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蘇格蘭南部是什麼地質結構

蘇格蘭南部是什麼地質結構

發布時間: 2021-02-24 12:41:47

⑴ 地質、構造

淮河中下游平原基底構造大體以郯廬深大斷裂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為新生代蘇北-南黃海裂谷盆地的陸地部分,構造線走向NE,北部為蘇北平原,南部為長江三角洲平原;西部為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與各期褶皺運動相伴生的斷裂變動強烈,主幹斷裂的方向主要有EW向、NE向、東NNE向和近SN向4組。

一、構造

1.蘇北-南黃海裂谷盆地

蘇北盆地,北起魯蘇隆起,南至通揚隆起,西靠郯廬斷裂,東接南黃海盆地,為蘇北-南黃海裂谷盆地的陸地部分,包括鹽阜坳陷(北部坳陷)、建湖隆起(中部隆起)、天長隆起和東台坳陷(南部坳陷)3個二級構造,面積約3.5×104km2。坳陷內可進一步分為24個三級構造單元,其中東台坳陷包括6個凹陷、9個低凸起,鹽阜坳陷有5個凹陷、4個凸起。三、四級構造單元呈NE向雁行式展布,多呈南陡北緩、南深北淺的不對稱凹陷結構,內部次級構造復雜,多為與斷裂有關的斷鼻或斷塊構造。見圖2-5-1。

2.淮北平原基底構造

以郯廬斷裂為界(大體以嘉山—廬江一線為界),斷裂以西,淮北平原基底構造主要為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主幹斷裂主要有EW向、NNE向兩組;斷裂以東,蘇北平原西南部和皖南地區則以NE向、近SN向斷裂為主。

(1)NNE向斷裂

以郯廬深斷裂帶為代表。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NNE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千米,呈NNE向穿切由太古宙結晶基底組成的華北斷塊。該斷裂帶形成於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是一條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活動深斷裂帶,以左旋逆推為主。區內主要發育4條大的主控斷裂,分別是五合深斷裂、石門山斷裂、池太深斷裂和嘉廬深斷裂,寬20~40km,構成兩塹夾一壘的構造。郯廬斷裂帶以西還有阜陽深斷裂和劉廟斷裂。

圖2-5-1 蘇北-南黃海盆地構造示意圖

(2)EW向斷裂

EW向斷裂主要為老構造斷裂,自北向南,有宿北斷裂、利辛斷裂、懷遠斷裂、劉府深斷裂、潁上斷裂、肥中深斷裂和六安深斷裂,將淮北平原基底切割成數個EW向分布的斷塊,對基底褶皺構造和地層分布的控制明顯。

二、地層

1.中生界

白堊系泰州組(K2t):下部為棕灰色—灰白色砂礫岩、塊狀砂岩夾棕紅色—灰黑色泥岩,東部岩性色暗粒細、層薄,西部色紅粒粗、厚度較大,為河流三角洲相沉積,厚100~200m;上部為三角洲、淺—半深湖相沉積,頂部為棕紅色泥岩夾暗色泥岩、粉砂岩,中下部以黑色泥岩為主,間夾薄層泥灰岩、鮞狀灰岩和生物灰岩,厚100~240m。

2.新生界

(1)古近系

阜寧組(E1f),自下而上分為4段:一段,河流三角洲相沉積,岩性為淺灰色—棕紅色砂岩、泥岩和粉砂質泥岩互層,上部和下部砂岩較厚,中部泥岩較多,厚350~800m;二段,淺—半深湖相沉積,以黑灰色泥岩為主,夾薄層泥灰岩、鮞狀灰岩、生物灰岩、凝灰岩及粉砂岩,厚150~300m;三段,為三角洲相沉積,淺灰色砂岩與淺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呈不等厚互層,厚200~300m;四段,淺—深湖相沉積,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為主,夾薄層泥灰岩、油頁岩,局部夾薄層灰岩或粉砂岩條帶,厚0~500m。

戴南組(E2d):與下部阜寧組呈不整合接觸,下部為三角洲與水下沖積扇相沉積,頂部為黑色泥岩夾淺灰色砂岩,底部為淺灰色砂岩與淺灰—黑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層,厚0~300m;上部為淺灰色砂岩、粉砂岩與棕色夾淺—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層,厚150~400m。

三垛組(E2s):與上覆鹽城組呈不整合接觸,為河流相沉積。下部為淺灰色—棕色砂岩夾棕紅色泥岩,底部為灰白色細—中粗砂岩夾泥岩,厚200~400m;上部為棕—灰白色砂岩夾棕紅色泥岩及棕紅色泥岩與粉砂岩互層,厚400~600m。

(2)新近系

鹽城組(N1-2y):河流沖積平原相沉積,下部由3個不等厚沉積旋迴組成,每個旋迴自下而上均由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岩、砂礫岩和棕紅色、灰綠色泥岩組成,厚100~700m;上部為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層、砂礫層與灰綠色、土黃色粘土呈不等厚互層,底部為灰白色礫石層,厚100~900m。構成深層承壓含水層組。

蘇北-南黃海盆地,自白堊紀末到新近紀,在裂谷盆地形成發展歷程中,沿主幹深斷裂不斷有拉斑玄武岩噴發,以水下噴發為主,多以層狀分布在沉積地層中。玄武岩噴發有以下特徵:泰州組、阜寧組、戴南組、三垛組和鹽城組的沉積早期,噴發較為強烈,玄武岩分布面積較大;後期,噴發活動逐漸減弱,分布范圍變小;其中以泰州組和阜寧組早期噴發最為強烈,玄武岩多以厚層、中厚層為主;而戴南組、三垛組和鹽城組則以薄層為主,噴發強度逐漸減弱。

(3)第四系

下更新統(Q1):由沖湖積相沉積的粉細砂、含礫中粗砂組成,厚10~50m,頂板埋深150~250m,由西向東頂板埋深不斷加大。砂層顆粒較粗,構成承壓含水層組。

中更新統(Q2):屬沖湖積沉積,含水層由1~2層粉細砂、中粗砂層組成,頂板埋深80~150m,厚度在鹽城東北側古河道分布區達40~60m,其他地區為10~30m。含水層岩性顆粒較粗,構成承壓含水層組。

上更新統(Q3):由沖湖積、沖海積相的亞粘土、中粗砂、中細砂和粉細砂組成。頂板埋深35~60m,厚10~30m。構成承壓含水層組。

全新統(Q4):由沖湖積相堆積的亞粘土、亞砂土、淤質亞粘土組成,厚5~35m,由西向東呈漸增厚趨勢,僅在寶應一帶夾有亞砂土和粉砂層;東部大片濱海平原區,則由亞粘土、粉砂互層組成。構成潛水-微承壓含水層組。

三、盆地發展史

蘇北盆地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受太平洋板塊構造運動的影響。晚白堊世—古近紀,中國大陸東部地區由擠壓環境轉化為拉張環境,即由NW-SE向擠壓轉為拉張,將華北地台沿NE向拉裂,形成渤海灣和蘇北-南黃海等裂谷盆地。拉張作用和西部郯廬斷裂產生的右行走滑作用使蘇北盆地內隆起、凹陷、斷層及褶皺呈NE向雁行式展布,平面上構成向NE散開、向SW收斂的巨型帚狀構造。隨著區域構造應力的轉換,盆地發展經歷了形成、裂陷和拗陷3個階段。

晚白堊世—古近紀早期,為盆地形成階段,南部以長江大斷裂為界,北部形成蘇北斷陷區,蘇南地區則基本為隆起區。盆地邊緣主幹斷裂開始深斷,並促使二級斷裂(如盱眙-洪澤-建湖等斷裂)活動,有的斷裂深達上地幔,引發玄武岩噴發,白堊紀晚期和古近紀早期,玄武岩噴發較為強烈。白堊系泰州組和古近系阜寧組下段夾厚層、中厚層玄武岩。盆地裂陷較深,海侵影響較大,沉積了泰州組和阜寧組深色泥岩、鮞狀灰岩和生物灰岩淺湖相—半深湖相沉積。這一階段,基本奠定了盆地內兩坳夾一隆(即鹽阜坳陷、建湖隆起、東台坳陷)的構造格局。

古近紀中晚期,為裂陷階段,主幹斷裂的上、下盤升降明顯,斷距達1000m以上,斷陷多為箕狀和半地塹式;原先統一的大湖解體,形成一系列NE走向的箕狀斷陷盆地,由於斷裂活動不均衡,西部的高郵、金湖和洪澤凹陷斷陷較深,沉積了巨厚的戴南組、三垛組,而東部的海安、白駒和鹽城凹陷則斷陷較淺。三垛事件後,盆地抬升,遭受長期剝蝕(間斷6.2Ma)。

新近紀,區域構造應力由張性剪切轉為拉張作用後,盆地進入拗陷階段,初期仍然具有斷陷特徵,後期盆地整體下降,成為統一的大型坳陷盆地,其影響范圍遠超過蘇北盆地,擴展到周邊地區,包括西部的淮北平原及蘇南地區。區內沉積了以河流沖積平原相為主的鹽城組沉積,包括多個由砂礫石-粘土組成的不等厚沉積旋迴,厚100~900m。鹽城組在蘇北平原、淮北平原和蘇南地區廣為分布,構成區域性的深層承壓含水系統。

早更新世,承接新近紀沉降趨勢,盆地繼續拗陷,以河湖相沉積為特徵。盆地西部古大別山、南部古茅山的山前地帶主要為粗顆粒洪沖積砂礫石,向盆地中心過渡到沖積平原相沉積,以砂、含礫粗、中砂沉積為主,黏性土層增加,形成相當於泥河灣期的第Ⅲ承壓含水層組。該層組分布范圍很廣,成為淮北平原、蘇北平原以及蘇南太湖和杭嘉湖平原主要的承壓含水層組。

中更新世,盆地開始抬升,西部和北部地區抬升較大,沉積范圍縮小,僅限於凹陷內,而隆起區及西部和北部地區則缺失。東部地區的凹陷內,以河湖相沉積為主,形成周口店期的第Ⅱ含水層組,岩性為沖積相的砂礫石層、中細砂層和粉細砂層與黏性土互層,盆地邊緣顆粒較粗,地層較薄,向東沉積厚度增大,顆粒變細,多為中細砂層和粉細砂層。

這一時期,長江已完成了全河的連接,上游的古金沙江被襲奪後並入長江,流經四川盆地後,切穿川鄂交界的三峽,向東串通古洞庭湖和黃梅以南的湖泊,向東經太湖入海。直到晚更新世晚期,才改道經崇明入海。

晚更新世,早期,古氣候變得溫暖潮濕,盆地再次沉降,沉積范圍擴大,在淮北平原、蘇北平原、蘇南的杭嘉湖平原均有沉積,主要為河湖相中細砂層和粉細砂層與黏性土層,在盆地邊緣山前地帶則以砂礫石層為主,構成淮河中下游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的潛水和淺層承壓含水層組。這一時期,東部地區曾發生多次海侵,最大海侵曾達溧陽—洪澤湖一線;晚期,盆地再次抬升,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抬升較大,遭受剝蝕;晚更新世末冰期,東部海面大幅下降,出現大規模的海退,海岸線向外擴張距離達幾十千米以上,直到距今1萬年前,氣候轉暖,海平面才恢復到接近現代的位置。

中國地質結構被什麼分為南北兩部

中國地質構造分界線是東經105度.
環(濱)太平洋構造域是在古太平洋和太平洋兩回個前後相繼的動力體系作用答下形成的一個極為壯觀的構造區,其影響深入板內,並使大陸受到了大面積、大規模的改造。波及范圍大致在東經102°一106°之間(為了方便記憶,地理學上一般定為105度),即賀蘭山—龍門山—康滇南北向構造帶以東的廣大地區。

⑶ 蘇格蘭北部與南部有何區別

蘇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南邊為英格蘭,北、東、西三面濱臨版大西洋、北海和愛爾權蘭海。西岸高峻曲折,多峽灣;東岸沿海分布有平原。周遭有設德蘭、奧克尼、赫布里底(Hebrides)三個群島以及茂爾島(Isle of Mull)、艾拉島(Isle of Islay)與阿倫島(Isle of Arran)等島嶼。海岸線總長3,700公里,面積78,772平方公里。

蘇格蘭全境多高地,北部高地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間。格蘭扁山脈(Grampians)的本尼維斯山(Ben Nevis)海拔1343米,為英國最高峰。山間多小型構造湖。南部高地面積較小,海拔一般不超過600米,河谷區有局部平原。中央低地為一裂谷,形成克萊德河(Clyde)、泰河(Tay)等河谷地,南北寬約50公里,土壤肥沃,煤鐵豐富,為蘇格蘭人口和城鎮集中區。氣候溫濕,1月平均氣溫4℃左右,7月14℃左右。東海岸年降水量約600毫米,西海岸可達1500~2000毫米,秋季常有暴風雨或暴風雪。

⑷ 我國東南部地質有什麼特色

廣東韶關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為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

我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東南濕潤區、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區、半乾旱和乾旱區以及青藏高原高寒區等。

我國東南部地質結構復雜多樣,其中著名的地質景觀有上饒靈山、佛子山、玉華洞、太姥山及桃源洞鱗隱石林,這些景觀奇特,山水相間,風景秀麗,是我國東南地質風景區的典型代表。

⑸ 第四系地質指的是什麼樣的地質結構,有什麼具體的特點

一般指地球200萬年至今因為各種地質或者地表活動形成的地質內容。主要是殘坡積物、沖洪積物。一般為沙、礫石、腐殖物沉積構成。

⑹ 蘇格蘭南部有哪些小城

蘇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南邊為英格蘭,北、東、西三面濱臨大西洋、專北海和愛爾屬蘭海。西岸高峻曲折,多峽灣;東岸沿海分布有平原。周遭有設德蘭、奧克尼、赫布里底(Hebrides)三個群島以及茂爾島(Isle of Mull)、艾拉島(Isle of Islay)與阿倫島(Isle of Arran)等島嶼。海岸線總長3,700公里,面積78,772平方公里。
蘇格蘭全境多高地,北部高地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間。格蘭扁山脈(Grampians)的本尼維斯山(Ben Nevis)海拔1343米,為英國最高峰。山間多小型構造湖。南部高地面積較小,海拔一般不超過600米,河谷區有局部平原。中央低地為一裂谷,形成克萊德河(Clyde)、泰河(Tay)等河谷地,南北寬約50公里,土壤肥沃,煤鐵豐富,為蘇格蘭人口和城鎮集中區。氣候溫濕,1月平均氣溫4℃左右,7月14℃左右。東海岸年降水量約600毫米,西海岸可達1500~2000毫米,秋季常有暴風雨或暴風雪。

⑺ 奧依塔格地區的紅色山脈是什麼地質結構

您好! 龍泉山脈 [英] Longquan Mountain Chain 龍泉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岷江與沱江兩大水版系的權分水嶺,也是成都平原與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線。 民國時期,稱該山脈為鹿頭山脈. 1 龍泉山脈的自然概況 龍泉山脈位於東經

⑻ 地球上地質結構最穩定的地方是哪裡

南北極

⑼ 地質事件研究舉例

(一)冀東遷西三屯營地區高級變質雜岩中深部構造相韌性剪切帶的提出和復合韌性剪切帶的確立

1.區域地質背景

冀東遷西三屯營地區是「八五」(1986~1990)期間中英合作開展高級片麻岩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研究的試點地區。其位置(圖9-2-1)是處於三屯營以西的遵化-青龍多相片麻岩線形構造帶和東側的三屯營-太平寨片麻岩復式卵形構造區(楊振升等,1997)的相鄰地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認為復式卵形構造區是由麻粒岩相的遷西群所組成,西側的線形帶則是由角閃岩相為主的遵化群或八道河群所構成。經過五年新填圖方法實踐表明,復式卵形構造區主體上是由變質深成岩(三屯營片麻岩)所組成。賀同興等(1992)稱為紫蘇石英閃長質-英雲閃長質片麻岩類;西側線形帶的組成較東部卵形構造區要復雜許多,它既有經過多期韌性剪切變形改造和再造的三屯營片麻岩,又有沿該線形帶呈大小不等的透鏡狀分布的遵化岩群的表殼岩。同時又有較多的呈線形展布的有超基性—基性和中酸性太古宙岩漿岩侵入,這個線形帶實際上是個太古宙晚期的規模巨大的構造-岩漿活動帶。

圖9-2-1 冀東遵化-青龍地區太古宙地質簡圖

(據楊振升等,1997)

1—三屯營-太平寨片麻岩復式卵形構造區;2—崔杖子片麻岩穹形構造區;3—遵化-青龍多相片麻岩線形構造帶;4—遷安片麻岩穹形構造區;5—鈉質紫蘇花崗岩系;6—鉀質紫蘇花崗岩系;7—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系;8—上殼岩包體;9—都山花崗岩;10—燕山期花崗岩;11—基性岩;12—混雜岩;13—中上元古界;14—中生界;15—斷裂;16—詳細填圖區:A—1∶5萬三屯營幅、藍旗營幅填圖區(1986~1990)

2.復合(深部、中部構造相)韌性剪切帶的確定

(1)深部構造相韌性剪切帶的提出和原遷西群的解體:三屯營以東的高級片麻岩具有較明顯的片麻狀和條帶狀構造的麻粒岩相的層狀片麻岩。這些層狀片麻岩曾稱為遷西群,按其組成成分特徵曾分別劃分為下部上川組和上部三屯營組。總體產狀是近南北向陡傾斜。經過對該區1∶1萬地質填圖和實測剖面的系統研究(楊振升,1992;劉志宏,1992;劉永江,1992;楊振升,劉志宏,劉永江等,1997)確定了這種層狀構造是原有中粗粒弱片麻狀的黑雲紫蘇斜長片麻岩受韌性剪切變形改造形成的,由於變形改造強度不同,可劃分出不同等級的應變分帶(圖9-2-3;圖片112~113),在不同應變帶內原岩的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也相應發生改變。在強應變帶中岩石礦物粒度總體呈中細粒狀,強片麻理-條帶狀構造明顯,暗色礦物中原粗粒非定向紫蘇輝石在強變形帶內呈細粒狀首尾相接的鏈狀結構顯現(早期紫蘇輝石變形破裂定向展布,形成了被動礦物拉伸線理),同時隨紫蘇輝石減少,黑雲母和角閃石礦物增多,構成同構造主動礦物定向明顯(圖9-2-3b)。岩石變質程度由二輝麻粒岩亞相轉變為角閃麻粒岩亞相,這是一種明顯的退變質反應。以強變形帶為標志新編制的構造圖可以看出,深構相類型的韌性剪切帶呈現一種網結狀的圖案(圖9-2-2)。三屯營片麻岩中的變質表殼岩在片麻岩中以形態多樣的包體形式展布,由於其規模較小、分布又零散,無法重建地層系統,只得統稱為遷西表殼岩組合。

圖9-2-20 在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中具冷凝邊的斜長角閃岩岩席(亮甲店南)

1—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2—斜長角閃岩

4.韌性剪切帶中的構造-岩漿事件演化序列

董家溝—登沙河韌性剪切帶是疊加在一個已經發生過中部構造相近水平滑脫引起深熔作用的構造片麻岩帶的背景下,又在印支早期產生由東向西的滑脫作用而形成的一個近水平產出的淺部構造相的韌性剪切帶。沿著這個帶形成有同構造早期的紅色花崗岩岩脈、偉晶岩岩席,並和糜棱岩葉理一起,在沿葉理發生的剪切作用下,由遞進變形引起了剪切帶內不均勻的剪切流變褶皺,其後又被同期花崗質岩漿再貫入,形成岩枝狀的花崗岩與偉晶岩。

⑽ 誰知道英國倫敦的地質氣候條件啊 急求~`

英國全境由靠近歐洲大陸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顛群島的大部分島所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同歐洲大陸相望,是一個島國。海岸線總長 1.1 萬公里。東面的大不列顛島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也是英國最主要的國土。它由北部的蘇格蘭,南部及中部的英格蘭和西南部的威爾士三個地區組成。
一年的氣候基本屬於溫和的氣候,但英國的氣候很難用一句話體現,基本是有雲天氣,而且也常刮風 . 4 - 9 月的春夏白天氣溫平均為 16 ℃左右,有時晚上溫度達到 5 - 0 ℃,也有時下霜,夏天的白天也會突然下雷陣雨,天氣變得陰涼,所以需要長袖羊毛衫,冬天,特別是 12 - 2 月較短的白天,由於雨霧風等原因,比白天平均溫度 4 ℃冷的多,晚上溫度達到零下的時候也比較多。

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各月降水較均勻。
包括不列顛群島,荷、比、盧、法等國和中歐的西部,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比斯開灣沿岸地區。這里全年的氣壓形勢都是南高北低,吹偏西風,受大西洋氣團影響很深。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年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是本區氣候的特徵。

本區1月均溫都在0℃以上。河流一般不結冰。降雪不多,西部一般無積雪,東部積雪期很少超過一星期。但是當蒙古高壓勢力很強,東方的極地大陸氣團侵入時,則往往釀成災害性的嚴寒天氣。夏季氣溫一般都不高,不列顛群島7月均溫為12—17℃,大陸部分為15—22℃,北部氣溫較低,南部較高。

西歐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較多,不列顛群島西部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蘇格蘭西部沿海可達2000mm或更多。其他地區多在600—1000mm。降水量季節分配較均勻,西部秋、冬兩季稍多,東部夏季稍多。例如,都柏林秋冬兩季各佔26%,春夏兩季各佔24%;科隆則夏季佔31%,秋季佔25%,冬季佔23%,春季佔21%。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