河水的含沙量與來沙條件)。所以,山區急流流速大,可搬動巨石;但流量小,搬運的總量少。反之,平原區河流流速小,只能搬運沙和粘土;但流量大,搬運的總量大。
根據碎屑在搬運時的運動特徵,機械搬運方式可分出:①推移,碎屑(一般是粗砂或卵石)沿河床滾動、滑動;②躍移,碎屑(通常是沙)貼近河床跳躍式移動;③懸移,碎屑(主要是粉沙和粘土)不接觸河床,懸浮在水中移動。碎屑在水中被搬運的方式隨流速和碎屑的粒徑變化而轉變。碎屑在搬運過程中相互撞擊、磨損,所以隨著移動距離的加大,碎屑的磨圓程度增加。
河流溶運的化學物質主要是自可溶性礦物中分解出的離子或膠體。一般每升河水中溶有150~300毫克鹽類,其中以鈣、鎂的碳酸鹽含量最多。
河流的沉積作用 河流搬運物質的沉降和堆積作用。河流只發生碎屑物質的機械沉積作用,幾乎不發生溶解物質沉澱和膠體物質凝聚的化學沉積作用,這是由於河水中溶運物質遠不飽和,也缺乏適合於化學沉積的穩定環境。
河流機械沉積作用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流速降低、流量減小,或水中碎屑量超過河水的挾帶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積物叫沖積物,由具不同粒徑的碎屑組成。碎屑的磨圓度好,粒度分選性也好,具層理。河流的沉積作用可沿流程發生,但以流速驟減處最顯著,如山口、河口。河流在山口處因地形開闊,水流分散,流速減低,碎屑沉積成扇形,稱沖積扇(乾旱氣候區的間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積,稱洪積扇)。在彎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邊灘,隨著河床的擺動可以擴大發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沒的河漫灘。河漫灘形成後,如果河流的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的下蝕作用增強,河床因而被蝕低,於是先期形成的河漫灘則高出河面位於谷坡上或谷底,呈台階狀,叫河流階地。河流到達海面,流速消失,搬運來的碎屑物全部沉積在河口,平面上形成「△」形,叫三角洲。隨著三角洲的增長,陸地向海洋擴展。
Ⅸ 河流地質作用中哪些作用及哪些產物對於探討地質歷史的事件最有意義意義何在
這個還真沒抄記住多少,大二學地質地貌學的時候基本睡覺睡掉了,汗。
一、河流的三大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二、侵蝕作用下,形成獨特地地貌,比如卡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這些地貌對於研究岩層的發育
歷史就有很大代表性作用,對研究完整的地球岩層就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丹霞地貌的研究
是全世界唯獨中國擁有的獨立學科。
三、搬運沉積作用下,容易形成化石,比如,煤炭,煤炭就是樹木的化石,這對於研究歷史上的
動植物發展及歷史上的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對如今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護具有很
大的作用。
四。只記得這么一點點,汗!
Ⅹ 三峽工程的建成對大壩上下游的河流地質作用有何影響
三峽大壩的建成其對上下游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其中您說對上下游地質作用有何影響,我就我所學的知識給您做一個回答,供您參考:
首先說一下地質作用:流水對地質的作用表現為幾個環節,依次是流水侵蝕,流水搬運,堆積變成沉積岩,沉積岩在板塊運動和各種地質作用下,在地球內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變成變質岩,之後火山爆發出來形成岩漿岩,就這樣完成了地質循環。
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三峽對上下游的影響:
對上游:使上游地區流水減緩,流水侵蝕減少,搬運速度和能力減少,堆積作用增強。上游地區為山區居多,因此上游地區的山溝不會往下繼續深切。在某些地區會出現河沙大量堆積,加上水的重量,增加了上游地區地殼承受的壓力;另外上游地區有較多的斷層結構,大量的水堆積在此,侵入大地內部充當潤滑劑的作用,加速斷層的上下運動,因此會有人猜測說汶川地震與三峽大壩的建設有關,同時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總的來說,三峽大壩的建設對上游地區地質作用的影響會使得上游地區地勢趨平。
對下游:對下游地區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由於水量減少,一方面帶來的泥沙少了,對下游地區平原的泥沙補充就很有限了,在建設三峽大壩之前就有專家提出上海崇明島會不會被海岸侵蝕掉,結果模型顯示不會有太大影響就建了起來。另一個影響就是河流的溯源侵蝕增強,就是河流向下切的深度會增加,因此下游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可能會變得更加的崎嶇不平。
另外補充一下:三峽大壩的建設對下游中國最大的兩個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影響是很大的,有可能使其湖面進一步縮小,從而影響環境和氣候,總的來說,三峽大壩對上下游地質的影響是長久的,緩慢的,三峽大壩的建設對上下游氣候的影響將是非常直接的,不可預測的。現在熱點討論三峽大壩的建設對氣候的影響,有很多項目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回答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