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地質證有什麼用
❶ 環境地質中的應用
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出現而又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環境科學的誕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可以認為,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已成為巨大的地質營力,廣泛而深刻地參與著地質環境的改造。21世紀,環境問題已成為地質工作的重點之一。在某些情況下合理利用、保護和改善地質環境,包括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調查研究,可能比勘查礦產的意義更大。因為礦山存在著特殊的地質環境,特別是煤炭開發後,這種特殊的地質環境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礦產地質研究中,礦山環境地質工作佔有重要地位。在生產過程中,人們與地質體直接接觸,而且在地質體被開發的同時,又排出大量的廢棄物(廢石、礦坑水、尾礦等),更增加了生產與生活環境的特殊性,產生危害的可能性也更大,甚至呈現為一種惡性循環。從惡性循環向良性循環轉化,就需要採取合理的處理措施。
隨著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礦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保護礦區環境、防治煤礦環境污染和破壞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成為煤炭工業生產和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隨著現代化工業技術的發展,環境工作不但開辟了利用新能源、新資源的前景,而且也為礦山綜合利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我國礦山在開發中對排放的大量廢棄物已開始綜合利用,如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制磚等。充分利用這些廢棄物不但有著巨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防止環境退化,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產發展,從而取得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統一的理想效果。由於煤礦環境、煤炭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與地質、水文地質、地球化學等地質環境因素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煤礦環境地質也就成為煤礦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和煤礦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
一、煤質的研究是環境地質評價分析的重要指標
不同地層或地區煤層由於其沉積環境不同表現出煤的地球化學特徵有所差異,現實工業生產過程中,煤的使用因化學元素的差異,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同。如海相煤層含硫分較高,燃燒或開采過程中能夠產生的硫化物對環境污染比較大,因此,運用煤地質學理論與方法,結合煤岩學的化學特徵,能夠對煤層使用進行環境地質評價,這對現實的工業生產以及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煤地質學在礦山地質環境評價中的應用
煤礦環境地質是環境地質學這一新興交叉邊緣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內容廣泛,綜合性強。它以地質學和環境學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地質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以煤炭開采過程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為重點,分析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和煤炭開發利用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研究礦區環境地質特徵和現代地質過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礦山岩移等)引起的環境問題和環境災害及其預測和防治方法;探討采礦活動產生的地質作用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以及誘發的環境地質問題;揭示礦區地質環境中的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提出改善和控制礦區環境質量的地質原理和方法。
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價主要是指對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狀況、礦山現有環境地質問題或地質災害種類以及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對礦山建設、生產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進行評價。在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評價中,要利用煤地質學的相關方法,調查影響因素。綜合分析發現,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天然因素和人為環境因素兩大類,其中,天然因素是由地質、水文地質、地球化學等天然因素影響和決定的環境,稱為原始環境或第一環境,原始環境與人類生存之間的平衡成為原生環境問題,它是在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由各種地質作用逐漸形成的;由人類生產和生活等人為因素影響和決定的環境稱為次生環境或第二環境,次生環境與人類生存矛盾造成的問題稱為次生環境問題,通常稱之為「環境污染」問題。它是在人類活動過程中由開發利用天然資源、生命循環與代謝等「人的地質作用」造成的,如開發資源造成的環境組成、結構的破壞及其誘發的環境災害;由於開發資源而排放、堆積的各種廢棄物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危害等。礦山環境問題的具體分類見圖13-2。
圖13-2 礦山環境問題分類指標
總之,煤地質學在礦山環境地質評價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煤礦環境地質的特點,可建立地質災害災情信息系統,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地質環境系統的特性———包括整體性、災害和環境問題的周期性、界限律、進化性、不可逆性及社會性等。煤礦環境地質的研究方法體系包括地質調查方法、分析測試方法、社會經濟方法、非線性科學方法、環境地質編圖、綜合評價預測方法、實時監測與觀測方法等。
❷ 在環境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一、在農業和土壤治理中的應用
1.農業活動對地下水的污染
目前對農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問題,已使人們產生越來越多的憂慮。有人認為,農葯的污染將成為當今主要的污染問題之一,對環境污染的農葯有除莠劑類、殺蟲劑類及殺真菌劑類等。此外,地下水還容易遭受在農業生產中的糞堆、農場污水、廢物、消毒水和青儲飼料液劑等污染源的危害。被國際水管理機構禁止使用的農葯數目在不斷增加,如:DDV被禁用,艾氏劑、狄氏劑和氯丹被停用,碘苯腈和溴苯腈被限用。農葯和硝酸鹽等對地下水的水質構成嚴重威脅,它比地表排污的污染更難消除。
2.海水對地下水的污染及治理
當地下淡水水位下降時,海水將浸入,使地下鹹水增多,淡水減少。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普遍存在這種現象,鹹水浸入可使農業產品的數量減少和質量降低,還會危害現有的淡水動、植物的生存,在鹹水濃度高時,能引起人類生理效應,產生高血壓症狀。
我國沿海由於地下水過量開發,導致海水入侵已是普遍現象。渤海周邊有大面積鹹水區。中科院在山東萊州為萊州市海水入侵治理開展了地面電測深工作。圖5-2-1為視電阻率等值斷面圖,圖中顯示出海水入侵通道(低阻)和淡水古河道(高阻)。測量結果編制出電阻率圖和曲線類型分布圖,劃分出海水嚴重入侵區(ρs=2~17Ω·m),輕度入侵區(ρs=17~30Ω·m)和未入侵區(ρs=30~100Ω·m)。曲線類型QQ和KQ型為嚴重入侵區,H型為輕度入侵區,K型和A型為未入侵區。根據電測深劃分的入侵程度見表5-2-1。表5-2-1中Ⅲ區是易於治理區,Ⅰ區是難治理區,某些地方已開發鹵水資源。由於萊州市地下水嚴重過量開發導致近海王河和朱橋河地區產生兩個大型地下水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分別為-15 m和-10 m。近年入侵面積已擴大到435 km2,報廢機井6000多眼,使50萬畝耕地失去灌溉地下水,5萬畝耕地發生次生鹽鹼化。從而提出攔水補滲的治理海水入侵工程措施。
圖5-2-1 視電阻率等值斷面圖
表5-2-1 海水入侵程度與電阻率的關系
3.土壤鹽鹼化和旱災治理調查
農田的開墾和灌溉使地下水面上升,導致鹽鹼化。土壤含鹽度可根據電導率劃分,可採用航空或地面電法,而潛水面深度一般用地震折射法確定。表5-2-2列出澳大利亞的土壤含鹽度分級及其與作物耐鹽力、根部土壤電導率之間的關系。
表5-2-2 澳大利亞的土壤含鹽度分級及其與作物耐鹽力、根部土壤電導率之間的關系
近年的特大旱災給印度安德拉邦帶來很大困難。為治理旱災擬採取水土保持和回灌措施,這就要求了解土壤厚度,風化殼厚度和基岩起伏。為此在該邦典型缺雨區系統開展了電阻率測深。根據電測深的結果繪制了土壤厚度和基岩深度等值線圖。為了解風化層厚度變化和充水裂隙的有無又作出地電斷面。在劃分出的土壤薄的地區採取水土保持措施,而將風化層厚、基底深的地區作為人工回灌的地點。
4.土壤治理中的應用
對於土壤污染,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因為,土壤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因此要控制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使之不能進入食物鏈。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1)控制和消除工業「三廢」排放。推廣閉路循環、無毒工藝,減少或消除污染物。對工業「三廢」進行回收處理、凈化處理和減小排放的數量和濃度,使之符合標准。
2)加強土壤污灌區的監測和管理。了解污染物質的成分、含量及動態,控制污水灌溉數量,避免濫用污水灌溉引起土壤污染。
3)控制化學農葯的使用。禁用或限用劇毒、高殘留性農葯,研製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發展生物性農葯。合理施用農葯,制定安全間隔期,制定農葯的容許殘留量。
4)合理施用化肥。為了增產,合理施用化肥是必要的。但施用過量,會引起農作物減產和質量降低,還會造成農作物中硝酸鹽含量過高,而影響人和家畜的健康,也會影響重金屬元素含量的增加,造成土壤污染。
(2)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凈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砂摻粘和改良砂性土壤,可以增加和改善土壤膠體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土壤對有毒物質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從而減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發現、分離和培養新的微生物品種,以增強生物降解作用,也是提高土壤凈化能力的極為重要的一環。
(3)物探方法在土壤污染源調查中的應用
工業生產中排放的廢渣、廢水以及礦石燃料燃燒排放的廢氣中含有鐵磁性物質。因此,測定材料、底泥土壤的磁化率(к)與剩磁M,可追蹤湖泊、海洋、土壤污染的來源,而土壤的M與污染物質中的鐵呈正相關關系,可從M值估測湖泊、海洋、土壤中的鐵含量,判斷土壤、水體、湖泊及淺海沉積物的污染程度。圖5-2-2是希臘雅典鋼鐵廠對淺海淤泥污染的磁測結果,離鋼鐵廠0.3 km處,表層的磁化率值是1~3 km處的十倍。郭友釗在河北廊坊某工廠附近的表土磁性測定,得到類似的結果。在京津鐵路兩側,也監測到由生活垃圾污染引起的土壤磁性的升高。
圖5-2-2 希臘雅典鋼鐵廠周圍海洋沉積物剩磁測量結果
二、在環境污染評價和監測中的應用
1.地下水的污染評價和監測
被無機鹽污染的水,由於離子濃度增加,往往使電阻率降低。由於污染水與未污染水電阻率差異明顯,如果埋藏不深,又有一定體積,可以通過電法探測出來。例如美國威斯康星州的索克維爾煤灰堆積場,為了解煤灰對地下水的污染,共打了33口觀測井,同時在井旁作電測探,測線垂直地下水流向。電測深與采水樣同時進行,每月一次,根據電測深作出的水質污染范圍斷面圖,要比只有少數監測井得出的結果要詳細得多。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了用於服裝乾洗和金屬清洗的乙烯(C2Cl4)的污染情況。每排出1L乙烯可污染1000×104升水。在實驗場周圍將鋼板打入地下,隔斷場地內外的水力聯系,通過淺孔向場內注入乙烯,在周圍的監測孔內進行中子、密度和感應測井,還定期測地面和井中電阻率,並開展探地雷達剖面測量。結果發現,由於乙烯中的氯浮獲中子,在中子測井曲線上出現負峰,偏高濃度的乙烯在雷達剖面上表現為明顯的反射,根據電阻率異常還可以看出乙烯隨時間的移動。
石油污染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有機污染。在南澳的一個地下漏油地點,開始採用EM31電磁儀和地質雷達探測漏油位置均無效,後來做了電磁波剖面法才圈出污染范圍並被鑽探和槽探證實。工作中垂直發射線圈和水平接收線圈保持零耦合狀態,以等線圈距沿測線移動,在污染范圍內出現明顯的磁場垂直分量低值異常。
2.大氣污染評價和監測
俄羅斯科學家研究表明,電位梯度是大氣污染程度的標志。由於業交通等引起的近地表大氣組分的變化,如化學組分變化、塵埃的增加、固態和液態煙霧等對電荷的分解和運移有很大影響,使大氣電導率降低,導致電位梯度平均值的增大,結果電場強度E的垂直分量加大。
大氣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偏高導致酸雨的形成,而二氧化硫主要來自燃煤。利用X熒光測量可以現場分析煤中的硫含量。測量以55Fe為X射線源,氣體正比閃爍數管作為探測器,硫譜線能量解析度為11.8%,檢出限可達0.15%。
3.天然核輻射的評價和治理
據美國統計,人所受的核輻射劑量的82%來自天然源,而55%則來自於氡。放射性氣體氡容易附著在塵粒上,被人體吸入可導致肺癌。氡氣災害分布廣泛,若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則費時費力,難以做到。我們知道氡是鐳的衰變產物,而鐳又是鈾衰變形成的,因此劃分出鈾含量偏高的地區(平均含量2.5~10倍)是重要的,如花崗岩、片麻岩、流紋岩、英安岩、碳質頁岩等分布區。因此天然核輻射環境污染的評價和治理可分為廣域的、小區的和室內的三個階段進行。
(1)廣域的輻射環境監測
由國家統一組織進行,目的是了解整個國家輻射環境的總體狀況和危害程度。主要利用航空放射性γ能譜測量、放射性地球化學測量、區域地質和遙感資料。航空放射性測量的鈾、釷、鉀含量平面等值線圖和剖面圖實際是反映地面鐳含量變化情況的主要依據。在缺乏航放資料的地區可用地面放射性測量和鈾、鐳、氡等地球化學測量資料。區域地質和遙感資料可提供岩石分布和斷裂帶等區域地質構造背景情況。
例如,區域環境氡評價工作可開展全國性室內氡的抽樣調查,採用統一的測量方法,對探測器進行標定,並統一進行實驗室分析和數據處理,研究和了解氡對人類環境危害的程度。
(2)小區和室內輻射環境的監測的治理
在上述方法確定的高輻射區內,採用伽馬輻射儀,活性炭探測器,阿爾法徑跡探測器和高靈敏度測氡儀等對人類生活空間(特別是室內氡)和水源進行監測,以確定輻射污染源。據資料統計,約有8%~25%的肺癌死亡原因與吸入空氣中的氡輻射有關,認為評價住宅所在地潛在氡濃度的最好標志是土壤氡和土壤滲透率二者配合。
輻射環境污染的治理應針對不同污染源採用相應的方法。因工廠的廢渣、廢石引起的輻射環境污染,採用清理現場,並選擇地質構造環境穩定的地區挖坑深埋。對於室內氡污染,若其來源於土壤和岩石(占進入室內氡總量的90%,如美國有12%的房屋超過4pci/L的限值)則需改善房屋板密封性能,一般無縫隙的水泥地板可以屏蔽掉大部分來自地下方的氡,在土壤氡濃度特高區,還可採用一些特殊措施,如在房基下方的表層土壤中混入25%的活性炭,形成吸附層可以降低氡氣逸出率50%以上。
來自燃氣、煤和水等的氡主要污染廚房、廁所和浴室,應加強室內通風。對於建築材料的污染應在牆面上敷設屏蔽層或更換污染嚴重的建築材料。飲用水源的污染,應停止使用並進行填埋。
(3)天然電磁輻射研究
研究表明,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磁暴、電暴和氡暴可能是三位一體的。在近地表大氣中氡的濃度有時會突然增加,稱為氡暴,它還伴隨有電暴,即大氣中離子濃度的突增,使人出現胸悶、心悸、偏頭痛、失眠、焦慮等症狀。有人認為太陽黑子引起地磁場的突變,而導致岩土的磁致伸縮作用,使其孔隙中的氡被擠入大氣。實驗證明,氡暴和電暴影響人的大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心血管和神經方面的症狀。
磁暴會使高頻無線電通訊中斷,導致大氣層膨脹,使低空衛星的阻力加大、軌道畸變,引起衛星異常。地磁場變化感應出的電流使輸電系統中的變壓器飽和、甚至燒毀,該電流還會引起金屬管道的腐蝕和干擾電氣鐵路。
(4)人工振動對環境的影響
實驗證明,人對2~10 Hz的振動最為靈敏,對0.5~2 Hz和10~100 Hz的振動次之,對其他頻率的振動不靈敏。人體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響應頻率,當振動波能量超過一定值後,人會感到不適、疲勞和工作效率降低。
人工振動對建築物造成的損失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面對住戶的申訴,已開始對地表振動實行實時全程監測,測定地面振動的強度、頻率和衷減特性。美國有用地面質點運動速度為標准,來衡量建築物損壞程度的標志。
長期振動還會引起土壤和建築物結構的疲勞。俄羅斯研究表明,影響土壤和建築材料性質變化的主要因素不是振幅,而是不同負載長年振動的積累效應。如莫斯科地鐵沿線的地震測量表明,土壤縱波速度已由350~500 m/s降至180~200 m/s,彈性模量也在降低。
(5)人為放射性污染監測
鈾礦及伴生鈾的其他礦產的開采與選礦均會引起嚴重污染。如美國維持羅選礦廠在20世紀50年代選鈾礦170萬噸,後在該地作航空放射性測量,航高46 m,線距76 m,測量結果以照射量率和鐳的當量含量表示。劃定出14個由尾礦、礦石、爐渣等引起的異常區。
放射性物探也是監測核泄漏事故的重要手段。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前蘇聯及周邊國家作了大規模監測。如瑞典在150 m高度開展了航空能譜測量,在Covle附近發現明顯的高值,隨後調查轉向瑞典南部,以了解是否可允許奶牛吃該地春天新生的牧草。最後整個瑞典用50 km測線距(異常區加密到20 km)的航測覆蓋,發現污染區不斷向瑞典至挪威邊界方向擴大。
粉煤灰是一種量大面廣的污染源。據聯合國原子輻射委員會統計,一個每天燃煤10 t的熱電廠,向大氣釋放的238U的放射性強度達1850 KBq。測量表明,煤經燃燒後鈾進一步富集,而且飛灰比爐渣更為富集。由於飛灰易於吸入人體,因此在熱電廠周圍居民的癌症死亡率比核電站周圍高30倍。
❸ 什麼是環境地質
運用地球來科學規律,研究自地球作用過程、地球資源以及地球物質及其對人類和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包括:①保護人類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以免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或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所引起的地球化學或生物化學反應的危害;②合理利用國土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安全和福祉,免受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颶風、地震和泥石流等)的侵擾。
❹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❺ 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的區別有哪些
二者側向不同,環境地質側重環境,其概念主要表述因地質特徵所引發的回環境問題,同時也注重利答用地質原理解決環境問題。簡單來說,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變化所引發的環境問題,都是該方向的研究內容。地質環境側重地質,一般用於描述區域的整體地質特徵,主要闡述區域背景狀況。
❻ 什麼是環境地質工程技術
環境地質工程是指防治地質災害和其他不良的環境地質問題的工程技術體系,它是以專環境地質學為理論基屬礎,是環境地質學與工程的結合。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中。那時這些工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編的《環境辭典》中,將環境地質一詞定義為:應用地質數據和原理,解決人類佔有或活動造成的問題(如礦物的採取、腐敗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蝕等的地質評價)。環境地質在我國出現和使用較晚,但也是隨著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等)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愈來愈突出而提出的。
應當指出,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和性質,兩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分。與地質環境的區別在於,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技術—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科,是以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質環境是有空間概念的,而環境地質沒有空間概念。
❼ 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有什麼區別,求詳解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中。那時這些工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編的《環境辭典》中,將環境地質一詞定義為:應用地質數據和原理,解決人類佔有或活動造成的問題(如礦物的採取、腐敗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蝕等的地質評價)。環境地質在我國出現和使用較晚,但也是隨著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等)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愈來愈突出而提出的。
地質環境:自然環境的一種,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環境系統。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演化的過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間、岩石圈和大氣圈之間、大氣圈和水圈之間進行物質遷移俄能量轉換,組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開放系統。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生存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又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同人類和其他生物的關系主要表現在:①地質環境是生物的棲息場所和活動空間,為生物提供水分、空氣和營養元素。地質環境的區域差異,導致生物向不同方向進化。生物是地質環境的產物,但又改變地質環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生命在長期演化中,同環境愈來愈適應,因此生物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含量同地殼的元素豐度之間有明顯的相關關系。英國地球化學家E.哈密爾頓等人通過對人體臟器樣品的分析發現,除原生質中主要組分(碳、氫、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組分(硅)外,人體組織(特別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殼中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見圖)。這說明人體是地殼物質演化的產物。②地質環境向人類提供礦產和能源。目前人類每年從地層中開採的礦石達4立方公里,從中提取金屬和非金屬物質。人類還從煤、石油、天然氣、水力、風力、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得能源。礦產資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時代形成的,屬於不可更新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很難恢復,因此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節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③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愈來愈大,例如採掘礦產,修建水庫,開鑿運河都直接改變地質、地貌;大規模毀壞森林草原,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礦物燃料的大量燃燒,增加大氣層二氧化碳含量,造成全球氣候異常;人類向地質環境排放大量工業廢棄物,造成對有機體有害的化學元素如汞、鉛、鎘等在地表的濃度增高。
應當指出,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和性質,兩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分。與地質環境的區別在於,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技術—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科,是以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質環境是有空間概念的,而環境地質沒有空間概念。
❽ 環境地質學是學什麼的
環境地質學 主要學的是 地球化學一方面的東西,地質風化的一些內東西等等,是一個交叉容學科 , 一般都學的比較淺,有這門課程 ,我修過,不過只是聽老師講評書帶過了,老師自己說這個課不重要……
對了 我是學構造地質學的……
❾ 什麼是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主要指的是地球表層下面的堅硬殼層即岩石圈的狀況。地質環境是內地球演化的產物容。岩石在太陽能作用下的風化過程,使固結的物質解放出來,參加到地理環境中去,參加到地質循環以至星際物質大循環中去。地質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資料,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人類每年從地殼中開采大量的礦石,從中提取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原料,還從煤、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取大量能源。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更大了,一些大型工程直接改變了地質環境的面貌,同時也是一些自然災害(如山體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洪澇災害等)的引發因素,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
❿ 環境地質學 陳余道哪些高職學校用
地質
編輯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回發育歷答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魏國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於哲學概念。1853年(清咸豐三年)出版的《地理全書》中的「地質」一詞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
中文名
地質
外文名
[geology]
拼 音
dì zhì
含 義
地質學的簡稱
歷史意義
哲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