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有哪些地質特徵
① 在野外斷層識別中,有哪些標志性地貌特徵
斷層是地殼地表岩層或岩體順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的構造形態,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是地殼的最重要構造之一。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中國華山北坡大斷崖,美國加州著名的聖安地列斯斷層是地球表面最長和最活躍的斷層之一。
在斷層帶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斷層是由於地殼運動中產生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岩層本身的強度對岩石產生破壞作用而形成的。
岩層斷裂錯開的面稱斷層面。兩條斷層中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兩邊岩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岩塊叫地壘;常常形成塊狀山地,如我國的廬山、泰山等。
而兩條斷層中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兩側岩塊相對上升時,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
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塹。
斷層分類
1、走向滑動斷層
只在水平方向上,並且平行於斷層面,叫走向滑動斷層。
走向滑動斷層又進一步分為右滑和左滑斷層。
這種走向滑動斷層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斷層,或統稱走向斷層。
加利福尼亞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條右旋斷層或滑動斷層。
2、傾向滑動斷層
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
3、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
4、當斷層面傾角小於或等於45°,上盤相對下盤作向上運動時,叫沖斷層,
5、而若斷層面傾角大於45°,則稱逆斷層。
6、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界於走向滑動斷層和傾向滑動斷層之間的,叫斜向滑動斷層。
7、斷層兩盤之間的相對位移常被叫作斷層落差和平錯。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錯反映水平位移。
以上所說的斷層都有一個共同的運動特點,即在運動中兩盤的構造保持著平行。
8、但也可以有這樣的斷層,相鄰兩盤塊體之間發生了扭動、轉動,這樣的斷層被稱為旋轉斷層或剪狀斷層。
斷層與褶皺
(圖片和資料來自360網路,僅供學習參考)
② 什麼是斷裂構造斷層的基本類型有哪些
組成地殼的岩體,在地應力作用下發生變形,當應力超過岩石的強度,岩體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而產生的大小不一的斷裂,稱為斷裂構造。
斷層的基本類型有:
正斷層:上盤沿斷層面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
逆斷層:上盤沿斷層面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
平推斷層:又稱平移斷層。是由於岩體受水平扭應力作用,使兩盤沿斷層面發生相對水平位移的斷層。
斷層的野外識別
①地貌特徵:如陡崖、溝谷、河谷方向發生突然轉折等。
②地層特徵:若岩層發生不對稱的重復或缺失,岩脈被錯斷,或者岩層沿走向突然中斷,與不同性質的岩層突然接觸等,這些地層方面的特徵,則進一步說明斷層存在的可能。
③斷層的伴生構造:
斷層的伴生構造是斷層在發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常見的有牽引彎曲、斷層角礫、糜棱岩、斷層泥和斷層擦痕。這些伴生構造現象,是野外識別斷層存在的可靠標志。另外,有泉水、溫泉呈線狀出露的地方有可能存在斷層,而且可能是逆斷層。
④其它標志
斷層的存在常常控制水系的發育,並可引起河流遇斷層面而急劇改向,甚至發生河谷錯斷現象。湖泊、窪地呈串珠狀排列,往往意味著大斷裂的存在;溫泉和冷泉呈帶狀分布往往也是斷層存在的標志;線狀分布的小型侵入體也常反映斷層的存在。
③ 褶皺和斷層地形分別有什麼特點
褶皺是在地殼運動的水平擠壓力作用下,使岩層發生彎曲,叫做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形成波狀彎曲變形,就叫做褶皺。岩層褶曲構造的基本形態是背斜和向斜,新形成的褶曲,背斜是山嶺,向斜是山谷。背斜的特點是岩層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一般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常被侵蝕成谷地,它在地質構造上屬背斜構造,在地形上稱為山谷。向斜的特點是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向斜槽部受到擠壓作用,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以及由於來自背斜頂部侵蝕物的堆積,反而常常形成山嶺。它在地質構造上稱向斜構造,在地形上稱山嶺。岩層所形成的一系列褶曲,在地質構造上,稱為褶皺構造。褶皺所形成的地形,稱為山脈,也稱褶皺山系。因此,褶皺常常造成巨大的山系。
地壘和地塹示意圖
④ 斷層的特徵和作用
(一)斷層特徵
在第一章中已經論述了裂谷盆地的斷裂類型及發育特徵,本節主要討論斷裂的作用及其與地層岩性油氣藏形成的關系。斷裂是裂谷盆地主要變形類型,隨著斷裂活動的開始,裂谷盆地隨之發生,隨著斷裂活動的停止,裂谷盆地走向萎縮、消亡。尤其是盆緣斷裂的走向和活動的強度,控制了裂谷盆地的展布和規模。斷裂控制了沉積的發育和烴源層的展布;控制了構造帶的形成和分布;控制了構造圈閉的發育和地層岩性圈閉的形成;控制了油氣的運移和聚集;從而也控制了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因此,研究斷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初步研究認為裂谷盆地斷層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同沉積基底斷層最發育
表2-6 阿南凹陷油氣運移過程中原油的物性變化
⑤ 斷層處可能存在哪些特徵
正斷層
地質構造中斷層的一種。是根據斷層的兩盤相對位移劃分的。
斷層形成後,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稱正斷層。
它主要是受到拉張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斷層面傾角較陡,通常在45°以上。
正斷層在地形上表現顯著,多形成河谷、沖溝和湖泊等。
正斷層與平移斷層多出現於張裂性版塊邊界。逆斷層
地質構造中斷層的一種。是根據斷層的兩盤相對位移劃分的。
指上盤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
這類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而形成,按斷面的傾角又分為:沖斷層(斷面傾角>45°);逆掩斷層(斷面傾角在25°—45°間);輾掩斷層(斷面傾角<25°)。
根據斷層傾角的大小,可分為:
高角度逆斷層和低角度逆斷層。
高角度逆斷層面傾斜陡峻,傾角大於45°,常常在正斷層發育區產成,所以有些學者將高角度逆斷層與正斷層統一歸屬於高角度斷層。
傾角小於45°(一般多在30°左右或更小)的逆斷層稱為低角度斷層。位移距離很大的低角度逆斷層稱為逆沖斷層。聚合性板塊邊界多逆斷層與褶皺構造
⑥ 斷層的基本類型有哪些各具何特徵
斷層的基本類型有復地塹、制地壘、階狀斷層.
地塹:由兩條斷層三個斷塊組成,中部斷塊較低,兩側斷塊位置較高,形成谷地狀.
地壘:由兩條斷層三個斷塊組成,中部斷塊較高,兩側斷塊位置較地,形成山地狀.
階狀斷層:由三個火三個以上的斷層組成,地表面形成台階狀.
⑦ 斷層在野外一般有哪些地形識別標志
斷層活動總會在產出地段的有關地層、構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來,形成了所謂的斷層標志,這些標志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地貌標志(1)
斷層崖由於斷層兩盤的相對滑動,斷層的上升盤常常形成陡崖,這種陡崖稱為斷層崖。盆地與山脈間列的盆嶺地貌是斷層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實例。
斷層三角面斷層崖受到與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蝕切割,乃形成沿斷層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斷層三角面。
地貌標志(2)
錯斷的山脊往往是斷層兩盤相對平移的結果。
橫切山嶺走向的平原與山嶺的接觸帶往往是規模較大的斷裂。
串珠狀湖泊窪地往往是大斷層存在的標志。這些湖泊窪地主要是由斷層引起的斷陷形成的。
泉水的帶狀分布往往也是斷層存在的標志。念青唐古拉南麓從黑河到當雄一帶散布著一串高溫溫泉(右圖),是現代活動斷層直接控制的結果。
水系特點斷層的存在常常影響水系的發育,引起河流的急劇轉向,甚至錯斷河谷。
構造標志
如果線狀或面狀地質體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斷、錯開,不再連續,說明有斷層存在。右下圖示斷層造成的構造線不連續現象。為了確定斷層的存在和測定錯開的距離,在野外應盡可能查明錯斷的對應部分。
構造強化是斷層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據。構造強化現象包括有:岩層產狀的急變和變陡;突然出現狹窄的節理化、劈理化帶;小褶皺劇增以及擠壓破碎和各種擦痕等現象。
構造透鏡體是斷層作用引起構造強化的一種現象。斷層帶內或斷層面兩側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角礫塊體,長徑一般為數十厘米至二、三米。構造透鏡體有時單個出現,有時成群產出。構造透鏡體一般是擠壓作用產出的兩組共軛剪節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塊體後,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鏡體長軸和中軸的平面,或與斷層面平行,或與斷層面成小角度相交。
在斷層帶中或斷層兩側,有時見到一系列復雜緊閉的等斜小褶皺組成的揉褶帶。揉褶帶一般產於較弱薄層中,小褶皺軸面有時向一方傾斜,有時陡立,但總的產狀常常與斷層面斜交,所交銳角一般指示對盤運動方向。
斷層岩的發育和較廣泛產出也是斷層存在的良好判據。
地層標志
地層的重復和缺失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岩漿活動和礦化作用標志
大斷層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斷裂常常是岩漿和熱液運移的通道和儲聚場所,因此,如果岩體、礦化帶或硅化等熱液蝕變帶沿一條線或帶斷續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斷層或斷裂帶存在。一些放射狀或環狀岩牆也指示放射狀斷裂或環狀斷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標志
如果一個地區的沉積岩相和厚度沿一條線發生急劇變化,可能是斷層活動的結果。斷層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控制沉積盆地和沉積作用的同沉積斷層的活動,引起沉積環境沿著斷層發生明顯變化,岩相和厚度因而發生顯著差異;另一種情況是,斷層的遠距離推移,使相隔甚遠的岩相帶直接接觸。查明和確定斷層是研究斷層的基礎和前提。在地質調查中,應注意觀察、發現和收集指示斷層存在的各種標志和跡象,同時結合其他地質條件和背景加以綜合分析。
識別斷層的標志
①構造(線)不連續。各種地質體,諸如地層、礦層、礦脈、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界線等都有一定的形狀和分布方向。一旦斷層發生,它們就會突然中斷、錯開,即造成構造(線)的不連續現象,這是判斷斷層現象的直接標志。
②地層的重復或缺失。這是很重要的斷層證據。雖然褶皺構造也有地層的重復現象,但它是對稱性的重復;而斷層的地層重復卻是單向性的。至於地層的缺失,凡沉積間斷或不整合構造也可造成,但這兩類地層缺失都是區域性的,而斷層造成的地層缺失則是局部性的。關鍵的問題,旅行者應對區域內的地層系統及其分布情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備時查閱地層表、剖面、地層柱狀圖之類)。
利用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不僅是判斷斷層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斷斷層兩盤相對動向的重要方法,藉此還可以確定斷層的性質——正斷層,還是逆斷層?
③斷層面(帶)上的構造特徵。這是識別斷層的直觀證據,即在眼前「方寸」之地內所能見到的若干構造現象,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斷層擦痕:就是斷層兩側岩塊相互滑動和磨擦時留下的痕跡,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較為均勻的細密線條組成,或為一系列相間排列的擦脊與擦槽構成。在堅脆岩石的斷層擦痕的表面,往往平滑明亮,發光如鏡。並常覆以炭質、硅質、鐵質或碳酸鹽質的薄膜。有時,也在斷層的擦面上見到不規則的階梯狀斷口,其上覆以纖維狀的礦物(如方解石之類)晶體。
斷層擦痕對於決定兩盤位移方向頗有用處,如用手撫摸時,感到光滑的方向乃是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細,自深而淺的方向乃示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者利用階梯狀斷口,階梯形陡坡之傾向指示對盤相對滑動的動向。
構造岩:當斷層兩壁相對移動之時,岩石發生破碎,在強大的壓力下,礦物出現定向排列,並有重結晶作用。也就是說,由於動力作用而發生變質,形成一系列新的岩石,即稱為構造岩。
此外,還有牽引構造:是斷層帶中的一種伴生構造,它是由於斷層兩壁發生位移時使地層造成弧形的彎曲現象,可以指示斷層的位移方向。
與斷層帶有關的,還有一種斷層的伴生構造,主要是斷層旁側的節理及拖曳褶皺。這些節理常與斷層斜交,其銳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盤滑動的動向。
其他標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徵,不過,此種地質現象只能說明有斷層存在,不易說明其兩盤的運動方向,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的突然中斷,眾多的溫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體的入侵及其伴生的變質作用、礦化現象及礦脈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斷層的存在,特別是從較大的地貌現象所反映的斷層特徵,有時在航空照片甚至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還有一類特大的斷層,屬於地殼上的深斷裂帶,就目前所知的這些著名的深斷裂帶,如西太平洋海溝構成的「深斷裂帶」,北起千島群島,向南經日本、琉球、我國的台灣至菲律賓,長達7000千米以上。又如東非大裂谷,南自莫三比克向北經坦尚尼亞至烏干達以北,長達6000千米。我國東部郯城(山東)至廬江(安徽)的大斷裂,呈東北方向延伸,長達2400千米。還有一條,自浙江麗水至廣東海豐的大斷裂,長度亦可達500 千米以上。
⑧ 主要斷層及其特徵
館陶組沉積期濟陽坳陷北部的斷裂總體呈北東方向展布,斷裂形態以弧形及鋸齒狀等為主,斷裂延伸方向上其走向可以變化較大,主要以 NNE,NE,NEE 等為走向,其次為EW,NW 和 NWW 等走向的斷層 (圖 2-13、圖 2-14)。延續古近系斷層邊界的 NEE 和近EW 走向的斷層構成斷裂體系的主體,斷裂構造的形態和活動方式受控於邊界大斷層,從西向東散開,呈帚狀展布。斷層呈現出分區、分帶的特徵,各區帶斷層形態有所差異。
1.北界鋸齒狀和弧形大斷裂
研究區有兩條鋸齒狀或弧形大斷層作為車鎮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控凹斷層,其一是分隔埕寧隆起和車鎮凹陷的埕南斷層,另一條則自滋鎮斷層起,經陽信斷層、義南斷層、義東斷層、埕東斷層、樁南斷層等構成鋸齒狀斷裂帶,該斷裂帶整體呈 NE 走向,分段拐彎,中間由北西向斷層連接,鋸齒狀展布。
(1)埕南斷層
埕南斷層位於埕東凸起的南部,總體上呈弧形向南凸出。斷層走向從北西向變為近東西向再變為北東向,長約 120 km,斷層向南傾斜。斷層面呈弧形向埕東凸起凹入,凹面指向下降盤。斷層剖面幾何形態為犁形,分支斷層多,與主斷層構成羽狀斷層組合,斷層落差約 2400 m。東段斷層,分支斷層減少,組合簡單。埕南斷層西段 NEE 走向,斷面南傾,傾角 48° ,長約 30 km; 中段 NE 走向,斷面東南傾,傾角 45° ~ 60°,長 44.2 km; 東段NW 走向,斷層西南傾,傾角 35° ~ 67°,剖面上坡坪式,長 48.3 km,3 條基底大斷裂自西向東 NEE-NE-NW 向鋸齒狀連接在一起,是埕寧隆起和車鎮凹陷的分界斷裂。斷層在剖面上上部較陡,約為 60° ~70°,中部變緩至 30°左右,下部又變陡,坡度約為 60°,形成坐椅式斷層 (圖 2-15),斷層落差約 4100 m。
埕南斷層下降盤的滾動背斜和正牽引構造都十分發育,在沙河街組內滾動背斜發育,往上上覆地層變形逐漸變弱,館陶組基本沒有滾動背斜和正牽引變形現象 (圖 2-15)。沙三、沙四段內發育的滾動斷鼻構造較大,寬度近 10 km,延伸約 15 km,北翼較陡,南翼緩。構造內砂層發育,應是良好的儲集體。圈閉向上規模變小,在館陶組內寬度僅為1 km。
埕南斷層形成於前古近紀,地震反射層斷開 Tg2~ T0反射層,館陶組沉積期有較大伸展量,是館陶組沉積期主要的斷裂活動區,斷層生長指數1 ~1.53 (圖2-13,圖2-14),最大落差達 340 m。
圖 2-13 濟陽坳陷北部館陶組沉積早期斷裂分布及斷層生長指數圖
圖 2-14 濟陽坳陷北部館陶組沉積晚期斷裂分布及斷層生長指數圖
圖 2-15 埕南斷層的剖面形態
(2)義南-義東-埕東-樁南 NE-NEE 向鋸齒斷裂帶
這一斷裂帶追蹤凸起與凹陷的邊界,彎曲轉折,NE 和 NW 向交替出現,整體上連成一條線,NE-NEE 向展布 (圖 2-16,圖 2-17),在西部與滋鎮斷層及陽信斷層相連。
義南斷層位於義和庄凸起的南邊界,走向總體上為近 NEE 向,延伸可達 30 km。平面上斷裂的西段為一犁式-坐椅式斷層 (圖 2-16),呈弧形展布凹向凸起,斷面南傾,角度較陡 (55° ~60°),斷層分支較少,在弧形凹入處發育二級斷階和 Y 字形組合。到義南斷層中段斷層向南彎曲,被邵家斷裂切截,形成 NE—NEE 向的弧形斷裂帶,控制著邵家窪陷的最大沉降軸。兩個弧形斷裂段之間向窪陷凸出的地帶形成相對隆起,其軸線與主斷裂大體垂直。義南斷層東段分支斷層與主斷層匯合,斷層剖面特徵為坐椅式、鏟式或平面式等多種形式,分支現象明顯,形成很多次級斷層,使其與邵家斷層、羅西斷層相連。斷層生長指數最大可達 2.14 (圖 2-14),斷層落差在館陶組沉積早期達 130 m,晚期可達 160 m。
圖 2-16 坐椅式斷層 (428 測線地震解釋剖面———義南斷層西部)
義東斷層發育於義和庄凸起東邊界,與義南斷層的東端相切,斷裂總體上呈 NE 走向,延伸達 20 km。其伴生斷層發育,形成總體傾向東南的斷裂帶。平面上義東斷層也是一弧形斷裂帶,剖面上為一典型的犁形,新近系傾角較陡,可達 60° ~70°,進入古近系和基底後傾角逐漸變緩,為 25°左右,斷層生長指數 1 ~1.1,斷層落差可達 50 m。
埕東斷層位於埕東凸起東部邊界,長近 20 km,斷層落差一般在 2 km 左右,中部落差較大,南部和北部較小。斷層面向東南傾,傾角約 60°,斷層的下降盤一般發育兩個斷階,構成窪陷邊緣陡坡斷階帶,控制了孔店組、沙三段和沙四段的沉積,為同沉積斷裂帶。斷裂帶的中北部與樁西斷層相交,延至樁西地區發育一個斷階。埕東斷裂的北段向北延伸規模較小,與樁西斷裂相交。
樁南斷裂帶是孤北窪陷與樁西次窪的邊界,近東西走向,向西與埕東斷層相交,向東與長堤-五號樁斷層相交,斷裂帶長約14km,斷層落差在2km 左右,中部落差小,東西部相對較大。斷層下盤的東西部有異,西部發育一個斷階,東部發育兩個斷階,構成陡坡斷階帶,斷層面向西傾,傾角約為 45°。
館陶組沉積期,義南斷層、義東斷層、埕東斷層、樁南斷層首尾相連,構成一條整體上 NE-NEE 走向的同沉積斷裂帶。
2.坳陷東緣近南北向斷裂帶
濟陽坳陷東緣受郯廬斷裂的影響,發育一系列 NNE 向斷裂帶,包括墾東斷層和孤東斷層等 (圖 2-13,圖 2-14)。
墾東斷裂帶位於墾東凸起和孤南-富林窪陷之間,起分隔作用。在孤南窪陷的東緣其走向近南北,而在富林窪陷的東緣其走向 NE 至 NNE,略呈弧形彎曲。此斷裂帶由兩條斷層構成,傾向為北西、西。
孤東斷層走向近南北,斷面西傾,長 20 km,主體由過孤東背斜中央的兩條斷層組成,館陶組沉積早期不活動,晚期活動微弱,落差僅 10 m (圖 2-17)。
圖 2-17 濟陽坳陷北部館陶組沉積早期斷裂分布及斷層落差圖
3.凹陷內部主要斷裂帶
濟陽坳陷北部凹陷內斷層以 NEE-NE 走向為主,錯斷復雜,可組成多種平面和剖面組合樣式。
(1)車鎮凹陷主要斷裂
除埕南斷層和義東邊界大斷裂外,曹庄斷層、大一斷層、大王東斷層等是車鎮凹陷的主要斷裂。
曹庄斷層 NE 走向,斷面 NW 傾,和 21、22 號斷層組成右階雁列式排列 (圖 2-17)。館陶組沉積早期活動強烈,落差大於 30 m,晚期消失 (圖 2-18)。
大一斷層 NW 走向,是一條二級斷層,斷面 NE 傾,平面形態為向南凸的弧形,區內延伸長度大於 10 km,斷層橫切大王莊古鼻狀構造的傾沒部位,在它的下降盤沿其走向發育一系列逆牽引構造,大 37 塊就是其中之一。大一斷層在沙三段沉積早期開始活動,沙二上—沙一段沉積時期斷層活動最強烈,斷層落差達 400 m,東營期活動較弱,館陶組沉積期再一次強烈活動,且早期落差大於晚期,最大落差 70 m。
大王東斷層是分隔大王北窪陷與郭局子窪陷的邊界斷層。斷層 NE 走向,傾向 SE,傾角 50° ~55°,最大斷距達 700 m,延伸長度達 10 km 以上,南部被次級斷層復雜化。斷層發育始於沙河街組沉積的早期,沙三—沙二下段沉積時期活動最強,此後迅速減弱,館陶組沉積期重新活動,早期斷層落差為 15 m,晚期為 5 m。
大 65 斷層位於大 65 塊北部,是受埕南斷層影響而形成的,斷層走向大致呈 NEE 方向,傾向南,傾角約 45°,最大斷距達 400 m,延伸長度大於 10 km,斷層從沙三下段沉積早期開始活動,活動也最強,此後活動強度逐漸減弱,但是東三段沉積期後,其活動強度略有增加; 館陶組沉積早期活動強度差異較大,早期落差為 10 m,晚期停止活動。
9 號斷層,位於埕東凸起,斷層呈 NW 向延伸,延伸長度大於 10 km。館陶組沉積早期活動強度差異較大,達 100 m,晚期活動強度有所減弱,斷層落差約 10 m。
(2)沾化凹陷主要斷裂
除義南、義東、埕東、樁南、墾東等邊界大斷裂外,沾化凹陷主要斷裂還包括邵家斷層、孤北斷層、孤南斷層、墾利斷層以及埕北斷裂。
圖 2-18 濟陽坳陷北部館陶組沉積晚期斷裂分布及斷層落差圖
邵家斷層是邵家窪陷與四扣窪陷西南部的分界斷層,斷層走向北東或北北東,東北與義南斷層相接,西南延伸至嶺 1 低凸起,總長度約 15 km,斷層傾向為南東,傾角 65° ~70°,剖面多為平面式或鏟式 (圖 2-19)。該斷層為先期基底斷層,活動時期持續至第四紀,同時也是一條同沉積斷層。在斷陷早期斷裂比較明顯,整條斷面比較連續和平滑,後期不斷減弱。在其下降盤發育有多條向四扣窪陷方向的分支斷層,使其在平面上表現為羽狀展布,並在其下降盤發育小型反轉構造,說明該斷層很可能具有一定的走滑作用,故推測可能為張扭性斷層。邵家斷層在館陶組沉積早期斷層生長指數為 1.6,落差達 90 m,晚期基本停止活動。
圖 2-19 邵家斷層 (過沾 18—邵 24 井聯井剖面)
孤北斷層發育在孤島北側,為孤島凸起和孤北窪陷的分界斷層,總體走向 NEE,呈弧形展布 (圖 2-18)。館陶組沉積早期較晚期活動稍強 (圖 2-17),落差最大達 25 m。
孤南斷層發育在孤島南側,為孤島凸起與孤南窪陷的分界斷層,總體為走向近 EW 向過渡為走向 NE 的弧形斷裂帶。館陶組沉積早期落差達 60 m,晚期活動不明顯。
墾利斷層分隔孤南窪陷與富林窪陷,為一走向近 EW 的斷層組,向富林窪陷外凸,館陶組沉積早期活動。
埕北斷裂帶位於埕北凹陷的北部,為二級斷層,向南傾,總體上呈 NW 走向。作為邊界其並非是一條單一的斷層,而是由 2 條在平面上呈 「人」字形相交、延伸的斷層組成(圖 2-17,圖 2-18)。館陶組沉積晚期活動強烈,斷層落差達 12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