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科普是什麼意思

地質科普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25 08:38:09

1. 科學的含義是什麼

科學它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與一致性,其為探索客觀世界最可靠的實踐方法。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

(1)地質科普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科學的分類:

1.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結和貫穿於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

2.按與實踐的不同聯系可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

3.按人類對自然規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兩類。

4.按是否適合用於人類目標來看,科學又可分為廣義科學、狹義科學兩類。

5.已經成熟並被社會承認的科學稱為"顯科學",尚未成熟,還處於幼芽階段的科學則可稱為"潛科學"。

2. 地理科學專業和地理科學類專業有什麼區別

1、地理科學專業
主幹學科:地理學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回現代地答貌學、環境演變、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
地理科學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2、地理科學類專業將來向哪些方向就業:有礦產資源方面的,還有航天航空的,旅遊方面的,等等和地理有關的行業。

3. 什麼是科學

一、驚奇

人類都有驚奇的心理。我們看見一物,必訝問這是什麼東西 ?遇見一樁事,必問這是什麼道理 ?這種種驚奇的心理,就是科學的起源。最初的人類,看見天然界中日月、山川、草木、鳥獸各種不同的現象,首先要辨識這些現象的不同,然後要解釋這些現象的道理。把這個心理往前發展,就是科學的進步。但是有一班哲學家說:驚奇的心理,只能創造宗教,不能創造科學,因為人類到驚奇不能解釋的時候,就把神來解釋,那心上就圓滿了。我覺得人類有驚奇的心理的時候,總想得個理性的解釋;如果想了多少法子,還不能解釋,方才歸依宗教。所以驚奇的心理,對於科學的起源,總有一部分的潛力。

二、求真

無論何人,總想明白萬事萬物的真理,人類的心理,總是信真實而不信假偽的。就是迷信糊塗的人相信假偽的,他的心上是把假偽當作真實;如果有人叫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他所信的是假偽的,另外還有個真實的,決沒有不「舍其所信而信之」的。亞拉伯成語曰:「不知其不知,才叫做愚,」若是能叫他知其不知,他便不是愚了。就是有心作偽的人的心中,仍然有個求真的趨向。

司金 (Ruskin)說:「求真的渴望,仍然存在於有心作偽的人的心中。」這話深有意思。例如點金化學家說:銅錢可變為金,這個學說盛行一千年,但是自 17世紀,有人證明他是假的,也就沒有人相信了。又如星卜、命相之流,他的心上何曾不知道他所說的都是騙人的,不過因衣食、名聲,不得不說誑話罷了。但是有一派悲觀的哲學家,以為「人愛欺騙」。 (就是假偽 Man loves deceit)這話我還未敢深信。因為人所以受欺騙的緣故,還是由於「外鑠」的,不是由於天性的自然。

三、美感

美感無論是物質的,是精神的,都是人類所共有的。物質的美,是外界的可以感觸器官的美;精神的美,是心理上的異中求同綜合的判斷 (synthetic judgement)。然而精神的美,常常隱在物質的美的後頭。科學家以為天然界是美的,因為天然界各部分的秩序 (or-der of parts),是恰恰支配的得當,不是紊亂沖突的,這是物質的美。我們把異中的同點綜合起來,成了理論定律,用他去推論、審度、判斷,也是不紊亂的、不沖突的,這就是精神的美。這物質的美感和精神的美感,最初的人類也有的。考古學家查得冰川時代的洞居人類乘在灰石上所刻的毯象的圖像,有寫實的意思。試問那樣野蠻人類,為什麼要圖像呢 ?是因為他們有物質的美感的緣故。最初人類,解釋現象界的繁復,也想用一種綜合的方法成一種有系統的理論 (參觀以下說簡約節 ),是因為他們有精神的美感的緣故。科學家何以盡心竭力研究科學呢 ?因為科學中間有和一 (不紊亂,不沖突。參觀以下說美節 )的美。所以科學的起源和他的進步,美感也是一個主使的原因。

四、致用

這個科學的起源,要分兩層的說法。在太古的時候,這個想致用的心理,對於科學的發生,或者有狠大的潛力。因為那個時候的人類,穴居野處,茹毛飲血,漸漸覺得天然界中所有天然的器具,實在是不夠用的,總想拿這些天然的材料,製造一番,來供給他們飲食起居的日用。但是我們現在的科學是在文藝復興的時候重行出世的。當這十五六七世紀的時候,那些科學家,像加里里約、牛敦並不是為致用而研究科學的。一直到了近來五六年十問,才有許多科學家,特意地為致用來研究科學。所以致用這一層,在中古期的科學降生,沒有什麼力量:不過近來的科學的進步,致用也是一個狠重要的主動 (motive)。

五、好善

人有好善惡惡的本能。盧騷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絕對的善惡。」這話不錯,但是我們心裡總有個比較的善惡。這個比較,是從辨別得來。科學是辨別的武器,不是糊里糊塗地把前人所說的善惡就當作善惡,必定要明明白白地研究出一個道理來。如果要能辨別善惡,來做行為的標准,必定要發達科學。

六、求簡

宇宙萬象,繁復不同。古時人類,已經想提出一個綱領來,研究宇宙的真理。因為對於繁復的東西,若是沒有簡約的方法,簡直是對付不了,理不出一個頭緒來。所以科學之唯一的方法,就是簡約。至於星卜、命相各種邪說,都是故作繁難,不要使人家懂得清楚的。因為如果人家懂得清楚,他的本身就不能存在了。古代點金化學家,也是如此。他教人家點金的方法,故意用顛倒錯亂的數目,來蒙蔽人家。人家學過,仍然不懂。倘人來問他,他便答道:「你下次就可以稍為清楚些了。」所以這些邪說,是科學的仇敵。科學是從繁復之中,用簡約的方法,理出頭緒出來,剛剛合我們心坎兒上所要懂得的。譬如,我們有書一架,各色不同,若有人把他編成目錄,叫我們可以隨時取閱,不費時力,我們必定感激他。科學就是替我們在天然界這修養大書架上,用簡約的方法,理出一個目錄來,我們怎得不感激科學呢 !二、科學的效果

我們人類依據以上種種的心理,來研究科學。科學的發達,就是這幾項心理往前發展。現在我們要問:科學既是依這幾項心理而發展,還是每項心理,有一個特別的效果呢 ?還是他們的發展,都趨向同一的途徑呢 ?我們的答案是:「一定趨向同一的途徑。」第一,因為奇和真實是遞相發見的:第二,因為真實和美、和功用、和善,原是分不開的東西;第三,因為真實是由簡約得來的。怎麼講奇和真實是遞相發見的呢 ?不懂得的就是奇,既懂得以後,拿來應用不得生謬誤的,就是真實。我們因為驚奇、求真兩種心理來研究利,學,期望能懂得這個奇,又漸漸的逼近於真實。如算學的得數,先得萬位,再得千位,再得百、十單位,再得小數,一層一層的逼近。然而當每層前進的時候,層層裡面有現象發見,這就是奇。再從這個奇又往前研究,我們的知識更增加,我們又得一層真實。凡是研究科學的人,沒有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例如,鮑以耳研究氣體的行為,看見氣體的體積,因壓力而變遷,這是個奇。因此研究,就得了「氣體之壓力與其體積成反比之定律」,這是個真實。但是這個真實,仍不是絕對的。從此再往前研究,知道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有新現象發見,就是「氣體可變為液體」,這又是個奇。因此研究,就捐了氣體變液體之理論和分子的物理之知識,這又是一層真實。從此再往前研究,又有進步,知道「液體變為氣體之時,必收吸熱若干」,這又是個奇。因此研究,就得了熱和形體變遷的關系,這又是 — 層真實。因驚奇求真,於是研究科學,得和真實相逼近。奇是無窮的,真實也是無窮的。知識增加,層層不絕,我們所以有許多的樂趣在這里,羅司金說:「知之不全,而又知之不已,人生之樂,莫大於此。」唐姆司 (Thvr95)說:「我們所得之真實,可以逐漸進步,並且可以隨時增加確切。」科學家對於絕對的真實,自然不能斷定他是已得的,然而就此逼近的真實,叫我們有預測的能力,也不妨就把他叫做真實,至少也可以把他叫做「實用的真實」了。

怎麼講真實的就是美的呢 ?美有兩個不可缺乏的原素:一是秩序,一是諧和,譬如,一室之內,桌椅圖畫東倒西歪,毫無秩序,決沒有美之可言。又如,一隊音樂嘈雜無章,各樂器所發之音不相諧和,也決沒有美之可言。這兩種性質,在科學里邊發展得最完備。因為各科學都以算學為基礎,算學是最真實的。所以算學秩序整齊,絲毫不可紊亂。必先得第一層的張本 (data),然後能得第二層的得數 (result)。不能無憑藉而妄行,也不能桎梏而牽就。又,算學的理論,彼此諧和,決沒有自相沖突的地方。例如,一個問題,用數學算之,其得數如此;用代數算之,其得數也是如此;用方格圖算之,其得數也是如此。因為這些得數,都是真實的。就是氣體之定律,如鮑以耳之定律、格羅撒克之定律、達爾敦之定律,都是左右逢源,無一點背謬的地方。因為這些定律,都是真實的。就是生物學、社會學里邊各種理論,有貌似不相調和的,然而自科學的精神 (科學的精神,指算學確切的精神,並不是說種種學說,都要拿算學公式來表明他 )輸人生物的社會的學問之後,這些學問里邊的定律理論,都是逼近於真實的,並沒有不相諧和的地方。就拿達爾文和克爾泡得金的學說來說:外貌好像兩相矛盾,其實並不是不諧和的。達氏的學說是強的存,弱的滅;克氏的學說是互助的存,獨孤的滅。但是我們要記得達氏的原文是:「最適宜的就能生存。」 (The fittest survive)和克氏的學說並不沖突。況且強、弱兩個字,不是專指體大力強說的;因為地質歷史上、人類歷史上,有許多體大力強的東西,反而都滅了,是因為不適於環境的緣故。互助是發達人為同情,是合於大家的心理的,那才真正是強。這樣看來,克氏的學說是比達氏的學說更加精密,更逼近於真實,並不是不諧和的。科學是以求真實為目的,真實的才能有秩序,才能諧和。有秩序而諧和,就是美。

再從心理的一方面看來。我們觀察外界,有千千萬萬的影子和我們的器官相接觸。當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智慧,不能看出他們的同點出來,一把握在掌中,我們遇著無限的接觸,只好見一個菩薩磕一個頭,那就不堪其苦了 —— 那就沒有美感就是愉快之可言了。幸而我們的智慧,有這個綜合 —— 一把握在掌中 —— 的能力。不但在不同的接觸之中,尋出同點來,並且把未曾接觸的將來都可以綜合在一處來預測他,沒有紊亂,沒有沖突。這個綜合,就是知識的脊椎,就是思想的經濟 (是有用的 ),就是精神的美,因為他是有秩序的,他是諧和的。所以安德雷 (Audre)說:「無論美是什麼東西,他的根本總是秩序,他的精神總是和一 (unity)。」和一就是不沖突,就是諧和。明加烈 (Boincare)說求美和求有用的心理,都趨向同一的途徑 (有用的就是真實的,見後節 ),因為凡是我們覺得美的東西,都是和我們的智慧相適宜的,所以我們可以懂得怎樣可以利用他的。

怎樣講真實的就是有用的呢 ?科學對於物質文明,貢獻得如此之多,這是狠便易看得出的方面。物質文明,替人類增加許多幸福,把人類的生活,從不美變成美的;茫特因 (Montaigne)曾經說:「科學是一個最大的裝飾品 (美的 ),又是一個最良的應用品 (有用的 )。」但是這個物質文明,可是真有益於人類,我們可以應該享受他。還有些別致朋友 (像托爾司泰一般人,「別致朋友」這四個字,是 吳稚暉先生給這一般人的徽號 ),都說不是 !不是 !在這篇裡面,不能作詳細的辨明,我只能截取科學的斷案,說:科學的本身,是有益於人類的,我們大家都應該享受物質文明。這是功利 (utilitarianism)的方面,現在撇開不談。我們再談理論的一方面。我們的科學知識,都從物質的經驗得來,真實不虛,無可辯駁的。科學戰勝所得的地方,永遠不會再被仇敵搶得去的;因為依科學的方法,層層論斷,是確切而不可移,最適宜於應用,決不至受他欺騙的,例如,我們試驗多次,水到攝氏網路即沸騰,因此事實構成定律,就可以預測無論何時何處的水 (須非溶液 ),都是到網路就沸騰。又如幾何學中的種種原理,把他量地是準的,把他造機器是準的,把他測算熱、光、電動之分量也是準的,就是拿他來研究社會學中人口、貨晶增減各問題也是準的。況且依這些定律、原理推去,並可知道情境變遷之時,應有如何變遷的現象。例如,水中加鹽,沸騰點必加高;水上減壓力,沸騰點必減低。因為這些定律、原理等等,都是真實的,所以無論用於何處,恰恰適宜,永不欺騙我們的。這不是科學的大功用嗎 ?所以哥脫 (Goethe)說:「凡是適宜的,就是對的。」赫耳姆毫斯 (Helmholtz)說:「我們對於外界之表釋 (representation)何時算得真的呢 ?依這個表釋,可以推出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必有一定的事實發生,且若變其情境,並可推出結果之同變;那麼,這個解釋,可以算得真的了。」換言之,凡適宜的,可使我們預測將來的,就是真實的;因為他是真正有用的。

怎麼講真實的就是善的呢 ?科學的致用如此的大,在上節裡面,我們已經截取科學家的斷案說,科學的本身,是有益於人類的。若是我們拿野心家、資本家的罪惡加在科學身上,那就是不怪劊於手而怪刀了。科學既是有益於人類,那不就是善的嗎 ?這是物質的一方面。再從精神的一方面說,科學所貢獻於精神界的,分析起來,有兩個新觀念。第一,宇宙間的因果的關系。我們從試驗里得了物質能力總數不滅的大理論,就是實實在在的證明有因必定有果。我們要得好果,須得我去做。我和物是分不開的,我是物的一分子,物是我的環境。所以科學的人生觀,就是要求真實於生活之中。第二,是道德的真意義。從前人把盲信當作道德,科學家把懷疑當做道德:因為懷疑才研究,因為研究才有真是非,有了真是非 (就是真實和錯誤 ),我們的行為,才有標准。所以科學的道德觀,要能辨別是非 (就是善惡 ),這是知的方面,就是以上所說的第二個貢獻。又要能取是舍非,這是行的方面,就是以上所說的第一個貢獻。蘇格拉底說:「知識就是道德。」同科學的「真實的就是善的」的意思很相同。

怎麼講真實是由簡約得來的呢 ?我們要在宇宙不同的萬象之中,求出真實,必用簡約的方法。否則茫無頭緒。所以科學家權量現象之分量,必減少其外來摻雜的情境,然後可以權量我們所要權量的。例如,我們要量燈光之分量,必用一黑房,不讓太陽光來摻雜他;我們要量空氣傳聲之速率,必選擇恬靜的天氣,不讓風來摻雜他 (量聲之速率尚有他種精密的方法,現在犯不著細講他 ),這就是用簡約之原理。凡是科學之方法,都是以算學為根據,確切而不模稜。赫切耳 (Herschel)說:「數目的確切,是科學唯一的靈魂。」因為算學是簡約的,縱是高深的算學原理公式,終是有層次、有秩序可以尋繹,決不是紊亂無章,這就是比較的簡約。因其簡約,所以有用,所以是真實。這種思想,古代人類亦已有之。試看古代神異學說,以神鬼為操縱宇宙之主。然終承認天然界中,有一種天然力,雖神鬼亦須服從 —— 中國人說是數定的 —— 這就是承認天然一致之定律;這就是簡約之方法。不過他們所用的材料,不是真實的,沒有實驗可以證明,所以鬧到神異莫測的地位。科學是平民的學問,就是普通的智慧,都可得其門而人;因為他是簡約而可解的,都是真實不虛的。不是神怪莫測,把我們送到莫名其妙的地位的。試看科學中最普遍的、最真實的定律,莫過於牛頓的吸力定律: G=M× m/D2。我們要知道這個定律,當先是他把兩個球做試驗而得來的。若是把三個球做試驗,這三個球吸力的互相的關系,已經狠復雜,不能拿這樣的簡單公式可以表明得了的。若是用四個球、五個球 —— 百個球、千個球,那就更復雜,不能駕馭了。我們在前頭說的異中求同的綜合,也是簡約方法。我們總要拿我們的智慧去駕馭現象,不能拿我們的智慧去跟隨現象。怎麼駕馭呢 ?就是簡約的方法。用簡約的方法,雖不能把真實完完全全的表托出來 (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可以和真實相逼近,叫我們在較穩而有限制的地盤上去進行,不至於生出空疏、籠統、紊亂、沖突的弊病來。波耳哈夫說:簡約是真實的封鎖。就是用簡約求真實的意思,這樣看來,真實和美、和功用、和善,是不能分開的東西。我們用簡約的方法,可以漸漸和他逼近。但是什麼時候可以能得著這個東西呢 ?拉耳默 (Larmer)說:「真實住在深井裡邊,我們永遠不得到井底。」然而我們要問:如果我們果然到了井底,那還有什麼生活的樂趣嗎 ?進一層說,那還有什麼生活的存在嗎 ?

4. 地球科學學院的地質(旅遊)專業什麼意思

在旅遊行業中,大多數導游都沒有地質學知識。在給遊客講解只能照搬景點版介紹上的文字。但權他又不知其所以然,故會弄出很多笑話。比如某景區播音員在念到第四紀海洋性冰川時,就自作聰明地念成第四世紀海洋性冰川。
而旅遊景點大多數是由山川地貌,河流湖泊等構成。所以學地質學的去做導游,就可以發揮特長。
現在地勘專業就業形勢不太好,而旅遊業需要地質或地理專業的人去做導游。
地質(旅遊)專業除學習地質學外,還要學習旅遊相關知識。

5. 地質學家是干什麼的

這個問題有點泛啊,我試著回答下

首先解釋一下地質學:地質學顧名思義,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成分、理化性質、結構構造、地球形狀及表面特徵、地球的生成和歷史、地球上生命的發生及演化、地殼運動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進行上述研究的相關科學技術。

簡單地說,地質學家就是從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計這個答案你看著會有點摸不著頭腦,我試著具體點

地質學家的任務,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結構、物質構成和演化規律,以了解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分支學科包括地球物理學、地史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動力地質學、地震學、火山學等。
第二,是在前一條基礎上弄清楚物質(各種礦物、元素、流體物質等)在地球內部的循環規律,弄清楚各種岩石礦物、地下水的產生(或循環)條件和埋藏條件,為找礦采礦、採取地下水服務,以支持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分支學科包括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煤地質學、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礦床學等
第三,是在前兩條的基礎上弄清楚各種地質活動產生的原因或觸發條件,弄清楚它們對人類活動有怎樣的影響,以便避害趨利,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災害損失。分支學科包括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

任務這幾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學專業的在讀碩士,限於水平有限,在專業人士看來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錯誤,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當前的地質學研究者們正在做的事,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關書籍、文獻資料閱讀,一般入門級教材可以讀《普通地質學》,有數個版本,區別不大。

至於地質學家平常都在干什麼嘛:先確定研究課題,再討論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然後多半會到實地考察、采樣,再回學校或研究單位,通過實驗或信息手段處理樣品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最後提交研究報告。
因為這個學科需要現場調查、勘測、取樣什麼的,所以搞地質的經常在野外跑,不少時候還會在人煙比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還是比較辛苦的,並且有一定危險性(我讀本科時必修課里還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當時汶川地震時,所有人都往震區外跑,有三隊人卻是往裡面跑,其一是部隊,二是醫生護士,三就是搞地質的了。以前有句話叫「嫁人不嫁地質郎」,說的也是這么回事,不過現在情況要好得多了,可以開車到很多地方,不像過去完全靠兩條腿,多數情況下也不需要風餐露宿,只不過仍然是要經常跑野外的,回來做的事就是做實驗、處理數據、研究討論結果和寫報告。

6. 地質學是不是一門真正的科學

我的導師是研究數字地質與遙感地震的,他曾經對我說:地質學如果離開了物理學版化學就是空談。
我認權識的地質學博士基本上都轉到地球化學、環境化學等的研究方向,幾乎沒有人是純地質學研究,因為地質學很多知識只能靠嘴說,然而嘴說又爭議大,所以很難獲得國家一些項目的支持,影響學者評職稱。地質學的學科知識可以歸納到物理學化學,地質現象的描述可以歸納到地理學。
工作後,單位的老一輩說:地質的嘴,測量的腿,意思是說地質學你要能夠自圓其說。但是你用嘴說的真實度有多少呢?目前大學地質學寫論文必須要求定量分析,與其說是研究地質學,還不如說是其他學科的延伸。
如果一門學科的研究太依耐其他學科,這門學科發展會受到阻礙,例如如果說計算機技術沒有發展,遙感也不可能有大的發展。
以晚輩的淺見,大學本科階段地質學可有可無,我感覺太尷尬了。

7. 什麼是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8.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球科學菁英班、地質學(基地班)和普通的地質學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菁英班今年第一年招生,是武漢地大和中科院的八個研究所聯合辦的,官方名稱叫C2聯盟。地大為了這個菁英班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學院,叫李四光學院,教務處長楊倫親自擔任院長,師資優選全校最好的老師和中科院的優秀教授任課,學校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重視的,我兒子就在這個班。
分數在不同省份不一樣,大致和基地班持平,據說有些省份要比基地班高一點,我們省怎麼也要高個五、六十分才敢說有把握,我知道他們班有個孩子實考分比當地一本線高80多分。當然最好還是要有自主招生的分了,自招過了多這二十分把握性要大得多,地大這種學校雖然很不錯,但是很多人對它還是有誤區的,認同度不高,考分高了報覺得虧了,其實從科研水平、專業排名、就業形勢、畢業生薪資待遇,武漢地大的地學在全國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從高考分數角度衡量性價比非常好。廣州具體多少不清楚,您可以查一下當地近幾年基地班錄取分數參考一下,無論菁英班還是基地班招的人很少,每個省過不去三兩個人,有些省甚至就招一個學生,所以偶然性很大,前幾年的分數只能參考。
補充一下基地班和菁英班的區別,除了樓上說的,還有就是菁英班學的東西要比基地班多,地質學基地班主要課程還是地質學,而菁英班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與衛星監測等四個大的方向,到大三大四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再細分,去八個不同的中科院的研究所做研究性學習。
該校「地球科學菁英班」2012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根據高考成績和學生志願,選拔自主意識強、綜合素質優秀、有志於開展地球科學研究的高考優秀學生進入菁英班學習。菁英班管理採取大學二年級分流補進,大學三、四年級只分流不再補進。入選菁英班的學生,將在本科階段採取「雙導師制」和「2+1+1」人才培養模式,即大一、大二集中學習基礎課,大三分四個專業自主選擇學習,大四進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相關所跟隨導師進行研究性學習。本科期間有機會參加由中科院、地科院相關專家開設的專題課程和講座學習。本科學習期間,成績優秀者可獲得專項獎學金,並可獲得推薦保送攻讀中科院和地科院相關研究所及本校研究生的機會。

另:我也是地大的,今年是首屆菁英版招生,高考的時候會招生,且經過大一學習以後,在大二時會進行分流補進,不同的學生按不同的方向進行培養,菁英班的同學並不是絕對的而且每學期都會淘汰掉5名左右的同學,其他專業的同學如果學習好也可以再大二的時候申請進入精英班。
望採納!!

都是轉的

9.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