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什麼地質
A. 廣東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域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與廣西接壤,南臨南海,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省中部。廣東陸地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長2122千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大門和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使廣東的航運和貿易發展最早,且經久不衰,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南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珠江全長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為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廣東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00-12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自粵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島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而南為1750小時至2200小時。全年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3.7萬公頃;林地面積1017.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全省海撥500米發上的山地佔31.68%,丘陵佔28.54,山地佔16.12%,平原佔23.66%,河流水面佔1.23%。
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72.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為665.5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62%左右。
廣東海域廣闊,海岸線長,河網縱橫,山塘水庫、魚塘眾多,水產資源豐富。除可供捕撈海面外,全省有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4.8萬公頃,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淡水養殖主要有鯇、鱅、鰱、鯪、鯉等魚種;海水養殖主要有蝦、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積量3.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4%。植物種類繁多,逾500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約54種,大沙欏、黃檀、楠木等屬世界著名珍稀樹種。動物770多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2種。為保護各類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植被類型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全省設立了6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肇慶鼎湖山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區。
廣東地質構造復雜,岩層錯落,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91種,以有色金屬居多。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鍺、泥炭等2種;居第二位的有硫鐵礦、鋁、鉍、鉈、銀、油頁岩等6種;居第三位的有鈮、鉭、硒等7種。廣東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灣2個盆地,勘探查明有十個大型油氣田,是一個面積廣闊、儲量豐富的油氣田,具有實際開發的美好前景。
廣東地處低緯度的位置,使廣東全年太陽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陽輻射多,熱量豐富。除粵北山區屬中亞熱帶氣候外,大部分地區為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7℃,平均日照時數1750—2200小時;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無霜期長,絕大部份地區農業生產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農業重要產區,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發達,是全國聞名的富裕地區。
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境內居住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黎、苗等42個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的0.6%。
廣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2000萬人左右,約佔全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70%。華僑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秘魯居多。有歸僑、僑眷約2000萬人。在海外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會」、「世界中山各中學同學懇親大會」等。另外,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有500萬人。廣大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貫熱愛祖國,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支持和參與家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廣東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年,廣東省堅持統等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全省農業總產值(現價)2154.79億元,此上年增長4.51%;其中,種植業產值959.97億元,增長5.65%;林業產值61.72億元。增長3.36%;畜牧業產值571.09億元,增長1.82%;漁業產值466.45億元,增長4.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5.56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61.42億元,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5.87元,增長4%。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擴大,總產在大災之年基本保持穩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復生產面積1.59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面積12萬公頃;直接補貼種糧大戶5.7萬戶,受益面積18萬公頃,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刀276.3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43%,在連續四年下降後首次出現增加的好勢頭;盡管受嚴重早災影晌,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512.34萬噸,增長0.63%。
動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滾感的阻擊戰中,各級農業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撲滅疫情,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向人傳染,得到農業部的表揚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強對其他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和防控,強化動物疫情監測工作,規范疫情報告和工作通報制度;抓好動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應急預案,建立防疫物資應急貯備制度,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長7.7%,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全省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企業拖欠民工工資的狀況大有改善。農村居民從事勞務所獲得的工資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層次的農村居民收入均有較快增長。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高收人農戶人均純收人9580.77元,增長8.3%;中高收人農戶5090.37元、中等收人農戶3768.57元、中低收人農戶2800.57元,分別增長7.6%、8.0%和8.6%。由於減免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使低收人農戶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長4.0%。人均純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難戶所佔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為6.4%。
泛珠三角區城農業合作和外向型農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聯席制度,確立了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銜接落實制度;組織草擬、修改、審定《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近期和中長期工作目標。籌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治談會——「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推介會」,承辦2004年廣東省農產品(成都)交易會。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擴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長37.8%,疏菜增長加24.7%,成為廣東省創匯農業新的增長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各級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點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增加,規摸擴大,實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離。有2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級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1083家,其中,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29家,省級105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增收51億元,戶均增收1926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范圍擴大,內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發展加快。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42個,帶動農戶83萬戶,會員11萬戶,會員平均增收10%以上,高於全省農民增收平均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大全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人財政資金3.1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3.37萬公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3萬噸,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宗,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東西兩界和粵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示範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農民增收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新進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面實施。農業部門累計創辦了71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和一批市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組織制定省級農業標准101個。全省21個地級市、56個縣、27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農產品質最安全檢側中心(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發展較快,全省通過認證的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660個,產品共1206個;綠色食品企業110家,有效期內產品數224個;累計評出「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116個。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毒鼠強專項整治達到預期目標,質量安全事故大幅減少。
農業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農科議案實施效果明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啟動。「躊越計劃」、「948計劃」、「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種子工程」等項目繼續實施,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轉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3%,家禽良種覆蓋率85%,豬良種覆蓋率95%。農業科技下鄉和培訓工作有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線科技人員11萬人次,服務農戶162萬戶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300期,培訓農民36萬人次。
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突破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決定,14個市、80個縣(市、區)全面啟動農村安居工程。全年籌集資金3.9億元,按整村推進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共347條村2.36萬戶。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貧困村173條。省屬水庫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較快推進,動工興建移民住房1.06萬戶。產業化扶貧效果良好,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23萬戶,戶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經濟發達市對口幫扶和省直機關掛鉤扶貧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態家園畜民計劃」和「一鄉一品」活動扎實推進,推動了田區生態壞境建設,主導產品逐步形成,帶動了一批農民脫貧致富。
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水平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關系及分配製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體制有所創新,全省六成村已實行會計委派、選聘或代理制;兩成以上的村實行農經電算化管理。農村財務公開內容逐步規范,有96%的村實行財務公開,近六成村達到了規范化公開。農村財務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工作繼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監停初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
B. 廣東有哪些和地質專業相關的單位
1 廣東省礦抄產應用研究所
2 廣東襲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3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4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5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6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7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8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9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10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11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
12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13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14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15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16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17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18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C. 廣東屬於什麼樣的地形
廣東屬於東南丘陵,沿海地區有小面積的平原(潮汕平原)。
廣東地形的整體特點是:東、西、北三面地勢較高,南部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區地勢低平。
D. 廣東地質和其他地方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不會發生地震呢
樓主,你的可以用 孤陋寡聞 了,近年來,海灣曾經發生過幾次六級以上的地震,波及幾個省,和福建交界的海上也發生過幾次中強以下的地震,但是這些地震都沒有危機人們的生命財產。
距離東南沿海大約40公里的位置有一組北東向的深大斷裂,這一組構造經常發生地震,還有台灣海峽的地震,也會波及到廣東福建等地。
我們要居安思危,要經常學習防震減災知識,做好工程建築的抗震設防的工作,不要粗心大意,有備無妨才是對的。
E. 廣東省河源的地質概況如何
河源市區在源城區境內。通過市區有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東江河道直駛惠州、廣州。距離廣州、深圳和香港在200公里以內。市區總的地形地貌為東低西高;山脈主要有桂山山脈;氣候特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有東江幹流和一級新豐江支流。主要地質情況概述如下:
一、地層
市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中生界的白堊紀官草湖群和南雄群。此外還有中生界的三疊紀上統大頂組、侏羅紀下統金雞組和上統高基坪組、新生界的下第三紀丹霞群、上第三紀、第四紀更新統和全新統地層。
二、侵入岩
市區侵入岩主要為燕山三期、四期的黑雲母花崗岩侵入岩,喜馬拉雅期則僅在局部有玄武岩類火山噴溢活動。
三、構造
市區主要構造形跡為河源深大斷裂,區域構造線北東向;還有小規模的褶皺構造。
四、環境地質
1、水文地質:與地質構造條件相應,市區地下水可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種基本類型。
2、工程地質:工程地質特徵與地質、構造、地貌及地下水活動等密切相關。本區岩土體可分為花崗岩類岩組、碎屑岩組、膏鹽含鈣質岩組、沖洪積土岩組及殘坡層土岩組。
3、災害地質: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庫淤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地質遺跡:市區恐龍化石資源豐富,擁有出土大量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成為世界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埋藏地;獲「中華恐龍之鄉」,成為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世界第一,已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將建省級恐龍化石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現已發現恐龍蛋化石14000多枚,恐龍骨骼化石9具,恐龍腳印化石100多個。
五、礦產地質
??? 市區主要礦產類型有螢石礦、建築用河砂、礦泉水、地熱水等等。
F. 廣東省有哪些地質隊
這個有一個省的地質公會,有40個單位
G. 廣東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域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與廣西接壤,南臨南海,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省中部。廣東陸地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長2122千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大門和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使廣東的航運和貿易發展最早,且經久不衰,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南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珠江全長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為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廣東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00~12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自粵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島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而南為1750小時至2200小時。全年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3.7萬公頃;林地面積1017.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全省海撥500米發上的山地佔31.68%,丘陵佔28.54,山地佔16.12%,平原佔23.66%,河流水面佔1.23%。
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72.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為665.5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62%左右。
廣東海域廣闊,海岸線長,河網縱橫,山塘水庫、魚塘眾多,水產資源豐富。除可供捕撈海面外,全省有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4.8萬公頃,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淡水養殖主要有鯇、鱅、鰱、鯪、鯉等魚種;海水養殖主要有蝦、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積量3.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4%。植物種類繁多,逾500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約54種,大沙欏、黃檀、楠木等屬世界著名珍稀樹種。動物770多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2種。為保護各類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植被類型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全省設立了6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肇慶鼎湖山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區。
廣東地質構造復雜,岩層錯落,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91種,以有色金屬居多。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鍺、泥炭等2種;居第二位的有硫鐵礦、鋁、鉍、鉈、銀、油頁岩等6種;居第三位的有鈮、鉭、硒等7種。廣東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灣2個盆地,勘探查明有十個大型油氣田,是一個面積廣闊、儲量豐富的油氣田,具有實際開發的美好前景。
廣東地處低緯度的位置,使廣東全年太陽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陽輻射多,熱量豐富。除粵北山區屬中亞熱帶氣候外,大部分地區為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7℃,平均日照時數1750—2200小時;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無霜期長,絕大部份地區農業生產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農業重要產區,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發達,是全國聞名的富裕地區。
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境內居住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黎、苗等42個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的0.6%。
廣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2000萬人左右,約佔全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70%。華僑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秘魯居多。有歸僑、僑眷約2000萬人。在海外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會」、「世界中山各中學同學懇親大會」等。另外,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有500萬人。廣大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貫熱愛祖國,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支持和參與家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廣東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年,廣東省堅持統等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全省農業總產值(現價)2154.79億元,此上年增長4.51%;其中,種植業產值959.97億元,增長5.65%;林業產值61.72億元。增長3.36%;畜牧業產值571.09億元,增長1.82%;漁業產值466.45億元,增長4.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5.56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61.42億元,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5.87元,增長4%。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擴大,總產在大災之年基本保持穩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復生產面積1.59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面積12萬公頃;直接補貼種糧大戶5.7萬戶,受益面積18萬公頃,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刀276.3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43%,在連續四年下降後首次出現增加的好勢頭;盡管受嚴重早災影晌,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512.34萬噸,增長0.63%。
動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滾感的阻擊戰中,各級農業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撲滅疫情,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向人傳染,得到農業部的表揚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強對其他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和防控,強化動物疫情監測工作,規范疫情報告和工作通報制度;抓好動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應急預案,建立防疫物資應急貯備制度,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長7.7%,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全省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企業拖欠民工工資的狀況大有改善。農村居民從事勞務所獲得的工資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層次的農村居民收入均有較快增長。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高收人農戶人均純收人9580.77元,增長8.3%;中高收人農戶5090.37元、中等收人農戶3768.57元、中低收人農戶2800.57元,分別增長7.6%、8.0%和8.6%。由於減免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使低收人農戶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長4.0%。人均純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難戶所佔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為6.4%。
泛珠三角區城農業合作和外向型農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聯席制度,確立了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銜接落實制度;組織草擬、修改、審定《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近期和中長期工作目標。籌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治談會——「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推介會」,承辦2004年廣東省農產品(成都)交易會。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擴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長37.8%,疏菜增長加24.7%,成為廣東省創匯農業新的增長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各級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點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增加,規摸擴大,實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離。有2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級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1083家,其中,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29家,省級105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增收51億元,戶均增收1926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范圍擴大,內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發展加快。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42個,帶動農戶83萬戶,會員11萬戶,會員平均增收10%以上,高於全省農民增收平均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大全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人財政資金3.1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3.37萬公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3萬噸,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宗,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東西兩界和粵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示範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農民增收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新進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面實施。農業部門累計創辦了71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和一批市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組織制定省級農業標准101個。全省21個地級市、56個縣、27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農產品質最安全檢側中心(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發展較快,全省通過認證的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660個,產品共1206個;綠色食品企業110家,有效期內產品數224個;累計評出「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116個。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毒鼠強專項整治達到預期目標,質量安全事故大幅減少。
農業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農科議案實施效果明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啟動。「躊越計劃」、「948計劃」、「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種子工程」等項目繼續實施,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轉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3%,家禽良種覆蓋率85%,豬良種覆蓋率95%。農業科技下鄉和培訓工作有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線科技人員11萬人次,服務農戶162萬戶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300期,培訓農民36萬人次。
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突破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決定,14個市、80個縣(市、區)全面啟動農村安居工程。全年籌集資金3.9億元,按整村推進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共347條村2.36萬戶。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貧困村173條。省屬水庫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較快推進,動工興建移民住房1.06萬戶。產業化扶貧效果良好,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23萬戶,戶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經濟發達市對口幫扶和省直機關掛鉤扶貧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態家園畜民計劃」和「一鄉一品」活動扎實推進,推動了田區生態壞境建設,主導產品逐步形成,帶動了一批農民脫貧致富。
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水平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關系及分配製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體制有所創新,全省六成村已實行會計委派、選聘或代理制;兩成以上的村實行農經電算化管理。農村財務公開內容逐步規范,有96%的村實行財務公開,近六成村達到了規范化公開。農村財務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工作繼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監停初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
H. 求廣東省區域地質資料
網上有,我就發你郵箱
I. 廣東省地質單位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地質專業單位(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單位)一覽表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51號
廣東省物料實驗檢測中心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南路
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
郵編: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鵝嶺南路10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郵編: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北江路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工業西芙蓉二路嘉興樓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6地質大隊
郵編:526020
肇慶市端州梅庵路9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郵編:515021
汕頭市護堤路3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2地質大隊
郵編:514089
梅州市環市路地質大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郵編:516300
惠東縣平山鎮廣汕路107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郵編:529000
江門市河南中沙4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郵編: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郵編:519000
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
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秀全大道59號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院
郵編:518023
深圳市寶港路7號
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建集團
郵編:528000
佛山市衛國路43號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510
廣州市廣花路石柱嶺大街34號
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探礦機械廠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030
廣州市豪賢路193號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郵編:517000
河源市長安路73號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嘉禾園壇嶺路200號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東圃
廣東省食品葯品學校
郵編:524057
湛江市坡頭區22號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89號燕僑大廈1404號
廣州泰峰地質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郵編:510630
廣州市天河北路鴻翔大廈B座2505室
廣州雲金地數碼科技公司
郵編:510060
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東)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嘉禾地質大院
廣東煤炭地質局
郵編:511515
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
廣東煤炭地質局201勘探隊
郵編:512143
清遠市小市北江三路
廣東煤炭地質局202勘探隊
郵編:510034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
郵編:514500
興寧市城鎮106號區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
礦山安全技術事物有限公司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湖路1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郵編:512026
韶關市63信箱
核工業290研究所
郵編:528133
佛山市三水區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
郵編:510800
河源市18號信箱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2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路48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3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江大道1號
廣東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芙蓉北路64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郵編:510275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郵編:510640
廣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郵編:510301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南路81號
廣東省地震局
郵編:510403
廣州市機場路111號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廣東總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雲山大道賓館新村二棟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察院
郵編:510170
廣州市荔灣路陳家祠道48號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東環路4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北路1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2隊
郵編:526040
肇慶市明珠路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郵編: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郵編:510600
廣州市東風東路846號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611
廣州市天壽路沾益直街19號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郵編:510631
廣州市石牌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
郵編:510405
廣州市番禺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地理學院
郵編:528000
佛山市江灣一路18號
佛山科技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系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州地理研究所
郵編:510060
廣州市建設二馬路23號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230
廣州市前進路157號
廣州四航工程技術研究院
郵編:510631
廣州市五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號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質學會
郵編:518028
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深勘大廈410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田區福中東路15號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49號8樓
廣東省黃金公司拓展部
郵編:510030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
郵編:511400
廣州市番禺市橋橋興路29號
番禺區城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5500
揭陽市北環路8號
揭陽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凡洞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郵編:512129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地測分公司
郵編:512325
韶關市凡口
廣東省凡口鉛鋅礦坑口地質科
郵編:510510
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J. 廣東省主要的地形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的地形是北部多為丘陵,南部多為平原和台地。
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10)廣東有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受地殼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構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廣東省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
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省的交界處;南部則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
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積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
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和金雞嶺等。
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