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是什麼地質
① 麥積山石窟屬於什麼地貌
麥積山石窟為復典型的丹霞制地貌。
麥積山國家地質公園出露的白堊系麥積山組礫岩,示相性非常典型,是古湖泊環境的良好標志。歷經構造運動、流水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化剝蝕等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構成了鮮有特色的北方丹霞地貌景觀。
② 丹霞地貌是什麼地質
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福建泰寧風景區、福建武夷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海坎布拉、廣東韶山丹霞山(名稱來源)是我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丹霞山位於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廣東省韶關市45公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
方圓290平方公里的紅色山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稱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沙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為世界上同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類風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③ 麥積山石窟 名詞解釋
麥積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麥積山風景區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180多個景點組成,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型和物種,被稱為「隴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遊價值,是絲綢古道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和最具潛力的旅遊勝地。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為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稱
麥積山石窟
外文名稱
Maiji Mountain Grottoes
地理位置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
④ 天水地區地質發展史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關中平原,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 天水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下轄2區5縣,總面積1.432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382.9萬,其中常住人口332.30萬(2016年)。
天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 天水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擁有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 擁有天水師范學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2017年天水實現生產總值614.96億元,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48.44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3.11億元。
天水歷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境內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麥積山、伏羲廟、南郭寺、水簾洞、大地灣遺址等著名景點和秦安蘋果、花牛蘋果、甘谷辣椒、天水呱呱、天水撈撈、天水麵皮等特產和美食。
⑤ 麥積山和敦煌石窟相比有什麼不同
敦煌莫高窟抄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襲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 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 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⑥ 麥積山石窟經歷了哪些磨難
1000多年來,麥積山遭到過風雨的侵襲、人為的破壞,歷史上還經歷過數次大地震。但是天災與人禍並沒有磨滅麥積山的光芒,它仍完好地保存著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餘件,壁畫1300餘平方米。
麥積山景區地處於我國昆侖——祁連——秦嶺東西中央造山帶和賀蘭——川滇南北中央構造帶的交接復合部位,該位置又恰處於西秦嶺——松潘構造結的東北結點上。特殊的地質地貌,既塑造了麥積山北雄南秀兼有的大地奇觀,同時也埋下了地震災害的隱憂。
從石窟「牛兒堂」向西行,有一條長38米,距地面高80米的天橋棧道將麥積山東崖和西崖連接起來。天橋之下,東西崖之間,崖壁懸空垂立,洞窟皆無。
原來,在734年,秦隴發生了強烈地震,使麥積山崖面中部窟群及東崖上部大面積坍塌,窟群自此被分裂為東西兩崖。
從那以後,山峰腳下就殘留著當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塊。這應該算是麥積山石窟歷史上最慘重的損失了,很多珍貴的洞窟、塑像、壁畫在山體的搖晃中跌落粉碎,還原成了泥巴。
這樣的天災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導致香積如山、僧侶過千的麥積山宗教氣脈遭受毀滅性打擊。
就是這場地震,使麥積山在大唐盛世時只開鑿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石窟。
接下來,隨著我國行政中心的南移和北上,作為長安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關隴石窟」的傑出代表,麥積山石窟濃妝艷抹的「主角」地位也一去不復返。
杜甫流寓秦州時,麥積山在天水大地震中,東西崖佛龕被一分為二,加之當時的安史之亂,所以他自然只看到了「野寺殘僧少」的凄慘景象。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杜甫流寓秦州之後20多年,我國歷史上就發生了著名的「會昌滅佛」事件。我們現在已很難知道,麥積山是否因位置偏遠而且山路險絕逃過了那一劫。
從此,麥積山石窟在蒙蒙煙雨中銷聲匿跡了近千年。但就是在這次地震後不久,民間匠人還是順著殘留的棧道,搖搖晃晃地攀上了牛兒堂,並塑了一組天王踏牛的塑像,其實這組塑像更像是一個避除震災的祈禱。
唐朝以後,麥積山在雕塑方面再無大的建樹,最多隻是一些數量的積累,或者是一些修修補補。但是由於有不少文人雅士、達官顯貴慕名前來,相關文章也因此多了起來,如五代王仁裕等,王仁裕在登臨麥積山最高處的天堂之後寫專門寫詩留念。
宋朝在開封建國之後,我國政治經濟中心也隨之南移,加上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逐漸被海路運輸所代替,麥積山由此進入了將近1000年的幽居階段。
期間雖然也有一些善男信女塗彩塑像,供奉香火,雖然也有一些文人雅士尋幽探奇、登高懷古,但相對於北朝及隋唐,畢竟只是一種寂寞的延續。
麥積山就這樣靜靜地矗立了千餘年。
要說麥積山的千年歷史,不得不說說這里獨一無二的雲梯棧道,它們是麥積山歷史的見證者。麥積山石窟自開鑿以來,就修建木質的雲梯棧道,以連接「密如蜂房」的窟龕。
麥積山上,古代人在懸崖陡壁上建造的凌空木頭飛橋棧道,早已被火焚毀了,剩下的一些焦黑折殘的窟檐和樁孔,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昔日的壯觀。
由於山體中部突出,下部凹進,上部收縮,故而中部以下棧道由下向上層層突出,成凌空穿雲之勢,現奇絕驚心之景。後世的人們能夠一個一個洞窟地登臨觀看,全靠貼壁凌空搭建的這些雲梯棧道。
⑦ 莫高窟是屬什麼地質地貌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處在東經92° 13 ′至內95°30′,北緯39°40′至41°35′之間,海拔1138.7m(敦煌氣象站容)。
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質上屬於第四系酒泉礫岩,並夾有砂岩,岩性變化很大,交錯層理發育,上部為泥質膠結,下部為鈣質膠結。敦煌東南有黨河南山,屬祁連山;西南有阿爾金山。它們在南面形成了一道平均海拔高達4000m的屏障。北部的馬鬃山區系天山余脈,平均海拔2000m左右。中間呈狹長的西高東低的傾斜帶,南接南疆盆地東沿,東連瓜州縣境,平均海拔在1200m以下,是典型的狹管地帶。這種大的地形格局對於主要季風西北風,在西南高山區有強烈的抬升作用,使其中的水汽凝結產生降水。
⑧ ~~麥積山是什麼來歷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天水城東南45公里處,秦嶺山脈西端,因其外觀「如民間積麥之狀」而得名。石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公元384——417年),以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幾個朝代,都在這里進行了營建。麥積山現存大小窟龕194個,54個位於南崖,140個分布在西崖,除少數窟龕內已空外,共保存了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約1500年間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畫1300 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後秦時期,佛教在關中得到大力傳播,麥積山石窟即是此時開鑿的。按照時間,石窟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是第一階段,也是石窟開鑿的高潮期;隋代、唐代為第二階段,但現在保存下來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階段,是麥積山石窟興建的又一個高峰,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由於麥積山岩系紅土與砂石構成的礫岩,只能開鑿窟龕,不宜造像,所以,這里的塑像都是泥塑。個別石製造像碑是用他處石材移至此地雕成的。泥塑配料講究,其胎至今保存完好。泥胎外原有彩塑,今已大多剝落了。一些有彩繪者,是通過歷代不斷補繪而保存下來的。由於千餘年來,秦隴地區地質變化不斷,許多窟龕已面目全非,但所幸者,由於位於深山中,未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尤其是本世紀初未被外國「探險隊」發現,麥積山石窟至今還保存得較為系統。
十六國和南北朝階段的初期(約公元384——494年),窟龕多為平面方形、平頂或圓頂,內置三世佛、七佛或千佛,手法近於雲崗石窟之曇曜五窟。佛像多為方面大耳,頭梳高肉髻,額廣平正,眉高目長,碩口微閉,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薩像多為長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貼體。此階段中期(約公元495——534年),由於民族融合加劇,開窟造像的藝術手法迅速漢化,且形式日趨多樣。窟龕主要為方形,平頂,低壇基,左右各開一龕,並有藻井等裝飾。部分窟龕內出現十大弟子形象,並繪有佛教壁畫。佛像的面相普遍變長,五官縮小,眉如新月,雙目半睜,唇薄且翹,略帶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於座前;菩薩面相清秀,滿含笑容,身調細長,裝束繁褥,衣帶飄舞,風姿瀟灑。此階段後期(約公元557——581年),窟龕的規模和結構趨於宏大,多為崖閣式大窟。窟內造像以七佛為主,周圍有弟子、菩薩;造像擺脫了以前秀骨清相的特點,代以敦厚壯實的風格。佛像面相豐滿圓潤、粗頸寬肩,腹部突出,頭梳低平肉髻,衣飾為緊窄通肩大衣或下垂袈裟;菩薩衣飾多變。此階段的代表性作品為第121、127、4、3、9、85等窟。
隋唐時期,麥積山的開窟造像活動依舊興盛,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現存的作品已不多了,僅有少量的壁畫和雕塑。雕塑形象較為拘泥呆板。其代表為第13、14窟等。
至宋代,麥積山石窟的營建又迎來了一個高峰。宋代佛像面相略長而豐潤,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上撩,別具神彩。宋代窟龕中還出現了大量的羅漢、力士像,雖深沉、激奮,極盡誇張之能事,卻使人感覺自然合理,不失真實。各組塑像中,盡管個體的身份、體量等都不盡相同,但卻通過手勢、動作和神態等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外,這些窟龕中的一些塑像是就前朝塑像加塑而成的,在姿態手印都不改變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各部分的協調統一,呈現出宋塑的獨特風格。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宋代工匠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⑨ 麥積山在甘肅的什麼地方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回百萬尋,望之團團答,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它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火車站東南約35公里的秦嶺山脈之中。周圍山奇林郁,溪石聯映,風景優美,有小江南之稱,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