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mc地質成因是什麼

mc地質成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4 11:14:57

Ⅰ 各種地形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是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的共同結果
內力地質作內用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容內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Ⅱ 一個平原的地質成因有哪些。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但大內多數形容成一般都是河流沖擊的結果,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沖積平原。堆積平原是在地殼下降運動速度較小的過程中,沉積物補償性堆積形成的平原。洪積平原、沖積平原,海積平原都屬於堆積平原。侵蝕平原,也叫剝蝕平原,是在地殼長期穩定的條件下,風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漸被剝蝕,最後形成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狀,如我國江蘇徐州一帶的平原。構造平原是因地殼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羅斯平原。
平原的其他分類很多,成因復雜。根據海拔高度,平原可分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間)。根據地表形態可分為平坦平原(如沖積平原),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狀平原(如內陸平原、湖成平原)、波狀平原(如冰磧平原,多河流泛濫平原)等。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平原,和非構造平原,非構造平原分為:堆積平原和侵蝕平原。

高中地理里提到的地質地貌常用有哪些,成因什麼,詳細

地理構造只要指抄向斜,背斜,地契,地壘,斷層等.
地貌只要指的事地表的形態,只要是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跡,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大范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Ⅳ 什麼是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影響因素較多,有大氣物理方面的,也有地理地質方面的。

一是版大氣透明度的影響權。頻繁的火山活動等,使大氣層飽含著火山灰,透明度低,減少了太陽輻射量,導致地球變冷。

二是構造運動的影響。構造運動造成陸地升降、陸塊位移、視極移,改變了海陸分布和環流形式,可使地球變冷。雲量、蒸發和冰雪反射的反饋作用,進一步使地球變冷,促使冰期來臨。

三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屏蔽作用。二氧化碳能阻止或降低地表熱量的損失。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到今天的2~3倍,則極地氣溫將上升8~9℃;如果今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55%~60%,則中緯地帶氣溫將下降4~5℃。在地質時期火山活動和生物活動,使大氣圈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很大變化,當二氧化碳屏蔽作用減少至一定程度時,則可能出現冰期。

Ⅳ 終南山的地質成因是什麼

陝西終南山,即有折皺,又有斷層。
終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陝西寶雞眉縣,東至陝西西安藍田縣。主峰位於長安區境內,海拔2604米。

Ⅵ 張家界地質形成原因是什麼

形成原因是地殼復的新構造抬升與外力制的侵蝕、剝蝕。

Ⅶ 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背斜 向斜 地塹 地壘

分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1·外力作用:風化(雅丹地貌—回風蝕溝谷、風答蝕窪地、風蝕城堡、風蝕蘑菇)、
侵蝕(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V形谷、U形谷、冰斗和角峰)
搬運
堆積(黃土高原深厚黃土層的來源)
固結成岩(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之間的轉換)
註:流水的搬運和沉積形成泥石流、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山前沖積扇
2·內力作用: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表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岩漿活動(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水平運動:褶皺山系、裂谷、海洋
垂直運動:高低起伏的海陸變化
3·地質構造的分類:
褶皺:①背斜:岩層向上彎曲,岩層中間老,兩冀新(找油、氣)
②向斜:岩層向下彎曲,岩層中間新,兩冀老(找水)
斷層:①地塹:斷層中岩層相對下沉部分,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②地壘:斷層中岩層相對上升部分,形成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泰山、廬山

Ⅷ 張家界地質形成原因

張家界地質形成的原因:

在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從地勢上來看,張家界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沖積土平原。該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里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到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1500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嶺。有高山峻嶺,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武陵源景區內的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使岩層不能沿層面薄弱部位滑塌,覆蓋在志留系柔性的頁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剛性的石英砂岩垂直節理發育,在水流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岩層不但解體、崩塌,流水搬運,殘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險、秀、幽、曠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主體。慈利縣五雷山風景勝地,同樣也是由同一層位的石英砂岩組成,岩層產狀也平緩。五台山頂部有黃綠色的頁石、泥灰岩覆蓋,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護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蝕。

流水侵蝕地貌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干,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為亞洲第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為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鍾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麼,像什麼,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像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詞彙和語言來贊美她。

Ⅸ 請教北美大平原的地質成因。

簡單的說受一個抄主要力的作用也就是流水沉積作用和一個局部因素冰川侵蝕而成...

解釋:
首先是流水沉積作用..樓主應該也知道北美洲的地形吧.東西兩邊是高大山脈(板塊擠壓作用形成,上面幾樓的朋友有解釋,我就不說了), 中間是比較寬廣的平原地區...
在這種地形條件下,東西兩惻的山地發育了很多的河流,兩邊都有一部分是往中間流的..到河流的中下游地區 由於河道變寬,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逐漸沉積下來..大量的支流不斷的匯合..改變著河流兩岸的地形,形成寬廣的中央大平原...眾多的支流最終匯合形成密西西比河向南流去,注如墨西哥灣...
所以整個美國的中央大平原,主要就是受到密西西比河的影響,河流中的泥沙不僅使美國形成了寬廣的平原,還使平原上分布著肥沃的黑土..為美國的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然後解釋冰川的侵蝕作用

冰川作用主要出現在美國的北部地區,主要是第四紀冰期時,大陸冰川南下,北美洲大陸軟弱岩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形成平原和窪地..加拿大就是典型的很多陸地湖泊的國家..
而美國的五大湖也是屬於冰蝕湖,所以認為美國的北部地區還受到冰川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