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巢湖有哪些地質現象

巢湖有哪些地質現象

發布時間: 2021-02-24 19:25:29

『壹』 巢湖是怎麼形成的

巢湖是由於其處於兩大板塊分界部位並且不斷斷陷形成的。巢湖流域位於塔里木一中朝板塊和華南一東南亞板塊的交匯地帶。這兩大板塊於距今約1.95億年左右的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會聚,拼合形成了現代的安徽大陸,巢湖流域恰處於這兩大板塊的分界。

整個侏羅紀、白堊紀約1.96~0.8億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斷陷為特徵。喜瑪拉雅期,第三紀開始,巢湖進一步斷陷,沿著一組北東走向和另一組北西走向的斷裂、斷陷,使大別山北麓的流水在這里受阻,形成斷陷湖。

大約是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湖泊面積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約1.5萬年到現在,表現為大量泥沙不斷流入湖中,湖水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形成現代的巢湖。

(1)巢湖有哪些地質現象擴展閱讀: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輪廓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所造成的。由於其處於幾個次級單元的交匯地帶,各單元均有獨立而又彼此影響的發展過程,反映在地貌形態上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具體如下:

1、濱湖地貌

北部剝蝕丘陵階地區。這一地區受台拱兩側郯(城)廬(江)深斷裂帶的控制,使龍泉山及其周圍的丘陵成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地壘型構造。在第四紀末遭受了強烈的風化和剝蝕,由變質岩組成的山坡切割強烈,溝壑密且峻,剝夷物質堆積於坡麓。

東部構造剝蝕低山區。地質構造位於下揚子台坳。由於受三迭紀末印支運動以來歷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嶺。它是中晚更新世紀發育於砂頁岩基礎上,經湖水長期浸蝕而成的湖相礫石階地或石質階地。

西部剝蝕壑丘階地區。地質構造位於江淮台坪和北淮陽地槽褶皺帶結合部位,也就是前述兩個板塊的會聚部位。從印支運動以後,區境發生顯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斷裂地塹盆地。區內第四紀堆積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單一,為晚更新世黃土堆積。

2、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於浸水,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島,窪地凹入內陸形成湖灣。巢湖按其形態結構不同可分為:石質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較短,受風浪淘蝕,發育有浪蝕穴;砂土質湖岸,經湖流和波浪短期沖刷,形成寬闊的淺灘,使岸線日趨穩定;粘土質湖岸,岸線平直少灣,屬穩定型。

3、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為0.96%,高程變化在5~10米之間,岸線曲折,岬灣相間。湖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向東南傾斜,深水區集中在東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較東部淺,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來說入湖河口都發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帶最為顯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斷淤塞。

『貳』 求巢湖地質實習報告。。。。。。。

我這有《安徽巢湖地質教學實習基地實習指導書》,不知道你能用上不?如果對你有用請留下郵箱。

『叄』 安徽巢湖地質實習

一4、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分,無霜期長。年平均溫度為15.7 ℃?16.2 ℃,年平均風速3.0?3.4米/秒。

1956年,華東地質局,1/1萬煤田普查,「安徽含山、巢湖、懷寧一帶煤田普查報告」。
1978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合肥、定遠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1980年,金福全等,巢湖北部C-P地層剖面研究。
1981年,斗守初等,巢湖北部地區構造應力場分析。
1983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巢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1995年,朱光等,石油研究項目,「基於剖面研究」。
1997年,宋傳中等,教學研究項目,「地球科學專業群巢湖實習基地建設」。

三、 地層特徵
實習區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六合?巢縣地層小區。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尤其是志留系?三疊系地層發育連續,出露基本齊全;太古界?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實習區西部的郯廬斷裂帶中。
實習區內地層厚度不大、發育齊全、出露連續,易觀察;接觸關系清楚,接觸帶典型,標志層清晰;古生物化石豐富、易觀察、易採集;沉積構造多樣,覆蓋少,加之大量采場、路基坡,露頭極好,特別適宜於教學。

四、 岩石特徵
三大岩類發育齊全,以沉積岩為主。
1、沉積岩:碎屑岩、碳酸岩鹽、硅質岩、鋁質岩、鐵質岩、錳質岩、磷塊岩、蒸發岩等。
2、岩漿岩:中?酸性岩、中?基性岩為主,酸性岩、鹼性岩次之,火山岩在鄰區有出露。
3、質變岩:區域變質岩、接觸變質岩、動力變質岩均有。

五、 構造特徵
1.褶皺:
在實習區觀察的褶皺,主要是半湯復式背斜西翼的三個次級褶皺,即:兩個向斜(余府大村向斜、平頂山向斜)和一個背斜(鳳凰山背斜)。區內褶皺北端揚起,南端傾伏,轉折端規則,出露清晰。褶皺軸面產狀:傾向280

『肆』 巢湖的地質成因

巢湖流域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無論西部、西南部或北部,都具備成礦地質背景,Fe、s、明礬石以及各類灰岩是四種主要礦產資源,並且分布相對集中,容易形成礦業基地.但多礦種共生、伴生,尤其是巢湖北岸地層中的含磷層,與巢湖水體富營養化密切相關l8 J.在巢湖北岸的肥東縣和巢湖市交界處橋頭集一西山驛一帶,廣泛分布著一套古老的含磷變質岩系,含磷變質岩系中的含磷層位在多處構成了中、小型的工業磷礦床,是安徽省重要的產磷層位和產磷區之一.其分布范圍南起孤山,北至文集,西自南淝河,東到蘇家灣.柘皋一線,約500km 以上,礦區主要礦石類型為磷灰岩.在這些地區土壤中磷的自然背景值偏高,直接覆蓋於磷礦上部的土壤為普通黃棕壤,經過對土樣分析,其總磷含量平均值為0.069%,此值與巢湖底泥總磷接近(0.058%).另外對湖區地表和地下水自然本底的調查表明,礦區的地表徑流中總磷濃度為0.05rag//,礦區
及其周圍地區的地下水徑流中總磷含量為0.04mg/1,這一總磷水平已超過了湖泊由貧營養向中營養過渡的濃度0.02mg/l,從而使巢湖具備了發生富營養化的基礎條件.該區域內各時代地層含磷地層列於表2C引.由於地質構造、地形地貌的影響,從磷礦區和含磷地層發源的水系大部分都匯入巢湖.其中從磷礦和含磷地層出露區起源的河流有店埠河、歧陽河、炯煬河、山王河、桐蔭河、柘皋河等,巢湖流域各水系情況見圖1.南淝河(支流店埠河)、岐陽河、炯煬河、柘皋河等河流補給來源於含磷岩層出露區的地表徑流,每年有大量的磷質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進入巢湖,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由於大規模開采磷礦,導致進入巢湖的磷急劇增加.磷質絕大多數是通過河流帶入湖泊的,首先在入湖口處沉積下來,從而導致這些河流入湖口處底泥總磷含量要高於南岸河流人湖口處的總磷含量.

『伍』 地質現象有哪些名稱

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專土、濕陷性黃土、屬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

地震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通常伴隨大規模的地震斷層或其它地表破壞現象的出現。同時,地下岩層所積累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造成地面劇烈振動,從而引起建築物倒塌和人畜傷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類。

『陸』 安徽巢湖是地震帶嗎 安徽巢湖也在地震帶上

巢縣及鄰縣無為縣是幾組斷裂交匯處。這幾組斷裂是:北北東方向的郯城回——廬江深大斷裂帶和下揚答子斷裂帶;北東方向的滁河斷裂和巢縣——香泉斷裂;北西方向的橋頭集——東關斷層;北東東方向的高林橋斷層和東西方向的照明山斷層。
根據衛星照片分析,橋頭集——東關斷層、高林橋斷層、照明山斷層,都是些較新、活動較激烈的斷層。在蘇家灣、照明山等地,見到古生代地層逆沖到第四紀地層之上。1585年,高林橋和照明山斷層的交匯處附近發生了六級地震。在巢縣——香泉斷裂上,溫泉頗為發育。
著名的郯城——廬江深大斷裂帶,是中國東部年代最老、活動歷史最長、現在還活動著的斷裂帶。對它的地震地質特徵,在我市還無甚研究。在嘉山、宿遷一帶,斷裂在中生代和第三紀曾十分活動,有火山岩噴出和玄武岩的流溢。1984年9月25日,斷裂中南端——花塘鄉西南三戶梅發生了兩次有感地震。

『柒』 物理地質現象包括哪些地質現象

地質現象是指大量的地質變遷現象.
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內崩、岩溶、岩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容土、濕陷性黃土、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
地震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通常伴隨大規模的地震斷層或其它地表破壞現象的出現.同時,地下岩層所積累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造成地面劇烈振動,從而引起建築物倒塌和人畜傷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類.

『捌』 巢湖是怎麼形成的

巢湖流域的地質構造單元位於塔里木一中朝板塊和華南一東南亞板塊的交匯地帶。這兩大板塊於距今約1.95億年左右的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會聚,拼合形成了現代的安徽大陸,巢湖流域恰處於這兩大板塊的分界部位。在印支運動以後的燕山運動期間,整個侏羅紀、白堊紀約1.96—0.8億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斷陷為特徵,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帶沉積了厚數千米的侏羅白堊系地層。喜瑪拉雅期,第三紀開始,巢湖一帶進一步斷陷,沿著一組北東走向和另一組北西走向的斷裂、斷陷,使大別山北麓的流水在這里受阻,形成斷陷湖。大約是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前500——350萬年),湖泊面積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約1.5萬年到現在,表現為大量泥沙不斷流入湖中,湖水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形成現代的巢湖。
巢湖形成初期,湖盆下沉趨勢顯著,表現了岬灣曲折見溺湖岸的特點。現代地圖上10米等高線即為當時的湖岸輪廓,湖泊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原先在巢湖市(原巢縣)城關附近的大沼澤竇湖早已消亡。白湖以及包括無為洲在內的廣大濱湖地區,當時亦屬巢湖水域。據史料記載,僅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間,湖泊面積就縮小了五分之一。原湖灣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們未圍墾之前為巢湖四大湖灣,後經河川泥沙的淤積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灘地。今日的湖盆自然形態已被人類活動所改造,然而在老三角洲圩區的河口仍然不斷地生長著的三角洲使湖盆日漸淤淺。據計算每年約有200萬立方米泥沙淤積在巢湖。根據現有資料的分析與航空相片解譯,從1955—1979年的25年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圍墾區的總面積約有62平方公里。除上述地段外,湖區其它地段的沿岸,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據分析,25年來岸線向湖區推進的最大水平幅度在80至100米左右,平均年發展速度尚不足4米。巢湖建閘後使巢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原有廣大面積的灘地沉淹湖底,輸入泥沙的蓄積增多,加劇了湖盆的淤塞。[5]
湖泊地貌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輪廓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所造成的。由於其處於幾個次級單元的交匯地帶,各單元均有獨立而又彼此影響的發展過程,反映在地貌形態上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
一、濱湖地貌
(一)北部剝蝕丘陵階地區
這一地區包括柘皋河以西至撮鎮一帶。地質構造位於張八嶺台拱范圍。它受台拱兩側郯(城)廬(江)深斷裂帶的控制,使龍泉山及其周圍的丘陵成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地壘型構造。丘陵頂高一二百米,它在第四紀末遭受了強烈的風化和剝蝕,由變質岩組成的山坡切割強烈,溝壑密且峻,剝夷物質堆積於坡麓。由於近期掀升,河流侵蝕,形成高度分別為20—50米左右的階地。本區在中下更新世時期是處在上升剝蝕階段,近期烔煬一帶仍有掀升跡象,地面剝蝕作用仍在繼續進行。
(二)東部構造剝蝕低山區
本區系指柘皋——槐林一線以東地區。地質構造位於下揚子台坳。由於受三迭紀末印支運動以來歷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嶺。其中銀屏山一帶有很好的石灰岩溶蝕地貌,山嶺坡雒普遍發育有二級階地;其中20米一級分布不廣,發育較好的是50米左右一級。它是中晚更新世紀發育於砂頁岩基礎上,經湖水長期浸蝕而成的湖相礫石階地或石質階地。
(三)西部剝蝕壑丘階地區
本區包括撮鎮——槐林一線以西地區,地質構造位於江淮台坪和北淮陽地槽褶皺帶結合部位,也就是前述兩個板塊的會聚部位。從印支運動以後,本區發生顯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斷裂地塹盆地。區內第四紀堆積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單一,為晚更新世黃土堆積。近期地表受拱曲掀斜運動的影響和水流的沖刷,形成崗沖交錯,起伏不平的波狀平原。區內水系短小,下切較深。河流與階地向湖區呈顯著傾斜。入湖河口三角洲圩口地區,全新世以來表現了顯著沉降,地面高度約7——9米。
二、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於浸水的結果,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島,窪地凹入內陸形成湖灣。巢湖湖岸按其形態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類型:一是石質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較短,受風浪淘蝕,發育有浪蝕穴,如中廟嘴、槐林嘴、紅石嘴,青龍嘴、黑石嘴、龜山嘴等;二是砂土質湖岸,這類湖岸由於土質疏鬆,透水性強,一般經湖流和波浪的短期沖刷,就可形成寬闊的淺灘,使岸線日趨穩定。巢湖多數湖岸屬於此類型。三是粘土質湖岸。岸線平直少灣,屬穩定型。它主要分布在烔煬河口以南至蘆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帶。另外,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帶屬一段沼澤湖岸。
三、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為0.96%,高程變化在5—10米之間,岸線曲折,岬灣相間。湖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向東南傾斜,深水區集中在東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較東部淺,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來說入湖河口都發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帶最為顯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斷淤塞。

『玖』 巢湖都有哪些礦產

巢湖市:鐵、明礬石 、石灰岩
居巢區:白雲石、石灰石、磷礦、太湖石、粘土、煤及、下熱水
含山縣:石灰 石、石膏、煤、螢石、白雲石
廬江縣:有鐵、硫、銅、礬、鉛、鋅、紫砂、石灰石、高嶺土、鉀長石
和縣:煤、磷、鐵、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石、礦泉水、黃砂、粘土

『拾』 巢湖水域有什麼特點

巢湖位於安徽省的中部,湖形似一兩角菱,面積為753平方公里,湖泊蓄水量為18億立方米,是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水面有2/3屬於巢縣管轄,其餘1/3為肥東、肥西及廬江三縣所轄。

巢湖地區在距今1000萬年以前的第三紀時,是一個面積遼闊的構造盆地。喜馬拉雅運動對本區有一定的影響,沿構造斷裂有安山岩系噴發,局部地方還有輝長岩侵入和玄武岩噴發。第四紀初由於受到氣候變遷及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構造盆地上升成剝蝕區,同時形成紅層剝蝕面。第四紀中期,構造盆地下沉,成為附近山地的集水窪地,然後匯水成為一大水體。

湖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變化在15.5~16.3℃,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湖區因受到湖泊的調節,與同緯度遠離湖泊的地方相比,霜期減少了10~25天,冰凍日少4~11天。年平均氣溫大致要高出0.8~1.4℃。

巢湖年平均水位為8.02米(巢湖閘水位站,黃海基面),年內最大水位變幅為4.56米(1969年),最小水位變幅為144米(1966年),地表徑梳的年補給水量一般為20~30億立方米,最大年補給水量為51億立方米(1954年),湖泊泥沙年淤積量為14~142萬噸,巢湖湖水比較混濁,透明度一般變化在0.15~0.25米之間,湖泊多年平均水溫為16.1℃。一般年份的冬季、均有岸冰出現;嚴寒的冬季,也會出現全湖封凍的現象。1954年冬季,日平均氣溫在0℃以下持續達55天之久,全湖封凍;冰厚達30~40厘米,封凍期為56天,人可履冰而行。巢湖湖流較弱,流速一般介於0.02~0.07米/秒之間。

人湖河流呈向心狀的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區內地勢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洪徑流的匯流過程,使河川的徑流量呈現急劇變化,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點。巢湖流域的水系分布很不對稱,杭埠河、豐樂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炯煬河等河流來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豐樂河、南淝河為巢河水系的主流,約占整個巢湖流域面積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少,有石山河、谷盛河、盛家河、槐林河及兆河等。巢湖水系之水從南,西、北三面匯人湖內,然後經巢湖閘出湖,順裕溪河向東南流至裕溪口而注入長江。

裕溪河為巢湖與長江的進出通道,全長46公里。1960年在巢縣西南的巢湖出口處建成了巢湖閘,1967年5月在離裕溪河口4公里處還建成了裕溪閘樞紐工程,包括節制閘、船閘和魚道等。巢湖閘與裕溪閘組成了巢湖、裕溪河梯級水利樞紐,使巢湖流域220萬畝低圩農田免受長江洪水的威脅,提高了圩區排澇標准,並初步解決了沿湖丘陵地區328萬畝耕地灌溉的水源;同時由於保持一定的水深,使巢湖包括裕溪河的人江航道能夠維持常年通航。

巢湖主要的經濟魚類有梅鱭、銀魚、鯉、鯽、鯿、青、草、鰱、鱅等,魚產量變化較大。1952年產量為800萬斤,1953~1959年下降為600萬斤。此後,年產量變化在100~500萬斤之間,且以梅鱭為大宗。巢湖閘和裕溪閘的建成,對促進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起了很大作用,但也隔斷了洄遊性和半洄遊性魚類以及河蟹的洄遊通道,使巢湖魚產量下降。1972年在裕溪閘建成了魚道,並進行了人工放流,才促使水產資源有所恢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