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學中地質時代的基本單位順序是什麼
Ⅰ 地質年代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的關系
地質年代單位:確定地球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階段,查明各種地質事件時間,是地質學研究的任務之一。為了便於全球對比,必須有統一的時間系統,包括統一的方法和標准。地質學表示地質年代的方法有兩種:①相對地質年代(relative age)②同位素地質年代(isotopic age).相對地質年代主要是根據生物界的發展和演化(以化石為依據)把整個地質歷史劃分為一些不同的歷史階段,藉以展示時間的新老關系。它只表示順序,不表示各個時代單位的長短。同位素地質年齡則主要是利用岩石中的某些放射形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齡。現已根據大量已知相對地質年代的絕對年齡,明確了各相對地質年代的具體時間長短,使地質時間的概念更為完善。現在的使用的地質年代,已經具有相應的絕對年齡了。
年代地層單位:地質學上對地層劃分的一種單位。在大范圍內,通過礦物組成、岩相、構造特徵等,特別是同位素、地磁和化石研究確定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同一年代形成的地層,不論其性質異同,即歸入同一單位中。
他們的關系:
利用地質學方法,對全世界地層進行對比研究,綜合考慮到生物演化階段、地層形成順序、構造運動及古地理特徵等因素,把地質歷史化分為四大階段,每個大階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宙以下為代。太古宙分為古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元古宙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分為紀,如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紀以下分為世,每個紀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世,但震旦紀、石炭紀、二疊紀、白堊紀按早晚二分。最小的地質年代單位是期。宙、代、紀、世、期是國際上統一規定的相對地質年代單位。每個年代單位有相應的時間地層單位,表示一定年代中形成的地層。地質年代單位與時間地層單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年代地層單位分宇、界、系、統、階五級。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為宙、代、紀、世、期。
Ⅱ 地質考古年紀是如何劃分的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 scale)是用來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和考古學中使用。
按時代早晚順序表示地史時期的相對地質年代和同位素年齡值的表格。計算地質年齡的方法有兩種:
①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岩石形成順序,將地殼歷史劃分為對應生物發展的一些自然階段,即相對地質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質事件發生的順序、地質歷史的自然分期和地殼發展的階段;
②根據岩層中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物的含量,測定出地層形成和地質事件發生的年代,即絕對地質年代。據此可以編制出地質年代表。
年表中各個宙、代、紀、世、期或時都有自己的名稱,用於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質時空的發展程度, 一般以首先研究這一時期岩石的地點來命名,現將某些專家所廣泛使用的各個時期之名稱概述於下。
宙(Eon)
從今至古包含:
顯生宙(Phanerozoic)——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
太古宙(Archean)——初始生物的時期。
冥古宙(Hadean)——從地球形成到後期重轟炸期結束的時期。
新生代(Cenozoic)——現代生物的時期。也稱「哺乳動物時代」
中生代(Mesozoic)——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也稱「爬行動物時代」
古生代(Paleozoic)——古代生物的時期。
第四紀(Quaternary)——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隨著科學發展還將細分。
第三紀(Tertiary)——現已細分為新近紀(Neogene)和古近紀(Paleogene)。
白堊紀(Cretaceous)——按英吉利海峽兩岸主要由白堊土地層構成而命名。
侏羅紀(Jurassic)——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羅山(現譯為汝拉山)地層研究而命名。
三疊紀(Triassic)——當初按德國南部地層的三分性特點而命名。
二疊紀(Permian)——最初得名於烏拉爾山西坡的彼爾姆州,「二疊」因該時代德國南部地層可分為上下兩套而得名
石炭紀(Carboniferous)——因英格蘭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層而得名。石炭紀早期也稱「兩棲動物時代」。
泥盆紀(Devonian)——是因英國西南部泥盆州(現譯為德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也稱「魚類時代」。
志留紀(Silurian)——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奧陶紀(Ordovician)——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奧陶部落)
寒武紀(Cambrian)——是因英國的寒武山脈(今譯坎布連山脈)而得名。
全新世(Holocene)
更新世(Pleistocene)
上新世(Pliocene)
中新世(Miocene)
漸新世(Oligocene)
始新世(Eocene)
古新世(Paleocene)
亞大西洋期(Subatlantic)——2500年前至今
亞北方期(Subboreal)——5000~2500年前
大西洋期(Atlantic)——8000~5000年前
北方期(Boreal)——9000~8000年前
前北方期(Preboreal)——11700年~9000年前
代(Era)
顯生宙從今至古包含:
紀(Period)
顯生宙從今至古包含:
新生代 :
中生代:
古生代:
世(Epoch)
新生代從今至古包含:
第四紀
新近紀
古近紀
期(Age)
全新世從今至古包括:
Ⅲ 地質年代具體的劃分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7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下頁包括生物進化地質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從6億或5.7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
Ⅳ 地質年代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分為哪幾個級別
地質年代單位:確定地球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階段,查明各種地質事件時間,是地質學研究的任務之一。為了便於全球對比,必須有統一的時間系統,包括統一的方法和標准。地質學表示地質年代的方法有兩種:①相對地質年代(relative
age)②同位素地質年代(isotopic
age).相對地質年代主要是根據生物界的發展和演化(以化石為依據)把整個地質歷史劃分為一些不同的歷史階段,藉以展示時間的新老關系。它只表示順序,不表示各個時代單位的長短。同位素地質年齡則主要是利用岩石中的某些放射形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齡。現已根據大量已知相對地質年代的絕對年齡,明確了各相對地質年代的具體時間長短,使地質時間的概念更為完善。現在的使用的地質年代,已經具有相應的絕對年齡了。
年代地層單位:地質學上對地層劃分的一種單位。在大范圍內,通過礦物組成、岩相、構造特徵等,特別是同位素、地磁和化石研究確定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同一年代形成的地層,不論其性質異同,即歸入同一單位中。
他們的關系:
利用地質學方法,對全世界地層進行對比研究,綜合考慮到生物演化階段、地層形成順序、構造運動及古地理特徵等因素,把地質歷史化分為四大階段,每個大階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宙以下為代。太古宙分為古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元古宙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分為紀,如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紀以下分為世,每個紀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世,但震旦紀、石炭紀、二疊紀、白堊紀按早晚二分。最小的地質年代單位是期。宙、代、紀、世、期是國際上統一規定的相對地質年代單位。每個年代單位有相應的時間地層單位,表示一定年代中形成的地層。地質年代單位與時間地層單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年代地層單位分宇、界、系、統、階五級。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為宙、代、紀、世、期。
Ⅳ 地質年代與地質年代單位
(一)地質年代的劃分
地質年代的劃分是將地球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按形成的時間(年齡)先後進行的排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
1.相對年代
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4宙8代16紀(表1-1-2)。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
表1-1-2 地質年代表
續表
2.絕對年齡
是根據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 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二)地質年代單位的命名
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就把這46億年劃成4個大的單元。地球形成初期稱為冥古宙;生命現象開始出現,並有原核生物出現稱為太古宙;綠藻及真核生物出現稱為元古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為顯生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的下限為地球的初期形成階段,其上限年代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5.7億年前,也有推至6億年前的。從5.7億或6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為顯生宙。
宙下劃分有:古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8個代。古太古代、新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古、中、新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這個時期目前在5.7億~6億年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年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其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近年來地質科學家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將太古代分為古、新太古代,將元古代分為古、中、新元古代。自寒武紀後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生在1838年。從2.5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後到現在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在我國,最古老的紀叫長城紀,然後是薊縣紀、青白口紀、震旦紀。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於1922年在我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
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後,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發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於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於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於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於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岩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在白雲質灰岩下是紅色岩層,這也是我國後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
中生代為3個紀。第一個是三疊紀,1834年阿爾別爾特根據德國西南部的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層而命名。在德國與瑞士交界處有一座侏羅山,1829年前後布朗維爾在這里研究發現該處有非常明顯的地層特徵,因此以山命名。兩年後的1822年,德哈羅烏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懸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鈣質的白色沉積物,這恰恰是當時用來製作粉筆的白堊土,於是便以此命名為白堊紀。需要指出的是,該時期世界上大多地區的地層並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國就是多為紫紅色的紅層。
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國某些地區的地質時按魏爾納的分層方案從第三紀中又劃分出來了第四紀,這樣,新生代便由這兩個紀所組成。
紀下面還有分級單位,如「世」,一般是將某個紀分成幾個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Ⅵ 地質學的年代怎麼劃分
土與岩石的性質與其生成的地質年代有關。一般來說,生成年代越久,土與岩內石的工程性容質越好。根據地層對比和古生物學方法,把地質相對年代劃分為5大代,下分紀、世、期,相應的地層單位為界、系、統、層。從古至今,地質年代劃分為:
1.太古代—— 距今1800~2700百萬年;
2.元古代—— ①早元古代,距今950~1800百萬年;
②晚元古代(長城紀、薊縣紀、青白口紀、震旦紀),距今600~950百萬年。
3.古生代——①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距今400~600百萬年;
②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距今225~400百萬年;
4.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距今70~225百萬年;
5.新生代——①早第三紀(古新世E1、始新世E2、漸新世E3),距今25~70百萬年;
②晚第三紀(中新世N1、上新世N2),距今1~25百萬年;
③第四紀Q(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距今12000年~1百萬年;全新世Q4距今小於12000年。
Ⅶ 地層單位和地質年代表
(一)岩石地層單位
以觀察到的岩性、岩相或變質程度均一的岩石所構成的三維空間的岩石體,稱為岩石地層單位。這種地層單位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沉積環境特徵,只適用於一定范圍,它主要建立在岩石特徵在縱、橫兩個方向具體延伸的基礎上,而不考慮其年齡。它是野外地質工作常用的基本單位,可分為群、組、段、層等4級。
組:是岩石地層劃分的基本單位。組的含義在於具有岩性、岩相和變質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種岩石構成,也可以由兩種或更多的岩石互層組成。組的命名一律用地名加「組」來表示,如筇竹寺組、冶里組等。
段:是比「組」低一級、比「層」高一級的地層單位。是兩種以上岩層構成的「組」的再分,代表組內具有明顯岩性特徵的一段地層。段可用地名加「段」命名,如筇竹寺組包含八道灣段和烏龍菁段;也可以用岩石名稱加「段」來命名,如石灰岩段、砂岩段等。
層:最小的岩石地層單位。指組內或段內的一個明顯的特殊岩層、礦化層、化石層等,如炭質層、磷礦層、筆石層。常起到標志層的作用。
群:是級別比「組」高一級的最大岩石地層單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經常伴隨在一起而又具有某些統一岩石學特點的組聯合構成,當一大套厚度巨大、岩類復雜,或受構造干擾致使原始順序無法重建時,也可以看做一個特殊的群。群的命名也是用地名加「群」構成,如泰山群、昆陽群等。
(二)年代地層單位
年代地層單位是指在特定的時間間隔內形成的全部地層,它是以地質年代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所以,年代地層單位和地質年代表中的地質年代單位是互相對應的。年代地層單位的級別由大到小依次分為:宇、界、系、統、階、亞階6個不同等級。
(三)地質年代單位和地質年代表
1.地質年代單位
地質年代單位是從年代地層單位概括抽象出來的時間概念,不同等級的年代地層單位所對應著不同等級的地質年代單位。
地質學基礎
表6-1 地質年代(年代地層)表
2.地質年代表
地質年代表是綜合了世界的地層劃分、對比和生物發展階段的研究,結合同位素地質年齡資料編制而成的(表6-1)。
從表6-1可看出,元古宙的時限為距今2500~543Ma,在此期間形成的全部地質產物統稱元古宇。古生代的時限為543~250Ma,在此期間形成的全部地層統稱為古生界。其餘類推。
Ⅷ 地質學中下列哪一項是地質時代的基本單位順序宇宙語是70b大還是70c大七十的待遇g7
地質學中,地質時代的基本單位順序是
宙、代、紀、世、期、時。
Ⅸ 地質年代分幾個界分別是什麼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 [編輯本段]地質年代分類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 相對地質年代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7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7億年.下頁包括生物進化地質年代表 大家知道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從6億或5.7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 絕對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絕對地質年代是以絕對的天文單位「年」來表達地質時間的方法,絕對地質年代學可以用來確定地質事件發生、延續和結束的時間。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目前較常見也較准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 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齡為45億年,月岩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 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這個時期目前在5.7億到6億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紀後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生在1838年。從2.3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後到現在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讓我們從最古老的紀開始吧。最古老的紀叫長城紀,然後是蘄縣紀、青白口紀、南華紀、震旦紀。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於1922年在中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起於18或19億年前,止於5.7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後期開始出現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後,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發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於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的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於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於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岩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是白雲質灰岩下是紅色岩層,這也是我國後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以上為古生代的六個紀。 中生代為三個紀。第一個是三疊紀,由阿爾別爾特命名於德國西南部,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層,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國和瑞士的與瑞士交界處有一座侏羅山,1829年前後布朗維爾在這里研究發現該處有非常明顯的地層特徵,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國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話,現在肯定不會是侏羅紀這個名稱,因為他當時在英國西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這個時期的。兩年後的1822年,德哈羅烏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懸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鈣質的白色沉積物,這恰恰是當時用來製作粉筆的白堊土,於是便以此命名為白堊紀。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區該時期的地層並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國就是多為紫紅色的紅層。 萊爾曾經將古生代稱第一紀,中生代為第二紀,新生代為第三紀,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國某些地區的地質時按魏爾納的分層方案從第三紀中又劃分出來了第四紀,這樣,新生代便由這兩個紀所組成。從前的第一紀則由紀升代含六個紀,同樣第二紀也升代含三個紀。 紀下面還有分級單位,如「世」,一般是將某個紀分成幾個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Ⅹ 地質年代表劃分
1、宙為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4個宙(曾經也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2、4個宙下面又對應劃分了5個大的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除此之外還有冥古宙之下劃分的雨海代、酒神代等月球地質年代單位;5個大代中的個別又進行了二級代劃分,如元古代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等等)。
3、5個代之下又對應劃分了12個紀,除此之外國內一般還沿用元古代下的長城紀、薊縣紀、青白口紀等非國際認證的單位。
(10)在地質學中地質時代的基本單位順序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隱生宙到顯生宙過渡標志性時間便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現在地球上存在的大多數動物種群都起源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為後來地球物種奠基的正是這次「大爆發」。關於這次生命大爆發的假說有多種,每一種都能夠啟發我們對於生命這個概念的理解。
假說 1:大氣含氧量的升高阻礙生命進化的一大因素便是大氣的含氧量,因為含氧量過低,生物無法進行「生理氧化」所以無法從低級演化到高級。
假說2:視覺的出現視覺是最強大的一種感覺,復雜的眼睛可以非常精確的定位獵物,可以觀察三維空間非常有效的捕捉獵物,視覺的出現使得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非常快的速度發生,但是更復雜的眼睛是在稍晚時候才進化出來,視覺來源生物對於光線的感知。
假說3: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發生在整個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中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由於有性生殖提供了遺傳變異性,從而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這是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之一。
假說4:埃迪卡拉紀的軟體動物寒武紀之前的年代被稱為埃迪卡拉紀埃迪卡拉紀的動物是沒有骨骼的軟體動物,寒武紀中最早出現的棘皮動物便是他們的後代,因為軟體動物沒有骨骼,所以沒有留下相應的化石,但是真相仍是物種按部就班的演進,只是沒有留下化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