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劃分的主要依據是什麼意思
A. 地質時代是如何劃分的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B. 什麼是礦產地,主要劃分依據是什麼,主要是劃分依據
所謂的「礦產地」是指礦產所產出的地域,一般是根據礦產的種屬進內行劃分,也可以按照容礦產的成礦作用劃分大的成礦區域、成礦區帶及礦田。
比如中國境內的中亞成礦域、特提斯成礦域、三江成礦域等,其下會劃分很多成礦帶,如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之下在劃分很多礦田,如銅陵多金屬礦田等等。
C. 地球地質時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有什麼代表意義
地球上歷史地質時代是怎樣劃分的
來自匿名用戶的提問
最佳答案
由提問者推薦
匿名用戶版
地質年代是指地球表層(權地殼)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其時間表述單位為:宙、代、紀、世、期、時;地層表述單位為:宇、界、系、統、階、帶。 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 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D. 地層劃分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首先根據岩性、岩相特徵進行岩石地層劃分,然後根據系統採集的化石進行生物地層劃分,進而建立年代地層順序。
但在劃分一個地區的地層時,必須充分參考鄰區已經建立的地層劃分方案,便於地層對比。
(4)地質劃分的主要依據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岩石地層種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是按地層層序,統一的規則劃分、定義並正式命名的群、組、段、層等;非正式的地層單位:未按統一規則劃分和正式命名的段、層、礁體、透鏡體等。
群(Group):一般由縱向上相鄰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共同岩性特徵的組聯合而成,是比組高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群的上,下界限往往為明顯的沉積間斷面(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群內不能有明顯的沉積間斷或不整合存在。
群的命名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命名。群的符號是在界、系、統的符號後邊加兩個漢語拼音的字母,群名拼音用第一個字母和最接近的聲母。表示方法見附錄十五。
E. 地質解釋依據
AMT法剖面地質解釋主要依據以下4個方面:
1)依據電阻率曲線類型定性判別地下介質的基本電性層及構造位置。本區電阻率曲線類型有K、H、KH、HK4種。由於曲線首支電阻率變化不明顯,尾支反演深度大於2000 m,所以斷面圖多以高程-2000 m以內的兩層電性結構顯示為主。
2)運用電性電阻率反演結果,建立電性剖面結構(反演深度為標高-2000 m)。
3)充分利用本區基礎地質資料及重、磁推斷的廬樅區域構造,對比電性剖面,確定AMT剖面斷層構造。
4)以AMT電性斷面為基礎,1∶10萬重、磁資料為佐證,充分利用本區的物性資料,分析斷面地質結構。
4.2 地質解釋與研究
由於3條AMT測線均較長,為了敘述或解釋方便,依據電性特徵將每條測線分為若干段。如,01線分為6段(大缸窯段、城山段、項鎮鋪段、七家山段、磚橋段、黃姑閘段),02 線分為3 段(義津橋段、城山段、麻布山段),03 線分為4 段(鳳台山段、黃陂湖段、上何院段、崑山街段),對每個電性段分別進行電性描述和地質解釋。如圖3至圖5所示。
圖3 01線分段示意圖
圖4 02線分段示意圖
圖5 03線分段示意圖
圖6 LZSF01綜合剖面圖
圖7 LZSF02綜合剖面圖
圖8 LZSF03綜合剖面圖
圖6至圖8為3條測線的綜合剖面圖,其中上圖為重磁剖面圖(紅線為磁ΔT異常圖,黑線為重力Δg異常圖),中圖為AMT法反演電阻率斷面圖,下圖為地質解釋斷面圖。
解釋主要針對3個方面:火山沉積岩分布、斷層構造性質及火山基底空間展布等。對其表現的電性特徵和解釋依據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說明,為了方便,採用列表的形式展示出來,詳見表1至表9。
表1 01線火山沉積岩分布一覽表
表2 AMT推斷01線斷層一覽表
表3 01線基底分布一覽表
表4 02線斷層一覽表
表5 02線火山沉積岩分布一覽表
表6 02線基底分布一覽表
表7 03線火山沉積岩分布一覽表
表8 03線斷層一覽表
表9 03線基底分布一覽表
續表
由表1至表9可見,3條音頻大地電磁(AMT)法剖面所顯示的電性信息是相當豐富的,對盆地形態、構造格架、火山機構、基地埋深等均有較好的顯示,與現有的1∶10萬重磁資料吻合得較好。
AMT推測斷層主要構造及火山岩盆地范圍基本一致。2575/02、4075/03點對應盆地東邊緣,6800/01點對應盆地北邊緣,1125/02、2125/03點對應盆地西邊緣。
廬樅火山岩盆地構造復雜,斷陷幅度較大,基底被切成多塊,加上火山岩多期次侵入,基底地層破壞嚴重。盆地內前侏羅系地層層狀特徵不明顯,存在大量侵入體,高密度高磁的閃長岩類、二長岩類及低密度中磁的正長岩類廣泛分布,侵入體及前侏羅系地層電阻率均較高,電性上難以分辨;盆地外圍前侏羅系地層存在岩溶水現象,且侵入體零星分布,電阻率值較低。
AMT對盆地內的典型火山機構反映較為清楚,如位於4550/01至4750/01的七家山破火山口,除近地表局部高阻外,其電性表現為下凹的似花瓶狀的低阻體,電阻率值小於400 Ω·m,火山口的形態特徵明顯;位於2675/01至2975/01間的礬山-黃屯火山窪地,電阻率值較低,電阻率小於300 Ω·m,窪地內部電性不甚穩定,總體呈水平展布,底面微凹。
F. 地質地層劃分原則
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層狀岩石稱為地層,它主要包括沉積岩、火山沉積岩以及由它們經受一定變質的淺變質岩。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地層是地殼中具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岩石。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堆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在正常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居下,後形成的地層居上。層與層之間的界面可以是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也可以是由於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的變化導致層面不十分明顯。
地層劃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中的岩層進行劃分,建立地層層序的工作。一般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首先根據岩性、岩相特徵進行岩石地層劃分,然後根據系統採集的化石進行生物地層劃分,進而建立年代地層順序。在劃分一個地區的地層時,必須充分參考鄰區已經建立的地層劃分方案,便於地層對比。
劃分原則:岩石地層單位是依據宏觀岩性特徵和相對地層位置劃分的岩石地層體。它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岩石類型的聯合。整體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規律的、復雜多變的岩類與岩性的組合),野外易於識別劃分。它是客觀地質實體,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來劃分。
G. 地質紀年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地質年版代最大的單位稱權為「宙」,往下依次分為代、紀、世。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則稱為宇、界、系、統。描述時間的時候,用「早、中、晚」;而描述空間(地層順序)的時候,就用「下、中、上」。時間再往下還可細分到期、時,對應地層稱為階、時帶。 (摘自網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H. 劃分勘查類型依據的因素是什麼
勘查類型劃分的主要因素是礦體的穩定程度、礦床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和礦體延展規模回。
礦體的穩答定程度可劃分為穩定、較穩定、不穩定三類。
礦床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可分為簡單、中等、復雜三類。
礦體延展規模可分為大、中、小三類。
目前勘探類型依據上述因素一般劃分為三類。
I. 地層劃分與地層對比的依據是什麼
地層劃分是研究地球、岩石、岩性的基礎,也是研究岩石、岩性的結果吧。只有把當地的不同岩層(石)分類搞清楚了,才能了解當地、當時(歷史)的地質作用過程,並指導相應的地質找礦工作和社會經濟建設。
地層對比,是研究不同區域、連接對比研究不同地區類似年代地質作用過程的必須的工作。
地層分類(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是指根據岩石本身客觀存在的不同特徵或屬性,將組成地殼的岩層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地層。目前國際上主要把地層分為三大類型:①以岩性作為主要劃分依據的岩石地層(岩性地層);②以化石作為劃分依據的生物地層;③以形成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時間地層或年代地層。另外一種意見認為,年代地層也就是生物地層。盡管在年代對比方法上雖然有許多種,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齡測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義。並指出,雖然同位素年齡測定是前寒武紀和寒武紀以後的深度變質地層時代對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顯生宙地層的詳細劃分和對比方面,還不夠完善。而古生物(生物地層)的方法,在地質時期劃分和地層的時代對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對同時性。而且,迄今為止,年代地層單位(界、系、統、階)也像生物地層一樣,都主要是以化石作為劃分和對比依據的,因而年代地層也就是生物地層,進而主張把地層分為兩大類型。20世紀中、後期,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和新理論的產生,地層學出現一系列新分支學科,因而地層分類也隨之擴大。目前除以上三大類以外,還出現了以岩石體剩餘磁性方向的變化作為劃分依據的磁性地層;以各種客觀存在的,且易用近代地質地球物理方法追蹤而識別的物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層結構轉換面等)作為劃分標志的層序地層等等。
J. 地質年代的劃分依據是什麼呢為什麼會起很奇怪的名字,依據是什麼
地質年代的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
在「宙、代」這一級單位,應該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順序,新生物的出現、發展、消亡來劃分的,
宙分為顯生宙、隱生宙,隱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沒有精確的代的劃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屬於顯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是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的時間。
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再細分的話,接下來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紀元。元古代的震旦紀、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等等。
震旦紀有裸露動物出現
寒武紀有硬殼動物出現
奧陶紀有無頷類生物出現
志留紀有裸蕨植物出現
泥盆紀有節蕨植物出現
石炭紀不知道,應該是延續前一個吧,應該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石炭紀是主要的煤層。
二疊三疊紀有裸子植物出現
侏羅紀有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白堊紀有被子植物出現
至於命名,地質界經常以發現這個地層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點等命名。以侏羅為例,侏羅紀的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寒武紀是源自英國威爾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譯,我國沿用。因為是首先在那裡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紀和第四紀名稱就簡單多了,相信以後會有第五第六第789紀等。
再往下分就區別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稱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