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金礦的地質作用有哪些方式
① 石油地質的問題 礦物形成的地質作用有哪幾種主要類型
內生作用、外生作用、變質作用三種類型
② 礦物的形成方式有幾種
礦物是自然界中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自然界的地質作用根據作用的性質和能量來源分為內生作用、外生作用和變質作用三種。內生作用的能量源自地球內部,如火山作用、岩漿作用;外生作用為太陽能、水、大氣和生物所產生的作用(包括風化、沉積作用);變質作用指已形成的礦物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發生改變的作用。在這三方面作用條件下,礦物形成的方式有三個方面:氣態變為固態 火山噴出硫 蒸汽或H2S氣體,前者因溫度驟降可直接升華成自然硫,H2S氣體可與大氣中的O2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自然硫。我國台灣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就有這種方式形成的自然硫。液態變為固態 是礦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為兩種形式。(1)從溶液中蒸發結晶。我國青海柴達木盆地,由於鹽湖水長期蒸發,使鹽湖水不斷濃縮而達到飽和,從中結晶出石鹽等許多鹽類礦物,就是這種形成方式。(2)從溶液中降溫結晶。地殼下面的岩漿熔體是一種成分極其復雜的高溫硅酸鹽熔融體(其狀態像煉鋼爐中的鋼水),在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當溫度低於某種礦物的熔點時就結晶形成該種礦物。岩漿中所有的組分,隨著溫度下降不斷結晶形成一系列的礦物,一般熔點高的礦物先結晶成礦物。固態變為固態 主要是由非晶質體變成晶質體。火山噴發出的熔岩流迅速冷卻,來不及形成結晶態的礦物,卻固結成非晶質的火山玻璃,經過長時間後,這些非晶質體可逐漸轉變成各種結晶態的礦物。由膠體凝聚作用形成的礦物稱為膠體礦物。例如河水能攜帶大量膠體,在出口處與海水相遇,由於海水中含有大量電解質,使河水中的膠體產生膠凝作用,形成膠體礦物,濱海地區的鮞狀赤鐵礦就是這樣形成的。礦物都分別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當外界條件變化後,原來的礦物可變化形成另一種新礦物,如黃鐵礦在地表經過水和大氣的作用後,可形成褐鐵礦。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已發現且命名的礦物有三千八百多種(不包括亞種),其中絕大多數是無機物。隨著礦產的開采和研究的深入,礦物種類將會繼續增加。目前人們所能直接觀察到的礦物基本上都產自地球的岩石圈中。近來礦物學的研究由低殼擴大到地幔,推測將會發現一些地幔礦物。對隕石和月岩中礦物的研究,發現隕石、月岩中的礦物種類基本和地殼中的礦物一致。1.從礦物的分類及礦物成分來看,礦物分成單質和化合物兩種。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礦物,如金剛石成分是碳,自然金成分是Au。化合物則是由陰陽離子組成的,根據陰離子成分不同分為若干類:化合物類型陰離子成分硫化物 S-2氧化物 O-2氫氧化物 (OH)-1鹵化物 F-1、Cl-1、Br-1、I-1碳酸鹽 [CO3]-2硫酸鹽 [SO4]-2硝酸鹽 [NO3]-1鉻酸鹽 [CrO4]-2鎢、鉬酸鹽 [WO4]-2 、[MoO4]-2磷、砷、釩酸鹽 [PO4]-3 、[AsO4]-3、[VO4]-3硅酸鹽 [SiO4]-4硼酸鹽 [BO3]-3亞硒、亞碲酸鹽 [SeO3]-2、[TeO3]-2硒、碲酸鹽 [SeO4]-2、[TeO4]-2碘酸鹽 [IO3]-2氧、氫氧鹵化物 [O2Cl2]-6 、[(OH)3Cl]-4硫鹵化物 S2Cl2以上各類化合物加上單質礦物共十八類。這些礦物中硅酸鹽礦物種數最多,占整個礦物種類的24%,佔地殼總重量75%,硫鹵化物最少,只有一種。2.礦物的命名。礦物命名有以下幾種方式:以化學成分命名自然金、硼砂。以物理性質命名電氣石以其具有焦電性而得名,雄黃以其顏色呈橘黃色而得名。以形態命名石榴子石以其形態似石榴子的顆粒而得名。結合兩種特點命名閃鋅礦以其光澤閃閃發亮,而成分以鋅為主而得名。以地名命名包頭礦,是1960年在內蒙古包頭發現的一種硅酸鹽礦物。以人名命名 章氏硼鎂石是為紀念我國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而命名。
③ 地球上的金礦是如何形成的
金礦床類型復雜多樣。主要有礫岩型、綠岩帶型、石英脈型、韌性剪切帶型、卡林型、斑岩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火山岩型、新生代砂礦等。
④ 金礦的地質成因
金礦床來類型復雜多樣。主要有礫岩源型、綠岩帶型、石英脈型、韌性剪切帶型、卡林型、斑岩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火山岩型、新生代砂礦等。金礦一般要經歷相當長的地質時期,通過多種來源、地質構造演化和多次成礦作用疊加才可能形成。
⑤ 形成礦物的內生地質作用有哪幾種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的。因為它足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
一、岩漿作用可以形成礦物專。如在岩漿中的屬典型礦物有:鉀長石、斜長石、輝石、角閃石、螢石。不同類的岩漿岩還有不同類的礦物。不一而足。
二、變質作用可以形成礦物,如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可以形成的礦物絹雲母、蛇紋石、滑石、藍晶石、藍閃石、沸石、柯石英等。
三、構造作用亦可以形成礦物,如在構造作用下,岩石會被壓碎、升溫,可形成一系列礦物,如斷層帶中的石英、方解石,有綠泥石、石墨等等。
這些地質作用都可以再細分,都可以形成不同的礦物。
⑥ 什麼地質條件下能形成黃金
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豐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岩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岩組合,金豐度值高於地殼各類岩石,可能成為金礦床的最早的「礦源層」。
金在地殼中豐度值本來就很低,又具有親硫性、親銅性,親鐵性,高熔點等性質,要形成工業礦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礦、富礦,金則要富集幾千、幾萬倍,甚至更高,可見其規模巨大的金礦一般要經歷相當長的地質時期,通過多種來源,多次成礦作用疊加才可能形成。
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半成品,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採的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生金分為礦金和沙金兩種。
礦金也稱合質金,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岩石的縫細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岩石的縫隙中。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礦金產於不同的礦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屬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間。
砂金礦是古代和近代歷史上世界黃金生產的主要礦床,但經過幾千年的開采,富礦砂多已枯竭,現在主要以礦金為主,砂金是產於河床灣曲的底層或低窪地帶,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經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⑦ 金礦是怎麼形成的,哪些地區金礦比較多
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除了進行裝飾以外,它也是防止貨幣貶值以及具有收藏價值的一種物品。在投資方面,黃金也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投資產品,因此很多人都願意去投資黃金,以此來保證自己資產穩固,同時也能夠為自己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但是黃金的投資雖然說波動不大,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開發黃金以及利用黃金的國家,在黃金礦產資源的探索上有著較為突出的實力。直至今日,科學工作者們仍然在不遺餘力地去尋求那些潛在的黃金礦產資源。這一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黃金作為一種資源,它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自己本身所能夠體現出來的裝飾價值,同時也有它的經濟價值。無論在什麼時候,黃金資源對一個國家來講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
⑧ 金礦的形成條件
砂金礦的形成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砂金補給源、水動力條件、
地貌
特點。現側重從
這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砂金分布的特徵。
砂金分布條件
1
.
砂金
的分布嚴格受含金地質體的控制
「含金地質體」是砂金形成的物質基礎,
並直接影響其分布。
所謂「含金地質體」
主要有岩金礦化體,伴生金礦床(點)及含
金
豐度值很高的
地層
與
岩體
。
實際資料表明:
(1)
多數砂金礦的分布與
岩金
礦產地密切相關
但也有少數限於其他地質條件,雖
有岩金礦分布不一定都能形成砂金礦床。如
小秦嶺
是岩金
成礦區
,限於地貌等條件未
能形成砂金礦床。相反,在
大興安嶺
北部及
阿爾泰
等地區是砂金密布區,目前僅發現
一些原生金礦點或
礦化點
。
(2)
砂金成礦區大都分布於含金
豐度
較高的古老基底地層及大面積
侵入岩
的剝蝕
區
如
湖南
的
湘江
、
資水
、
沅江
、
汨羅江
,
江西修水
、昌江、
信江
、
新安江
水系的砂
金主要分布於
江南古陸
的
板溪群
、
冷家溪群
地層出露的
地區
;川西北地區的砂金礦其
補給源主要來自前
震旦系碧口群
、
志留系
茂縣群及中上三疊統地層,及其中的原生金
礦點;
兩廣
交界一帶的砂金主要分布於
加里
東褶皺基底震旦系與前寒武系地層中;大、
小興安嶺
一帶的砂金主要分布於海西期
岩漿岩
大面積出露區。
(3)
大多數砂金礦床的
物質
來源具有多源性
例如,
金盆
砂金礦的物質來源主要是
白堊系
下統含金礫岩層,其次為二道窪群中的分散含金石英脈、
侏羅系
含金
礫岩
等多
源補給。又如
琿春河
兩岸大面積分布的中酸性岩漿岩中的含金石英脈及含金破碎蝕變
帶周圍的伴生金礦及
第三紀
含金礫岩是砂金的補給來源
控制金礦形成的地質作用主要有構造活動、火山噴發、岩漿侵入、熱液形成和流動、
沉積作用、生物作用等。
看來,現代不可能再形成岩金礦,岩金是不可再生的。而正在形成的砂金礦也是非常
緩慢的,
短時期內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砂金礦。
地球上儲藏的金礦資源只能是越來越
少。當世界上的金礦資源枯竭時,黃金會價值幾何?
金礦石如何形成的
金礦的采選:開採金礦床的類型金礦資源主要分兩大類:
一類為脈金礦,
礦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區,由內力地質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漿作
用、變質作用)形成,脈金礦又稱山金礦、內生金礦;
另一類為砂金礦,
由山金礦露出地面後,
經過長期風化剝蝕,
破碎成金粒、
金片、
金末,
又通過風、流水等的搬運作用,在流水的分選作用下聚集起來,沉積在河濱、湖濱、海岸而
形成沖積型、洪積型或海濱型砂金礦床。
有的山金礦風化剝蝕後,
碎屑產物在原地堆積,則
形成殘積型砂金礦床;如果沿斜坡堆積,則形成坡積型砂金礦床。砂金礦床又稱外生金礦,
其成礦時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紀、第四紀或現代。此外,還有一種伴生金礦,其
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屬礦井過程中加以回收,並進行綜合利用。
⑨ 金礦成礦的地質背景條件
北祁連山地區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構造環境的特徵與其演化、成礦物質的來源與控礦因素等條件是否具備,則是金礦成礦過程能否得以完成的基礎。因而認真分析這些重要基礎問題,查明成礦背景條件乃是十分必要的。
1.成礦區域的大地構造位置
北祁連山金成礦區域涉及的主體范圍為通常所說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是早古生代優地槽或裂谷-島弧體制階段演化的結果。由於它佔有華北古陸南緣的特定時空位置,古地殼的不穩定性和構造的活動性,決定了北祁連山地區成為早古生代的造山帶,並經後續多階段的構造演化至今,無不疊加有深深的烙印。來自東方的環太平洋構造域和來自西南的特提斯構造域相比,後者的影響較為突出。印度板塊的不斷向北俯沖,青藏高原不斷隆升,作為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則不斷地遭受著海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褶皺期構造運動旋迴的影響,新構造運動、地震災害頻繁,熱泉成礦活動多見,均表明北祁連山成礦域具有特定的大地構造位置。這對金礦的成礦來說,尤為重要。
2.成礦區域的地質環境
北祁連山成礦域是在元古宙原始地殼沿古河西系構造裂陷發生,經過裂谷、大洋化、島弧階段的建造期
1)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分布特徵
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廣泛分布,表明裂谷-島弧環境火山活動強烈,除大規模造岩的同時,並把上地幔、下地殼的貴金屬、多金屬等造礦元素藉以有利的構造途徑和各種狀態的載體有可能運移到地殼的淺表部。隨著不同的演化階段,建造了雙峰式鈣鹼性—偏鹼性的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和准同期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寒武紀裂谷期);以基性為主體的細碧-角斑岩系和准同時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奧陶紀島弧期);超基性—基性岩帶集中分布的蛇綠岩雜岩帶,具有洋脊洋島拉斑玄武岩系特徵,是洋脊裂谷、島弧裂谷深切洋殼重熔的結果,在洋盆閉合碰撞過程中,洋殼殘片仰沖所致。在青海境內,走廊南山南坡黑河斷裂以北西起邊麻溝東至白柳溝一帶中晚寒武世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岩系分布廣泛,酸性火山穹窿(短背斜)控制著白銀廠-小鐵山式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成群成帶分布。托來山西起龍孔大坂東至扎麻什克東溝一帶以早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沉積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帶相伴發育,是蛇綠岩帶分布的主要地段。除鉻鐵礦(玉石溝)、石棉(雙岔)、玉石(玉石溝)等礦產與超基性岩直接相關外,還有銅-鋅型硫化物礦(陰凹槽)、鐵礦(大水溝、小水溝)銅-金礦(大二珠龍)、金礦(紅土溝—川刺溝)等系列分布。
除托來山蛇綠岩雜岩帶外,走廊南山北坡亦有島弧擴張脊的蛇綠岩套發育,主要分布在甘肅境內,而在托來山南坡延至紅溝、大坂山地區,雙峰式細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及基性—超基性岩亦有出現,早期有學者認為紅溝銅礦可與產有塞普勒斯型銅礦的洋脊蛇綠岩套環境相類比。近期夏林圻、夏祖春等(1996)認為在晚奧陶世是被動大陸邊緣新生裂谷環境;但筆者認為不排除在晚奧陶世北祁連洋擴張的停止,有可能往南側俯沖,原被動大陸邊緣活化具有類島弧環境的特徵。紅溝含礦火山岩系仍可能是大洋閉合、碰撞過程,由北向南逆沖拼貼,推覆於前寒武紀變質岩基底之上。
2)多階段岩漿-構造演化與不同構造型式對成岩成礦過程的控制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在元古宙至早古生代,已是處於中朝—塔里木陸塊南緣,即阿拉善、柴達木等兩地塊間的構造活動環境,該區內前寒武紀基底微地體的存在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漿活動的記錄表明這一點,但其主要演化階段應為古生代。在早古生代經歷了優地槽的發展歷程;以板塊運動而論,經歷了陸內裂谷—洋脊擴張—島弧俯沖—大洋消減,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期碰撞造山。目前所見走廊南山北坡復向斜、走廊南山南坡復背斜,托來山復向斜的三分格局顯示了北祁連山中西段的整體特徵。溝-弧-盆體系的記錄表明不同的構造環境分布著火山岩、岩漿岩各異的岩漿岩帶,如中—上寒武統雙峰式火山岩系主要分布在走廊南山南坡黑河—祁連河以北的復背斜帶;早—中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系、基性—超基性岩帶(或稱蛇綠岩雜岩帶)主要分布於上述中間復背斜帶南、北兩側復向斜帶。相應的花崗岩漿的侵入活動沿走廊南山北坡、托來山南坡區域邊界深大斷裂帶發育。在青海境內較大的中酸性侵入岩體主要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與中祁連山分界轉換部位分布,在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系分布區內,除小規模的中酸性岩株、岩脈外,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顯示並不強烈。
晚古生代天山、秦、祁、昆等復合造山帶的形成,對中國大陸的拼合及最後轉入陸內造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的基底上,經過石炭一二疊紀上疊盆地的發展階段,由海相、海陸交互相向陸相過渡,晚古生代含煤沉積經過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斷-褶運動,沿區域構造線NW—SE向呈斷陷盆地展布,相應的岩漿侵入活動並不強烈。從中生代至新生代進入盆山發展階段,形成現今的地質結構面貌,盆山體系展示了復合造山帶發生、演化的歷史記錄,成岩、成礦時空分布的相應規律,為探索金的成礦地質環境提供了信息。
3)區域岩石地球化學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曾進行過區域化探掃面和部分點上的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資料,目前因資料未能收集齊全,也沒有經過統計和綜合整理,這里僅就少量的資料,粗略反映本區部分岩石地球化學場特徵。根據1:20萬野牛台幅和祁連幅少量岩石測量資料反映,有以下特徵:
①Au元素在中寒武統地層中有明顯富集趨勢,其富集系數最高為2.8;②Au元素在閃長岩內富集,其富集系數為 2.0,稍次在斜長花崗岩內富集系數為1.7;③與金密切相關的元素 As、Sb在奧陶系地層和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較高。As元素在奧陶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1.7,其次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為1.5;Sb元素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2.1,在奧陶系地層中為1.5。
根據1:5萬達郎農飼隊幅和祁連縣幅,岩石測量資料統計計算結果見表5-1。
表5-1達郎農飼隊幅、祁連幅岩石含金性統計結果表
金元素主要富集於中寒武統絹雲母石英片岩中,其Au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最高,離差大。在副變質岩和寒武系、奧陶系各類火山岩中,盡管Au平均含量不算很高,但離差較大,反映Au元素在上述地層岩石中易於局部富集。
圖5-1、5-2、5-3等主要表明了白銀廠-小鐵山式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含礦火山岩系若干元素組合的地球化學場特徵。海相火山岩區噴氣-火山成因類塊狀硫化物礦床主要為銅、鉛、鋅等銅-多金屬礦床;但一般均含貴金屬元素伴生礦產,且以金、銀為主體。含礦火山岩系及其相應的多金屬、貴金屬礦床所對應的區域地質環境和地球化學場不僅是多金屬礦床的成礦背景,亦是共伴生Au(Ag)礦產的成礦背景。雖在時間維上前者為早,後者從准同時延至後期改造疊加階段,但在空間維上兩者往往緊密相依,賦存於同一含礦岩系、同一構造部位、同一構造-岩性-礦化蝕變帶內。原來的噴氣沉積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化帶、礦床、礦體不僅構成金(銀)礦初步富集的載體,而且事實上構成了貴金屬的物質來源,即礦源層。
圖5-1白銀廠礦田及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微量元素含量曲線(據鄔介人等,1994)
①—區域圍岩;②—基性火山岩;③—中基性火山岩;④—酸性火山岩;⑤—含礦岩系;⑥—近礦圍岩
將白銀廠礦田及其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的若干金屬元素按其序號排列作出了含量對比曲線(圖5-1),其總體特徵反映了銅、鉛、鋅的高豐度值,其中含礦岩系近礦圍岩更為突出。雖然曲線中缺少Au、Ag等連結點,但一般與Au、Ag礦化有關的Cu、Pb、Zn組合和As、Sb、Bi、Hg指示元素異常相伴出現。無疑構成了伴共生金礦地球化學場的有利特徵。
圖5-2白銀廠礦田各礦床和礦化帶主金屬元素分布特徵(據鄔介人等,1994)
1—折腰山;2—火焰山;3—四個圈;4—小鐵山;5—銅廠溝;6—拉牌溝
對比白銀廠礦田主元素在諸礦床或礦化帶的分布特徵,表明諸礦床的礦化度(Cu+Pb+Zn)曲線與貴金屬的Ag曲線基本一致。折腰山、小鐵山礦床規模大,Ag與主元素(Cu、Pb、Zn)正相關。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礦石一般認為是噴氣沉積產物,礦石是「特殊」的岩石。折腰山、小鐵山礦的伴生型金礦、銀礦儲量可達大、中型金、銀礦規模。對金、銀而言,其地球化學行動與銅、鉛、鋅元素相似而有差異;因而多金屬礦床、礦化帶、礦石亦是伴生型貴金屬金、銀礦產的礦源層、就位空間與礦化蝕變圍岩;同時亦是共生型以至獨立型金、銀礦床的就位空間。
白銀廠區域岩石、礦床主金屬元素原生暈比值與折腰山、火焰山Cu-Zn型礦床、小鐵山Zn-Pb-Cu型礦床主元素金屬儲量比三角圖表明區域岩石、礦床(區)和礦床儲量等三者三步變化趨勢。說明火山岩系和諸礦床(區)相對集中於Zn-Pb-Cu型的分布區域內,前者較分散,後者顯示集中的趨勢;以折腰山、火焰山礦床和小鐵山礦床而言,主元素儲量比向兩極分散,前者接近Cu端員點Cu(Zn)型域,後者更接近Pb-Zn型域。在白銀廠礦田兩類礦床Cu、Pb、Zn的集中過程中,相伴的金、銀元素必然得到初步的富集,後期因素的疊加改造有可能引起金、銀元素的再遷移再富集,加富老礦體,產生新礦體。
3.成礦前的控礦因素與物源的准備
從北祁連山復合造山帶區域地質背景和基本成礦事實出發,以最新金礦成礦理論為指導,來總結本研究區金礦類型及其控礦因素,不難顯示其各自的重要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構造」因素在金成礦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板塊構造體制控制著北祁連山裂谷-島弧系的發生、發展以及大洋板塊的不斷消減直至碰撞造山。區域大斷裂一般都是超殼斷裂,往往控制著岩漿的上侵通道、火山活動中心與盆地的沉積,不同板塊的接合帶、俯沖消減帶、碰撞帶都經歷了熱動力變形變質過程。巨大的韌性、韌脆性剪切帶、強片理化構造破碎帶為深源成岩成礦物質轉移至地殼的淺表部提供了通道。更低級序的構造可直接為成礦提供就位空間。研究區內的黑河斷裂帶具有長壽性質,在早古生代控制著雙峰式火山岩帶的分布及洋脊型蛇綠岩帶和島弧俯沖雜岩帶的分布,在晚古生代控制著石炭—二疊紀的上疊盆地沉積及盆地的發生與發展,在中、新生代還控制了黑河流域砂金、砂鉑礦的分布。其兩側的次級斷裂、韌性、韌脆性剪切帶、片理化帶、斷層破碎帶等強構造蝕變帶的擴容作用為成礦元素遷移、礦液的富集、金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構造環境。
圖5-3白銀廠礦田區域圍岩、近礦圍岩及礦床主金屬對比(據鄔介人等,1994)
1—區域圍岩;2—基性火山岩;3—中—基性火山岩;4—酸性火山岩;5—含礦岩系;6—近礦圍岩;7—折腰山,8—火焰山;9—四個圈;10—小鐵山;11—銅廠溝;12—拉牌溝;13—折腰山和火焰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14—小鐵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
(2)在岩石圈的構造演化過程中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可產生不同的岩(礦)石系列,代表著一定的物質環境,亦可稱之為一定的地球化學場,構成成礦的物質基礎。北祁連山海相火山岩系特別發育,基性—超基性岩體的成帶分布表明下地殼上地幔物質上遷,造岩亦造礦。在中一晚寒武世、早奧陶世裂谷島弧帶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的酸性端員構成火山噴氣成因類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白銀廠-小鐵山式)的主岩。賦礦的黃鐵絹英蝕變岩帶同時亦是共(伴)生金、銀的富集場所;在托來山北坡蛇綠岩雜岩帶以及托來山南坡扎麻什東溝腦—大坂山口晚奧陶世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中可形成銅-鋅型硫化物礦床(陰凹槽、紅溝),亦是共(伴)生金、銀富集的場所和金、銀成礦物質獲初步富集後經疊加、改造再富集的地球化學背景場。
上述構造因素、火山岩漿因素是主要的控礦因素,前者為主導後者為基礎。其次,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與後寒武紀的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對金礦的成礦具有重要影響,如北祁連山褶皺帶內的基底變質岩地體、托來山南坡與中祁連陸塊分界深大斷裂帶兩側基底變質岩系的金源和古生代及其以後的岩漿侵入活動,為該地區增加了成礦的有利因素。中鐵目勒—柯柯里與中酸性侵入岩有關的蝕變岩型金礦化帶和巴拉哈圖—茶汗河一帶的金礦床(點)可能與之有重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