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山區的地質怎麼樣

山區的地質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24 17:21:19

『壹』 西藏地質怎麼樣

很好啊,一般在西藏待遇3200至4000元沒月,另外每年的9月份至次年的3都是放假的。

『貳』 石河子地質地貌是怎麼樣的

石河子地質地貌

石河子墾區地形由南向北依次為天山山區、山內前丘陵區、山前傾斜容平原、洪水沖積平原、風成沙漠區。土壤多系灰漠土、潮土、草甸土,土質多系礫質土、沙質土、粘質土等。經過軍墾幾代人的努力,山區、丘陵區已成為水草豐美、盛產「軍墾型」美利奴細毛羊的優美牧場;其他各區也由昔日的荒原、葦湖、鹼灘開墾成肥沃的良田。

『叄』 山區地質災害有哪些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界定的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內害人民生容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一般情況下,除了地面沉降、地裂縫外,其他四種都可能出現在山區。其中,受重力、降水等影響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區最常見的地質災害。一般來說,地面塌陷出現岩溶地區,地面沉降出現在平原抽采地下水地區,地裂縫是與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傍生的現象。當然,崩塌、滑坡、泥石流都可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或者涌浪等次生災害。

『肆』 山區、高原等地質條件 是否存在有石油的可能啊

都可以存在石油......至於山區不存在石油就是
扯淡
了.....

『伍』 山區路線的選擇要注意哪些工程地質現象

一般來說就是災害抄地質現象要多注意些,山區土質都是相對較好的,架橋那種除外,對於架橋來說就要考慮岩性和承載力了。主要是滑坡、斷層、泥石流多發區等。
這些問題BBS上有,網路很難找到,具體的要參照相應規范。

『陸』 在山區什麼樣的地質下有水呢

喀斯特地貌、地質構造復雜(大量斷層、向斜)、山麓沖積扇。。。。。回三面環山的撮箕地答,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兩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岩層中容易找到水源;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兩山夾孤山,常常水不幹;

『柒』 山區常見的地質方面的自然災害是什麼

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
山體崩塌與山體岩石風化程度和力學回因素有關,常在外答部誘因下發生,比如大的爆破震動、地震或暴雨。
滑坡與崩塌因素基本相似,但崩塌有突然性,而滑坡一般都表現為從慢到快,面積從小到大的過程,有的幾分鍾,有的可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泥石流多為暴雨夾雜泥土石塊形成,成因比較單一,但表現形式比較多樣,也有類似於水庫、湖泊等潰壩形成的,危害成度也不一定。

『捌』 山區水文地質條件

嵩山地下水主要賦存於太古宇登封岩群、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五佛山群、古生界、中生界地層中,有變質岩、礫砂岩、碳酸鹽岩及岩漿岩地層。其含水性和富水性受岩性、地形地貌影響而且還受地質構造的控制。造成地下水類型復雜多變,含水層的富水性不均一,水位埋藏深度、水文動態變化幅度大,運動狀態復雜,開發利用難度增加。嵩山區含水層岩性及地下水賦存條件、地下水類型分述如下。

1.碎屑岩裂隙孔隙水

主要賦存於五佛山群馬鞍山組、寒武系辛集組、二疊系、三疊系、古近系張家溝組。馬鞍山組、辛集組和二疊系富水性較好,一般具有承壓性,底部有泉水出露,但流量小,只能作為人畜用水。二疊系局部砂岩中地下富水性好,可以用作農田灌溉。

2.碳酸鹽岩溶隙裂隙水

主要賦存於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石灰岩和白雲岩地層中,是嵩山區比較典型的岩溶含水層,多有大泉形成,如石道有一泉水涌水達每秒流量6~8m3,且泉水質量好(可作礦泉水開發),海眼泉、大竹圓泉,水質好、涌水量大,均具有開發價值。由於海眼、磴槽煤礦的開采面積增加,海眼泉水位已明顯下降,造成地下水位的破壞,當地政府應注意保護。

3.變質岩裂隙水

主要賦存於登封岩群、嵩山群地層中,登封市區市民生活用水均采於變質岩地層,由於岩石裂隙發育,下部有不透水層,形成了一個盆地形地下水源地。山前盆地邊緣均有泉水出露,如少林寺公路的兩側有很多泉出露,流量每秒0.5~1m3。嵩山群裂隙水更發育,泉水出露更多,涌水量更大,如登封市啤酒廠所用水源就是一個較大的山泉,其涌水量每秒達20m3

4.岩漿岩裂隙水

岩體主要分布在嵩山和箕山大背斜核部,石秤花崗岩岩體面積為60km2,箕山花崗岩岩體面積為30km2。由於花崗岩原生節理和次生節理發育,風化成熟度高,使地下水賦存於表層風化層中,以表層循環為主,大部分就地排泄。深處形成富水的幾率較小,雖泉水流量小,但水質好。也有涌水量較大的岩體裂隙泉,如老莊溝泉水流量每秒1m3左右。

『玖』 我國山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

1.3.1我國主要構造體系

按照地質力學觀點,在我國境內,具有一定規模的構造體系主要有下列幾種類型

1.3.1.1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主要有3條東西向的復雜構造帶橫亘全國,每一構造帶自成一個構造體系。①陰山—天山構造帶: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②秦嶺—昆侖構造帶:大致位於北緯33°~36°之間;③南嶺構造帶:大致在北緯23°30′~26°之間。上述三條東西復雜構造帶的主體,一般是由古老變質岩系和一部分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的緊密褶皺和擠壓性斷裂等構成,伴生有張性及扭性斷裂,並有花崗岩體及超基性岩帶等摻雜其中。這類構造體系具有悠久的發育歷史,反復經過多次強烈的構造運動,最晚的一次,大約在侏羅紀以後。此外,出現在海南島及附近海域、大興安嶺北段的東西構造帶,可能分別屬於另外兩個巨型緯向構造帶的一部分。其他散布各地、規模較小的一些東西構造帶,一般稱為區域性東西構造帶。

1.3.1.2經向構造體系

走向南北的構造中,自成體系的,屬於經向構造體系。在國內,經向構造體系的構造帶多為擠壓帶,主要由褶皺和擠壓性斷裂構成,主要發育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等地區,山西西部及太行山東麓等地也有散布。這些構造帶從燕山運動以來均斷斷續續發生過褶皺和隆起,有的歷史悠久,有的追溯到古生代甚至更早。

1.3.1.3各種扭動構造體系

可以分為多字形、山字形及歹字形等各種構造型式。

(1)新華夏構造體系:是發育在中國東部及東亞大陸瀕太平洋地區的一個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它幅員遼闊,主體部分由燕山運動以來形成的、總體走向北北東的隆起褶帶和沉降褶帶組成。在地形上表現為三條分別由山脈、丘陵、島嶼構成的隆起,和相輔而行的、三條由高原—盆地、平原、大陸邊緣海構成的凹陷。在這個范圍內,走向大體與新華夏構造帶方向一致的、與隆起和沉降褶帶發生在同一構造運動時期的褶皺,以及與褶皺有密切聯系的各種斷裂,一般均屬於新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系大約在新近紀末期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局部地區至今仍有活動。

(2)華夏構造體系和華夏式構造體系:中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古生代時期形成的走向北東的褶皺帶和擠壓性斷裂帶群,屬於華夏構造體系。它是一個古老的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完成於古生代末。由於新地層的掩蓋及新的巨型構造體系的干擾與破壞,它看起來不像新華夏系那樣發育,但蹤跡確是很明顯的。此外,在我國東部地區的白堊系或第三系岩層中有類似華夏系的構造帶出現,但形成時期晚,不同於華夏系,稱為華夏式構造體系。

(3)山字形構造體系:中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山字形構造體系有:祁呂賀山字形、淮陽山字形、雲南山字形、廣西山字形、粵北山字形及山東山字形(?)等。這類構造體系的共同點:在北半球主要由向南(偶有向西)凸出的弧形褶帶和它後面大致走向南北的擠壓構造帶,以及二者之間相對穩定的地塊等組成。弧形褶帶的兩翼常分別形成南北凸出的反射弧。反射弧後面也常出現走向南北的擠壓帶。

(4)歹字形構造體系:在中國西南地區分布著兩個巨型歹字形構造體系:①青藏歹字形構造體系以川滇地區一群強大的弧形構造帶為主體,向北展布到昆侖山以北,向南伸入緬甸、寮國、越南,並延伸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②帕米爾—喜馬拉雅歹字形構造體系以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等從帕米爾地區跨中國邊界向東南伸展的諸山脈為主體。這兩個歹字形均有較長的發育歷史,但在新生代才形成劇烈褶皺,構造運動達到高峰。

(5)其他扭動構造型式:包括各種形式的旋構造及尚待進一步研究其歸屬的構造帶等。

1.3.2我國山區地殼穩定性

地殼穩定性對山區地質災害的形成和油氣管道安全運營有很大的影響,決定地殼穩定性的主要有地震、活動性斷裂、第四紀岩漿活動、地殼垂直形變、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等。

1.3.2.1活動性斷裂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規定[2]:①全新活動斷裂為在全新地質時期(1萬年)內有過地震活動或近期正在活動,在今後100年可能繼續活動的斷裂;全新活動斷裂中、近期(近500年來)發生過地震震級M≥5級的斷裂,在今後100年內,可能發生M≥5級的斷裂,可定為發震斷裂;②非全新活動斷裂:1萬年以前活動過,1萬年以來沒有發生過活動的斷裂,可定為發震斷裂。

全新活動斷裂可按表1-3分級。

表1-3 全新活動斷裂分級

第四紀以來,特別是現今有活動特徵表現的斷裂,謂之活動性斷裂。

我國各地的活動性斷裂在規模、活動方式、活動歷史和活動強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綜合分析活動性斷裂的特點,按地域可劃分為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以及台灣地區。各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如下:

1)華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在現今構造應力場的作用下(現今構造應力場的主壓應力方向為北東東向與南西西向),活動性斷裂主要走向為北東方向和北西方向。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郯城—廬江斷裂帶、太行山前斷裂帶、滄東斷裂帶和汾渭斷陷帶。

華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大多數是中新生代以來的繼承性斷裂,特別是走向北北東和北東方向的活動性斷裂,規模較大,垂直差異性活動較強烈,其中有一部分斷裂對華北平原邊緣和內部結構起控制性作用。在華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帶中有我國東部規模最大的活動性斷裂帶和斷陷帶,如郯城—廬江活動性斷裂帶和汾渭斷陷帶。據對強震的分析結果,華北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帶亦是強地震帶,地震活動周期性比較明顯,強度大,但頻度不很高,現今處於地震的活躍時期。

2)東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東北地區的北東—北北東方向主要斷裂具有繼承性活動特點,但活動性在逐漸減弱,表現於現今僅在主要活動性斷裂的特殊構造部位和主要盆地中有少數地震發生,地震頻度和強度都較低。北西向活動性斷裂規模比北東—北北東向活動性斷裂小,生成時代較新,但活動性強,表現在與其他走向的斷裂交匯部位一般都是現今地質構造活動性強的地區。東北地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伊通—依蘭斷裂帶、敦化—密山斷裂帶和嫩江斷裂帶。

3)華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華南地區的現今構造應力場與中生代的構造應力場相同,即主應力方向為北西西向南東東向,因而華南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具有繼承性的特點。華南地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長樂—詔安斷裂帶、邵武—河源斷裂帶和王五—文教斷裂帶。

華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分區性比較明顯,具有較大規模的活動性斷裂大多數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並且越靠近大陸邊緣,斷裂的活動性越強,表現在對第四紀斷陷盆地的控制、強震的發生以及新近紀—第四紀玄武岩噴發等方面。在大陸內部也有少數活動性較強的活動性斷裂,它們大多數分布在江漢—洞庭地區,但規模都小於沿海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華南地區的北西向和東西向斷裂亦具有一定的活動性,與北東—北北東方向斷裂的交匯部位,常常是現今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

4)西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西南地區是我國西部受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影響最強烈的地區。因此,區內不但存在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期形成的大型活動性斷裂,如喜馬拉雅山南緣活動性斷裂,而且亦具有繼承性活動特點,現今仍有強烈活動表現的較老的斷裂帶,如展布於川西—滇中一帶的南北向斷裂帶。西南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雅魯藏布江斷裂帶、昆侖—秦嶺斷裂帶、青藏川滇斷裂帶和賀蘭、川滇南北向斷裂帶。

西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帶走向多呈近東西—北西—北北西弧形和南北向,分布於青藏、川西、雲南的山前地帶和山間盆地旁側並沿一些江河展布。地質構造活動強烈,特別是活動性斷裂的強烈活動,造成了西南地區顯著的構造地貌形態,高山深谷較普遍;第四紀斷層形跡和地震斷層規模較大,清晰可見;地震活動強烈,歷史破壞性地震在單位面積上所釋放的能量在我國居第二位;與活動性斷裂密切相關的第四紀岩漿活動在青藏南部和滇西均有發現。

5)西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西北地區是我國活動性斷裂非常發育,且活動性強烈的地區之一,該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阿爾金斷裂帶、天山北緣斷裂帶、可可托海—二台斷裂帶、天山南緣斷裂帶和祁連山北緣斷裂帶。

西北地區活動性斷裂多分布於主要山脈和山前地帶和准噶爾、塔里木等大型盆地周邊以及一些山間盆地中。活動性斷裂主要走向為近東西向和北西向,少數為北東走向,性質以壓扭性為主。十分發育的地質構造和活動性斷裂的強烈活動造成了西北地區顯著的構造地貌形態,高山峻嶺、深切溝谷較普遍,山嶺與盆地相間,高程懸殊。活動性斷裂的強烈活動使西北地區成為我國強震區之一,地震的強度和頻度僅次於台灣和西南地區。我國最新的火山活動區亦位於西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帶之中。

6)台灣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台灣地處現今世界構造活動最強烈的環太平洋構造帶之中。該區的新構造運動在我國最為強烈,表現於以下四方面:活動性斷裂十分發育,規模大,多為北東—北北東走向,活動性有由西向東相對加強的特點;構造地震頻頻發生,地震的數量和單位面積中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居我國首位;構造地貌形態顯著,垂直差異極其明顯,特點是該區中央山脈以東地帶;台灣島東西兩側海底有近代火山活動。台灣地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台東斷裂帶和台西斷裂帶。

綜前所述,我國活動性斷裂規模西部相對大於東部,活動性一般亦是西部相對強於東部(台灣和華北地區的少數主要活動斷裂例外),華南和台灣地區活動斷裂的規模和活動性由北西向南東相對加強;我國西部多古生代以來的繼承性活動斷裂和新生代活動斷裂,東部多中新生代以來的繼承性活動斷裂;活動性斷裂在我國華南西部和大型斷塊盆地之中(如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等)相對來說不甚發育或活動性不太強烈。

1.3.2.2強烈地震的活動特點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為突出破壞性地震,使人們在工程—經濟活動中更加重視其危害,了解其規律,從而加以設防,6級以上為強震。

地震按其成因可劃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為地震。我國的強震絕大多數屬於構造地震。我國強震的分布、強度和發震頻度都有一定規律性。簡要歸納如下:

1)強震的分布規律

我國強震的地理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1)強震的地理分布規律。

我國的強震在東北地區分布較少,華北地區分布較多,中南、東南分布較少、西北、西南分布較多,台灣省是我國強震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在強震發生較多的地區,強震沿活動性斷裂呈帶狀分布。如我國中部的賀蘭山—六盤山—川滇南北向斷裂帶即是我國中部的強震活動帶,稱為南北地震帶。

(2)強震的震源深度分布規律。

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強震屬淺源地震,震源深度5~80km;中源地震台灣(震源270km);新疆南部(西昆侖山)震源120~160km,青藏南部(震源達180km);深源地震東北震源約500km。

2)強震的發震頻度規律

根據歷史地震的統計,我國強震的發震頻度各地有較大的差別。一般來說,現今斷裂構造活動強烈地區強震發生頻度較高,周期較短,反之則頻度較低,周期較長。我國主要地震區強震活動期及頻度見表1-4。

3)強震活動的強度規律

強震活動的強度指強震發生的次數和釋放能量的多少。強震活動的強度統計見表1-5。

近年來隨著地震工作的研究深化,人們將地震活動具有共同特徵和相互聯系、地震地質條件密切相關的地區劃分成地震區、帶,為國民經濟建設和進一步研究地震服務。國家地震局有關單位將我國地震活動地區劃分為10個地震區,23個地震亞區和30個地震帶見表1-6。

表1-4 我國主要地震區強震活動分期及頻度表

表1-5 我國主要地區強震次數和釋放能量表

表1-6 我國地震區、帶劃分簡表

1.3.3第四紀岩漿活動特點

第四紀岩漿活動是地質構造活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評價區域地殼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的第四紀岩漿活動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第四紀岩漿活動與較大規模的活動性斷裂密切相關。我國的第四紀岩漿岩絕大多數分布在現今仍在活動著的並具有較大規模的斷裂帶之中或其旁側(圖1-1)。以第四紀岩漿岩分布最廣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為例,岩漿岩主要分布在嫩江隱伏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等切割深達岩石圈或地殼的深大活動性斷裂帶影響范圍之內。

(2)第四紀岩漿岩絕大部分屬基性,超基性岩類。根據現有地質資料的統計,我國的第四紀岩漿岩絕大部分屬基性、超基性岩類,僅見分布於新疆於田和台灣的部分第四紀岩漿岩屬於中性岩類。

(3)第四紀岩漿岩的分布有一定規律性。這種規律性除前面已經提到的與深大活動性斷裂有關外,再者就是我國第四紀岩漿岩的分布東部多於西部;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多於南方;在南方,沿海地區多於內陸;山區(包括山前地帶)多於平原。

(4)第四紀岩漿岩分布地區往往也是地震活動較強地區。

圖1-1 我國第四紀岩漿岩分布示意圖[5]

1.3.4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變形

經研究和觀測表明,我國新構造運動期地殼的水平形變大於垂直形變。因垂直形變較水平形變顯而易見,資料豐富,因此,一般只表示地殼垂直形變。

我國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形變從類型上可以劃分為4個構造區(圖1-2)。Ⅰ區為斷裂構造區,區內以活動性斷裂造成的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如斷裂隆起和斷陷等。Ⅱ區為拱形斷塊構造區,以拱形斷塊隆起和斷陷、拗陷等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Ⅲ區為大幅度差異運動構造區,以大幅度差異性斷塊隆起和深斷陷等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Ⅳ區為斷褶構造區,以斷褶構造區,以斷褶構造隆起和邊緣拗陷等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圖1-2還綜合表示出各構造區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形變幅度。

圖1-2 我國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形變圖[5]

1.3.5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

對我國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的分析主要利用了地震震源機制解。

華北地區現今構造應力場主壓應力軸方向為北東—北東東向。在這種應力場的作用下,北西向斷裂呈壓性,規模雖相對較小,但活動性很強,與地震關系密切。北北東和北西向斷裂多呈扭性,分別為右旋和左旋扭動。

據推測東北地區可能與華北地區具有相同的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

華南和台灣地區,主壓應力軸方向為北西至北西西向。

新疆地區主壓應力與主要構造帶近於垂直。北天山為北東向,南天山為北北西向,興都、庫什地區為南北向,昆侖山西段為北東—北北東向。

青藏、川滇地區現今構造應力場較復雜,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區內現今構造應力場可由4條構造帶劃分出4種應力作用方式:

喜馬拉雅弧形構造帶的地震震源機制解隨震源深度不同而有差別,但地殼以內的震源機制解顯示出主壓應力軸方向大致與弧形構造垂直,並隨弧形構造的彎曲而改變主壓應力方向。

西昆侖—唐古拉—川滇弧形構造帶的西段、中段優勢主壓應力方向為北東向,而川滇地區內優勢主壓應力方向為北西向。

東昆侖—川西弧形構造帶主壓應力方向大致為北東方向。但在包括龍門山構造帶在內的川西地區,主壓應力軸方向多為北西西向。

祁連山—六盤山構造帶,主壓應力優勢方向為北東向。

1.3.6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的一般規律

依據前述的我國地震、火山、活動性斷裂、新構造運動、現今構造應力場等規律和特點,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以下一般規律性:

1.3.6.1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

區域地殼穩定性決定於多種地質作用,其中主要是地震活動、斷裂活動、泥石流和滑坡等對人類活動危害較大的地質作用。我國這些主要地質作用都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從而決定了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構造活動強烈,強震活動頻繁,地貌條件復雜,地震烈度普遍較高,除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及個別地方外,該區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相對最差的地區。台灣島處於環太平洋構造帶中,現今地震活動,斷裂差異性運動十分強烈,也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最差的地區。華北和東南沿海一帶構造活動較強烈,平原內部某些地段和斷陷盆地地帶差異運動明顯,強震活動較強,地震烈度較高,該區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東北和華南廣大內陸地區地震活動性較弱,因新生代以來差異運動逐漸減弱,故物理地質現象不甚發育(除極個別地方外),東北地區雖有近代火山活動,但分布局限,有特定區域,且與人類重要工程關系不甚密切,因此該區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好的地區。

1.3.6.2區域地殼穩定性與新構造運動期以來強烈的垂直差異運動相聯系

在構造運動中垂直差異運動比較明顯。我國新構造運動以來垂直差異運動主要反映在現代地形地貌和沉積物厚度及岩相變化上。強烈差異運動的結果可以形成地震、物理地質現象等多種破壞性地質現象和明顯的構造地貌特徵。我國垂直差異運動強烈地區也是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例如,台灣島構造地貌顯著,物理地質現象發育,地震活動強烈。這些均說明了台灣活動性斷裂,特別是台東斷裂帶垂直差異運動十分明顯,因此成為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最差的地區之一。又如,山西斷陷帶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又是華北地區新生代垂直差異運動幅度最大地區,1556年華縣大地震和1038年忻縣7.25級地震等都發生在斷陷盆地中新生代以來垂直差異運動最強烈的構造部位。

1.3.6.3不同類型的構造盆地對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不同影響

我國的構造盆地可劃分為:中新生代斷塊盆地、新生代斷陷盆地、復合型盆地、斷裂谷型盆地和山間盆地5種類型。它們的特徵及對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影響簡述如下。

中新生代斷塊盆地主要在西北地區,如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它們的特點是范圍大,地形上呈大型山間盆地,周圍有活動性深大斷裂,盆地內部斷裂活動相對較穩定,盆地邊緣與山區之間的深大斷裂一般為高角度壓扭性,沿斷裂有強烈的垂直差異運動。此類盆地周邊地殼穩定性較差,內部則較穩定。

新生代斷陷盆地以山西、陝西境內的汾渭斷陷盆地最典型,呈條帶展布。盆地一側或兩側常具有強烈活動的階梯狀正斷層,垂直差異運動明顯。盆地邊緣斷層地貌形態清楚,盆地內新生界厚度較大,盆地中常有與盆地走向不同的活動性構造存在。此種地段和盆地邊緣斷裂垂直差異最明顯的地段是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方。

復合型盆地既有中新生代斷塊盆地的特徵又有新生代斷陷盆地的特徵。表現為范圍廣,盆地邊緣受活動性深大斷裂控制,盆地中又有較小的斷陷帶存在,盆地中隱伏的活動性斷裂較發育,這類盆地以華北平原為典型。盆地邊緣和盆地中存在斷陷帶的地方是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段。

斷裂谷型盆地主要見於西南地區,為地質歷史中活動的大斷裂帶形成的狹長谷地,江河往往沿谷地發育。此類盆地長度大,寬度不大,地貌形態呈高山谷地類型。其物理地質現象發育,在構造復雜交匯處形成開闊地段,因而盆地總體多呈串珠狀。強烈地震多發生於此類盆地之中,尤其是盆地的開闊地段。此類盆地地殼穩定性不好,盆地中的開闊地段地殼穩定性更差。

山間小盆地主要見於山區內部,范圍較小。盆地一側或幾側受斷裂控制,強烈下陷而形成盆地。沉積物為粗碎屑物質,厚度大,盆地邊緣和內部地震活動較強烈。此類盆地的地殼穩定性較差。

『拾』 沂蒙山區的地質地貌

淄博市來沂源縣、博山區先後發現源3處罕見的大型溶洞群,共有100多個塵封成千上萬年的地下溶洞。據地質部門介紹,,洞體長度在200米至2000米間,溶洞由一條巨大喀斯特地形裂隙發育而成。溶洞景觀千姿百態,被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家稱為「中國溶洞精品博物館」。目前,沂水縣地下大峽谷、地下畫廊,沂源縣九天石花洞以及博山區的開原溶洞,依託溶洞景觀,已被開發為旅遊景點。這些景點2005年前8個月已接待中外遊人達190多萬人次,成為山東省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