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大地質
⑴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地質作用或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人類生命、物質財富造成損失的事件。例如,崩塌、滑坡、岩爆、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和塌陷、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地質災害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同時,也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因此,在認識了解地質災害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認識地質災害本身,還要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成因、觀測、分類、預防,以及地質災害的救援知識,以便為我們科學的預防和救援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災害一般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因為發生災害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治理災害的方法和減災措施也有所差別。近年來為深入研究,又把地質災害分為山地地質災害、平原地質災害和城市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根據其主導動力成因具體分為內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地震、火山、構造沉降、構造地裂縫、岩爆等;外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人為動力地質災害,包括水庫誘發地震、抽水塌陷、礦區采空塌陷等。實踐表明,單一成因的地質災害較少,復合型地質災害較多。
根據地質災害成災動態特徵可分為突發型地質災害——發生突然,過程短暫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煤瓦斯突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緩發型地質災害(或累進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比較緩慢,具有累進性特徵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海水入侵等。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自然地理位置可分為山地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土地鹽漬化等;濱海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海洋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底滑坡等;城市地質災害,主要為地面沉降和塌陷以及地裂縫等。
根據與社會經濟關系可分為城市地質災害、礦區地質災害、農業地質災害、工程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的普查是在正確認識各種地質災害的基礎上,對一個特定區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全面排查,進而有效地進行預防和治理。它是地質災害預防的前提。
所謂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現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
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城市、農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重點工程設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線,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研究地質災害的最終目的是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對人們造成的損失,然而有效地預防又離不開不間斷的、准確有效的觀測,所以觀測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簡易監測法和精密觀測法。
簡易監測法有定期目視檢查和安裝簡易監測設施進行監測兩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定期目視檢查或在暴雨天氣時目視檢查,監測地質災害有無異常變化,例如,建築物變形情況、地面裂縫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地下水異常變化等。
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緣或後緣裂縫處)設立簡易固定標尺(如打入木樁或釘繩法、貼紙法)或用水泥砂漿貼片等觀測坡體滑移變化情況。
儀器精密監測主要分為水平與垂直位移監測(包括深部位移監測和孔隙水壓力、地應力監測等),主要針對需花費較大資金進行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此類監測工作一般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和技術人員承擔。
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給地質災害進行分類、地質災害的普查等都是在災害沒有發生前進行的一系列為減災減損採取的措施。但是當地質災害發生以後,我們不但要進行正確的治理,還必須有有效的營救機制。地質災害的營救要以科學發展觀理論為指導,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和地質條件都很復雜,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平均每年因地質災害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75億~120億元,特別是一旦發生地震等重大災害,其損失就會更大。
地震是各種地質災害中破壞性最大的一種。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之間,是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接觸及俯沖帶,構造活動劇烈,地震頻繁。從20世紀初到1988年,我國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其中8級以上的9次。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1272次,死亡人數超過百萬,其中,我國地震佔10%,死亡人數佔一半以上。1976年唐山地震,建築物幾乎全被破壞,人員傷亡多達40萬。
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山區、高原廣泛出現,西北、西南地區更多。僅四川,近10年來就達數萬次,死亡2500多人,經濟損失達20多億元。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沿海和東部地區出現較多的地質災害。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影響嚴重,不可低估。上海、天津地面沉降最大累計達2米多,對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威脅。
我國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次數增多,損失日益加重,面積越來越大。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人為的因素相當重要。據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類活動有關。由於人類不按客觀規律進行經濟、軍事、生產活動,嚴重破壞地質環境,加劇了災害的發生。缺乏科學規劃、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亂挖濫采、亂棄廢渣、過量抽取地下水等,都會引發地質災害。在缺乏科學論證和科學決策的情況下興修水庫,鋪設鐵路,修建公路或其他大型工程,不僅影響工程質量,而且會誘發地質災害。事實告訴我們:一旦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要想重新建立起來需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甚至比當初想在經濟活動中獲得的價值還要多得多,如寶成鐵路建成後,每年要支出大量經費維修路基,僅1987年的投資費用,就相當於當年建路費用的50%。
⑵ 怎樣區分地質大循環和地質環境
地質大循環
地質大循環又叫「物質的地質大循環」、「物質的地質淋溶過程」。指礦物質養料在大陸與海洋之間循環變化的過程。地殼表面的岩石和礦物,在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作用下,逐漸會破碎成碎屑土粒和溶解於水的礦物質,這些碎屑土粒和礦物質中的一部分,又會在雨水的沖刷、淋溶下,被水流最終帶到湖泊和海洋,並在那裡沉積下來形成各種沉積岩石。經過漫長的歲月,由於地殼運動,海底上升為陸地,沉積岩再次遭受風化變成碎屑土並把所含礦物質養料重新釋放出來。這種岩石風化--淋溶--沉積--成岩--風化的循環往復過程,就叫「地質大循環」。
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主要指的是地球表層下面的堅硬殼層即岩石圈的狀況。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產物。岩石在太陽能作用下的風化過程,使固結的物質解放出來,參加到地理環境中去,參加到地質循環以至星際物質大循環中去。地質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資料,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人類每年從地殼中開采大量的礦石,從中提取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原料,還從煤、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取大量能源。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更大了,一些大型工程直接改變了地質環境的面貌,同時也是一些自然災害(如山體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洪澇災害等)的引發因素,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
⑶ 何為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大循環,兩者關系如何
依附關系 地質為主 生物依附
⑷ 地質大循環的定義是什麼
地質大循環又叫「物質的地質大循環」、「物質的地質淋溶過程」。指礦物質養料在大陸與海洋之間循環變化的過程。地殼表面的岩石和礦物,在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作用下,逐漸會破碎成碎屑土粒和溶解於水的礦物質,這些碎屑土粒和礦物質中的一部分,又會在雨水的沖刷、淋溶下,被水流最終帶到湖泊和海洋,並在那裡沉積下來形成各種沉積岩石。經過漫長的歲月,由於地殼運動,海底上升為陸地,沉積岩再次遭受風化變成碎屑土並把所含礦物質養料重新釋放出來。這種岩石風化--淋溶--沉積--成岩--風化的循環往復過程,就叫「地質大循環」。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主要指的是地球表層下面的堅硬殼層即岩石圈的狀況。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產物。岩石在太陽能作用下的風化過程,使固結的物質解放出來,參加到地理環境中去,參加到地質循環以至星際物質大循環中去。地質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資料,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人類每年從地殼中開采大量的礦石,從中提取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原料,還從煤、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取大量能源。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更大了,一些大型工程直接改變了地質環境的面貌,同時也是一些自然災害(如山體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洪澇災害等)的引發因素,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
⑸ 地質方面,什麼叫三大亞層
野外勘復察首先應根制據岩性、顏色進行地質分層,這是最基本的分層,也是地質人員的基本功。在地質分層的基礎上,如果土的物理力學性指標差異較大,則應再進一步按照物理力學指標劃分亞層。一般情況下,同一時代、同一成因、同一層位、同一岩性的土體,其物理力學性指標不會有太大差異的。如果差異很大,就要考慮是否有其他後天因素的影響了。以天津開發區地質為例:在35米深度范圍按地質形成,自地表由上而下分成三大層、十一個亞層:第一層為陸相層,含有兩個亞層:第一亞層為人工填土層,土層厚度0.5-1.5米;第二亞層為沖積型(以粘土為主),土層厚度0.7-2.4米。第二層為海相層:上部為淤泥質粘土層,土層厚度6.9-9.76米;中部為淤泥質亞粘土,土層厚度4.3-6.2米;下部為亞粘土-粘土層,土層厚度1.1-2.0米。第三層為陸相及海相層,分5個亞層:第一亞層輕亞粘土—粉砂的透鏡體,單層厚度2.2-2.4米;第二亞層輕亞粘土,單層厚度1.3-3.3米;第三亞層輕亞粘土,單層厚度2.0-5.4米;第四亞層粘土、粘土,單層厚度3.2-4.9米;第五亞層輕亞粘土,單層厚度1.7-4.5米。
⑹ 澳大利亞大盆地為什麼叫大自流盆地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內頁岩不容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6)什麼叫大地質擴展閱讀:
大自流盆地豐富的內陸水系資源是大洋洲水資源的基礎,它提供了整個洲22%的水源,並是澳大利亞內陸四個州的采礦業、旅遊業和畜牧業的唯一水源。
大自流盆地面積 1,700,000 平方公里,相當於 Queensland(昆士蘭州)最初面積的 70% 。另外,它還包括 New South Wales(新南威爾士州)、South Australia(南澳大利亞州)以及 Northern Territory (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在大洋洲大陸除大澳大利亞自流井盆地外,其他較為重要的還有墨累威盆地、尤克拉盆地、荒漠盆地、西北盆地、珀斯盆地、阿德萊德平原盆地、皮里-托倫斯盆地、吉普斯蘭盆地、奧克斯利盆地、考厄爾盆地等。
⑺ 什麼是大地質服務
「十抄一五」即將開始,處於經濟發達而資源相對匱乏地區的地勘單位將採取何種新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保障和多重服務?近日,江蘇省地礦局局長陳勝海提出了「建設大地質、服務全社會」的地質工作新思路。
「建設大地質」口號的提出,要求地質工作者從戰略高度深化對大地質工作的認識,增強工作信心,為江蘇經濟可持續發展主動承擔起責任。
同時,要從融入地方、服務地方、超越地方的視角,來深化對大地質工作的認識。地質工作是我們的立局之本,建設大地質為我們融入地方、為江蘇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此外,建設大地質也是克服地勘行業結構性矛盾的新思維,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好機遇,是服務地方的新舉措。
⑻ 地質大循環是怎麼形成的
地質大循環又叫「物質的地質大循環」、「物質的地質淋溶過程」。指礦物版質養料在大陸與海洋之間循環變權化的過程。地殼表面的岩石和礦物,在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作用下,逐漸會破碎成碎屑土粒和溶解於水的礦物質,這些碎屑土粒和礦物質中的一部分,又會在雨水的沖刷、淋溶下,被水流最終帶到湖泊和海洋,並在那裡沉積下來形成各種沉積岩石。經過漫長的歲月,由於地殼運動,海底上升為陸地,沉積岩再次遭受風化變成碎屑土並把所含礦物質養料重新釋放出來。這種岩石風化——淋溶——沉積——成岩——風化的循環往復過程,就叫「地質大循環」。
⑼ 什麼是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
地質大循環是指結晶岩石礦物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風化變成細碎而可溶的物質,被流水搬運遷移到海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成沉積岩,當地殼上升,沉積岩又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再次經受風化淋溶。
生物小循環是由於風化作用產生母質,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植物在母質上生長的可能性,植物從中吸取礦質養分、水分和其他生活物質和條件,來建造自身的有機體,使得部分可溶性養分得到保存,當植物死亡之後,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機殘體中的營養元素又變成無機物質,一部分又重新利用。通過植物的反復吸收利用和積累營養物質的過程稱為生物小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