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形成的地質過程中是什麼作用
㈠ 黃山的地質地貌
黃山經歷了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結構回。黃山有七十二答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岩洞穴與孔道。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
(1)黃山形成的地質過程中是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山頂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於4-6月,積雪日32.9天,霧日259天,大風118.7天,年均溫7.9℃,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最長無雨期40天。
景區林木茂密,溪瀑眾多,大氣質量常年保持Ⅰ級,空氣PM2.5日均濃度5微克/立方米,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長年穩定在2萬個/cm3以上。
㈡ 黃山山體是有什麼構成的黃山的地質地貌是怎樣的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禮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結構。黃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的立體畫面。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跡於一體,兼有花崗岩造型石、花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景觀。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多球狀風化;後山岩體節理稠密,多柱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㈢ 黃山的成因是什麼
在距今2億年來前的三疊紀末期,劃自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㈣ 黃山的地質形成是什麼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專特有的峰林結構屬。黃山群峰林立,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與光明頂、蓮花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一起,雄踞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的立體畫面。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琢,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㈤ 黃山是怎樣形成的
網上搜的:
從距今約8億年的震旦紀開始,海水繞過晉寧運動中形成的江南古陸,從東南方向進入黃山地區,黃山一帶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於引張的高潮時期,導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6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約4.05億年的志留紀末期,地殼活動加劇,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上升而成為陸地,海水
全部退去,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後,到了石炭紀,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黃山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在深部地殼不斷被熔成岩漿,並被擠壓而向中央上侵的過程中,黃山山體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時的黃山花崗岩體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還覆蓋著數千米的沉積蓋層。在經歷了多次的間歇抬升之後,覆蓋在岩體上的巨厚蓋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等花崗岩山峰,但當時尚無今日如此巍峨偉麗的風姿。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期間,喜瑪拉雅運動使地殼普遍抬升,隆起擴大,黃山也相應不斷升起,同時經受剝蝕,逐漸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花崗岩峰林。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㈥ 黃山的地質構造
黃山是世界著名風景名山地質旅遊景觀類型多樣,其形成以地質構造為基礎.第四回紀冰期時黃山為季風型冰緣答環境,寒凍風化作用強烈在流水、風力、生物等外營力作用下 , 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 千變萬化的地貌旅遊資源,以花崗岩山嶽旅遊地貌景觀為特色
㈦ 黃山地表形態特點是什麼
黃山市地形地貌類型多種多樣,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山體海拔高度版一般在400-500米,千米以上的高峰權眾多。山地面積50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1%;丘陵面積354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6.1%;谷地、盆地面積12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9%。全市地形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1)北區部分,地形南高北低。(2)南部新安江谷地,四周高山環繞,中央地勢低平,是一個小盆地。(3)西部丘陵區,北高南低,小山丘密布。
㈧ 黃山和華山分別是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黃山是地殼抬升,冰川侵蝕,和自然風化的共同結果:
地質專家曾在黃內山腳下譚家橋容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古揚子海)。 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了「地下黃山」。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華山是斷層形成的塊狀山地 在地質學上屬於斷層山,是秦嶺大斷裂所形成的結果。
華山地質資料你可以看看這個http://wenku..com/view/66ea0374f46527d3240ce002.html
㈨ 黃山是怎麼樣形成的
簡單的說,是由地質構造形成,地殼運動形成的,當然還有第四紀冰川的運動對黃山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
㈩ 黃山是怎麼形成的
從距今約8億年的震旦紀開始,海水繞過晉寧運動中形成的江南古陸,從東南方向進入黃山地區,黃山一帶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於引張的高潮時期,導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6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約4.05億年的志留紀末期,地殼活動加劇,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上升而成為陸地,海水 全部退去,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後,到了石炭紀,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黃山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在深部地殼不斷被熔成岩漿,並被擠壓而向中央上侵的過程中,黃山山體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時的黃山花崗岩體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還覆蓋著數千米的沉積蓋層。在經歷了多次的間歇抬升之後,覆蓋在岩體上的巨厚蓋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等花崗岩山峰,但當時尚無今日如此巍峨偉麗的風姿。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期間,喜瑪拉雅運動使地殼普遍抬升,隆起擴大,黃山也相應不斷升起,同時經受剝蝕,逐漸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花崗岩峰林。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