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地質時期,歷史時期,近代時期
地質時期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經發現地球上回最老的地層同位素答年齡值約46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另:
地質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歷史所佔據的漫長的時間范圍, 從大約39億年前(相當於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齡)延續到今天,實際上就是由地層所代表並記錄在地層中的那一段地球的歷史。
歷史時期是指人類活動的歷史 包括史前歷史在內
近代分世界近代 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開始 中國近代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❷ 地質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約 ,持續的時間長達1億8000萬年左右,又被稱為什麼
中生代 地質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約2億5000萬年至6500萬年,持續的時間長達1億8000萬年左右,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那時,在陸地上有恐龍,海中有蛇頸龍,空中有翼龍。
❸ 三千萬年前是什麼紀
老第三紀```
新生代(Cenozoic Era)約開始於六千七百萬年前,延續至今。新生代專時地球的面貌逐漸接近現代屬,植被帶分化日趨明顯,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和昆蟲一起上統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老第三紀和新第三紀。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可劃分為古新世(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漸新世(Oligocene Epoch),中新世(Miocene 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 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合稱老第三紀,老第三紀一直延續到二千五百萬年前
❹ 1.5億年前屬於地質的什麼時期
1.5億年前屬於中生代(2.52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侏羅紀[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晚期。
❺ 地球形成最早的地質時期是什麼也就是大概在三十八億年前的時期
冥古宙是太古宙之前的一個宙,開始於地球形成之初,結束於38億年前,內但依據不同的容文獻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冥古宙最初是由普雷斯頓·克羅德(Preston Cloud)於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來指已知最早岩石之前的時期。冥古宙的最後一個代對應為月球地質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東海撞擊事件為結束時間(約為38.4億年),這也是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擊期的結束標志。在整個冥古宙,地球從46億年前形成,從一個熾熱的岩漿球逐漸冷卻固化(計算表明僅需1億年),出現原始的海洋、大氣與陸地,但仍然是地質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遍布、熔岩四處流淌,在41億年前到38億年前地球持續遭到了大量小行星與彗星的轟擊,根據同時期月球撞擊坑推算(月球面對地球的那一面的大部份大型盆地如危海、寧靜海、晴朗海、肥沃海和風暴海也都是於此一時期撞擊形成的。
❻ 一億三千萬年前年前是什麼世紀
當時處於——白堊紀
「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版400 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權誤差值為30萬年).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7000萬年,是顯生宙的較長一個階段.
❼ 一億年前是什麼樣的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4℃。 白堊紀因其地層富含白堊(chalk)而得名。白堊是石灰岩的一種類型,主要由方解石組成,顆粒均勻細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堊紀形成的地層叫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Coccoliths)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在英、法海峽兩岸形成美麗的白色懸崖。白堊層不僅發育於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西部也有分布。 在這一時期,大陸之間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開花植物出現了,與此同時,許多新的恐龍種類也開始出現,包括像食肉牛龍這樣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像戟龍這樣的甲龍類成員以及像賴氏龍這樣的植食性鴨嘴龍類。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像飛機一樣的翼龍類,例如披羽蛇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例如海王龍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
❽ 白堊紀起始於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它延續了{ }萬年是地球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之一
是的]、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據推測,地球已存活了46億年.但它到底能活多久呢?
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
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
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於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一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
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
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