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測繪有什麼方法

地質測繪有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 2021-02-24 22:47:32

A. 實地測繪方法有三種,分別為什麼

路線法、布點法、追索法。

野外實地測量主要是基於現有的測量控制網(測量導線等),採用「分級布網、逐級控制」的方法,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碎部」的原則,利用經緯儀、全站儀等測量儀器進行實地測量獲取空間對象的坐標信息。

野外實地測量是傳統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獲得的資料具體、准確,但花費人工多,工作周期長。一般是測得資料後製成地圖,再輸人到土地信息系統的資料庫中。對資料庫的局部數據作修改時,則可將實測資料直接輸人,而不必經過先制圖這一環節。


(1)地質測繪有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測繪學研究測定和推算地面點的幾何位置、地球形狀及地球重力場,據此測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狀和人工設施的幾何分布,並結合某些社會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編制全球和局部地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專題地圖的理論和技術學科。又稱測量學。它包括測量和制圖兩項主要內容。測繪學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有廣泛的應用。

在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 源利用、環境保護等工作中,必須進行土地測量和測繪各種地圖,供規劃和管理使用。在地質勘探、礦產開發、水利、交通等建設中,必須進行控制測量、礦山測量、路線測量和繪制地形圖,供地質普查和各種建築物設計施工用。在軍事上需要軍用地圖,供行軍、作戰用,還要有精確的地心坐標和地球重力場數據,以確保遠程武器精確命中目標。

B. 工程地質測繪的實測方法

實測技術方法
經路線踏勘選定剖面位置,制定人員組成、測量設備(羅盤、皮尺、記錄表格等)和工作進度計劃。

C. 常規測繪方式都有什麼

. 高程測量每測站的觀測順序
3.1 後視黑面尺,讀中、下、上絲讀數
3.2 前視黑面尺,讀中、下、上絲讀數
3.3 前視紅面尺,讀中絲讀數
3.4後視紅面尺,讀中絲讀數
注意:(1)由往返測轉向測時,必須重新整置儀器,兩根水尺也應互換位置
(2)每次讀數時均應在水準管氣泡居中時讀取
(3)取位時採取4舍6入,5單進雙不進的原則
(4)計算時每步都應有檢核
3.4 高程測量即三四等水準測量技術指標如下表
等級 儀器類型 最大視距(m) 前後視距差(m) 前後視距累計差(m) 黑紅面讀數差(mm) 黑紅面所測高差之差(mm) 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mm)
三等 DS2 75 2.0 5.0 2.0 3.0 3.0
四等 DS3 100 3.0 10.0 3.0 5.0 5.0
4 . 觀測完後的計算與校核
4.1 將數據填入觀測手簿再對數據進行校核
4.2 高差部分
4.2.1 測站數為偶數時:h中=1/2(h黑+h紅)
4.2.2 測站數為奇數時:h中=1/2(h黑+h紅±100)。
h黑、 h紅分別為一測段黑面、紅面所得高差。 h中為高差中數。
水準測量的誤差及其消減方法
一、儀器誤差
(一) 視准軸與水準管軸不平行引起的誤差
(二) 調焦引起的誤差
(三) 水準尺的誤差
二、觀測誤差
(一) 氣泡居中誤差
(二) 估讀水準尺分劃的誤差
(三) 扶水準尺不直的誤差
三、外界環境的影響
(一) 儀器下沉和水準尺下沉的誤差
1. 儀器下沉的誤差
2. 水準尺下沉的誤差
(二) 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光的誤差
1. 地球曲率引起的誤差
2. 大氣折光引起的誤差
(三) 氣候的影響

D. 地形圖測繪方法有哪些

地形圖的測繪方法: 模擬法測圖和數字測圖兩種。目前,地形圖測繪主要採用數字測圖方法。

工程地形圖的測繪方法

(1)全站儀數字測圖

全站儀數字測圖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測繪的主要方法,基於全站儀的數字測圖系統主要有兩種類型:

1、分為數字測記模式(全站儀+電子手簿或人工記錄數據再傳輸至成圖系統中經處理生成數字圖,內業成圖) ;

2、電子平板模式(全站儀+便攜計算機或PDA個人數據助理,實地成圖),實現「所見即所測,所見即所得」。

數字測圖系統具有基本數據編輯加工、圖形分層、符號配置等功能外,有些還具有屬性數據錄入與掛接、由離散點構建不規則三角網進而生成等高線、影響數據集成與疊加和不同數據格式轉換等功能。

(2) GPS RTK數字測圖技術,此方法完全與全站儀類似,利用RTK系統代替全站儀或與全站儀組合使用。

(3)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測圖:對於大范圍的地形圖以及大型工程建設場地測繪等,可以利用航攝影像、遙感影像、機載激光雷達掃描系統LIDAR或使用輕型飛機攝取影像, 使用數字攝影測量或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生產生成DOM (數字正射影像圖)、DEM (數字高程模型)、DRG (數字柵格地圖)、 DLG (數字線劃地圖)以及復合模式組成。

(4)車載移動測圖系統測圖,又稱移動道路測量系統(MMS) , 以車輛為平台,集成GPS接收機,視頻感測器CCD,慣性導航系統INS,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快速採集道路和兩旁的地形數據成圖。

(4)地質測繪有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大地測量

研究和測定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地面點的幾何位置的理論和方法。大地測量學是測繪學各個分支的理論基礎,基本任務是建立地面控制網、重力網,精確確定控制點的三維位置,為地形圖提供控制基礎,為各類工程施工提供依據,為研究地球形狀、大小、重力場以及變化,地殼形變及地震預報提供信息。

測繪儀器

三維激光掃描儀、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GPS接收機、GPS手持機、超站儀、陀螺儀、求積儀、鋼尺、秒錶等如今在攝影測量方面,相機也成為了測繪中使用的儀器。

E. 怎樣進行地質勘探測量

作為從事地質工程的技術人員,除了應掌握地質勘探工程的專業知識外,還應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測量工作,尤其是現在測量電子儀器的廣泛使用,測量儀器操作越來越簡單,應具 有參與或組織實施測量業務的能力,合理使用測量資料。
地質勘探測量通常包括地質填圖、勘探工程、地質剖面等測量工作。
第一節 概述
地質勘探是為了詳細查明地下資源,並確定礦物位置、形狀及儲量。地質勘探一般分為普查、詳查和精查三個階段。普查階段是根據在地表上所發現的礦點(礦體露頭)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進行的地質觀察。初步查明礦產的品種、礦體的規模、形狀和產狀,確定礦石的品位和儲量。詳查階段亦稱勘探階段,是在普查基礎上對礦區進行更詳細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礦區的地質構造、礦體產狀、礦石品位、物質成份及儲量等獲得更可靠的地質資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礦產品的埋藏情況,確定礦體的品位、儲量、開采價值、開采方法等,為下一步開礦作好准備。地質勘探工程測量是為地質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測繪資料,配合地質勘探作業以保證任務的完成。
地質勘探工程測量的主要工作任務是:
1.為勘探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地質構造提供勘探區域的控制測量和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 2.根據地質工程的設計,在實地給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稱定位和定線); 3.竣工後測出工程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
4.提供編制地質報告和儲量計算的有關圖紙資料。
為了進行上述測量工作,應首先在勘探區建立測量控制網,控制網的等級應以《地質勘察測量規程》為依據,並結合勘探區的地形條件和勘探網的密度和精度要求,還應同時滿足礦區所需比例尺地形圖測量的需要,其它測量工作在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一般情況下作為地質勘探區首級平面控制網,可根據勘探面積、勘探網密度和地形條件,布設四等或5″級導線網,若有GPS接收機,也可布設相應等級的GPS控制網,在此基礎上再以交會、導線等方法進行加密。高程式控制制網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可採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或GPS測高。
當勘探區已建立地形測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滿足勘探工程測量的需要時,應利用其作為一切勘探工程測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不必重新布網。如其密度不夠,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密。
勘探區的地形測量是為地質勘探工程服務的,測圖比例尺的大小是隨地質勘探對礦石儲量計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變化的。儲量計算的越精確,測圖比例尺就越大,隨著勘探工程的進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圖比例尺也逐漸變大。一般應滿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測圖的需要。

第二節 地質填圖測量
在礦區勘探工程中,首先要進行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來詳細查清地面地質情況,劃分岩層,確定礦體分布,以便正確了解礦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及規律,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並作為儲量計算的地表依據。
一、地質填圖的比例尺
地質填圖是用地形圖作為底圖,將礦體的分布范圍及品位變化情況、圍岩的岩性及地層
的劃分、礦區的地質構造類型以及水文地質情況等填繪到地形圖上,即成為一張地質地形圖。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要填繪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在普查階段,要填繪1:10萬或1:20萬的區域地形圖,詳查階段,要填繪1:1萬、1:2 .5萬或1:5萬的地質地形圖。在精查階段,填圖比例尺依據礦床的具體情況而定,若礦床的生成條件簡單,產狀較有規律,規模較大,品位變化較小,則採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較大。一般規模大、賦存條件簡單的礦床如煤、鐵等沉積礦床,通常用1:1萬至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地形圖;對於規模較小、賦存條件較復雜的礦床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內生礦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質地形圖;對於某些稀有金屬礦床,還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填圖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質填圖的方法
地質填圖測量包括地質點測量和地質界線測量兩個步驟,其中地質點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工作。
地質點是指勘探礦區地表上反映地質構造的點,如露頭點、構造點,岩體和礦體界線點、水文點等。它們是地質人員進行地質調查的地質觀察點,是填繪地形圖的重要依據。這就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將地質點測繪在地形圖上。地質點的位置是地質人員在實地觀察確定的,確定後用紅油漆或插一小紅旗作為標記,並編號。
測定地質點前應准備好作為底圖的地形圖,控制點資料,並對控制點進行檢查。要充分利用測區已有的控制點,如果控制點不足,可採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加密。地質點測量作業方法、程序及要求與地形測圖的碎部點測量完全相同,地質點測量一般由地質人員與測量人員共同完成。地質人員在選擇地質點,描述地質內容和繪繪制地質藍草圖時,兼職立尺員,測量人員按照地形圖中測碎部點的方法,測定地質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最後製成地質地形圖。
礦體及岩層界線的圈定:在測定地質點的基礎上,根據礦體和岩層的產狀與實際地形的關系,將同類地質界線點連接起來,並在其變換處適當加密點,地質界線的圈定一般由地質人員現場進行,也可野外記錄,室內圈定。圖12-1是地形圖作為底圖繪出的部分地質圖,圖中虛線表示的是根據地質點和地質界線的觀測資料圈定的地質界線,例如虛線1~2表示侏羅系(J)和三疊系(T)地層的分界線(P為二疊系、C為石炭系、D為泥盆系、S為志留系)
三、地質填圖中的注意事項
1、 地質人員在進行地質點觀察時,應攜帶地形圖,並繪制草圖
3
2、 地質填圖應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點,包括圖根點,控制點經檢查符合要求的情況下,
可以直接使用。當控制點丟失或破壞時,必須重新建立圖根控制。
3、 地質點測量根據具體的條件可採用:平板儀極坐標法,經緯儀配合小平板儀法,有
條件可採用全站儀進行數字化成圖方法測設或用RTK直接測量地質點的坐標。

第三節 勘探工程測量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在地質勘探過程中,各種勘探工程如槽、井、鑽孔和坑道等一般都是沿著一定直線方向布設的,這些直線叫勘探線。勘探線又彼此交叉構成一定形狀的格網,稱為勘探網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布設形式
勘探工程的布設,一般是平行於礦體走向或者垂直於礦體的走向。人們把平行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橫向勘探線。垂直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縱向勘探線。縱橫勘探線相互交叉構成勘探網。勘探網的形狀和密度由礦體的種類及產狀確定。一般有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線型。

勘探網內勘探線的間距是根據礦床類型、勘探階段要求探明的儲量等級而定,一般在20米至1000米之間。為了控制勘探線和勘探網的測設精度,也須遵循先整體後局部的原則,首先在礦區中布設一基線,然後再布設其它勘探線。如圖12-3所示,M、N為基線。勘探網上點的編號以分數形式表示,分母代表線號,分子代表點號,以通過基線P的零點為界,西邊的勘探線用奇數表示,東邊的用偶數表示;以基線為界,以北的點用偶數號表示,以南的用奇數表示。
0
2
表示基線與東第一條勘探線的交點。 (二)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1、基線的測設
在已建立測量控制網的情況下,根據地質勘探工程的設計坐標和已知測量控制點的坐標反算測設數據,直接將地質勘探工程測設到實地上。在尚未建立控制網的勘探區,若沒有全站儀,應首先布置勘探基線作為布設勘探網的控制。由地質人員和測量人員實地確定基線的方向和位置,基線一般由三點組成,

F. 地質勘測主要做些什麼

地質勘測即是通過各種手段、方法對地質進行勘查、探測,確定合適的持力層,根據持力層的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類型,計算基礎參數的調查研究活動。

其中物理勘探簡稱「物探」,是以各種岩石和礦石的密度、磁性、電性、彈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質的差異為研究基礎,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儀器,探測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通過分析、研究獲得的物探資料,推斷、解釋地質構造和礦產分布情況。

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據工作空間的不同,又可分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6)地質測繪有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勘查技術人員主要包括高、中級勘查技術人員的專業和數量。

(一)高、中級勘查技術人員為單位在編或在冊的,事業單位的與其上級主管部門認定的本年度在編或在冊「單位職工花名冊」一致,企業單位的與其本年度「單位職工花名冊」一致。高、中級勘查技術人員須為全職聘用,且僅受聘於該技術人員所在資質申請單位。

(二)申請地質勘查資質時,高、中級勘查技術人員男性年齡不大於60周歲,女性年齡不大於55周歲。

(三)高、中級勘查技術人員具有省部級人事部門頒發或認可(省部級人事部門批準的廳局級人事部門頒發)的專業技術職稱/職務資格證書或批准文件。

(四)高、中級勘查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職稱/職務資格證書或批准文件未填寫專業名稱、專業名稱不明確的,以勘查技術人員的主要勘查工作經歷及業績認定。

G. 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有哪些

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測繪、勘探、岩土測試、長期觀測

  1. 測繪:將建築影內響范圍內的地質現象反映容在地形圖上。是一種在地面進行的勘察方法。

  2. 勘探:是一種查明地下地質情況的勘察方法。可分為:(1)物探(地球物理勘探):根據導電率、磁性、密度以及彈性波在地下不同地層、介質(水、空洞、岩等)中傳播速度的不同來劃分岩性、地下水位、溶洞分布等等。指導鑽探。(2)鑽探:與坑(槽)探配合使用3)觸探:即是一種勘探手段,又是一種原位測試方法。

  3. 原位測試:載荷試驗、靜力觸探試驗、標准貫入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旁壓試驗、現場直接剪切試驗。

  4. 長期觀測。

H. 岩土工程勘探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工程地質測繪。
(2)勘探與取樣。
(3)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
(4)現場檢驗與監測。
工程地質測繪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礎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階段進行。這一方法的本質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地面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質和規律,並藉以推斷地下地質情況,為勘探、測試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據。在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場地,必須進行工程地質測繪;但對地形平坦、地質條件簡單且較狹小的場地,則可採用調查代替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測繪是認識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高質量的測繪工作能相當准確地推斷地下地質情況,起到有效地指導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鑽探和坑探等各種方法。它是被用來調查地下地質情況的;並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樣進行原位測試和監測。應根據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選用上述各種勘探方法。
物探是一種間接的勘探手段,它的優點是較之鑽探和坑探輕便、經濟而迅速,能夠及時解決工程地質測繪中難於推斷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質情況,所以常常與測繪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為鑽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輔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釋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條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來驗證。
鑽探和坑探也稱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質情況,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鑽探工作使用最為廣泛,可根據地層類別和勘察要求選用不同的鑽探方法。當鑽探方法難以查明地下地質情況時,可採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類型較多,應根據勘察要求選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動用機械和動力設備,耗費人力、物力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較長,而且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時應具有經濟觀點,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質測繪和物探成果為依據,切避盲目性和隨意性。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岩土工程問題分析評價提供所需的技術參數,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標、強度參數、固結變形特性參數、滲透性參數和應力、應變時間關系的參數等。原位測試一般都藉助於勘探工程進行,是詳細勘察階段主要的一種勘察方法。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相比,各有優缺點。原位測試的優點是:試樣不脫離原來的環境,基本上在原位應力條件下進行試驗;所測定的岩土體尺寸大,能反映宏觀結構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好;試驗周期較短,效率高;尤其對難以采樣的岩土層仍能通過試驗評定其工程性質。缺點是:試驗時的應力路徑難以控制;邊界條件也較復雜;有些試驗耗費人力、物力較多,不可能大量進行。室內試驗的優點是:試驗條件比較容易控制(邊界條件明確,應力應變條件可以控制等);可以大量取樣。主要的缺點是:試樣尺寸小,不能反映宏觀結構和非均質性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差;試樣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狀,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難取得原狀試樣。現場檢驗與監測是構成岩土工程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量工作在施工和運營期間進行;但是這項工作一般需在高級勘察階段開始實施,所以又被列為一種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於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現場檢驗的涵義,包括施工階段對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驗證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監理和質量控制。現場監測則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類荷載對岩土反應性狀的監測、施工和運營中的結構物監測和對環境影響的監測等方面。
檢驗與監測所獲取的資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術參數,並以此為依據及時修正設計,使之在技術和經濟方面優化。此項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間內進行,但對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對工程有重要影響的不良地質現象,應在建築物竣工運營期間繼續進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岩土工程勘察領域中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例如,工程地質綜合分析、工程地質測繪制圖和不良地質現象監測中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即「3S」技術的引進;勘探工作中地質雷達和地球物理層成像技術(CT)的應用等。

I.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准備工作與野外踏勘

主要工作內容為:①收集與研究工作區已有的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及水文地質資料,對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有初步認識,了解其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及存在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測繪工作;②凡是有航、衛片的地區,必須充分利用,認真判讀和解譯;③根據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路線,進行野外踏勘;④做好有關地質、器件等方面的准備。

(二)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

野外水文地質測繪,應首先從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開始。其目的是查明區內各類岩層的層序、岩性、結構、構造及岩相特點,裂隙岩溶發育特徵、厚度及接觸關系,確定標志層或層組,研究各類岩石的含水性和其他水文地質特徵。

剖面應選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沿地層傾向方向布置,要在現場進行草圖的測繪,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補作,按要求採取地層、構造、化石等標本和水、土、岩樣等樣品,以供分析鑒定之用。在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最好能多測1~2條剖面,以便於對比。如控制剖面上的某些關鍵部位掩蓋不清,還應進行一定量的剝離或坑探工作。

(三)布置野外觀測線、觀測點

1.觀測線的布置原則

按照用最短的路線觀測到最多內容的原則,沿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觀測線,並盡可能多的穿越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泉、暗河出口等)和人工露頭(井、孔等)以及關鍵性的水文地質地段。實際工作中,觀測線的布置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1)穿越法:即垂直或大致垂直於工作區的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貌單元、含水層走向的方向布置觀測線。該種方法效率高,可以最少的工作量獲得最多的成果,在基岩區或中小比例尺測繪時多用該種方法。

(2)追索法:即沿著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質單元界線、不良地質現象周界等進行布點追索(順層追索)。該種方法可以詳細查明地質界線和地質現象的分布規律,但工作量較大。該種方法主要用於大比例尺水文地質測繪。

(3)綜合法(亦稱均勻布點法,全面勘查法):即在工作區內,採用穿越法與追索法相結合的方法布置觀測線。例如,在鬆散層分布區,則垂直於現代河谷或平行地貌變化的最大方向布置觀測線,並要求穿越分水嶺,必要時可沿河谷追索,對新構造現象要認真研究;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則應沿山前至平原,從洪積扇頂至扇緣(或溢出帶)布置,平行山體岩性變化顯著的方向也應布置觀測線;在露頭較差的地段,有時可用全面勘查法,以尋找地層及地下水露頭;在第四紀地層廣泛分布的平原地區,基岩露頭較少,可採用等間距均勻布點形成測繪網路,以達到面狀控制的目的。

2.觀測點的布置原則

觀測點的布置要求既能控制全區,又能照顧到重點地段。通常,觀測點應布置在具有地質、水文地質意義和有代表性的地段。通常,地質點可布置在地層界面,斷裂帶、褶皺變化劇烈部位、裂隙岩溶發育部位及各種接觸帶;地貌點布置在地形控制點、地貌成因類型控制點、各種地貌分界線,以及物理地質現象發育點;水文地質點布置在泉、井、鑽孔和地表水體處,主要的含水層或含水斷裂帶的露頭處,地表水滲漏地段,水文地質界線上,以及布置在能反映地下水存在與活動的各種自然地理、地質和物理地質現象等標志處,對已有取水和排水工程也要布置觀測點。觀測線、觀測點的技術定額參見有關規范。例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50027-2001),見表2-1。

(四)進行必要的輕型勘探和抽水

輕型勘探就是使用輕便工具如洛陽鏟、小螺紋鑽、錐具等進行勘探。

圖2-2 小螺紋鑽(單位:cm)

(3)錐探:即用錐具向下沖入土中,憑感覺來探明疏鬆覆蓋層厚度。探深可達10m以上。用它查明沼澤和軟土厚度、黃土陷穴等最有效。

水文地質測繪中,除全面搜集區內現有的井孔及坑道(礦井)的資料外,還要求在測區進行一些輕型勘探和抽水。例如為取得被掩埋的地層、斷層的確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發育地段,揭露地下水露頭等資料時,可布置一些坑、槽、淺鑽或物探工作。為取得含水層的富水性資料,需布置一些機井抽水試驗,為取得鬆散層厚度及被覆蓋的基岩構造等,可布置一些物探工作。

(五)作好野外時期的內業工作和室內工作

野外測繪時期,每天都應把當日的野外各項原始資料進行編錄和整理,其內容主要包括:原始記錄的整理、野外草圖的清繪,泉、井、孔等資料的整理,水、土、岩樣的編錄登記,並逐步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野外工作進行一段時間,應當進行階段性的系統整理,一旦發現問題或不足,應立即進行校核或補充工作。

此外,為避免測繪時期組與組之間或相鄰圖幅之間,對一些現象認識不一致或某些界線不銜接,要求各測繪組的調查范圍深入鄰區(組)內一定距離,並常與鄰組進行野外現場接圖。

室內工作的主要內容是:①認真、細致、系統的整理測繪資料,如發現有誤或不足,還應進行補充工作;②完成實驗室水、土、岩樣分析、實驗和鑒定及有關資料整理工作;③做好勘探、野外試驗等資料的整編工作;④編制水文地質圖件(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質剖面)以及水文地質測繪報告(或圖幅說明書)。通常把水文地質測繪成果納入水文地質調查總的報告中。

傳統的地質、水文地質填圖一般在紙圖上進行,由於野外用紙圖的頻繁使用,所填的地質圖還必須進行清繪,然後再用水彩上色。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所填地質圖缺少地質屬性數據,另外還有修改困難、上色不均勻、效率低、不易保存及數據共享性差等缺點。而基於GPS、RS、GIS(簡稱「3 S」技術)的計算機輔助地質填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因此,在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應盡量採用以「3S」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地質填圖。

J. 水文地質測繪的方法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是通過野外填圖來完成。首先合理地布置觀測路線,用來控制全區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其次是正確地選擇觀測點,深入分析研究有代表性的地質及水文地質現象,然後准確地填圖,把每個觀測點上的各種實際資料和測定的各種界線確切地標記在地形圖上。

水文地質測繪一般是在比例尺大於或等於測繪比例尺的地形、地質圖基礎上進行的。當無相應比例尺的地質圖時,應在水文地質測繪的同時進行地質測繪。測繪的比例尺應與勘察階段相適應。一般初勘採用1/5萬~1/2.5萬,詳勘採用1/1萬或更大的比例尺。

觀測線路的布置應當是:沿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方向,以獲得最佳效果。如山區,垂直地層、構造線走向,穿越補給區和排泄區,沿溝谷等地下水露頭較多的地段;平原區,垂直現代河谷和古河道,沿地貌變化最大方向;山前,沿沖洪積扇軸方向穿越補給帶和泄出帶;在水文地質條件變化不明顯的平原和沙漠地區,也可按網狀平均布置。

觀測點應當布置在:地質、地貌、地下水變化最大的或具代表性的地段。如地層、地貌界線,斷層、裂隙密集帶,褶皺軸線,岩漿岩與圍岩接觸線,泉、井、鑽孔、礦井、暗河出入口,地表水與地下水聯系密切地段,以及岩溶形態、滑坡、鹽漬化、沼澤化等物理地質現象發育的典型地段。

觀測點的密度、觀測路線的長度,應按規范「對不同比例尺測繪精度的要求」執行。

水文地質測繪的成果是以文字報告和圖件表示的。基本圖件應包括:實際資料圖、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地貌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地下水水化學圖及綜合水文地質圖等。

整個水文地質測繪應劃分為:准備工作、野外調查、室內整理3個階段,有序地進行。各階段的中心工作分別是:設計、野外編錄和成果編制。抓好各階段的中心工作,是質量的保證。這一工作方法與思路也適用於整個水文地質勘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