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地質是什麼類型
『壹』 廣東是屬於什麼地形
平原。
分析:廣東簡稱粵,是中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中國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
廣東地區在語言風俗、傳統、歷史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嶺南文化(南粵文化),省內土地豐足、水資源豐富,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一直被稱作華南地區的漁米之鄉。
解:廣州地處華南,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地形屬於平原。
(1)廣州的地質是什麼類型擴展閱讀:
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
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貳』 廣州的地理環境和發展問題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圍是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
由於珠江口島嶼眾多,水道密布,有虎門、蕉門、洪奇門等水道出海,使廣州成為中國遠洋航運的優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進出口岸。廣州又是京廣、廣深、廣茂和廣梅汕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二)土地資源特徵
廣州市耕地面積為8.61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25.4萬公頃。廣州市土地類型多樣,適宜性廣,地形復雜。地勢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區;中部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沖積平原,系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受各種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樣的土地類型。根據土地垂直地帶可劃分為以下幾種:(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廣州市的東北部,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質以花崗岩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宜發展生態林和水電。(2)丘陵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帶內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間,在增城市、從化市、花都區以及市區東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質主要由砂頁岩、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這類土地可作為用材林和經濟林生長基地。(3)崗台地。是相對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於15度的緩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從化市和白雲、黃埔兩區,番禺區、花都區、天河區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質以堆積紅土、紅色岩系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可開發利用為農用地,也很適宜種水果、經濟林或牧草。(4)沖積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沖積的廣花平原,番禺區和南沙區沿海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是廣州市糧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產基地。(5)灘塗。主要分布在南沙區南沙、萬頃沙、新墾鎮沿海一帶。
(三)氣候特徵
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瀕臨南海,海洋性氣候特徵特別顯著,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徵。由於水熱同期,極利於作物的生長,但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台風、暴雨、寒潮、雷電、霧霾等災害性天氣,常常給廣州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市民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2007年,廣州市雖然一些地區出現局部性災害,但基本沒有大范圍的自然災害,總體上屬於偏好年景。
光熱資源充足。2007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州最暖的一年。廣州市各區(縣級市)日照時數在1481.7—2141.5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在22.1℃—23.2℃之間,年極端最低氣溫在1.1℃—5.7℃之間,年極端最高氣溫在36.6℃—37.8℃之間。是年廣州市各區(縣級市)極端最高氣溫均未打破歷史最高紀錄,但35℃以上高溫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同期罕見。
降雨分布不均。2007年,廣州市各區(縣級市)的總降水量在1370.3—1964.5毫米之間,除增城市接近多年平均值外,其餘均比歷年平均偏少,廣州市老八區、花都區、從化市、番禺區的年總雨量分別偏少361.3毫米、284.3毫米、193.3毫米、113.2毫米,偏少幅度6.9%—20.9%。廣州市老八區年總雨量為1370.3毫米,為全市最少,年總雨量之少為近年罕見。是年全市的降水空間和時間分布極不均勻,東部增城市多於西部花都區,北部從化市多於南部番禺區,各區(縣級市)6月和8月雨量偏多,其中6月尤甚,增城市、從化市、花都區、廣州市老八區、番禺區的月雨量分別多達581.7毫米、412.7毫米、363.3毫米、319.8毫米、259.0毫米,比歷史同期偏多66.2%、12.2%、25.7%、12.1%、3.6%,引致廣州市出現「龍舟水」災害,從化市、增城市、廣州市老八區等地有不同程度損失。而10—12月廣州市雨量明顯偏少,在近3個月的時間里全市范圍內沒下過一場透雨(日雨量≥20毫米的降雨),11月全市雨量最多的增城市也只有4.9毫米的降雨,其他地區雨量更加稀少,旱情十分嚴重。
季風氣候突出。冬夏季風的交替是廣州季風氣候突出的特徵。冬季的偏北風因極地大陸冷氣團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氣較乾燥和寒冷,有時會有寒潮、霜凍、冰凍等災害;夏季偏南風因熱帶海洋暖氣團向北擴張所形成,天氣多溫熱潮濕,常見災害有台風、暴雨、雷電、強對流等天氣。夏季風轉換為冬季風一般在每年9月份,而冬季風轉換為夏季風一般在每年4月份。
氣象災害頻繁。2007年,廣州局部地區氣象災害依然比較頻繁。首先是雷電災害嚴重,各區(縣級市)的有雷季節長達186—223天,共出現66—80個雷暴日,全市共發生雷電災害169宗,造成火災爆炸事故7起,死亡11人,受傷10人,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其次是夏季天氣炎熱,各區(縣級市)35℃及以上的高溫日數為31—39天,比往年明顯偏多。由於高溫持續時間長,盛夏天氣十分炎熱,各地氣象台(站)頻繁發布高溫預警信號。第三是局部地區強對流天氣對交通運輸和市民生活帶來了影響。是年有幾次強對流天氣,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如:4月17日下午,受鋒面低槽的影響,從化市、白雲區等地出現雷雨大風並伴有冰雹,陣風達12級。5月26—27日,廣州又出現暴雨和雷雨大風天氣。黃埔區、花都區、從化市部分地方的雨量達到100毫米以上,廣州市區內多處馬路被水浸,造成交通堵塞,白雲機場有30多個航班受影響造成延誤。
(四)水源特徵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條,老八區主要河涌有231條,總長約913公里,不僅構成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特色,也對改善城市景觀、維持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廣州市水資源的主要特點是本地水資源較少,過境水資源相對豐富。全市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東江北幹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廣州河段、市橋水道、沙灣水道等,北江、東江流經廣州市匯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資源總量79.7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億立方米,地下水14.87億立方米。以本地水資源量計,每平方公里有106.01萬立方米,人均1139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二分之一。過境客水資源量1860.24億立方米,是本地水資源總量的23倍。客水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網河區和增城市,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進入廣州市區的客水資源量達1591.5億立方米,由東江分流進入東江北幹流的客水資源量為142.03億立方米,增江上游來水量28.28億立方米。南部河網區處於潮汐影響區域,徑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強。珠江的虎門、蕉門、洪奇門三大口門在廣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漲潮量2710億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億立方米,與三大口門的年徑流量1377億立方米比較,每年潮流可帶來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資源。
(五)生物資源
廣州市的自然條件為多種動物棲息繁衍和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種類繁多,生長快速。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但天然林已極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鮮明特徵,是全國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大類、41科、82屬、174種和變種共500餘個品種(其中荔枝就有55個品種),是荔枝、龍眼、烏(白)欖等起源和類型形成的中心地帶。蔬菜向以優質、多品種著稱,共有14類300多個品種。花卉包括鮮切花、盆栽植物(觀葉植物、肉質植物、盆花、盆景)、綠化苗木、工業原料用花、草坪、種苗等6大類,傳統品種和近年引進、開發利用的新品種共3000多個。糧食、經濟作物、畜禽、水產和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且不乏名優特品種,其中,增城絲苗米是廣州市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品種。
(六)礦產資源
廣州市的地質構造相當復雜,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已發現礦產47種、礦產地820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8處。主要礦產有建築用花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鉀、鈉長石、鹽礦、芒硝、霞石正長岩、螢石、大理石、礦泉水和熱礦水等。區內能源礦產和有色金屬礦產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規模較小,品位不穩定。
『叄』 廣州屬於什麼地形
廣州屬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專北部從化市與龍屬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狂藏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條,河寬5米以上的河流1368條,總長5597.36千米,河道密度達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構成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特色。
(3)廣州的地質是什麼類型擴展閱讀
廣州的山丘
1、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山體相當寬闊,由30多座山峰組成,為廣東最高峰九連山的支脈。面積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嶺高382米。
2、蓮花山
蓮花山堪稱神奇。300多年前的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地語篇中,贊蓮花山為「牂牁大洋之捍門,南越封疆之華表,一郡風水之所系。」近年來,獲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是您訪古、祈福、賞花、度假之首選。
『肆』 關於廣州新城建設地質條件分析
廣州市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了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6〕76號)精神,結合《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報批稿)調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分工負責、統一指揮、及時協調,深入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的方針,按照全面部署、保證重點、嚴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組織實施工作。
一、2005年地質災害概況
2005年,廣州市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9宗,其中崩塌5宗,佔15%,滑坡2宗,佔10%,地面塌陷12宗,佔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2969萬元(見表1)。按災害發生地統計,花都區2宗,直接經濟損失28萬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1萬元;從化市3宗,無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2500萬元,其中特大地質災害點1處,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番禺區3宗,直接經濟損失320萬元;白雲區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萬元;海珠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荔灣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蘿崗區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
與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宗數下降了42%,但由於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強度大、面積廣,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造成了人員死亡,直接經濟損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特點是:(1)汛期是地質災害頻發期,發生於主汛期(4月-9月)的地質災害有15宗,占總數的79%;(2)地質災害與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據統計,屬自然因素形成的災害有3處,僅佔16%,人為因素誘發造成的9處,佔47%,自然及人為因素綜合誘發造成的7處,佔37%;(3)小型地質災害頻發率高,特大型地質災害破壞性嚴重。特大型地質災害點1處,佔5%,中型地質災害點3處,佔16%,小型地質災害點15處,佔79%。
二、2006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汛期降雨趨勢預測
市氣象局預計,2006年我市汛期總雨量屬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顯偏多,特別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較常年偏多7成,後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內可能出現較嚴重的局部性洪澇災害。年登陸或嚴重影響我市的熱帶氣旋為2?3個。
(二)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快推進。根據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點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設方面:完善科韻路北段、新光快速路、華南快速干線三期、東曉南路放射線二期工程、濱江東路延長線二期工程、護林路二期工程、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周邊道路等20項重點工程路網。建設五山路延長線、會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廣汕路延長線、南洲路工程、東?南路延長線、和平西路延長線、豐樂北路延長線、珠吉路延長線,文德東路延長線、黃石西路延長線、車陂路南延長線、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項市政道路;2.軌道交通建設方面:全線推進地鐵1至6號線的施工,繼續推進城際廣佛線建設,啟動珠江新城集運系統土建工程施工;3.環境基礎建設方面:完成獵德污水處理系統及大沙地、龍歸、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配套工程、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及其配套項目,啟動廣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項目等,並開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還將加快推進新機場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廣州新火車站及武廣鐵路專線等大型交通樞紐工程,並重點推進新廣播電視觀光塔、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間開發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預測和工程建設活動情況,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情況分析,2006年全市地質災害發生范圍、規模、危害將超過去年。由於汛期雨量較為集中和秋冬期乾旱比較明顯,地質災害將呈現如下趨勢:受連續降雨或強降雨影響,中低山丘陵地區特別是經過人工削坡的地段將發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災害,部分崩塌、滑坡隱患點可能出現明顯的異變情況;伏秋期乾旱比較明顯,在廣花盆地、山間河谷平原等隱伏岩溶地區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設強度加大,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將導致地下水位變化加劇,原有的地面塌陷隱患點可能加劇或誘發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規模和危害可能大於往年。
三、2006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2006年,我市地質災害汛期防範時期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點防範時期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點防治因台風暴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災害,其它時段重點做好地面塌陷和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在分析總結以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和災害損失程度的基礎上,確定以下六個地區為本年度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1.從化市東北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良口鎮及增城市派潭鎮的中低山地區,區內主要交通干線有G105國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區北部、從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梯面鎮和從化市溫泉鎮、鰲頭鎮的丘陵地區。
3.從化市中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聯豐村、新聯村、九曲水村,良口鎮石嶺村,鰲頭鎮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鎮高灘和靈山等隱伏岩溶地區。
4.廣花盆地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赤坭鎮、炭步鎮、花東鎮、花山鎮和雅瑤鎮,白雲區江高鎮及人和鎮等隱伏岩溶地區,區內重要建築設施和交通干線有新白雲機場及國際物流園區、新機場高速公路、廣花公路、G106國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番禺區東涌鎮、欖核鎮、大崗鎮,南沙區萬頃沙鎮、黃閣鎮、橫瀝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白雲區棠溪至金沙街、荔灣區如意坊至增?一帶、黃埔區南崗街、番禺區鍾村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7.大型人類工程活動場地及周邊地區,特別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經過的地區。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預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是指規模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會影響大、經濟損失嚴重,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根據市地質調查院(市地質環境監測站)2005年度地質災害巡查報告,全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71處,威脅到1262戶約7149人的安全(見表2),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50處(見表3),在台風暴雨、連續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易引發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所在區(縣級市)政府、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應各負其責,重點加強防範。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發放防災明白卡;汛期開展經常性巡查、監測和24小時值班,做好防災、避災、救災的各項工作。
四、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我市各級人民政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執政為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部署和落實,保證領導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應急指揮人員要落實責任制,明確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組織好監測、預防、預報預警、群測群防、災害現場應急調查。對地質災害危險點及時提出具體措施,制定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的應急方案,並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要求,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地質災害災情和防治情況。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認真總結,並在次年的1月15日前報送當地人民政府和市國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
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總結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上,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門,結合轄區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類型、規模、危害性等實際情況,認真組織編制和落實本地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區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的具體防災措施,落實監測、報警單位和主要責任人,協助鎮一級政府確定避災方案和緊急疏散路線。各地編制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及時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後公布,並報市國土房管局備案。防治方案應作為地方政府指導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依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粵府辦〔2004〕73號)要求,切實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理工作。各區、縣級市要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機制,建立預報預警應急指揮系統,做到地質災害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對違反規定或不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三)落實經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安排地質災害調查、預防和治理經費,納入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並根據當地財力狀況和防災工作需要,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對危害大、影響嚴重、急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進行徹底治理或搬遷避讓,有效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做到汛期前組織技術力量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檢查,汛期中開展巡查和應急調查,汛期後進行復查與總結。各級應急指揮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省、市地質勘查隊伍在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善後處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或指定一支搶險救災應急隊伍,以備擔任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任務。
(五)控制源頭,依法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以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4〕237號)要求,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控制或減少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審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從事其它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六)加強協作,保障信息暢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與有關防汛救災部門的協調、溝通與合作,互通情報,確保市、區(縣級市)、鎮三級之間信息暢通,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迅速准確,保障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暢通。
(七)加強合作,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市國土房管局與市氣象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和國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著手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前期准備工作。現階段,市國土房管局需加強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的信息化建設,使其搭建起基礎網路平台和辦公自動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規劃設計,制定分期實施計劃;市氣象局需進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設,根據市政府關於加強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過市數據中心實現與其他部門的數據共享和交換。兩個部門應加強合作,加快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工作。台風、暴雨是造成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誘因,當氣象部門發布台風橙色、紅色以及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時,要特別警惕地質災害的發生。
(八)加大宣傳,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通過張貼宣傳畫、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或者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特別是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3.19」《礦產資源法》頒布紀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開展宣傳咨詢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群眾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提高防災水平,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群死群傷事件,確保一方平安。
五、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地質災害監測與預防工作要在市、區(縣級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國土、建設、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履行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監測和預防工作。對於威脅居民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當地區(縣級市)、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監測,檢查群測群防網路落實與運行情況;對威脅公路、礦山、水利等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設施所在地有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預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並做好汛期經常性監測預防和值班安排,落實防災、避災、救災的組織機構、資金和物資儲備,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伍』 廣州地區工程地質如何
一、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工作的實踐
近期建設規劃作為廣州市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開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當時市委、市政府決定開展旨在營造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廣州市城市規劃局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109項"城市形象工程",這109項城市形象工程成為廣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的主要內容。
1999年底,根據省市領導關於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整治城市環境秩序、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的有關精神,廣州市城市規劃局根據正在上報審批的城市總體規劃制定了《"三年一中變"城市規劃綱要》,在此基礎上,廣州市委、市政府頒布了《廣州市城市建設管理 "三年一中變"規劃》,一批城市建設項目有計劃、有步驟的得以實施。
為加強規劃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廣州市規劃局根據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組織編制了專項實施計劃與工作建議。如為保證"九運會"的順利召開,2000年制定了《迎"九運"城市規劃實施工作建議》,還專門制定了《九運會期間交通改善實施建議》。
在制定"五年行動計劃"的階段性規劃的同時,在近期建設的總目標下又分重點、有目的地開展了專題研究工作,如廣州市規劃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完成的《廣州市土地開發控制與管理研究》。
2000年6月,花都、番禺兩市撤市設區,原上報的城市總體規劃因行政區劃的調整而暫緩批復,為確保行政區劃調整後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城市結構框架以及規劃引導與控制政策,廣州市開展了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工作,並組織編制了《番禺片區發展規劃》、《花都片區發展規劃》,在這些規劃的指導下,廣州市規劃局又編制了《2002年度城市規劃實施工作建議》和《2002年度市政規劃實施工作建議》,有效指導了2002年度城市規劃工作的開展。
廣州市在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中,加強城市規劃和設計工作,及時制定階段性規劃和年度計劃。同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實施"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等各類規劃,加之各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與相互配合,城市規劃實施效果明顯,充分發揮了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城市建設"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的目標順利完成。
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編制的內容,概括的講,分為"兩個規劃層次,兩個核心內容"。
"兩個規劃層次"是指五年建設規劃和年度城市規劃實施計劃這兩個層次。"兩個核心內容"是指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和重大市政基礎設施與公益性公共設施的安排。
具體的講,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的編制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內容:
1、近期建設規劃實施回顧與評價。
對近五年城市總體規劃以及本年度城市規劃實施計劃的實施成效與問題進行全面回顧與分析評價,明確提出本次近期建設規劃中需要改進和重點加強的方面。
2、明確城市建設指導思想與原則,制定城市近期建設目標。
3、確定近期建設重點及建設時序。
4、制定城市建設用地供應計劃。5、確定市政基礎設施與公益性公共設施。
6、其它方面。
對政府應該重點關注的住宅建設與人居環境改善,自然生態與歷史遺產保護,區域協調與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意見和措施。
7、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策略與政策。
分別針對近期建設規劃實施機制、城市財政融資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與政策。
二、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工作的創新
l、工作方法的創新。
『陸』 地質分類有哪些 地質分為什麼類型
構造地質學
岩石學
地球古生物學
地球化學
第四紀地質學
地球物理學
『柒』 廣州市土壤是什麼種類
嶺南地區的土壤 一般是酸性紅壤
『捌』 廣東省地質單位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地質專業單位(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單位)一覽表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51號
廣東省物料實驗檢測中心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南路
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
郵編: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鵝嶺南路10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郵編: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北江路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工業西芙蓉二路嘉興樓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6地質大隊
郵編:526020
肇慶市端州梅庵路9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郵編:515021
汕頭市護堤路3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2地質大隊
郵編:514089
梅州市環市路地質大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郵編:516300
惠東縣平山鎮廣汕路107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郵編:529000
江門市河南中沙4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郵編: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郵編:519000
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
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秀全大道59號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院
郵編:518023
深圳市寶港路7號
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建集團
郵編:528000
佛山市衛國路43號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510
廣州市廣花路石柱嶺大街34號
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探礦機械廠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030
廣州市豪賢路193號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郵編:517000
河源市長安路73號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嘉禾園壇嶺路200號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東圃
廣東省食品葯品學校
郵編:524057
湛江市坡頭區22號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89號燕僑大廈1404號
廣州泰峰地質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郵編:510630
廣州市天河北路鴻翔大廈B座2505室
廣州雲金地數碼科技公司
郵編:510060
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東)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嘉禾地質大院
廣東煤炭地質局
郵編:511515
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
廣東煤炭地質局201勘探隊
郵編:512143
清遠市小市北江三路
廣東煤炭地質局202勘探隊
郵編:510034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
郵編:514500
興寧市城鎮106號區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
礦山安全技術事物有限公司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湖路1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郵編:512026
韶關市63信箱
核工業290研究所
郵編:528133
佛山市三水區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
郵編:510800
河源市18號信箱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2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路48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3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江大道1號
廣東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芙蓉北路64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郵編:510275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郵編:510640
廣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郵編:510301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南路81號
廣東省地震局
郵編:510403
廣州市機場路111號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廣東總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雲山大道賓館新村二棟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察院
郵編:510170
廣州市荔灣路陳家祠道48號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東環路4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北路1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2隊
郵編:526040
肇慶市明珠路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郵編: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郵編:510600
廣州市東風東路846號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611
廣州市天壽路沾益直街19號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郵編:510631
廣州市石牌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
郵編:510405
廣州市番禺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地理學院
郵編:528000
佛山市江灣一路18號
佛山科技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系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州地理研究所
郵編:510060
廣州市建設二馬路23號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230
廣州市前進路157號
廣州四航工程技術研究院
郵編:510631
廣州市五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號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質學會
郵編:518028
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深勘大廈410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田區福中東路15號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49號8樓
廣東省黃金公司拓展部
郵編:510030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
郵編:511400
廣州市番禺市橋橋興路29號
番禺區城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5500
揭陽市北環路8號
揭陽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凡洞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郵編:512129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地測分公司
郵編:512325
韶關市凡口
廣東省凡口鉛鋅礦坑口地質科
郵編:510510
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玖』 廣州有什麼礦產
廣州市礦產資源現狀(最新情況)
首輪規劃廣州市發現礦產46種,礦產地794處,其中進行過地質調查工作的43種。本輪規劃經重新調查核實,新增加水晶礦1種,合計廣州市發現礦產47種,進行過不同精度的地質調查工作,礦產地820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18處。
1.能源礦產
廣州市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和熱礦水。
(1)煤礦:主要集中分布在白雲區黃石路―嘉禾和花都區中洞-華嶺兩地,分布面積約650平方千米,全區煤礦探明總儲量3191.8萬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開發利用高峰期,九十年代後期全部礦井閉坑。關閉礦山殘留資源儲量約97萬噸。
(2)熱礦水:本區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有礦產地15處,主要集中在從化市溫泉至良口地區和增城市高灘地區,溫度為中低溫型,按熱能劃分,地熱田規模均為小型。
2.金屬礦產
廣州市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鎢錫、鉭鈮鐵、銅鉬和銣等。
(1)鐵礦:全區已發現鐵礦產地28處,主要分布在從化市東北部的天堂山山脈一帶。經多年零星開采,品位較高的鐵礦已基本開采完畢,剩餘為含鐵砂岩,TFe含量5%~25%,品位低。目前鐵礦點1處,位於增城市派潭林場,礦石資源儲量137千噸。
(2)鎢、錫礦:全區已發現鎢錫礦產地37處,主要分布在從化、增城兩市交界處;礦床類型主要為矽卡岩型,次之為含鎢錫礦石英脈型,均為小型礦床。本次核實大部分富礦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開采完畢,剩餘礦點品位低或小規模的礦化點,目前不具工業利用價值。其中鎢礦點2處,分布在從化市良口鎮石嶺和廣州市大嶺山林場一帶,鎢氧化物(WO3)資源儲量為1240噸,WO3含量0.1%~0.15%。錫礦點4處,主要分布在從化市龍潭河-流溪河上游及增城市高灘一帶,錫石(SnO2)礦物資源儲量為1742.3噸,SnO2含量50克/立方米~300克/立方米,平均值200克/立方米,難以開采,不具有工業價值。
(3)鈮鐵礦、鉭鈮鐵礦:全區已發現鉭鈮鐵礦產地6處,主要分布在從化市和增城市兩地,目前資源儲量8718噸(礦物量),鉭鈮鐵礦含量1.25%~3.11%。個別礦床如增城市派潭鉭鈮鐵礦規模達大型,探明資源儲量8319噸(礦物量),目前基礎儲量尚有7494噸左右(礦物量)。
(4)銅鉬礦:全區已發現銅鉬礦產地1處,分布在從化市呂田鎮三羊坑,銅礦金屬資源儲量2881.33噸,銅含量0.647%。鉬礦金屬資源儲量3118.33噸,鉬含量0.152%。該礦鐵、鎢、鉍等伴生元素可綜合回收利用,開采條件復雜。
(5)銣礦:全區已發現銣礦產地1處,即從化市紅坪山銣礦,銣氧化物(Rb2O)資源儲量12萬噸,礦床類型為花崗岩風化殼礦床,含銣品位0.12%,該礦鉀、鋰、鈮、鉭、銫等伴生元素可綜合回收利用,經濟價值較大。
3.非金屬礦產
廣州市非金屬礦產主要有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熔劑灰岩、鹽礦、芒硝、霞石正長岩、螢石、大理岩、瓷土、瓷石和建築用花崗岩等。
(1)水泥用灰岩:水泥用灰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於花都區赤坭鎮中洞嶺-炭步鎮烏茶布,炭步鎮紅峰-大坳,增城市北部派潭鎮高灘、靈山,從化市鰲頭、呂田鎮等地。總資源儲量140465萬噸,全區目前正在開采水泥用灰岩礦產地13處,開發利用年產量903.2萬噸,其中單個礦床達大型規模的4處。一般礦石質量較好,CaO含量在48%~53%之間,如花都炭步烏茶布礦區青龍崗礦段水泥用灰岩資源儲量34373萬噸,CaO平均52.13%,是一處優質水泥用灰岩礦床。
(2)冶金用熔劑灰岩:全區已發現冶金熔劑灰岩礦產地1處,分布在花都區赤坭鎮下把水,探明資源儲量1748萬噸,單個礦床可達中型規模,礦層厚度50米,礦石質量較好,可達到冶金用熔劑灰岩一級品要求。
(3)鹽礦和芒硝:全區已發現硝鹽礦床1處,即白雲區龍歸硝鹽礦,資源儲量NaCl 5988萬噸,Na2SO4 2962萬噸,屬大型硝鹽礦床,礦石質量較好,Na2SO4平均含量17.77%,NaCl 40%~80%,Li 32~50 ppm,礦床類型屬第三系湖相沉積硝鹽型礦床。
(4)霞石正長岩:全區已發現霞石正長岩礦產地1處,位於從化良口鎮與佛岡縣交界處,岩體出露面積7平方千米,資源儲量25000萬噸,礦石質量較好,經選礦後可獲得含K2O+Na2O 2%~11%,含Fe小於0.2%的長石精礦粉,精礦產率達到50%~70%,為鹼性玻璃纖維的主要原料。
(5)螢石:全區已發現螢石礦產地5處,主要分布在從化北部,礦石類型為螢石-石英脈,充填在燕山期花崗岩裂隙中。經過多年開采,本次核實僅有3處,螢石(CaF2)資源儲量2.5萬噸,CaF2 43%~60%。由於螢石礦為地下斜井開采,到2005年底,從化井山?縈┦?礦開采地已按廣州市政府要求停采,其餘2處儲量規模小,不具有開采價值。
(7)大理岩:全區已發現大理岩礦產地5處,主要分布在從化北部,礦床類型為熱液蝕變岩型。大理岩礦石資源儲量813萬立方米。到2005年底,全區關閉所有地下開采大理岩礦,目前僅有1處露天開采。
(8)陶瓷土、長石礦:全區已發現陶瓷土和長石礦產地47處,主要分布在從化市鰲頭鎮洲洞―山心,呂田鎮東明雞公山及花都區梯面鎮一帶,目前資源儲量52000萬噸,礦床類型主要為鈉長石化花崗岩風化殘積型瓷土礦及蝕變花崗偉晶岩脈鈉長石礦。到2005年底,全市已停止開采所有瓷土和瓷石礦。
(9)建築用花崗岩:全區目前已作簡測的資源儲量62613萬立方米(166391.4萬噸),原有開采點超過1200個,經關閉整治大部分小型採石場,現保留建築用花崗岩礦山14處,開發利用年產量42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從化市、增城市。建築用花崗岩為本市優勢礦種,其分布面積約佔全市國土面積的40%,主要為燕山期二長花崗岩,礦石質量好,強度大,放射性強度符合一般建築材料要求,是優質建築石料。
4.水氣礦產
廣州市水氣礦產主要有地下水(含礦泉水)。
礦泉水:全區目前已開采礦泉水22處,探明允許開采量4365.7 立方米/日,產礦泉水量183.37萬立方米/年,主要分布在白雲區、天河區、蘿崗區、番禺區及從化市,屬偏硅酸礦泉水,水質優良,其中蘿崗區八斗村和白雲區太和鎮頭陂村礦泉水儲量較大。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源廳《關於開展全省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粵國土資礦管發[2007]23號)的要求,正對《廣州市礦產資源規劃》進行修編,通過修編將對資料和數據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自廣州市國土房產局
『拾』 北京和廣東在氣候條件,地質,地形上的特點及區別
北京事溫帶季風氣候,廣州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兩地都是夏季高溫多雨,由於廣州回緯度底兩地得氣溫年較差廣州答大大小於北京。地質上,北京大多是黃壤,而廣州大多是磚紅壤。地形上,都是城市地形都比較平坦。但周邊地區廣東處於南嶺,地形起伏較大,而北京處於華北平原得北部,較平坦,但也有處在西邊得太行山得山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