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怎麼樣
㈠ 貴大的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實驗室怎麼樣
貴州大學(Guizhou University),簡稱「貴大」,創始於1902年,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是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貴州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大學。[1] 2012年成為教育部「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入選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教育部在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14所高水平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由浙江大學對口支援貴州大學。[2]
貴州大學歷經貴州大學堂、省立貴州大學、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國立貴州大學等時期,1950年10月定名為貴州大學。與貴州農學院、貴州工業大學等院校合並,2012年12月,成為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年4月,被列為國家「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
截止2016年7月[3] ,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46549人,全日制研究生7575人。下設39個學院,現有教職工3920人,其中,專任教師2364人,教授451人、副教授843人,具有博士學位701人、碩士學位987人。學校佔地面積6117.67畝。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文獻329餘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02餘萬冊。
㈡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1.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4項,其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項;地質調查項目4項,其他工程和市場服務類項目8項。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檢索論文14篇,中文SCI/EI檢索論文7篇。現有固定工作人員21人,客座研究人員1人,引進碩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後1名;在讀研究生3名。組織召開學術會議2次,學術委員會會議1次,參加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7人次。
與萬那杜氣象與地質災害局達成「萬那杜典型俯沖區地應力分布特徵研究」合作協議,並開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俯沖帶上實施了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獲取了板塊俯沖過程中地應力變化特徵,為研究其與伴生地震的關系積累了數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持續開展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構建了首都圈地應力實時監測網;在新加坡南北傳輸電纜隧道開展了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標志著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技術得到國際認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檢查力學所在新加坡地應力測量的試驗現場
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下水污染機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有技術人員27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4人;碩士生導師5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1人,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實驗室發表各類論文4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EI檢索論文3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25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項。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12人次。畢業碩士1名,韓占濤副研究員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為期一年的考察和學習。
2013年,實驗室負責開展了地調項目「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綜合研究」、環保部公益項目「華北平原典型區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與防治分區方法研究」、環保部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子課題「典型農業區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水利部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專項研究專題「區域淺層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等多項,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嵌段聚合物懸浮納米零價鐵在復雜孔隙含水層中的運移研究」、地調項目「油氣勘探的現代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研究」、地方合作項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吳橋分公司廠區及原滲坑對擬建吳橋水庫污染風險調查評價」並通過驗收。
天津薊縣某復合有機污染場地直推鑽探土壤以及多級監測井取樣
3.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元素微區與形態分析重點實驗室
2013年是實驗室建設的第一年,承擔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公益性行業專項3項,地調項目6項,其他項目3項,累計經費2050萬元。發表論文22篇,其中英文SCI檢索論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訊作者),中文SCI檢索論文1篇,核心期刊論文11篇;獲批實用新型專利4項。培養博士2名、碩士8名;與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大四學生4名。參加了所重點實驗室建設及研究進展交流會,實驗室研究方向、目標、組織機構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領導和專家對實驗室在擴充微區原位同位素分析技術能力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5名成員在部系統培訓班上作技術講座;邀請了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和法國CAMECA公司的專家進行微區分析技術和儀器講座;承擔了歐盟第七框架計劃項目。新購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線性范圍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等投入運行。
成功研製多軸可調精確定位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樣機,並初步建立了Li、B、K等輕元素的定性與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應用於橄欖石、輝石等單礦物中單個熔體包裹體LA-ICPMS分析方法;採用均相沉澱和鋶鎳試金技術制備的含貴金屬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區分析校準標樣的均勻性和實用性得到國際相關專家的好評;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測定天然水樣品中無機砷形態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研製成功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原位分析系統(樣機)
4.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表層碳—汞地球化學循環重點實驗室
2013年,通過對我國150萬平方千米不同時期(20世紀80年代與2000年間)土壤有機碳密度的計算顯示我國西南、華中、華東、西北和華北的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匯,而東北和華南的為負值,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源。20年間,全國主要農耕區0~20厘米土壤有機碳庫累計增加358.5Tg。
我國主要農耕區表層土壤碳源匯變化圖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與全球升溫的預測模型。預測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我國紅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澤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碳為519Tg,相當於我國2010年固體化石燃料燃燒釋放量的31.7%。
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在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情況下,土壤有機碳釋放的CO2
5.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塌陷防治重點實驗室
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
2013年,實驗室共承擔項目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地調計劃項目1項、工作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5項,公開發表論文8篇。派團參加第13屆岩溶塌陷國際會議;邀請客座研究員、瑞典MALA公司(中國)和SenseFly公司專家開展鑽孔雷達探測、無人飛機應用等方面的學術交流;協辦「岩溶環境問題與對策學術討論會」;組織「岩溶塌陷調查技術方法討論會」以及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在我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趨勢與對策分析、岩溶塌陷調查和防治系列規范編寫、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開發和大型礦山疏干區岩溶塌陷動力變化規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進展。
鑽孔雷達和無人機培訓
6.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專項1項,地質調查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其他3項。發表論文13篇,其中國外8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5篇,SCI及EI檢索論文共5篇;出版專著2部。有固定人員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2人;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7人;實驗技術人員3人,管理人員3人。流動人員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開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2013年年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參加了AAPG年會,發表摘要4篇,並作學術報告;參加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發表會議論文2篇;參加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中國石油地質學術年會和全國沉積學大會。承擔了與吉爾吉斯斯坦合作項目「中吉天山成礦帶成礦構造背景對比研究」。
採用淺表層構造變形的地面調查與深部構造的重磁電震聯合反演解釋相結合,釐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緣3個一級變形單元和8個二級變形區。首次在黔中隆起東部中三疊統發現了透鏡狀油砂體,說明黔中隆起這一大型古隆起帶是油氣運移的有利聚集區。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組內發現了厚度大於50米的黑色炭質泥頁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氣地質條件需要重新認識。證實了柴達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發育良好的烴源岩,是一個新的烴源岩層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7.中國地質科學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組織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就鹼性Os稀釋劑的制備標定和存在問題、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處理、Re-Os同位素稀釋劑標定、低含量Re-Os定年標准物質預研究、岩石樣品Os同位素精確測定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了討論;實驗室成員前往英國杜倫大學和開放大學開展學術交流,邀請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來講學。實驗室繼續加強標准物質的研製,富鈷結殼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標准物質及銅鎳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標准物質(GBW04477)獲批成為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近年來,實驗室在富有機質地質樣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實驗室成員訪問開放大學
實驗室成員訪問英國杜倫大學
實驗室成員與美國來訪學者
8.中國地質科學院年輕沉積物年代學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14項,包括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1項,地調項目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5項,與其他單位合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獲批各類科研項目7項,其中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出版專著1部。引進人才2名,培養碩士2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人員1名。舉辦學術會議1次,參加學術會議、出訪及邀請專家進行學術討論共計20餘人次。新建了獨立的植硅體實驗室、總有機碳/總碳實驗室。
陽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層火山灰層分布特徵及年代地層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選擇梨益溝等六個剖面進行了樣品採集和年代及環境指標測試分析工作,對地層沉積序列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基本建立了五龍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體上為風成相沉積,反應的氣候以冷干、涼濕為主,主要經歷了3次較大規模的古氣候冷暖旋迴,每個旋迴又包括了若干個次一級冷暖干濕旋迴。
包頭市麻池鑽孔第四紀地層綜合研究取得進展。首次在河套地區實施的貫穿第四系的第四紀標准鑽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及古氣候、古環境演變序列。
回灌試驗場地層對比圖
梨益溝剖面采樣
承辦2013年孢粉學術會議
9.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期,依託單位為礦產資源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有固定人員39人,其中研究人員36人、技術人員1人、管理人員2人;客座人員9人。
2013年2月4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業大學校長徐樅巍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共同為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家資源重大需求,開展重要成礦帶地質過程與三維結構探測,礦集區立體探測與三維建模技術,區域成礦系統與成礦規律和深部礦床勘查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通過深部探測技術進步和理論創新促進深部資源的持續發現,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提供理論、技術支撐和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13年5月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審查會在合肥工業大學召開
2013年,在研項目89項,包括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國土資源部項目3項、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依託單位項目7項、其他項目52項;經費總額4412萬元。發表論文99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4篇,E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1部;申請專利5項。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圖(建模)思路和技術流程,實現了獅子山—銅官山礦田地殼結構的「透明」化;建立銅陵礦集區綜合找礦標志,提出深部成礦預測靶區;通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及典型礦集區深部結構探測,發現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發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漿底侵的地震學證據,證實存在多級岩漿活動,詮釋了巨型成礦帶成岩成礦的動力學成因;獲得了銅陵、廬樅礦集區3D結構框架,對區域構造變形、岩漿系統結構提出了一批新認識、新觀點,揭示出重要岩體和控礦地質體的空間分布,為深部找礦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鑽探獲得重大找礦線索,廬樅礦集區2000米鑽探發現厚度較大的鈾異常,發現4米厚的銅礦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發表。
㈢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實驗室所從事的研究屬專於基礎研究領域。同位素地質學是地球化學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地質學、化學和技術科學的一門新的邊沿科學。它在太陽系與地球演化、資源、環境、生物等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依託單位:
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
實驗室主要從事同位素同位素地質學(包含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基礎理論、測試技術和在解決重大地質問題和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方面的應用研究。
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岩溶動力學、土地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
依託單位:
岩溶地質研究所
研究方向:
岩溶動力系統的運行機制和運行規律;岩溶動力系統的類型和區域分布規律;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動力學與岩溶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岩溶動力學與全球水循環;岩溶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岩溶塌陷成因機制、預測預報及防治;岩溶動力學與礦床、油氣形成;岩溶動力學與旅遊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㈣ 防災科技學院怎麼樣
我是2011年到的防災,2015今年畢業,考上北京某大學(985,211)研究生,實現逆襲!剛開始去防內災是各種的不容如意,心裡不高興,但是既然去了就要好好學!這個學校的學習氛圍挺不錯的,但是說句實話,學得怎麼樣,能否學到真本領,主要靠自己,抱怨環境,怨天尤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那裡好好學得同學,4年後都會有美滿的結局,不好好學的,一般講,不會有好的歸宿!此外,來防災建議學工科,1—4系都行,3,4系比較搶手,搞信息類的,儀器儀表類的是當今智能生活的核心,尤其是3系
㈤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1.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各類項目29項,其中973計劃專題2項,行業專項課題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地調項目2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4項,其他項目6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6篇。
Ar—Ar測年樣品超過150件。熱電離質譜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80%;多接收器等離子體質譜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280%;稀有氣體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200%。組織了第六屆全球華人地質大會的同位素地質專題會議和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在薊縣剖面下馬嶺組發現大量菱鐵礦,天山中段成礦帶成礦地質背景的同位素熱年代學應用研究、西准噶爾中基性岩牆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U-Th)/He等低溫熱年代學約束下庫車盆地吐孜2井構造熱演化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特殊樣品的鐵、銅、鎂的純化方法和微量樣品的鐵的純化方法。
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2.國土資源部地層與古生物重點實驗室
截至2013年底,實驗室共有固定人員20人,其中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2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人,另有在站博士後4人。實驗室有多人新進入或留任國內外的相關學術組織:3人任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第二屆委員,1人當選亞洲恐龍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4人進入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10餘人在第四屆全國地層委員會各工作組任組長或成員。
「燕遼—熱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動物宏演化與生態多樣性研究」榮獲201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2013年,實驗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研論文26篇(其中Science論文1篇、其他SCI檢索論文14篇),出版專著1部。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30項。50餘人次參加了國內外學術會議,並有20餘人次做大會或分會學術報告;1人應邀赴台灣進行講學交流;邀請3名國內知名院士和學者來實驗室作學術報告;組織1次實驗室內部的學術交流會議。
重要成果:完成「魯科一鑽」1600米的鑽探工程,取芯率97%,為認識膠萊盆地晚白堊世地層層序、尋求陸相白堊系和古近系界線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研究材料;研究了我國遼西中侏羅世多瘤齒類哺乳動物一新屬種(歐亞皺紋齒獸);系統描述了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多門類微體化石90種(其中3新屬、40新種),為埃迪卡拉紀生物地層劃分及國際對比、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及全球界線層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在河南、江西、內蒙古發現並研究了多種恐龍等爬行類動物化石,豐富了對恐龍演化的認識。
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微體化石的研究成果作為專刊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封面)
3.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與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各類項目28項,其中國家專項1項,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5項,青年基金項目6項,公益性行業專項5項,地調項目8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檢索論文31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2篇,國內SCI 檢索論文10篇。實驗室成員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被地質研究所評為年度「優秀科研團隊」。
高銳主任向學術委員會作2013年工作進展匯報
實驗室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開放研究,派出訪問學者1名,中美聯合培養博士後1名,參加了SSA、AGU等國際學術會議,接待國(境)外專家來訪6名,與美國、西班牙、蒙古等國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依託已有項目經費設立8項開放研究項目,累計經費達491萬元,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團隊承擔了項目。培養了博士後3人、博士生7人、碩士生6人。
重要成果:天山與塔里木盆山結合部深反射剖面揭示出現今岩石圈尺度構造關系及造山變形深部動力學過程。突破深反射地震探測技術瓶頸,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強反射。用深反射地震剖面綜合分析解釋了龍門山地殼結構,系統地建立了青藏高原東緣構造演化模型。寬頻地震觀測研究發現華南大陸東南緣「薄岩石圈」。與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多種地球物理綜合研究,提出了成礦地球動力學模式。
橫過班公—怒江縫合帶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獲得可靠Moho反射
4.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姜大明一行來實驗室調研
實驗室以高分通過評估
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
地球物理勘查新技術新方法高級研討班在廈門舉行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姜大明一行到實驗室調研。2013年6月21日,實驗室以114.6分的高分通過部科技司組織的現場評估。2013年12月1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召開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專家們一致認為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目標,瞄準國際礦產資源科學前沿,創新成礦理論,開展礦產資源評價,特色和優勢明顯、設備精良、科研成果豐碩,為我國地質找礦勘查作出了突出貢獻,建議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要求組織論證材料,盡快申報。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發表論文107篇,其中SCI檢索論文37篇,含國際SCI檢索論文21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70篇;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協辦了第六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討論會、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固體地球科學重點實驗室聯盟學術委員會會議和全國岩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等,還舉辦了多期實驗和探測技術培訓班。
實驗室新引進Helix SFT稀有氣體同位素質譜儀、激光剝蝕等離子質譜Bruker M90和MICRO/LAS 193nm激光剝蝕系統。各類在研項目經費6000萬元。指導中鋁資源公司、西藏地質五隊在多龍銅金礦集區發現榮那超大型銅金礦(勘查確定銅資源量超過450萬噸,伴生金超過80噸),釐定為典型的斑岩—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運用地球物理新技術和綜合信息技術,在東准瓊河壩拉伊克勒克覆蓋區發現多處異常,經鑽探驗證,探明了高品位的矽卡岩型銅鐵礦和高品位斑岩鉬礦體。
HELIX SFT稀有氣體同位素
MICRO/LAS 193nm
5.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項目23項,總經費3200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973課題3項,公益性行業專項2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1項和工作項目10項,其他項目3項。發表學術論文27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篇,國內SCI檢索論文4篇,國內EI檢索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4篇。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16人次,做學術報告7人次,邀請國內外專家來做報告3人次。2013年成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在鄭綿平院士帶領下,在鉀鹽資源勘查與基礎研究、鹽湖資源調查、鹽湖古氣候古環境研究、油田水資源調查評價以及火星試驗場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普洱市寧洱縣一帶發現找鉀有利區,主體埋藏深約500~1500米;調查西藏湖泊15個,其中11個為前人沒有調查過的湖泊,填補了這些湖泊水化學等資料空白,估算了三個鹽湖資源量;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鹽湖區,建立了火星鹽類環境類比試驗場。
MK-1井含鉀石鹽岩心
MK-1井含鉀石鹽鏡下鑒定
鄭綿平主任在雲南察看鉀鹽鑽探岩芯
參加44LPSC會議並與同行交流
6.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73項,其中地調項目3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項,科技支撐1項,973項目1項。發表論文71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9篇,EI檢索論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8篇,科技核心期刊論文10篇;出版專著3部。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實驗室邀請專家講學4次,派出交流或學習4人次(2次國外)。在部組織的重點實驗室評估中獲得優秀。
現有研究人員38人,實驗人員20人,管理人員2人。2013年培養研究生37人。2人獲得院新華聯科技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1人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批高層次地質人才計劃,2人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計劃。
2013年12月在京組織召開了「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2013年度學術年會暨工程滑坡與地震滑坡防治關鍵科技問題研討會。圍繞「工程滑坡與地震滑坡防治關鍵科技問題」主題,安排了有關工程滑坡防治研究方面的5個專題報告,地震滑坡防治研究4個專題報告。
實驗室學術年會
在四川蘆山地震地質及地質災害應急調查中,分析研究了蘆山地震的發震構造、地應力變化特點,並分析總結了地震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及其成災規律,為蘆山地震災區應急地質調查和救災部署提供了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撐。
在雅礱江畔調查崩塌危岩體
7.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
2013年在研項目25項,發表科研論文3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3篇,EI檢索論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1篇,受邀專題報告1個。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16名,國外留學人員2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2名,博導6名,碩導6名,研究員9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1人。客座人員7名,其中院士1人,研究員6人。目前在讀13名博士、11名碩士,並有1名博士後出站,6名博士後在站。
1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1個團隊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1人入選首批中國地質調查局高層次地質人才計劃,1人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參加了構造地質論壇會議、中國地球物理年會,並作學術報告,展示了成果;赴南極、法國、吉爾吉斯、美國、奧地利等開展學術交流和科學考察。
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人員赴奧地利參加EGU會議
完成了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1:25000地質圖(待出版),這是我國在南極地區完成的第一張大比例尺地質圖。重新釐定了南極溫德米爾群島及其內陸地區中元古代構造事件,該構造活動帶穿過南極內陸,與北美南部格林威爾期活動帶相連,增生造山作用在該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G 755-4K長岩心超導磁力儀測試系統
8.國土資源部生態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11月以「土壤地球化學環境現狀與污染防控」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77次學術討論會在京召開。為配合香山科學會議,實驗室舉辦了「生態環境地球化學關鍵科學問題研討會」;舉辦「礦山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系列講座」,邀請李冰研究員等8位專家就礦床學、表生地球化學、礦物加工工藝學、地球化學環境監測、元素形態分析等作了學術報告。
參加第三十三屆二A英大會
2013年發表論文30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7篇。3人赴芬蘭開展環境修復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磋商;與加拿大PARSON′S公司開展交流與磋商;出訪歐洲著名的蘭卡斯特環境中心;參加了韓國二A英大會;赴英國Hall Analytical Laboratories Ltd 學習高分辨磁質譜原理、調諧方法和儀器維護方法。
在芬蘭開展學術交流
地調計劃項目《生態地球化學環境修復技術研究》通過驗收,項目在金屬礦山、稀土礦山地球化學環境及與人體健康研究、環境污染的控制與修復研究及示範等方面取得成果。地調工作項目《中國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體系研究與成果集成(測試中心)》通過驗收,項目完成了我國低硒帶典型地區生態環境中硒的現狀和演變的研究工作,對造成環境低硒的主要地學因素作了較全面的分析,對目前仍然存在的大骨節病高發區的地學環境開展了研究。
生態環境地球化學關鍵科學問題研討會參會人員合影
9.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參與組織承辦第二屆全國地下水污染學術研討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2013年年會暨地下水與生態學術研討會。到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美國交流學習6次,參加在荷蘭、澳大利亞、法國、印度尼西亞以及西安、北京等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8次,參加國內學術交流、學術會議多次。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香港、中科院等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9次,了解了國內外研究動態,學習了先進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參與承辦的地下水與生態學術研討會
不同密度粘性土弱透水層超濾性能實驗結果
地面沉降壓縮釋水機理圖
承擔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2項,項目名稱為「利用重復同位素示蹤分析技術評價華北平原高強度地下水開采條件下的補給和水文動力學響應」和「華北平原濱海地區承壓含水層古地下水年齡測定」。承擔973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第3課題《深層含水層系統變異與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演變機理》,深化了水—土復合作用及地面沉降發生機理認識,編制了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分區圖,探索了地下淡水—鹹水界面移動與驅動機制,證明了越流過程中粘性土存在阻鹽效應,認識了復合地下水漏斗演變及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IAEA國際合作項目協調會在維也納召開
10.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建立了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通過研究製作了全國稀土和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學圖及全國放射性元素(釷、鈾、鉀)地球化學基準圖,發現了鎘等8個重金屬元素與人類活動存在密切關系,初步發現氧化鈣含量分布與降雨量和酸雨分布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同時發現成礦元素,如金、鎢、錫、銅、鉛、鋅、鈾、稀土等分布與已有的成礦省和大型礦集區分布存在顯著的空間對應關系。基準網研究工作的深入將為化學元素在中國大陸的演化、全國資源評價、未來環境變化提供定量參照標尺。
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鈾地球化學圖
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理論與技術取得原創性成果,並在鄂爾多斯盆地砂岩型鈾礦區域調查中取得實效。在鄂爾多斯盆地成功開展了砂岩型鈾礦區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實驗。在區域上使用微細粒級地球化學探測技術,准確圈定了砂岩型鈾礦礦化出露區與礦床隱伏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
推進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
王學求主任向CCOP國家培訓班學員示範地球化學樣品採集方法
11.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在國家863計劃、水合物國家專項和公益性行業專項共同支持下,在祁連山木里地區開展了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物化探方法技術攻關。通過實驗研究了水合物礦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響應特徵,初步建立了判斷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綜合指示標志,提出凍土、斷裂、地下水環境和氣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條件;確立了地震、電磁法、有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了預測評價指標。
木里地區水合物主要成藏模式示意圖
(1)依據物化探方法提出的驗證井位成功鑽遇水合物實物樣品。研究了水合物礦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響應特徵,初步建立了判斷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綜合指示標志。水合物地震學響應呈現「高頻、弱振幅」特徵,不存在海洋地震剖面上的BSR特徵。
水合物地震學響應呈現「高頻、弱振幅」特徵
(2)提出凍土、斷裂、地下水環境和氣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條件;深部烴類氣體沿斷裂構造向上運移,在凍土的封蓋下,在斷裂破碎帶內富集,在穩定的地下水環境下,於適合的溫壓條件下成藏是木里地區水合物的主要成藏模式之一。
(3)確立了地震、電磁法、有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了預測評價指標。
(4)在DK9孔井下188.20~367.59米區間,發現4層水合物,單層厚度超過20米,累計厚度45.56米。
DK9孔井
12.國土資源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學術會議
2013年,承擔各級各類項目26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2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省級科技計劃及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2項,其他項目11項,研究項目總經費達4914.66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篇,其中5篇為SCI檢索論文;出版專著1部;承辦或參加學術會議11次,大會報告5人次。
實驗室年會
1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實驗室引進碩士2人,培養在讀博士3人、碩士13人,加強了科研隊伍建設;資助開放課題4項。地調計劃項目「中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成果報告通過評審,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與模式、烏蒙山片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岩溶土壤改良增匯技術、典型岩溶峰叢窪地水土保持技術研究、從古地理學角度探討廣西石漠化分布特徵、利用遙感影像反演土壤屬性及元素含量、土壤空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特徵、不同石漠化等級下土壤—植被—大氣連續體水勢梯度及其環境效應、鶴慶縣石漠化調查初步分析、滇中引水工程鶴慶岩溶與水文地質專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進展。
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2013年學術委員會會議人員合影
13.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含面上1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4項(含重點1項),國家留學基金1項,其他項目24項,總經費1657萬元。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3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5篇,EI檢索論文2篇。1人入選地調局青年地質英才計劃,2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1個團隊入選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實驗室順利通過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評估,並先後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認定為「全球氣候變化中心」,被廣西科技廳認定為「廣西院士工作站」,被科技部認定為「岩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完成中國地質碳匯綜合潛力調查,為國家「增匯、減排」提供科學決策;與德國美因茨大學共同研究碳酸酐酶的作用機制,為中國西南岩溶區如何利用生物技術開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在《Planta》上(影響因子3.65)。
「岩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實驗室學術會議(袁道先院士作報告)
岩溶泉群發育特徵考察
邀請外國專家來實驗室作報告
㈥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更多信息和資訊。
㈦ 想知道: 福州市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在哪
洪山橋西客站那邊好像。
㈧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目前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王思敬院士,實驗室主任為黃潤秋教授。實驗室立足於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實踐,圍繞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實際需求服務。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
針對復雜地層岩土體,存在裂縫開度大、封堵困難、漿液凝結時間長、循環凍融壽命低、材料損耗嚴重等突出問題,成都理工大學裴向軍教授帶領團隊啟動了「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項目。通過系統研究,在水泥-化學漿液的溶劑化膜理論方面具有突出創新,所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注漿擴散測試裝置和開發的SJP系列黏度時變灌漿材料,解決了速凝灌漿材料早期強度高、後期強度低這一國際性難題,並在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組成、性能參數及漿液擴散測試方法等方面具有新穎性,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項目成果榮獲2013年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包括裴向軍、黃潤秋、李正兵、裴鑽、羅建林、袁進科、楊富平、張曉超、焦瑞峰、董秀軍等(圖32)。
圖32 相關項目獲獎情況
2.自主研發了漿液擴散測試裝置,解決了漿液流速、壓力與流量的測試難題以及對漿液擴散的影響
試驗流體生成裝置產生灌注漿液,按設計的灌漿壓力、灌漿量向漿液擴散測試裝置提供實驗流體(圖33)。
圖33 漿液生成裝置
3.研製了SJP型黏度時變性灌漿系列材料,它們分別適用於陡傾寬縫岩體、架空鬆散地層、鹽漬化土、凍土等復雜地層
開發研製的SJP型系列水泥基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以水灰比0.6的水泥漿液為原漿,摻入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分子材料。可泵期調控5~90min,為常規水泥漿終凝時間縮短了1/5~1/10。3天期強度高出普通水泥漿2.5~4倍,後期強度較普通水泥漿高出20%~30%(圖34)。
本項成果已經推廣應用於水利水電、礦山、鐵道、公路及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等數十項重大工程,如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站危岩體及邊坡壩基加固工程(2007~2012年)、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岩體錨索和固結灌漿加固工程、遂-資-眉高速公路路橋(涵)過渡段加固治理工程、新疆天山公路、甘孜得榮紅岩子高邊坡應急治理工程、九龍斜卡水電站壩基防滲灌漿工程、「九寨•雲頂」項目建築地基加固處理工程、涼山白水河滑坡治理工程、雲南昆明舒鉑廣場基礎工程(2013年)。通過科學控制水泥漿液擴散范圍,減少復雜岩體灌漿用水泥量高達30%~90%,成果在企業的應用累計新增產值達14.7億元,產生利潤1.12億元。研究成果有效控制漿液的使用和排放,達到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目的。
圖34 SJP型液漿材料實驗數據
㈨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2008年度實驗室重點圍繞國家重大工程穩定性和安全性、汶川地震地質災害快速調查、監測、評價和應急救災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主要學術活動與重要成果包括:
(1)初步提出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估技術方法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地質災害預測評價與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流程,主持召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指南專題研討會議。
(2)完成了汶川地震和強烈活動地區現今地殼應力監測壓磁應力長期監測系統改制和震區康定、映秀等地建站工作,實現了深孔應力監測和實時監測的關鍵技術,震前震後應力狀態對比分析表明應力狀態發生了明顯變化。
(3)多名專家入選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組織專業人員60多人次赴災區進行震區地震地質災害快速調查評估、災情預測評價、重建規劃場地安全性快速評價等工作,為國家層面上抗震救災提供技術支撐和應急技術服務。
(4)先後完成《汶川強震活動斷裂調查與災區重建場址穩定性評價》、《北川縣擂鼓盆地地殼穩定性與城鎮選址調查報告》等報告和論文,組織出版《地質通報》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專輯以及震後土地利用規劃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等成果圖件。
實驗室研究人員彭華、王連捷研究員與日本的林偉人研究員在進行地應力測量儀器研究
2008年5月17日,實驗室主要研究人員、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岳橋研究員等在地震現場進行地表破裂測量
2008年6月8日,實驗室副主任、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吳樹仁研究員隨同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陳祖煜院士等考察紫坪鋪水庫大壩
2008年6月6日,吳樹仁研究員隨陳祖煜院士、殷躍平研究員在成都聽取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和水利廳有關汶川地震災害的匯報
㈩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的組織機構
序號 姓名 性別 職稱 學位委員
會職務 研究方向
或專業 單位 1 王思敬 男 院士 主任 工程地質 清華大學 2 殷躍平 男 研究員 副主任 環境地質 中國地質調查局 3 宋振騏 男 院士 副主任 礦山壓力 山東科技大學、大連大學 4 聶德新 男 教授 副主任 工程地質 成都理工大學 5 Niek Rangers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岩石力學 荷蘭國際地學研究中心(ITC) 6 李焯芬 男 院士 委員 岩土力學 香港大學 7 盧耀如 男 院士 委員 地質學 同濟大學 8 黃鼎成 男 研究員 委員 工程地質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彭建兵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長安大學 10 陳劍平 男 研究員 委員 工程地質 吉林大學 11 施斌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南京大學 12 崔鵬 男 院士 委員 自然地理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環境與災害研究所 13 黃潤秋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成都理工大學
實驗室主任:黃潤秋教授
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天斌教授
實驗室副主任:許強教授、唐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