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水文填圖是干什麼

地質水文填圖是干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5 04:21:29

⑴ 地質填圖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准備,注意點什麼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2. 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

  3.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⑵ 現在地質填圖還有什麼意義

以前的地質資料都復是小比例尺的制,地質界線什麼的並沒有那麼准確。現在填圖就是需要你對這些界線、構造什麼的進行修測,同時只有通過填圖才能更好的了解礦區的基本地質情況,為你的下一步找礦、探礦工程的布置提供依據。

⑶ 什麼叫地質填圖

地質學上的填圖來這一說法的來歷要歸源功於地質學的一個特點:觀測!
地質學的野外地理考察是不斷的對地理事物要素(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情況、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的觀察測量,把所得數據不斷的添加到空白地圖或某一要素地圖上,從而得到某一要素地圖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的基礎.

⑷ 地質填圖方法

地質圖是各種地質體在地表出露界線的水平投影圖。它藉助於線段、文字元號及花紋圖例表示測區地質體的性質、形態、空間幾何關系和相對時序。它是地質圖作者對研究區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認識的一種反映。把地質體表示在圖上的過程叫地質填圖或地質制圖。

3.2.2.1 地層劃分、對比及地質圖的基本類型

(1)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重塑地質發展歷史、研究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的重要基礎。地層劃分是根據地層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徵,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地層單位,藉以表示地層的相對順序或相對年代關系等。現代地層學主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認為岩層有多少種能夠用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地層就有多少種劃分方法,一種特徵的改變並不一定與另一種特徵的改變相一致。

就某一具體研究對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類地層劃分,而是按實際可能或為某一應用目的而採用相應的劃分系統。目前最常用的地層劃分系統有三類:①根據岩層的岩石特徵劃分成群、組、段、層四級單位的岩石地層學;②根據岩層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組合內容將含化石部分的岩層劃分成各種生物帶的生物地層學;③根據推論或解釋的岩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時)劃分成宇、界、系、統、階、時間帶的年代地層學。只有年代地層單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時間含義,其他各類地層單位大都是穿時的,即與等時面呈斜交關系。年代地層單位是依據屬性劃分的,它屬於認識范疇,是可變的。前兩類的劃分依據都是岩層客觀存在的特徵,它不依人的認識變化而改變。但化石內容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也具偶然性或機遇,而對於化石的詳細研究又並非一般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層劃分是地層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性的客觀地質實體,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來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中,組的劃分及其界線的選擇對填圖質量有重要作用。應該正確地理解組的含義,掌握建組條件。地層規范中規定:「組的重要涵義在於具有岩性、岩相和變質程度的統一性。組或由一種岩石所構成,或包括一種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復的夾層,或由兩、三種岩石反復重疊所構成,還可能以很復雜的岩石組分為一個組的特徵,而與其他單純的組相區別。」海相地層的組常為一個相的簡單岩性組合,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岩性比較復雜,常由相鄰的幾個相合並而成。組必須有一定的橫向穩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條件下,組的分布范圍不應小於三級地層分區的范圍,厚度不應小於50M。但對具有特殊的構造岩相意義的岩層建組可不受此限制。組的界線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積旋迴或侵蝕間斷的界線,應具有明顯的識別標志。化石並不是建組的必要條件,但顯生宙地層都有自己的化石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帶。若單有化石界線,而岩性無明顯差別,則無建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單位,通常相當於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積旋迴,岩性組合復雜,厚度很大。段是比組更低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它可以是組內單一岩性、單一岩相的分離體,也可以是組內岩性組合差異的再劃分,它不一定要求相當的橫向穩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內容。

(2)地層對比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與國內外標准剖面比較,確定地層在地質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測區各相應層位的對比,以確定填圖單位的地質界線、相鄰圖幅間界線的等時性,以及地層的發育規律。生物地層單位對比藉助於標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組合進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種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態資料對同時異相地層進行對比。為此,在野外必須進行系統的化石採集與生態觀察。岩石地層單位對此可利用岩性特徵、標志層、沉積韻律、重礦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測井等資料。因此,在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需進行大量標本和樣品採集工作。

(3)在現代地層學理論指導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地質圖,即組圖和系圖。組圖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基本單位(如黃泥崗組、硯瓦山組等)。它是地表岩石組分及其幾何關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質歷史和構造環境演化的真實記錄。它能促進遙感資料、地球物理資料與地質研究的結合,適用於大比例尺(>1:10萬)的地質填圖。組圖可作為岩性分布圖使用,具有更廣泛的服務領域。系圖是以根據生物演化相對順序建立的年代地層單位「系」為基礎填制的。適用於小比例尺(如1:100萬)地質調查,供大范圍地質構造理論分析使用。

組圖是實際地質體的客觀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進行實測,其界線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遙感資料填圖。而系圖所表示的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等多方面資料經室內分析鑒定推論而來的。由於受不同時期資料積累程度和個人認識差異的限制,地質年代界線經常有較大的變動。系圖不適合野外直接填圖,在無直觀標志的地段尋找年代地層界線要花費很大力氣甚至無法弄清。由此可見,組圖應是地質調查的基本圖件。在組圖的基礎上,可編制不同年代的系圖。

3.2.2.2 觀察線、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按照一定間距的路線和一定間隔的控制點進行連續定位的地質觀察是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線、點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精度,也有助於對野外觀察材料進行系統編錄。

(1)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地質觀察路線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穿越路線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層或區域構造線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間距橫穿整個測區。地質人員沿觀測路線收集地質、礦產資料,標繪地質界線,採集必要的標本、樣品。線間的地質界線用「V」字形法則和少量追索連接。這種路線的優點在於能迅速地掌握測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地層層序、相變及接觸關系的空間變化。缺點是線間的地質細節會出現錯漏。如使用航空像片,這種缺陷會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線是沿地層界線、地質體邊界或構造走向布置,用於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如地層相變、接觸關系、含礦層、斷層等)。填圖精度高,但效率較低。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中應結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以穿越法為主,大比例尺填圖中追索路線應明顯增加。至於礦區1:1000~1:5000填圖中則以追索圈定為主。

穿越路線布置應考慮:主要構造線方向,通行逾越條件,露頭分布狀況,基站的設計與野外工作組織等。追索路線主要布置在關鍵性專題研究地區,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區(如平原河網區、高寒山區、森林覆蓋區、沙漠等)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路線平均密度必須遵守規范要求,但測區不同部位的路線密度分布則應根據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礦化遠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釋程度等而疏密有別。

(2)地質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及定位方法

觀察點按其性質可分地質界線點、構造點、礦產點、水文點、地貌點等。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控制地質體空間位置;使原始資料編錄條理化、系統化,控制各種地質資料間的聯系以及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的對應吻合關系;便於原始資料的整理、查閱和檢查工作質量。點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質界線和各種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布置在填圖單位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岩性岩相明顯變化處,岩體接觸帶、相帶,礦體或礦化,斷層、褶皺樞紐,有重要水文地質意義的井泉、地貌等處。等距離機械布點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大范圍單一地質體中的控制點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質現象、礦產線索疏漏的一種措施。

觀察點定位應力求准確,圖面誤差不得超過1Mm。定點方法:①目測法:根據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後方交匯法:根據已知的三個地形、地物點用羅盤作後方交會。各點方位間的夾角不得小於45°。如三線交成一視差三角形,則取重心為點位,或在此基礎上再參照地形細部特徵標定;③用航空照片定點,轉繪在地形圖上。④GPS法:是利用遙感衛星定位測定儀,直接定量測定某點的經度、緯度或高斯坐標。在森林覆蓋區、高山峽谷等特殊地理條件下,可適當採用羅盤定位、步測距離的極坐標定位,也可用空盒氣壓計測量相對高程進行間接校正,為保證精度應盡可能攀登臨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點對已定點位進行修正。

(3)觀察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

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是地質測量的質量標准。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規定,基岩區線距一般為400~800M,點距一般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釋程度較高的地區,岩性單一的地層或出露較寬的地區,其線、點距均可適當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其線距可放寬至1000~1500M。1:5萬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50M的線性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裂、褶皺構造。小於上述規模的直接、間接找礦標志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應適當放大或歸並表示。基岩區內,面積小於0.5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圖上仍按基岩填繪。大片第四系覆蓋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層界線、接觸帶、化石層、標志層和礦化標志等,其標定誤差不得大於50M。

考慮到江山實習區的具體情況,本次實習區域內採用標准為:線距和點距分別為300M和100~150M,觀測點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點約為27個。

3.2.2.3 路線地質的觀察程序及編錄要求

路線地質觀察一般程序是:①定點;②觀察、描述該點周圍的地質、礦產現象;③測量產狀;④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⑤採集標本和樣品。點上的工作結束後,沿路線前進方向進行連續的地質觀察與描述,同時編制連續的信手剖面圖。

地質觀測點的描述內容如下:

(1)日期、天氣情況。

(2)路線與任務。

(3)人員組成。

(4)點號:即觀測點的編號,用調查區統一的編號註明,並寫出該點所在圖幅的名稱。

(5)點位及高程:要寫明觀測點的地理位置和坐標網及構造部位以及後方交匯方向。高程則根據氣壓計或實際交會點等來確定,在記錄時應予以說明清楚,以便使人們了解其可靠性。GPS定點,則記錄經緯度或高斯坐標和高程即可。

(6)點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主要是描述標志層及其變化、地層界線和接觸關系還是觀察褶皺或斷裂構造等。

(7)露頭情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好壞,出露哪些地層,露頭性質(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面積大小,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8)地貌特徵: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形態特徵。如山坡、山脊、陡崖或沖溝等,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關系。

(9)內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順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過來描述。首先應將界面上下兩側地層單位的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在分別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徵。

(10)沿途描述和路線小結:當一個觀測點描述完以後,應該連續觀測描述到下一個觀測點;當一條路線觀測完成之後要認真寫出路線小結。這樣可以及時使野外資料得到系統化,使原始記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質點的描述。

路線觀察的編錄格式和描述舉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氣晴

地點:江山藕塘底

路線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任務:路線地質調查,主要任務是確定O1n與O1y的界線

人員:劉綠水(記錄),張青山(標本採集員),……

工作圖:1:1萬地形圖(江山地區地形圖)

No.001

點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也可以用GPS坐標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頭情況: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邊

點性:界線點(O1n與O1y)

內容描述:

點東:印渚埠組(O1y)黃綠色、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壓溶型瘤狀灰岩。瘤狀灰岩呈紫紅色,瘤狀構造發育。岩石由瘤狀體和基質兩部分組成,瘤體呈橢球體、扁豆狀及姜狀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瘤體長軸大致平行層面排列,佔全岩的60%~70%,與基質界線清晰、平滑。基質由鈣質、泥質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風化面因瘤體溶失或剝落而成蜂巢狀外貌。瘤狀灰岩呈薄-中厚層狀,走向延伸不穩定,與泥岩呈相變關系。

產狀:320°∠42°

點西:寧國組(O1n)深灰色薄中層狀微晶灰岩。

產狀:318°∠45°

O1n與下伏O1y呈整合接觸關系。

……

(其他現象如構造、地貌、水文現象的簡要敘述。)

No.001-No.002(點間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層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頁岩夾黑色微薄層狀燧石岩,水平層理發育,見零星黃鐵礦結核。產豐富筆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質頁岩、粉砂岩夾硅質岩薄層。

產狀:308°∠39°

……

(信手剖面圖,比例尺與平面圖相同,畫在左側方格紙上。)

No.002

點位: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高程:158M

露頭情況: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邊

點性:構造點

內容描述:

本點為一斷層觀察點。斷層走向320°,傾向南西,傾角近於直立。斷層向兩端延入鄰近觀察路線。斷層東盤為O3c黃綠色頁岩,產狀168°∠57°。斷層西盤為C1y灰褐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砂岩、礫岩,產狀182°∠72°。斷層破碎帶寬40~60cm,由泥岩、砂礫岩碎塊組成,未經膠結。斷層性質待進一步查明。

No.002-No.003

(連續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線到此結束。

路線小結

1.……

2.……

……

路線地質觀察中,必須勤追索敲打、勤觀察思考、勤記錄勾畫,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對點上及點間的任何地質現象,原則上均應全面觀察、記錄。做到術語准確、概念清楚,文字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空間位置明確。要勤於思索,注意分析地質現象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路線觀察的預見性。對實際現象持客觀態度,不能任意取捨乃至於誇張偽造。每條路線資料經室內整理後,當日寫出路線小結,對重大地質問題的資料進行歸納,指出存在問題,作為相鄰路線的工作參考。

路線地質觀察記錄方式除上述外,還有適用於計算機處理的表格卡片和錄音筆在野外錄音後,再經室內整理等多種方法。

3.2.2.4 產狀要素的測定與地質界線勾繪

產狀要素是確定地質體空間幾何關系的重要資料。要注意產狀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判斷岩層產狀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別是基岩露頭還是轉石;是層面還是節理面或其他結構面。注意產狀所處的構造位置,鑒別是否因次級構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層產狀的局部變動。注意篩選有代表性產狀,這對正確認識區域構造格架十分重要。產狀要素要進行系統測量,圖面上應均衡分布,在構造關鍵部位(如褶皺的兩翼、轉折端、傾伏端,斷層的兩盤岩層、斷層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侵入體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等部位)必須有足夠的產狀注記。產狀寫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傾向,後者為傾角。產狀要素測定主要依靠羅盤進行。由於羅盤是用磁針定位,為了能直接在羅盤上讀出地理方位,需進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數值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實習區磁偏角為西偏2°58′,應撥動刻度盤,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線上即可。為了在圖上投繪產狀符號的方便,常用公里網格(高斯-克呂格坐標)的縱坐標作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對產狀進行子午線收斂角校正。子午線收斂角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如坐標線偏子午線以東,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如坐標線在子午線西側,則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實習區坐標線為西側0°41′。

地質界線和岩層產狀是地質圖反映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必須在野外填繪。地質界線在基岩地區可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和接觸關系直接確定。但在植被、土壤覆蓋較大的地區,可參考殘積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徵、土壤的顏色和結構、植被類型及發育程度等自然標志,也可利用動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電線桿、溝渠等人工揭露。地質界線在大比例尺圖上必須嚴格按照「V」字形法則勾繪,小比例尺圖則依照地層產狀,參照地形、地物勾繪。

3.2.2.5 地質素描圖與攝影

素描與攝影是野外地質現象更直觀、生動的記錄形式。地質素描是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圖與繪畫中素描的結合。它包括:①用花紋圖例作平面素描(圖3.1a);②素描與地質花紋結合(圖3.1b);③完全的素描(圖3.1c)。在表示區域地質構造景觀的素描圖中,多採用立體地形的線描加地質符號表示(圖3.2),或採用聯合剖面素描(圖3.3)。地質素描一定要主題突出,取捨適當,尊重實際,線條簡練。

圖3.1 不同類型的地質素描圖

圖3.2 景觀地質素描

圖3.3 聯合剖面素描

地質攝影在地質體色調對比明顯,地貌反差強烈時效果較好。多數情況下,需用素描圖加以補充。拍攝時應在記錄簿中註明編號、拍攝地點、拍攝方位及拍攝對象,並記錄攝影技術參數。

3.2.2.6 標本、樣品的採集

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需要採集的標本、樣本類型繁多。包括:

(1)岩礦鑒定用標本,必須全面反映測區岩石的主要類型及組合特徵。陳列標本規格為9cm×6cm×3cm,鑒定切片用標本6cm×4cm×3cm。岩石標本盡可能采未經風化的新鮮岩石。

(2)岩組分析樣。

(3)古生物化石標本。在測制地層剖面時逐層採集,分層編錄。對未見大化石的地層應采微古分析樣(如牙形刺、介形蟲、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譜和金屬量測量樣品,樣重50g。用於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5)自然重砂樣與人工重砂樣,樣重10~20kg。

(6)硅酸鹽分析、碳酸鹽分析樣。

(7)礦石化學分析及礦石技術物理性能測定樣。

(8)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樣,古地磁定向標本規格應大於10cm×10cm×10cm。

樣品的採集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須符合樣品的加工處理和實驗分析的技術要求。要重視樣品及其分析、鑒定成果的整理編錄工作。

3.2.2.7 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內容

沉積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是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對象。由於它帶有明顯的層狀特性,所以沉積岩區以有規律的帶狀地質構造景觀同岩漿岩區和變質岩區相異。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測制剖面以建立地層順序,通過地質填圖研究測區構造特徵,藉助沉積相與古地理研究,尋找含礦層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劃分對比地層,建立地層層序;②沉積岩石學研究;③生物化石的採集;④沉積相與古地理調查;⑤構造(褶皺、斷裂)及地層接觸關系的研究;⑥沉積礦產調查;⑦探索地質發展歷史等。

⑸ 地質填圖測量

(一)地質填圖的作用

在礦區勘探階段,通過大比例尺的地質填圖測量,詳細查清地面地質情況,劃分岩層,確定礦體分布,以便正確地了解礦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及規律,為下一步的勘探工程設計及最後的礦產儲量計算提供依據。

(二)地質填圖的比例尺

1)普查階段。要填繪1:10萬或1:20萬的區域地質圖。

2)詳查階段。要填繪1:1萬、1:2.5萬或1:5萬的地質地形圖。

3)精查階段。填圖的比例尺是根據礦床的具體情況而定的,若礦床生成條件較簡單,產狀較有規律(如沉積礦床),規模較大,品位變化較小,則採用的比例尺就較小,反之較大。一般規模大、賦存條件簡單的礦床如煤、鐵等沉積礦床,通常用1:1萬至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地形圖,對於規模較小、賦存條件較復雜的礦床,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內生礦床,常採用1:2000、1:1000的地質地形圖,對於某些稀有金屬礦床,還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通常地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填圖的比例尺相同。

(三)地質填圖

地質填圖包括地質點測量和地質界線標定兩個步驟,其中地質點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工作。

1.地質點測量

地質點包括露頭點、構造點、岩體、礦體界限點、水文點和重砂點等。測定地質點一般採用極坐標法,測前應有足夠的控制點作為測站點。

1)准備工作。用地形圖作為施測地質點的底圖時,應對控制點進行檢查。施測前應取得地質點分布略圖,以便計劃和尋找點位。如果控制點不足,可採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加密。

2)測站點。在進行地質點測量時,其測站點除充分利用已有控制點外,不足時可採用全站儀或經緯儀導線測量加密測站點。對於1:10~1:2000萬比例尺填圖測量,還允許採用圖解法交會求得。

地質點測量作業方法、程序及要求與地形圖的碎部點測量完全相同,地質點測量一般由地質人員與測量人員共同完成。

2.地質界線標定

為使地質填圖速度快、質量高,測量人員要密切配合地質人員在野外共同進行填圖。在測定地質點的基礎上,根據礦體及岩層的產狀與實際地形的關系,將同類地質界線點連接起來,並在其變換處適當加密點,所有地質點的位置均由地質人員選定,由測量員在實地測繪。地質界線的圈定,由地質人員在現場進行,也可根據記錄在室內完成(圖1-53),其是用地形圖作為底圖施測的部分地質界線。

圖1-53 礦體及岩層界線的圈定

SQ—志留紀石英岩;SB—志留紀石英角斑岩

⑹ 水文,工程,環境地質調查主要是干什麼

你問的是調查內容還是調查的目的啊?
內容的話包括很多,舉幾個例子你意會一下內
水文:流速、ph值、含氮量、容磷酸鹽含量等等 還有定量踏查 例如水體顏色、味道等等
工程:針對不同的工程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環境:太廣泛了,以植物為例吧,由植被蓋度、植被種類、物種豐富度、最低活枝高、胸徑、冠幅、樹高等等
地質:土壤類型等等

⑺ 地質填圖

6.2.1 精度和質量要求

6.2.1.1 內生礦床地質填圖精度要求,參照同比例尺地質填圖規范要求執行。大比例尺地質填圖目的是為礦產勘查、礦山建設設計服務,比例尺的選擇應以礦床的自身特點,以稀土礦體規模、形態的復雜程度為依據。對礦體分布地段和覆蓋區的重要地質界線必須採用相應的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和地質觀測點均須用全儀器法測定位置,見礦工程要測量坐標。對於薄礦體(層)、標志層及其他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必要時應擴大表示。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礦床的地質填圖,可適當放稀點、線距,風化殼邊界應有一定數量的地質點控制。

6.2.1.2 勘探線地質剖面圖必須實測,其比例尺可等於或大於礦區、礦床(體)地形地質圖比例尺。

6.2.1.3 勘探階段必須精測地形地質圖,詳查階段精測地形地質圖或簡測地形地質圖。普查階段通過適當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和露頭檢查,對區內地質特徵的查明程度應達到相應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礦地質條件達到大致查明程度,預查階段可選擇幾條路線,進行適當比例尺的路線地質踏勘。

6.2.1.4 在條件適宜地區充分利用各種遙感地質資料,提取盡可能多的礦化、蝕變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圖質量。

6.2.2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

各種比例尺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測量和環境地質調查,應符合相應比例尺規范的要求和相適應的勘查階段對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要求。專門水文地質工作及岩、礦石物理力學性質測定樣的測試都應滿足有關規定、規范的要求。

⑻ 地質填圖方法和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地質填圖方法分類
一般可分四種:即露頭圈定法、剖面法、地質界線追索法及導線法。這四種方法中,剖面法比較常用,特別是在較小比例尺的填圖工作中,而地質界線追索法及導線法常常用於輔助測量手段。
2 露頭固定法
露頭圈定法是根據詳細研究每一個露頭的資料,來了解全礦床的地質構造:其優點是能夠精確地觀察礦床內的所有露頭,在最復雜的礦床中,亦不致遺漏出露的任何地質現象:缺點是工作量大,在填圈面積較大時,單純使用此法,難於獲得地區或礦床構造的立體概念:在露頭不好時,必須配合系統的人工露頭,包括垂直走向的系統的干槽及必要時沿構造線或沿重要的地質界線的系統的揭露。其適應條件如下:
(1)不論在地質條件復雜或簡單的地區均可適用:
(2)適宜於露頭發育不好至很好的地區。
(3)適宜於比例尺較大的地質填圖,如1:2000。。
3 剖面法
剖面法是根據沿礦床或地區中許多垂直走向的剖面進行研究的結果,了解全礦床或地區的地質構造。其優點是研究得比較系統,並能及時獲得礦床或地區構造的立體概念,工作量較少。缺點是不能精確地研究礦床或地區沿走向的變化。在礦床地質條件復雜例如礦床構造或岩(礦)相沿走向變化很大,或火成活動頻繁的礦區,不宜單獨使用。其適應條件如下:
(1)適宜於礦床地質條件簡單地區,在礦床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地區,須要配合沿走向追索法或露頭圈定法。對礦床地質條件很復雜I攙地區,本法只能作為輔助之用。
(2)不論露頭情況如何,均可使用。在露頭情況不好時,主要是通過干槽、主槽和輔助槽進行剖面測量,並配合一定數量的人工露頭的觀察。
(3)較適宜於l:10000一l:5000礦區地質填圖。
(4)適宜於l:50000及小於I:50000的地質填圖。
4 地質界線追索法
是根據對礦床中的主要地質界線及構造線的追索研究,了解礦床的全部地質構造。其優點是能詳細研究礦床地質條件沿走向的變化,缺點是往往忽視了礦床地質條件沿傾向的變化,並難於及時構成一個完整的構造概念。其適應條件如下:
(1)除地質條件很復雜的礦床外,一般復雜至簡單的礦床均可應用。
(2)適用於各種比例尺。
(3)一般只作輔助之用,只是在構造非常簡單,單層厚度很大,特別是圍岩為單岩相的礦床中,或礦體厚度不大的礦體地質填圖中,才能做為主要方法來使用。
(4)適宜於研究礦體和近礦圍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構造上的變化。
(5)在露頭發育不好的地區,不常使用。
5 導線法
導線法是剖面法的一個變種,是介於剖面法與地質界線追索法之間的一種地質填圖方法。為了適應地質研究的要求,導線方向可以任意變換,對初到一地區,資料欠缺急需地質圖件,或暫時無底圖而要求大比例尺地質圖件時較為適用。優點是機動靈活,對不同的地質體都通用,缺點是工作量大,速度慢,精度一般不高,難於構成一個完整的構造概念。一般不單獨使用,有時作為輔助測量方法。
適應條件:
(1)一般適用於在面積較小的工作區內測量單一的或某特定的地質體。對侵入岩接觸帶、礦體邊界的研究和圈定,較為合適。
(2)構造變動復雜的地區,應用於查明不同的構造線的截、接關系。
(3)比較適宜於比例尺較大的填圖區。

⑼ 地質填圖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礦區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工作區地層、岩石、構造特徵、版礦(化)體分布形態、規模、權產狀、礦石質量、礦石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礦體與圍岩的關系及圍岩蝕變等以及構造的研究,達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區 (或礦床 )的地質構造特徵,闡明成礦地質條件,為探礦工程布置及礦床評價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簡單點,把地層,岩脈,構造,礦化,蝕變填出來再說。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