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質是什麼地貌構造
A. 重慶地質為什麼地貌構造,因而什麼、什麼、峽谷、關隘多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重慶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詩為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巴蜀地區也是中華華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我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
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1)在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和華瑩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4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5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屬揚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里,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游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游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B. 重慶地形地貌特點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C. 重慶是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D. 重慶的地質結構
中梁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二條(自東向西數)觀音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北段為「一山二嶺一槽」,南段為「一山三嶺二槽」。
縉雲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三條(自東向西數)溫塘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中段及極南段靠近長江的末梢部分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真武山:銅鑼山背斜在長江以南的部分。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平頂山:典型的向斜成山構造,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周圍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平頂山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重慶市區: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的向斜區域,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主要的向斜山嶺有平頂山、鵝嶺、枇杷山等。重慶市區廣泛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E. 重慶地質是不是喀斯特地貌
是,重慶是石灰岩極其發育的地區,有很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F. 地貌、地質構造
一、地貌
三江平原北界為黑龍江,西、南、東三面被小興安嶺、那丹哈達嶺及完達山環抱。區內地勢低平,沼澤濕地發育。地形標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帶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東北端的撫遠縣黑瞎子島(撫遠三角洲)最低處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平原中有殘山、殘丘零星分布。區內可見三級階梯狀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級階地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區內沼澤、濕地遍布,河流縱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濕地分布區。
二、地質構造
1.構造
侏羅紀中晚期,三江盆地發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別由走向NE的湯原凹陷、軍川隆起、富錦隆起、綏濱凹陷和前進凹陷5個構造單元組成。湯原、綏濱和前進凹陷,自侏羅紀以來持續沉降,沉積物巨厚,其中湯原凹陷沉積厚度達7000m以上,其餘兩個凹陷沉積厚度也達2500m。富錦隆起長期遭受剝蝕,到新生代才開始接受沉積,蓋層小於1000m,而軍川隆起則大部分時期遭受剝蝕,僅在白堊紀和第四紀接受沉積。第四紀以來,盆地繼續繼承性沉降,綏濱和前進凹陷依然沉降幅度較大,降幅達300m;而隆起區沉降幅度小於100m。
盆地東部和西部邊緣分別為錫霍特深斷裂帶和伊通-依蘭斷裂帶控制。東部邊緣為錫霍特深斷裂,沿烏蘇里江、松阿察河呈NNE向伸展,區內長200km,寬數千米,屬於岩石圈斷裂帶,沿斷裂帶有多期火山噴發,中新世至近期有活動;西部邊緣為伊通-依蘭斷裂帶,由依蘭進入區內,過湯原抵黑龍江邊,在黑龍江省內長500km,寬20km,呈NE40°~30°方向伸展,屬於岩石圈斷裂帶,斷裂帶北端有火山噴發,並有強地震發生。
敦化-密山深斷裂穿過盆地,呈NE向伸展,經完達山西麓,抵撫遠,在黑龍江省內長350km,最寬處70km,為岩石圈斷裂,沿斷裂帶火山密集,且有強地震發生。古近紀後期,一些斷裂仍有活動,引發了青龍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噴發。上述3條主幹深大斷裂,控制著三江盆地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並有可能成為地下熱源的導熱通道。
2.地層
區內地層較為簡單,盆地自晚古生代志留紀才開始沉積,主要為火山盆地沉積,至侏羅紀轉為裂谷沉積,前第四系地層見表2-2-2。第四紀地層分述如下:
表2-2-2 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地層
(據楊湘奎等,2008)
下更新統:河湖相沉積,岩性為灰綠色、黃綠色中粗砂、砂礫石、含粘土砂礫石,埋深80~130m。地層厚40~180m,最厚可達200m,僅在小興安嶺山前台地出露。
中更新統:為河湖相沉積,岩性為棕黃色、灰褐色、灰黑色粉砂質粘土,淺灰色、灰白色粉細砂、中細砂、含礫中粗砂、砂礫石、礫卵石,埋深20~30m。厚40~80m,最厚可達100m。該時期湖泊發育鼎盛,湖相沉積范圍最大。
上更新統:盆地沉降減弱,以河流相沉積為主,岩性為黃褐—土黃色粉砂質粘土、淤泥質粉砂質粘土、砂礫石、礫卵石,厚15~25m。山前地帶為洪積相砂礫石沉積。
全新統:主要為河、湖沼澤相沉積,沖積相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及主要支流兩側,岩性為灰黃色砂礫石、礫卵石層,厚5~10m;湖沼沉積,分布於閉流窪地與古河道中,為淤泥質粉砂質粘土、粉砂質砂土、灰黑色腐泥及泥炭堆積。
三、盆地發展史
侏羅紀中晚期,隨著太平洋板塊形成作用的加強,在東北地區形成一系列NE向展布的裂谷盆地,主要有海拉爾裂谷盆地、松嫩裂谷盆地和三江-阿穆爾裂谷盆地。三江平原是三江-阿穆爾裂谷盆地平原化的產物。
侏羅紀中晚期三江-阿穆爾裂谷開始形成,為一近海型裂谷盆地,沉積了巨厚的海陸交互相煤系地層。中白堊世後,盆地內火山噴發作用增強,轉為陸相碎屑和火山沉積。
新生代,盆地繼續沉降。古近紀,錫霍特深斷裂帶、撓力河斷裂帶和西部的伊通-依蘭斷裂帶繼續發育,盆地不斷擴大和加深。新近紀,撓力河斷裂和伊通-依蘭斷裂再次活動,沿山前地帶斷陷,並伴隨有玄武岩噴發,形成玄武岩台地,檯面微具起伏;小興安嶺和完達山繼續抬升,到現代已上升了400m。盆地為坳陷沉積,以河湖相砂泥岩沉積為主。
早更新世,盆地轉為平原化沉積,以河湖相及沼澤相沉積為主。中更新世,由於三江平原整體穩定沉降,沉積范圍廣。中更新世晚期,古三江湖達到極盛時期,平原邊緣的山麓地帶被水淹沒,廣泛沉積了湖相粘土層。這一時期,黑龍江、松花江分別切穿了嘉蔭峽谷和依蘭峽谷。
晚更新世早期,周圍山區抬升,盆地繼續沉積,平原邊緣沖洪積扇開始發育。晚更新世末,平原區整體抬升,湖泊消失,平原沼澤濕地發育。受晚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影響,區內冰緣作用十分強烈,形成各類典型的冰緣地貌。在山區廣泛發育冰緣寬谷或冰緣河谷,在較大河谷中均形成埋藏谷地,使晚更新世早期的堆積物被埋藏。
全新世,氣候逐漸變暖,降水增加,水系發育,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十分發育。20世紀50年代初,北大荒未開發前,沼澤占平原總面積的2/3以上,約34000km2。
G. 重慶市的地貌是屬丘林還是屬盆地
重慶市各地地貌迥然不同,復雜多樣,差別很大。從市境地貌類型展布規律來看,全市地貌基本特徵是:
一、地勢起伏較大 層狀地貌發育
市境地勢起伏較大,高低相差懸殊。巫溪縣境東部的界梁子山主峰陰條嶺,海拔 2
792米,為市境最高峰;巫山縣境東部長江南岸的碚石,海拔73米,為市境最低點。
市境因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抬升的影響,層狀地貌發育。第一級海拔2
200米以上,以大巴山、金佛山為代表。由於受後期剝蝕破壞,地表破碎,殘存面積不大。第二級海拔約2
000米,以齊岳山、方斗山、仙女山、白馬山等為代表,面積較大,頂部除齊岳山的黃水為侏羅系紅層組成外,其餘均為碳酸鹽岩組成,地表起伏較為和緩。第三級海拔約1
000米,方斗山以西以背斜低山脊線為代表;方斗山以東以雷公蓋、桑柘坪、毛壩蓋等台地為代表。第四級海拔 400米左右,盆東平行嶺谷以丘陵頂面為代表。
二、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山地面積廣大
市境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各種地貌較齊全,且山地面積廣大。按形態類型而言,山地約佔全市面積的60%,丘陵約佔全市面積的30%,平原(平壩、緩丘)約佔全市面積的10%。
三、山脈平行展布 區域分異明顯
地貌發育深受地質構造控制,山脊線與構造線基本一致,除大巴山外,多呈北東—南西向展布。方斗山以東地區,背斜多發育成為條狀山脈,向斜多發育成為中山、台地或丘陵,海拔一般高於背斜200~500米,形成倒置地貌,兩者相向平行排列,呈逆向平行嶺谷組合景觀。方斗山以西、華鎣山以東地區,向斜多發育成為丘陵、低海拔台地,海拔一般低於背斜山脈200餘米,形成順向平行嶺谷組合景觀。由於地貌發育及地質構造的差異,地貌類型組合、區域分異明顯,大致仍以方斗山為界,其東新構造運動上升強烈,以中山、低山組合景觀為主;其西地表主要為侏羅系紅層及上三疊系砂、泥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台地為主。
H.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岩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我們稱之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便會使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因而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皺山脈。它們是由地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板塊交界處發生大規模褶皺隆起而形成的。
褶皺背斜岩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層一般向下彎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向斜常成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彩圖1-2-5)。
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以及我國華山北坡大斷崖等。斷層一側上升的岩塊,常成為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岩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斷層構造地帶,由於岩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了解地質構造規律,對於地質找礦、采礦、工程建設等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氣的岩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利於儲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設方面,如隧道工程通過斷層時必須採取相應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發生崩塌;水庫等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帶,以免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
I. 重慶是什麼地質結構與地貌
重慶市地處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中、西部屬丘陵地貌,北、東專、南為邊緣屬中、低山區。區內水系發育,氣候濕潤溫和,交通方便。
構造方面:根據構造形態及其在空間的分布特徵,劃分出了四個Ⅱ級構造單元,四個Ⅲ級構造單元,十個Ⅳ級構造單元。其總的構造面貌為:渝東北構造線多為北西向,渝東南為北北東向城垛狀褶皺,渝西小部為舒緩背斜、穹隆與向斜,其餘大部分地區則表現為北北東—北東向梳狀褶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