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地質時代
『壹』 地質年代是怎樣劃分的
地球從形成、演化發展46億年來,留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冊,這就是各時代的地層。地質年代的劃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處地層所經歷的時間和變化的前提。1881年,國際地質學會正式通過了至今通用的地層劃分表,以後又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形成了一張系統完整的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法和古生物學兩種方法來劃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的地層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層或岩石的真實年齡,稱為絕對地質年代;用古生物學方法測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層的早晚順序和先後階段,不說明具體時間,稱為相對地質年代。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能更准確地反映地殼的演變歷史。
地質學家把地層分為六個階段:即遠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遠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為地球的發展初期階段,距今時間最遠,經歷時間也最長,當時的生物僅處於發生和孕育時期。進入古生代時,海洋里的生物已經相當多了,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開始由低級向高級階段進化。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龍、始祖鳥、魚龍、古象等大型動物相繼出現,地球生物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為了深入揭示各地質年代中地層和生物的特徵,地質學家又在「代」的下面劃分出許多次一級的地質時代。如古生代自老到新可分為六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些「紀」的名稱聽起來很古怪,但都各有各的來歷。例如,在英國的威爾士地區,古時候曾居住過兩個名叫「奧陶」和「志留」的民族,於是地質學家便把在這兒發現的兩套標准地層稱為「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又如,在德國和瑞士交界處的侏羅山裡發現了另一種標准地層,就取名為「侏羅紀」地層。而「石炭紀」和「白堊紀」,則表明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煤層和白堊土,等等。
『貳』 用什麼方法來確定地質年代
1、相對年代的確定方法
(1)地層學方法(地層層序律:1669年,出生於哥本哈根的斯特諾(Nicolaus Steno,1638-1686)總結出在岩層之間,存在著如下的規律:岩層在形成後,如未受到強烈的地殼運動的影響而顛倒原來的位置,應該是先沉積的在下,後沉積的在上,一層壓一層,保持近於水平的狀態,延展到遠處才漸漸尖滅.地層形成時是水平或近於水平的,先形成的位於下部,後形成的位於其上部.注意:原始產出的上新下老,並非現在野外見到的地層都是上新下老,其中又有後期地殼運的改造.對於後期地殼運動使地層變動(傾斜、倒轉)的地層層序可用沉積構造中的層面構造(波痕、泥裂、有痕等)作為「示底構造」恢復頂底後,判斷先後順序.
(2)古生物學方法(化石層序律):生物演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生物種屬由少到多,而且這種演化和發展是不可逆的.因而,各地質時期所具有的生物種屬、類別是不相同的.時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類別越少,生物越低級,構造越簡單;時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類別越多,生物越高級,構造越復雜.因此,在時代較老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對較低級,構造較簡單;而在時代較新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對較高級,構造較復雜.
(3)構造地質學方法(切割律):上述兩條准則主要適用於確定沉積岩或層狀岩石的相對新老關系,但對於呈塊狀產出的岩漿岩或變質岩則難以運用,因為它們不成層,也不含化石.但是,這些塊狀岩石常常與層狀岩石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相互穿插、切割的關系,這時,它們之間的新老關系依地質體之間的切割律來判定,即較新的地質體總是切割或穿插較老的地質,或者說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2、同位素年齡(絕對年齡)的測定
(1)銣-鍶法、鈾(釷)-鉛法:主要用於測定較古老岩石的年齡;
(2)鉀-氬法:有效范圍大,幾乎可以適用於絕大部分地質時間,而且鉀是常見元素,許多礦物中都富含鉀,因而使鉀-氬法的測定難度降低、精確度提高,所以鉀-氬法應用最為廣泛;
(3)14C法:由於其同位素半衰期短,它一般只適用於5萬年以來的年齡測定;
(4)釤-釹法、40Ar-39Ar法:精度高,解析度強.
『叄』 地質的時代具體怎麼劃分
定義:一個地層單位或地質事件的時代和年齡。包括相對時代和絕對年齡。 地質時專代可分為:太古代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 地質時代的單位為:宙、代、紀、世、期、時。整個地殼歷史劃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兩大階段。宙之下分代,隱生宙分為太古代、元古代,顯生宙又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劃分若干紀如寒武紀、侏羅紀、第四紀。每個紀又分為二個或三個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劃分與名稱是國際性的,是世界統一的,世以下的劃分與名稱是按各地區實際情況來決定。與地質時代各單位相對應的地層單位為:宇、界、系、統、階、帶。其關系如下: 時代劃分:宙、代、紀、世、期、時。 地層劃分:宇、界、系、統、階、帶。
『肆』 怎麼判斷地質年代
主要依據同位素進行地質年代測定:
常用的是U-Pb 同位素測年和Sm-Nd 同位素測年還有鋯石U 同位素。依據是: 元素的衰變( 從一種同位素或一種元素衰變為另一種同位素或元素) 是勻速的,那麼通過測量岩石中特定放射性同位素的比值即可確定岩石的地球化學年齡。而放射性元素U 和Sm 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理想的天然計時計。
然而,近日,英國地質調查局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科學》雜志( 第335 卷第6 076 期) 上原來的測年方法存在問題。原因是: 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速率並非恆定,因而其同位素之間的比值也並非是「常數」。
研究人員採用最新的加速器質譜技術對上述2 種同位素基準數據進行了重新測定。結果表明: 岩石樣本146 Sm 半衰期僅為68 Ma( 而此前最近的測量結果約為103 ± 5 Ma) ,其中30%的樣本的半衰期要比預期值更短。這就意味著,所有通過146 Sm 定年測定岩石,包括地球和月球最古老的岩石,甚至火星隕石,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早20 ~ 80 Ma。同時鋯石U 同位素測定結果也證實238U 和235U 的比值並非此前所認為的恆值137. 88( 該標准已經被沿用35 年) ,所得的最新校正值為137. 818 ± 0. 045。
根據上述最新校正值測算,地球的年齡比此前已知年齡減少了70 萬年。
該新的測年標准將把包括地球誕生、大陸及礦床形成、生物演化以及氣候變遷等在內的地質過程置於一個更為精確的時間表。它不僅帶來了人類在地質計時精度方面的突破。
『伍』 請問地層的年代是怎麼確定的
地層的相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地層的上下層序、地層中的化石、岩性變化和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等來確定的。
(1)地層層序法 正常的地層是老的先沉積在下,而新的後沉積在上。地層這種新老的上下覆蓋關系,稱為地層的層序定律。常利用地層層序來確定其相對地質年代。但在劇烈構造運動中地層發生倒轉的情況下,這一方法就不能應用了。
(2)古生物比較法 古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保存在地層中的遺體或遺跡,如動物的外殼、骨骼、角質層和足印,植物的枝、千、葉等。地球上自有生物出現以來,每一個地質時期有相應的生物繁殖。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的演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在某一地質時期絕滅了的種屬不能再出現。這一規律稱為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新地層內的生物化石的種類和組合,往往不同於老地層內的生物化石的種類和組合。通常利用那些演化快、生存短、分布廣泛的生物化石,又稱標准化石來確定地層的相對年代。
(3)標准地層對比法 不同地質時代的沉積環境不同,因而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沉積岩,其岩性特徵有很大的差異。只有在同一地質時期內,相同的沉積環境,形成的沉積岩才具有相似的岩性特徵。因此,可以地層的岩性變化來劃分和對比地層。一般是利用已知相對年代的,具有某種特殊性質和特徵的,易為人們辨認的「標志層」來進行對比。例如,我國華北和爾北的南部,奧陶紀地層是厚層質純的石灰岩;廣西、湖南—·帶的泥盆紀早期地層為紫紅色的砂岩等都可以作為「標志層」。還可利用地層中含燧石結核的灰岩、冰磧層、硅質層、碳質層等特徵米定「標志層」。標准地層對比法,一般用於地質年代較老而又無化石的「啞地層」。對含有化石的地層,可與古生物比較法結合運用,相互印證。
(4)地層接觸關系 是根據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米確定其相對年代。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接合接觸、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觸、角度(斜交)不整合接觸(圖3-1)。
①整合接觸 在地殼長期下降情況下,沉積物在沉積盆地中一層一層沉積下來,不同時代的地層是連續沉積的,中間沒有間斷。這種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稱為整合接觸。
②平行不整合接觸(假整合) 當地殼由長期下降的狀態轉變為上升時,早先形成的地層露出水面,不僅不再接受沉積,而且還遭受到風化剝蝕,形成高低不平的侵蝕面;其後地殼再次下降,原來的侵蝕面上又沉積了一套新地層。這樣,新老兩套地層的岩層面大致平行,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侵蝕面,稱不整合面,並缺失一部分地層,反映沉積作用曾發生過間斷。新老地層之間的這種接觸關系叫做曠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觸。
③角度(斜交)不整合接觸 當地殼由下降轉為上升過程中, 早先形成的地層因地殼劇烈運動而產生褶皺和斷裂時,岩層便產生傾斜。當這套地層露十水面後經過風化剝蝕,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積。新老兩套地層之間不但有地層缺失,而且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岩層產狀呈角度相交。這種接觸關系叫做角度(或斜交)不整合接觸。
『陸』 地質時代怎麼具體區分
大致上如下: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詳細可發給你一篇短文!
『柒』 地質年代是怎樣劃分的各有什麼不同
地質年代是指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
地質學內家和古生物學容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4宙14代12紀。即
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宙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
以後顯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
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
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共3個紀。
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我們目前仍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中。
地質年代表
『捌』 怎麼劃分地質年代的時間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上面那種劃分方式可能很讓我們頭痛。還有一種內簡單的表述方式,那就容是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人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古老的岩畫
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從6億或5.7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
時間會沉澱出一切,年代的久遠讓地質層中沉澱出稀世珍寶
『玖』 地球上歷史地質時代是怎樣劃分的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地質歷史時期劃分單位分為四級:宙、代、紀、世
1.太古宙(4600——2500百萬年),以下單位略
分為始太古代(4600——3600百萬年)
古太古代(3600——3200百萬年)
中太古代(3200——2800百萬年)
新太古代(2800——2500百萬年)
太古宙以下各代均未進一步劃分.
2.元古宙(2500——540百萬年)
分為古元古代(2500——1800百萬年)
中元古代(1800——1000百萬年)
新元古代(1000——540百萬年)
新元古代末期為震旦紀(650——540百萬年),震旦紀僅為國內使用.
3.顯生宙(540百萬年——0)
分為早古生代(540——408百萬年)
分為寒武紀(540——495百萬年),寒武紀分為三個世: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奧陶紀(495——438百萬年),奧陶紀分為三個世:早奧陶世、中奧陶世、晚奧陶世
志留紀(438——408百萬年),志留紀分為三個世:早志留世、中志留世、晚志留世
晚古生代(408——251百萬年)
分為泥盆紀(408——355百萬年),泥盆紀分為三個世: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石炭紀(355——295百萬年),石炭紀分為三個世:早石炭世、中石炭世、晚石炭世
二疊紀(295——251百萬年),二疊紀分為兩個世:早二疊世、晚二疊世
中生代(251——65百萬年)
分為三疊紀(251——203百萬年),三疊紀分為三個世:早三疊世、中三疊世、晚三疊世
侏羅紀(203——137百萬年),侏羅紀分為三個世: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
白堊紀(137——65百萬年),白堊紀分為兩個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
新生代(65——0百萬年)
分為古近紀(65——24百萬年)
分為古新世(65——58百萬年)
始新世(58——37百萬年)
漸新世(37——24百萬年)
新近紀(24——2.5百萬年)
分為中新世(24——5百萬年)
上新世(5——2.5百萬年)
第四紀(2.5——0百萬年)
分為更新世(2.5——0.01百萬年)
全新世(0.01百萬年——0)
『拾』 地球上歷史地質時代是怎樣劃分的
我學地質的。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地質歷史時期劃分單位分為四級:宙、代、紀、世
1.太古宙(4600——2500百萬年),以下單位略
分為 始太古代(4600——3600)
古太古代(3600——3200)
中太古代(3200——2800)
新太古代(2800——2500)
太古宙以下各代均未進一步劃分。
2.元古宙(2500——540)
分為 古元古代(2500——1800)
中元古代(1800——1000)
新元古代(1000——540)
新元古代末期為震旦紀(650——540),震旦紀僅為國內使用。
3.顯生宙(540——0)
分為 早古生代(540——408)
分為 寒武紀(540——495),寒武紀分為三個世: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奧陶紀(495——438),奧陶紀分為三個世:早奧陶世、中奧陶世、晚奧陶世
志留紀(438——408),志留紀分為三個世:早志留世、中志留世、晚志留世
晚古生代(408——251)
分為 泥盆紀(408——355),泥盆紀分為三個世: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石炭紀(355——295),石炭紀分為三個世:早石炭世、中石炭世、晚石炭世
二疊紀(295——251),二疊紀分為兩個世:早二疊世、晚二疊世
中生代(251——65)
分為 三疊紀(251——203),三疊紀分為三個世:早三疊世、中三疊世、晚三疊世
侏羅紀(203——137),侏羅紀分為三個世: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
白堊紀(137——65),白堊紀分為兩個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
新生代(65——0)
分為 古近紀(65——24)
分為 古新世(65——58)
始新世(58——37)
漸新世(37——24)
新近紀(24——2.5)
分為 中新世(24——5)
上新世(5——2.5)
第四紀(2.5——0)
分為 更新世(2.5——0.01)
全新世(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