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分層中的標志層怎麼知道是小層的泥岩還是標志層

地質分層中的標志層怎麼知道是小層的泥岩還是標志層

發布時間: 2021-02-25 08:13:31

『壹』 地層劃分的識別標志

1.煤層

吐哈盆地西南部地區穩定發育4 層主要煤層,由下至上為M1、M2、M3和M4(圖3-17)。八道灣組以M2煤層頂板為界,八道灣組下部發育一層厚煤層M1。三工河組與西山窯組的分界也大致在M3煤層的底板。M3煤層的特徵是由很多單層厚度較薄的煤層組成的復合煤層,西山窯組上部發育一層單層厚度較大的穩定煤層。因此本地區煤層可作為一級的標志層以利於在野外較易識別各組之間的界線。

圖3—17 吐哈盆地西南部綜合地層柱狀圖

1—粉砂岩;2—細砂岩;3—粗砂岩;4—礫岩;5—泥岩;P—二疊系火山碎屑岩;M1—煤層;J2x—西山窯組;J1-2Sh—水西溝群;E—新近系磚紅色砂礫岩;J1b—八道灣組;J1s—三工河組

圖3—18 三種劃分結果對照柱狀圖

a、b、c—203研究所劃分的三個段;(d)J1b、(d)J1s、(d)J2x—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劃分結果;J1b、J1s、J2x—本文劃分結果

圖例同圖3—17

圖3—19 ZK11-13鑽孔產鈾礦層位

K—鈾礦層;其他圖例同圖3-17

圖3—20 ZK63-14鑽孔產鈾礦層位

K—鈾礦層;其他圖例同圖3-17

2.生物化石特徵

八道灣組生物化石稀少,植物化石有被沖蝕的跡象,以出現Neocalamites為特徵,下部層位可見淡水動物 Mesolimnadoipsis 等。三工河組開始出現Coniopteris,Neocalamites達到繁盛,並且大致以 Neocalamites的消失層位的頂面為三工河組的頂界。西山窯組差不多每個層位都可見到化石豐富的「化石層」,在鑽孔中十分易於識別,特別是「Equisetites 層」、「Cladophlebis層」和「Phoenicopsis層」等。因此西山窯組最大特徵是植物豐度大,分異度高,出現大量新生種屬,如Cladophlebis spp.、Conipteris hymenophylloides、Raphaelia turfanensis等。

3.特殊標志層

本區在ZK6-12、ZK48-4 鑽孔中見到一不整合面(圖版10-5),為灰白色泥岩(下)與粉色礫岩(上)的接觸面,上下層在顏色、岩性上相差懸殊。礫岩成分主要以岩屑為主,為灰白色,膠結物為粉色調,特徵較明顯,該層位在白嘴山露頭中也曾見到。三工河組與西山窯組就以此不整合面為界。

4.岩性特徵

八道灣組特徵很明顯,其粒度偏粗,發育幾層中厚層狀礫岩層,礫石成分以基底火山岩為主。三工河組以灰色泥岩為主,在鑽孔中及露頭上為薄層泥岩與粉砂岩互層的岩性段,也很易於識別。西山窯組在顏色、粒度上變化較大,有幾個由砂礫和泥岩組成的旋迴層。

從以上可見,應用本劃分方案在野外很容易識別八道灣組、三工河組和西山窯組及其界線,因此,本劃分方案既尊重了實際存在的客觀性,又考慮了野外實際工作的可操作性。

另外,本次地層劃分方案可與西北其他盆地和我國北方一些盆地的侏羅系進行對比。

『貳』 層理及其識別

層理 ( stratification) 是沉積岩中最普遍的原生構造,是通過岩石成分、結構和顏色等特徵在剖面上的突變或漸變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成層構造。層理的形成及其特徵,與組成岩石的成分及形成岩石的地質、地理環境、介質運動特徵有關。依據層理的形態及其結構通常將其分為 3 種基本類型: 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和斜層理 ( 圖 2 -4) 。

除上述 3 種基本類型外,由於沉積作用過程中介質的復雜運動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還有許多過渡類型和特殊類型,如斜波狀層理、遞變層理等。

在進行地質構造研究時,判別層理是最基礎的工作。在很多情況下,只有找出層理,才能確定岩層面的位置,進而判斷岩層的正常層序,恢復地質構造的原始形態。大多數沉積岩的層理較為明顯,容易辨認。但某些岩層,如成分較為單一的巨厚岩層,它們的層理常不清楚; 有的岩層中發育密集定向的節理或劈理,掩蓋了層理或與層理混淆不清。特別是某些變質岩區,次生面理特別發育,層理甚至被置換,致使原生層理極難辨認。這就要求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工作中必須仔細觀察,盡力發現能鑒別層理的各種標志及岩層的其他原生構造去識別層理。

野外識別層理,可根據以下 4 種標志:

圖 2 -4 層理的基本類型

◎ 岩石成分的變化: 岩石成分的變化是顯示層理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在岩性比較均一的巨厚岩層中,要注意尋找成分特殊的薄夾層,如石灰岩中夾有頁岩、砂岩中夾有礫岩、泥岩中夾有粉砂岩等,藉助於這類夾層可以識別巨厚岩層的層理。

◎ 岩石結構的變化: 根據沉積原理,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狀的顆粒總是分層堆積的,從而顯示出層理。如礫岩中,大小不同的礫石分層堆積呈帶狀; 砂岩中雲母呈面狀分布;各種原生結核或扁平狀礫石在沉積岩中呈面狀排列等,可以作為確定層理的標志。

◎ 岩石顏色的變化: 在層理隱蔽、成分均一、顆粒較細的岩層中,如果有顏色不同的夾層或條帶,也可以指示層理,但要注意區分由某些次生變化造成的岩石顏色差異。例如氫氧化鐵膠體溶液,常沿節理或岩石孔隙擴散並沉澱,從而在岩石中形成不同色調的褐紅色條帶或暈圈,當其規模很大時,在個別露頭上觀察,就容易誤認為層理; 此外,在有些深色泥岩或白雲岩中,常因風化而引起退色作用,也會沿節理或裂縫發生顏色變化,如不注意也會誤當做層理。

◎ 岩層原生層面的構造: 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遺跡及其印模。這些構造也可以作為確定和識別層理的標志。

在野外觀察中,如果在一個露頭上層理不易看清,或者分不清是層理還是其他次生構造 ( 如節理、劈理) 時,應多觀察一些附近的露頭,詳加比較分析,並根據層理面一般具有延展較遠、連續性較好等特點加以區分。當沉積岩中發育有大型斜層理時,應注意將斜層理的細層與層系的主層理區別開來。

『叄』 地質上標志層代號K1中符號K代表何意

K代表白堊紀(地質時代)或白堊系(地層代號),K1代表早白堊世(地質時代)或下白堊統(地層代號)

『肆』 標志層和標准層岩層指的是什麼

分布范圍廣,產狀穩定,易於辨認(例如煤層,泥岩層)的地層。岩層是大面積的石頭成分組成的一個面,這一個面可以無限大,但不能太小,小了就成了岩石了.

『伍』 標志層或組合標志層的研究和意義

標志層和組合標志層的研究在變質地層的研究過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義。一方面,通過標志層和組合標志層的空間展布形式可以討論變形構造的特徵和樣式,另一方面,以組合標志層為參照物,分析變質地層的空間排列規律和疊置順序,查明變質地層層序,為區域地層對比提供依據。

圖5-3-2 內蒙古大青山-烏拉山地區變質地層的減薄、尖滅和缺失現象

a—哈德門溝北側的石墨廠-沼店剖面;b—新建鄉西腦包背剖面素描。①中色麻粒岩組合;②紫蘇花崗閃長質片麻岩;③深色片麻岩組合;④淺色片麻岩組合;⑤榴雲片麻岩組合;⑥大理岩組合

通常情況下,變質地層中岩性特殊、容易識別、分布穩定的岩層均可作為標志層或組合標志層。如果岩性單一,可稱為標志層,如磁鐵石英岩層、石英岩層、大理岩層、沉積岩層中的火山岩夾層和火山岩中的沉積岩夾層等;如果岩石類型多樣,可稱為組合標志層(房立民、楊振升等,1991),如內蒙古大青山地區孔茲岩系中的榴雲片麻岩岩組。作為標志層或組合標志層,通常需要有如下特徵:

(1)鮮明性:標志層和組合標志層通常具有鮮明的特性,容易識別。

(2)排他性:標志層或組合標志層作為變質地層的一部分,它可以是一個構造岩石地層單位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某一特定的岩石地層單位產出。不論是一個構造岩石地層單位的組成部分還是一個特定的構造岩石地層單位,都應具有唯一性或排他性,即在它所在的構造岩石地層單位中或區域構造岩石地層系統中不會重復出現。因為高級變質區的變質地層普遍遭受到多期變形的改造,不免出現構造上的重復,如果標志層或組合標志層在原始地層中就重復出現的話,那麼,在遭受多期變形的改造後,就很難與構造造成的重復區分,當然,這樣的標志層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3)區域穩定性:即區域展布的穩定性,區域穩定性是相對的,與所研究的區域范圍有關。所確定的標志層只有在所研究的區域內保持穩定,才能對確定區內變形構造樣式和特徵及變質地層層序的研究有所幫助。在小范圍內,標志層保持穩定是可能的,標志層的可選擇性多,但是在較大的區域上,厚度較小的標志層由於後期變質變形的改造很難保持穩定,沒有研究意義,厚度較大的標志層和組合標志層相對穩定。因此不同尺度的區域標志層的選擇條件是不同的。

『陸』 岩層、層面、層理及其識別

1.岩層

由兩個平行或近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層狀岩體叫岩層,由沉積作用形成的岩層叫沉積岩層。沉積岩層一般都具有成層性,所謂沉積岩層的「層或單層」是指,在基本穩定的介質條件下沉積的一個單元,表示最小的岩石地層單位,它由成分上基本一致的沉積物組成。層與層之間由層面分隔,層面代表了短暫的無沉積或沉積作用突然變化的間斷面,層的厚度變化很大,可由數毫米至數米。按層的厚度可分為:塊狀層(厚度>2m),厚層(2~0.5m),中層(0.5~0.1m),薄層(0.1~0.01m),微層(<0.01m)。

2.層面

岩層的上、下界面叫層面,上層面又稱頂面,下層面又稱底面。兩個岩層的接觸面,既是上覆岩層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層的頂面。兩層面間的垂直距離就是岩層的厚度。由於沉積環境和條件的不同,有的岩層在較大范圍內厚度基本一致,形成厚度穩定的板狀;有的岩層厚度不穩定發生一定的變化,有的向一側變薄以致尖滅,形成楔形,有的向兩側同時變薄和尖滅,形成透鏡狀(圖2-2)。

圖2-2 岩層的厚度和形態

A—頂面;B—底面;H—岩層厚度;Ⅰ—板狀岩層;Ⅱ—岩層變厚變薄;Ⅲ—岩層尖滅,呈楔形;Ⅳ—岩層呈透鏡狀

3.層理

層理是沉積岩最常見的一種原生構造。它是沉積物沉積時由於介質(如水、空氣)的流動在層內形成的成層構造。層理面產狀可以與層面產狀一致,也可以與層面產狀不一致。層理由沉積物的成分、結構、顏色及層的厚度、形狀等在剖面上的變化而顯示出來。

組成層理的要素有細層、層系、層系組。

細層 通常又稱紋層,是組成層理的最小單位,其厚度極小,常以毫米計。細層與層面平行或斜交,也可以是平直的、波狀的或彎曲的。

圖2-3層理的基本術語

(據姜在興,2003)

層系 是由成分、結構和產狀上相同的許多細層組成。水平細層組成的層系由於層系間缺乏明顯的劃分標志,一般難以劃分層系;而由傾斜細層組成的層系則易於識別,層系間由明顯的層系界面分隔。層系的上、下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稱層系厚度。按層系界面的形態可分為板狀層系、楔狀層系和槽狀層系。板狀層系即層系界面為平面,且層系界面相互平行呈板狀延伸(圖2-3A);如果層系界面相互不平行則為楔狀層系(圖2-3B);槽狀層系的底界面為槽狀(圖2-3C)。

層系組 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層系組成的,是在同一環境的相似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例如由厚度不等的板狀層系所組成的層系組。

層理的形成及其特徵與組成岩石的成分,形成岩石的地質、地理環境以及介質運動特徵有關。層理按其形態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平行層理、波狀層理和斜層理(圖2-4)。

圖2-4層理的基本類型

Ⅰ—平行層理;Ⅱ—波狀層理;Ⅲ—斜層理;a—細層;b—層系

4.層面的識別

在層狀岩石地區研究地質構造時,首先就要正確地識別岩層的頂、底面和新、老層序。大多數沉積岩的層面較為明顯,易於認識。但是,某些岩層,如巨厚岩層或礫岩層,它們的層面常常很不清楚;有的岩層則由於節理、劈理強烈發育而掩蔽了層面或與層面混淆不清。特別是在某些變質岩地區,由於次生面理特別發育,甚至層面被置換,以致原生層面極難辨認。因此,在野外工作中要仔細觀察,盡力發現鑒別層面的各種標志及岩層的其他原生構造去識別層面。

通常根據岩石的成分、結構和顏色的變化以及層間分界面等幾個方面來識別層面。

(1)岩石成分的變化:在成分比較單一的巨厚層岩石中,要注意尋找成分特殊的夾層。如:塊狀砂岩中的砂礫層、粗砂岩夾層或透鏡體,巨厚層石灰岩或白雲岩中的薄層泥灰岩、頁岩夾層或硅質條帶等。查明這些夾層的層面,有助於識別包含這些夾層的巨厚岩層的層面,所以這些夾層是識別巨厚岩層層面的比較可靠的標志。

(2)岩石結構的變化:根據沉積原理,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狀的顆粒總是分層堆積的,從而顯示出沉積岩層的成層性。如:礫岩中大小不同的礫石分層堆積呈帶狀,砂岩中雲母呈面狀分布,各種原生結核或扁平狀礫石在沉積岩中呈面狀排列等,都可作為確定層面的標志。

(3)岩石顏色的變化:在成分單一、顆粒較細、層面隱蔽的岩石中,如有顏色不同的夾層或條帶,也可指示層面。但要注意區別由某些次生變化造成的岩石顏色差異。例如:氫氧化鐵膠體溶液,常沿節理或岩石孔隙擴散並沉澱,從而在岩石中形成不同色調的褐紅色條帶或暈圈,當其規模很大時,在個別露頭上觀察,就容易誤認為層面。此外,在有些深色泥岩或白雲岩中,常因風化而引起退色作用,也會沿節理或裂縫發生顏色變化,若不注意也會誤當作岩層的層面。

(4)岩層的原生層面構造:這些構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遺跡及其印模等,也可以作為確定層面的標志。

在野外觀察中,如果在一個露頭上層面不易分清,或者分不清是層面還是其他次生面狀構造(如節理、劈理)時,應多觀察一些附近的露頭,加以比較分析,如層面一般都具有延展較遠,連續性較好等特點。當沉積岩中發育有大型斜層理時,應注意把斜層理的細層、層系及層面區別開來。

『柒』 含礦標志層

區域含礦標志層主要為多底溝組(J3d)、門中組(K1-2m)、比馬組(K1b)等含礦地層,其中,多底溝組主要由結晶灰岩、大理岩組成,下部夾有泥質板岩、蝕變玄武安山岩,甲 瑪礦區多處具有糜棱岩化(馮孝良等,2001a),而且在碳酸鹽岩相與碎屑岩相的過渡帶 出現層矽卡岩型層狀-似層狀銅鉛礦體;比馬組(K1b)主要由細晶(粉晶)灰岩(大理岩)、板岩及片理化玄武安山岩、英安岩、細砂岩、變質片狀安山質凝灰岩組成,夾透輝石-石 榴子石層矽卡岩並在努日礦區碳酸鹽岩相與碎屑岩相的過渡帶多次出現層狀-似層狀銅鎢 鉬礦體,容礦岩石為(硅灰石)石榴子石層矽卡岩;門中組(K1-2m)主要由灰岩、鈣質砂岩-粉砂岩、鈣質砂質板岩等組成,並在羌堆礦區碳酸鹽岩相與碎屑岩相的過渡帶出現層狀-似層狀銅礦體,容礦岩石為(硅灰石)石榴子石層矽卡岩。上述含礦地層在南帶為比馬組(K1b)、中帶為門中組(K1-2m)、北帶為多底溝組(J3d),三帶含礦層位似有時差,實 則基本相當:

北帶甲瑪礦區層矽卡岩賦存在多底溝組與林布宗組的過渡帶,時代當屬J3-K1

南帶比馬組安山岩中測得兩組Rb-Sr等時年齡分別為(125.23±21.5)Ma和(192.76±2.42)Ma(西藏地質勘查局,1992)年齡相當於J3-K1;陝西地調院(2009)在比馬組灰岩中發現Palorbitolina lenticul aris(凸鏡古圓笠蟲),時代為早白堊世Aptian 期(125~112 Ma)。

中帶門中組火山岩測得四組K-Ar年齡分別為137.2 Ma,72.7 Ma,93.6 Ma和62.3 Ma(西藏地質勘查局,1993),時代相當於K1(因K-Ar法年齡測定易受後期蝕變影響 而偏小)。

上述三者的共同點是在特定的碳酸鹽岩相與碎屑岩相過渡帶出現含礦標志層,三者 連體在平面上呈北西西向緊閉的S形條帶斷續延長1000km以上,顯示出巨大的區帶找 礦潛力。

『捌』 標志層與地層的區域展布

塔里木盆地的志留系由於岩性相對單一,以淺海、濱岸、潮坪相碎屑岩及泥岩沉積為主。在工作過程中,我們採用了已經得到廣泛認同的岩石地層和年代地層表(塔里木指揮部與南京古生物所合作提出)。首先對有確切古生物證據、並進行了詳細地層劃分的單井剖面進行分析,總結出每一個岩石地層單元的岩性標志和測井標志,並結合其在地震上反射特徵,建立了一套志留系不同地層單元的橫向對比標志,重新釐定了所有鑽遇志留系的分層數據表。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塔里木盆地誌留系不同分區地層系統及特徵、地層區域展布規律(表2-2)。

表2-2 塔里木盆地誌留系橫向綜合對比標志

(一)橫向對比標志

這里所指的橫向對比標志僅限於盆地內部,而不涉及周邊地區。由於沉積背景的巨大差異,盆地內部與周邊地區的對比只能依據古生物方面的證據。

1.柯坪塔格組

顏色較深,以深灰、灰、灰綠色為主,以粉砂岩、細砂岩、泥岩互層為主,在露頭區底部含有褐灰色礫岩,根據顏色及砂泥比可以劃分出上、中、下三個岩性段,但覆蓋區劃分困難;產有筆石、腕足、雙殼、三葉蟲、魚類、幾丁蟲、疑源類及孢粉等多門類生物化石;自然伽馬曲線呈不規則的參差狀、中高幅值,反映出砂泥互層的岩性特徵;在地震剖面上其底界相當於

反射的地震層序,為一套弱振幅-中強振幅的連續層狀反射特徵。

2.塔塔埃爾塔格組

習慣上稱下砂岩段或瀝青砂岩段。顏色為雜色,有紫灰、灰紫、淺灰色等,以細砂岩、夾粉砂岩及泥岩為主。橫向變化較大,主要體現在泥岩厚度所佔的百分比上;生物化石也比較豐富,在井下以幾丁蟲、孢粉、疑源類、魚類為主;自然伽馬曲線為指狀,中—高幅值,因含有泥岩或礫岩夾層而經常出現更高幅值;地震剖面上相當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Tg4″地震層序,在塔北地區表現為兩至三個弱波組,在塔中表現為兩個低頻中—強振幅較連續的層狀反射特徵。

3.依木干他烏組

習慣上又稱為上部的上砂岩段和下部的紅泥岩段。顏色以紅色、棕褐色為特徵,有時夾灰色和淺灰綠色,紅泥岩段為巨厚層泥岩夾淺灰色薄層粉砂岩、泥質粉砂岩,上砂岩段為灰色中細砂岩及泥岩不等厚互層,局部夾灰岩;生物化石較少,已發現牙形石、孢粉、幾丁蟲、魚類及雙殼等化石;與岩性段相對應的自然伽馬曲線也出現兩種類型,下部的泥岩段為微齒型、中—低幅值,上部的上砂岩段為闊齒型、中—高幅值,隨砂泥比的不同形態略有變化;在地震剖面上相當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Tg4 ′,橫向變化大,但總體上為一低頻中振幅連續反射波。

(二)區域展布與垂向演化

根據地層的橫向對比標志,將塔里木盆地所有鑽遇志留系的鑽孔的分層數據進行了重新釐定,對盆地劃分的6個地層分區,建立了各地層分區的地層系統,並指出了各分區內部不同地層單元的分布規律。

塔里木盆地的志留系處於晚加里東構造旋迴的晚期,其沉積背景基本上繼承了奧陶紀末的古地理格局,早志留紀早期的海侵規模遠不如晚奧陶世時期,早期主要分布於北部坳陷、塔北西部、巴楚、塔西南西部及鐵克力克東部區,而鐵克里克西部露頭區、塔東南地層區及塔克拉瑪乾地層區的大部處於隆起狀態,這一點可從南部露頭區志留系淺變質岩的分布、盆地內柯坪塔格組的分布得到證實。上述古地理格局表明,早志留世早期海侵來自於盆地北部的南天山洋和南部的庫地-奧依塔克洋。

(三)志留紀地層分布特徵

受志留紀原型盆地的控制,志留系的分布面積明顯較奧陶系小。柯坪塔格組沉積期,盆地東南部大面積隆起,北部的塔北隆起也已形成,受此影響,在近東西向展布的中部克拉通內坳陷內主要發育濱岸相的陸緣沉積物,在較深水部位發育內陸棚沉積環境(圖2-4);塔塔埃爾塔格組沉積期,盆地東南部隆起區相對變小,北部的塔北隆起逐漸變大,並向東有延伸趨勢,受此影響,在近東西向展布的、東西分別與外界連通的中部克拉通內坳陷內表現為東高西低特徵,從而在東部主要發育淺灘相沉積環境,而在西北部和西部主要發育濱岸相和陸棚相沉積環境(圖2-5);依木干塔烏組沉積期,盆地東南部隆起區和北部的塔北隆起連成一片,此時盆地內的水體在東邊處於封閉狀態,而西部處於較深水的內陸棚環境,靠塔北的北部發育濱岸相,而在南部主要發育內陸棚環境(圖2-6)。

塔塔埃爾塔格組和依木干他烏沉積時期,盡管海水深度變淺,但沉積范圍卻進一步擴大,這兩個組相伴分布於北部坳陷、塔克拉瑪干全區及塔西南地層,塔北分布零星。在接觸關繫上表現為北部坳陷、塔西南及巴楚等地與柯坪塔格組呈整合接觸,而其他地區多為超覆不整合接觸。部分地區的地層缺失,與後期的構造運動抬升剝蝕有關。

圖2-4 塔里木盆地誌留系柯坪塔格組地層厚度圖

圖2-5 塔里木盆地誌留系塔塔埃爾塔格組地層厚度圖

圖2-6 塔里木盆地誌留系依木干他烏組地層厚度圖

『玖』 地層目標層怎麼劃分的

感覺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別扭,是找目的層還是標志層
目的層談不上劃分,是按回照礦產勘查、答區域調查的目的來確定的,一般是要研究的特定研究對象所在的地層,如界線層型所在的地層,就根據該界線層型的特點來尋找其所在的地層。如果是含礦地層,如煤層、油氣層、地下水層等,也要根據其含礦性或相關的物理性質(如電性等)來進行劃分與對比。
標志層是區域性的一套特徵明顯、產狀穩定、厚度不太大、連續性好的地層,如某地地層當中形成一套產狀連續穩定的泥岩層,或一套煤層、或一套介殼層,都可以用來作為標志層

『拾』 標志層有哪些類型,分別舉例說明

標志層的類型:
沉積岩(水成岩)、火成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類。
標志層是指一層或一組具有明顯特徵可作為地層對比標志的岩層。標志層應當具有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徵明顯、層位穩定、分布范圍廣、易於鑒別的特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