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質構造條件是什麼啊地形條件又是什麼_
地質構造條件:
①褶皺的影響。
②斷裂的影響。
③岩層產狀的影響。
地形條件版主要指的是地形起伏和地貌單元權(尤其是微地貌單元)的變化情況。一般地說,山區和丘陵區場地地形起伏大,工程布局較困難,挖填土石方量較大,土層分布較薄
2. 什麼叫地質,什麼叫地貌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吧,不是很恰當,但是有助於理解。
把一個地區比做一張內臉的話,「地質」即「大地的質地容」,相當於臉部皮膚的組織結構(如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和骨骼等等,「地貌」即「大地的容貌」就相當於這張臉的相貌、長相,是皮膚組織結構和骨骼(內因)與化妝、整形、受傷等等(外因)共同作用而呈現出的形態。
對於地球來說,形成各種「地貌」的內因是①地質構造運動(如地殼運動使岩層傾斜彎曲、斷裂錯開,形成山地、溝谷)②這一區域的岩石組成(如花崗岩、石灰岩等等)。外因是各種外力的侵蝕,如風力、流水等等。內外因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態的地貌。
地貌是肉眼能直接看見的地表形態,地質是需要設備勘探的地下組成情況。(這個不是定義,只是幫助理解)
地質無所謂什麼類型,地貌的分類比較復雜,在大學《地形與地貌》可是厚厚一本書呢
按地貌整體形態分: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按地貌所處位置分:河谷地貌、斷崖地貌、海岸地貌……
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桂林山水、蘑菇石……
3. 中國地形特點是什麼 地勢特點又是什麼第一階梯是什麼 第二階梯是什麼第三階梯是什麼
我國地形壯麗多姿,其基本特點,概括地說有三點:
①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我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部,地勢西部高而東南低,西部多高山和高原,東部沿海多丘陵和平原,形成一個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最高,由西向東逐級下降的階梯狀斜面。
由兩列山嶺組成的地形界線,將我國地形明顯地分成三級階梯。
西面一列是昆侖山—祁連山—岷山—邛崍山—橫斷山脈,簡稱「昆侖線」。東面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線,簡稱「興安線」。被「昆侖線」包圍的青藏高原屬第一級階梯,平均海拔約45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高原上分布著一系列雪峰連綿的巨大山脈,山嶺間鑲嵌著遼闊的高原和盆地。
越過「昆侖線」,即青藏高原的北緣和東緣,地面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之間,局部地區在500米以下,屬第二級階梯。它是由一系列的高山、高原和被它們包圍著的盆地所組成。如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以及塔里本盆地,海拔大都在1000—2000米之間,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則下降到500米以下。高原盆地之間的阿爾泰山、天山的海拔都超過4000米,陰山和秦嶺也在2000米以上。在「興安線」以東,地勢突降到500米以下的第三級階梯,主要由寬廣的平原與丘陵所組成。如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都在200米以下。
這些平原的邊沿分布破碎的低山丘陵,如東北平原東緣的長白山脈,華北平原東邊的山東丘陵,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江南丘陵等。從這一級階梯往東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大陸架,水深大部分在200米以內。
②地形多種多樣。我國地質條件很復雜,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內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塑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既有縱橫交錯的山脈,也有面積遼闊的高原,有巨大的盆地,也有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坡度和緩的丘陵。其中,山地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3%,高原約佔26%,盆地約佔19%,平原約佔12%,丘陵約佔10%。在我國獨特的自然條件下,還發育了山嶽冰川地貌、凍土地貌、風沙地貌、黃土地貌、紅層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
③山多而高。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在內,廣義的山地共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山地面積不僅廣大,而且地勢高峻。海拔高於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超過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一半,海拔超過500米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84%。在蘭州—昆明一線以西的山地,多為海拔超過3500米的高山和超過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青藏高原及其周圍的山脈,很多山峰的高度都超過6000米。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部坐落在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上。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就位於喜馬拉雅山中尼邊境和喀喇昆侖山中尼邊境。蘭州—昆明一線以東的山地多為2000米以下的中山、低山,但神農架、太白山、五台山、玉山等超過3000米,其中玉山主峰達3950米,成為我國東部的最高峰。我國地形復雜,高差也很顯著,不僅有高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又有低於海平面以下155米的艾丁湖。地勢高差之大,為世界其他國家所罕見。西南部的橫斷山脈由一系列平行的高山深谷組成,一些山峰海拔超過5000米,與鄰近的河谷相對高差達2000米以上,地面起伏急劇。
4. 特殊的地形和地質條件
由於板塊運動,我國大陸地形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現今所見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階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級台階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邊的喜馬拉雅山,北邊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東邊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等高大的山脈圈圍而成的高原區,平均海拔高度達4000~5000m,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間,由於印度板塊的推擠,上升了3500~4000m。強烈的隆升伴隨外動力作用,使高原地區地形切割深度不斷增大,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勢差為岩土體的運動提供了極佳的啟動條件。該地區主要為中生界的陸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層,頻繁的構造活動和強烈的物理風化,使岩石破碎,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除此之外,青藏高原還是我國陸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和三大江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冰川活動和湍急的水流為岩土體的侵蝕、搬運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第二級台階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和以東地區,其東界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該台階在新構造運動期上升幅度小於青藏高原,大約為1000~2000m。作為青藏高原與東部地區的過渡帶,該台階海拔高度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斷塊山地、高原、盆地、山間窪地相交錯的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體陡峻,溝谷深大,形成了許多險要地形,斷裂發育,地震十分頻繁並且強度大。該地區地層復雜,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層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變質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陸相碎屑岩為主。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該地區褶皺發育,斷裂眾多,岩石破碎。復雜的地形和地質條件使得這一地區岩土體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十分活躍。一方面表現為較高的侵蝕速率和岩石塊體運動頻率,大部分坡地侵蝕速率可達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區很近的盆地、山間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積,年均沉積厚度達5~20mm。在侵蝕-搬運-堆積過程中,區內的幾條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級台階是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經地,區內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補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輸沙量大,其中黃河的年輸沙量達16.4×108t/a,最高達到39.1×108t/a(1933年),成為世界之最。正因為如此,第二級台階是我國地貌發育時相變化周期最短的地區,地質環境問題多發,地質災害也最為嚴重。
第三級台階 與第二級台階毗鄰,其東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於500m。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區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為百米至數十米。該地區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積岩、岩漿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尤以新生界的鬆散岩土分布最為廣泛,厚度也較大。低矮、平緩的地勢使第三級台階成為僅次於海洋的大陸物質聚集區(匯區)。河湖廣布,岩土松軟,地下水埋藏淺,為淺表岩土、水、鹽的運移提供了最佳條件,而鄰近海洋也會帶來海岸動力地質作用引發的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
5. 地質作用,地形,地質構造分別都是啥,分別舉個例子,謝謝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內殼組成物質、地殼容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動力引起使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地質學界把自然界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主要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變質作用、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
地形指的是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具體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地形與地貌不完全一樣,地形偏向於局部,地貌則一定是整體特徵。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6. 南嶽衡山的地質形成過程以及它的階梯狀地貌
南嶽衡山 即 衡山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是佛教聖地,海拔1300.2米。
南嶽衡山花崗岩包括南嶽和白石峰兩大岩體,呈岩基產出,屬燕山早期侵入,侵入於元古代淺變質岩和晚古生代碎屑岩及碳酸鹽岩中,後覆蓋白堊系和第三系紅層沉積,且白石峰岩體侵入於南嶽岩體中。
南嶽衡山花崗岩岩體東西兩側均受斷層控制,控制了衡山花崗岩微地貌景觀的形成與演化。
侏羅紀燕山早期地殼運動伴隨著強烈的岩漿活動,本區南嶽岩體和白石峰岩體先後侵入,地面隆起形成南嶽衡山地穹。白堊紀初衡山地穹繼續上隆,白堊紀晚期,衡山地穹西部凹陷。第三紀初,衡山穹隆被夷為花崗岩準平原,其時,地殼又稍有下降成為一個大內陸湖,沉積形成紅色岩系,衡山不復存在。第三紀本區發生衡陽運動使衡山與紅色岩系同時升起,經過幾次間歇上升,山勢逐漸高聳,紅色岩系剝落。第四紀以來,衡山山體仍在上升,使其山勢更加雄偉,直至形成今日的南嶽衡山。
南嶽衡山是衡陽中新生代紅色盆地中聳立的一座斷塊壘形花崗岩中山,氣勢雄偉,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m。南嶽衡山整體似梭狀穹形,地形地貌呈脊肋骨格狀結構。山體主脊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中部略向西拱曲成弧形,為花崗岩穹窿體的核心。主脊兩側山脊東西走向,呈肋骨狀平行展布,海拔300~1000m,高度從主脊向外呈階梯狀降低。
詳細資料,可以參考湖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2007年寫的《南嶽衡山花崗岩地貌特徵》。
7. 這樣的地質稱為什麼
雅丹地貌
雅丹,維吾爾語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專地貌。河湖相土狀屬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這種地質現象在新疆羅布泊東北發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
8. 地貌地質

構造地貌
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岩石圈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構造地貌分為3個等級:第一級是大陸和洋盆;第二級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級是方山、單面山、背斜脊、斷裂谷等小地貌單元。第一級和第二級屬大地構造地貌,其基本輪廓直接由地球內力作用造就;第三級是地質構造地貌,或稱狹義的構造地貌,除由現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斷層崖、火山錐、構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數是地質體和構造的軟弱部分受外營力雕琢的結果。如水平岩層地區的構造階梯,傾斜岩層被侵蝕而成的單面山和豬脊背,褶曲構造區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斷層線崖、斷塊山地和斷陷盆地等。
9. 這類地質叫什麼 似平原 地勢卻高低不平!似丘陵 卻又能 一望無際! 怎麼形成的 必採納 謝謝
首先糾正一點,你想要問的應該是「地形」而不是「地質」,五大基本地形有平原、高內原、山地容、盆地、丘陵,你的這圖是高原地形。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是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
所以有的高原會像平原那樣一望無際,像丘陵又不如丘陵那麼突兀。如果你還不相信的話,上網找一下內蒙古高原的圖片就知道了。
10. 請問各位大神,如圖這是什麼地質和地形在西班牙北部地區。
這里的石頭是碳酸鹽岩,也就是普通的石灰岩,岩溶地形(或叫喀斯特地形)-karst land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