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釘子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怎麼樣
Ⅰ 地質遺跡保護的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
我國目前對地質遺跡保護區實施嚴格的管理制度:
(1)國務院國土資源征政主管部門擬訂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簽署意見,由國務院計劃部分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擬訂本轄區內地質遺跡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同級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簽署意見,由同級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2)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及當地經濟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
(3)地質遺跡保護區的范圍和界限由批准建立該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埋設固定標志並發布公告。未經原審批機關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變更碑石、界標。
(4)地質遺跡保護區的管理可採取以下形式:
對於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保護區,保護區所在地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應對其進行管理;對於分布在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地質遺跡保護區,保護區所在地的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地質遺跡保護區審批機關報提出的保護要求,在原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協助下,對地質遺跡保護區實施管理。
(5)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
①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地質遺跡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
②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在保護區內從事的各項活動,包括開展有關科研、教學、旅遊等活動;
③對保護的內容進行監測、維護,防止遺跡被破壞;
④開展地質遺跡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
(6)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保護區內及可能對地質遺跡造成影響的一定范圍內進行採石、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未經管理機構批准,不得在保護區范圍內採集標本和化石。
(7)不得在保護區內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廠房或其他建築設施;對已建成並可能對地質遺跡造成污染或破壞的設施,應限期治理或停業外遷。
(8)管理機構可根據地質遺跡的保護程度,批准單位或個人在保護區范圍內從事科研、教學及旅遊活動。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應向地質遺跡保護管理機構提交副本存檔。
Ⅱ 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及地質公園建設 (年)
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12
Ⅲ 自然保護區怎樣分類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版特權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根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將自然保護區分為三個類別:
(1)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是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一類自然保護區。
(2)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是指以野生生物物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及其自然生境為主要保持對象的一類自然保護區。
(3)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是指以特殊意義的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等作為主要保持對象的一類自然保護區。
Ⅳ 地質遺跡的分布狀況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內
據22個省(容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Ⅳ 一般將自然保護區劃分為哪6類
自然保護區的類型可按照自然保護區的性質、特點進行類別劃分。自然保護區因專保護的對象和目的不同屬,其經營管理的方式也隨之而異,它不僅涉及各個自然學科,而且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類活動有著密切關系。由於保護區的含義和性質理解不一,世界各國有許多稱呼。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同盟於1978年和1979年有關著作中,把表示保護區名稱的術語加以統一並分為10個類型:嚴格的自然保護區(科學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紀念物(自然景物)保護區、管理的自然保護區(野生生物保護區)、景觀保護區、資源保護區、人類學保護區(自然生物區)、多種經營管理區(資源經營管理區)、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遺產保護地。
Ⅵ 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分為幾種類型
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指以特殊意義的地質地貌、地質剖面、化石產地等作為回主要保護對象的答一類自然保護區,它可以分為兩個類型:
(1)地質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特殊地質構造、地質剖面、奇特地質景觀、珍稀礦物、地質災害遺跡等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2)古生物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古人類、古生物化石產地和活動遺跡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Ⅶ 國家級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區
以西峽盆地為代表的豫西南恐龍蛋化石密集區(圖5.1),恐龍蛋化石分布之廣、數量之多、類型之多樣、保存之完美,堪稱世界之最,是世界罕見的古生物奇觀和自然歷史寶庫中的珍品。自1993年在豫西南大規模發現該古生物地質遺跡後,保護工作逐步得到了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1998年西峽縣人民政府以西政文 [1998] 84號文、內鄉縣人民政府以內政 [1998] 92號分別設立了縣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2000年南陽市人民政府以宛政辦文 [2000] 88號將豫西南恐龍蛋化石分布區設立了市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政文 [2000] 364號設立了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國務院批准建立「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設定的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行政區劃上為南陽市所管轄的西峽縣、內鄉縣、淅川縣及鎮平縣,在地質上包括西峽盆地、淅川盆地、夏館-高丘盆地及五里川盆地,具體范圍為:東經111°59′22″~ 112°22′51″,北緯32°53′30″~33°42′28″,總面積92667hm2 。。其中,核心區面積14589hm2,緩沖區面積55411hm2,實驗區面積22667hm2。產恐龍蛋化石最多、影響力最大的西峽盆地(西峽、內鄉)劃為重點保護區域,保護區分級如下:
河南省古生物地質遺跡資源
Ⅷ 浮來山是山東省第幾個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據〈山東省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名錄》山東省省級自然保護區共有內38個,分列於所屬之市容,排名不分先後。如果需要此名錄,我可以幫助下載。
網上另有一個《山東省自然保護區名錄(截止2012年底)》列有山東省8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自然保護區。雖有編號,但仍然是濟南市各自然保護區列於前,其次是青島市,幾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因不位於濟南、青島,並不排在前面。關於浮來山的信息是:
(編號)魯57 (保護區名稱)浮來山 (行政區域 ) 莒縣 (面積)490 (主要保護對象)震旦紀浮來山層型剖面、三葉蟲化石帶 (類型)地質遺跡 (級別)省級 ( 始建時間)20011101 (主管)國土
其他資料涉及: 浮來山因其獨特的地質構造,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成為山東省的四大地質公園之一。
Ⅸ 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其核心距秦皇島市區15km。
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屬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帶中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山海關隆起的南緣,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為主,組成向斜構造。其中元古界及古生界環繞盆地邊緣分布,構成向斜的兩翼,中生界侏羅系分布於盆地中部,構成向斜的核部。
盆地基底為新太古界晚期混合花崗岩,其上為新元古界濱淺海相砂岩、泥灰岩,二者之間以呂梁運動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新元古界以薊縣運動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與下古生界接觸。
柳江盆地呈南北向簸箕狀,東、北、西高,南低,區內海拔高度為60—400m,最高點為盆地北端的老君頂,海拔493.7m。東部為石湖山、後石湖山,北部為梯子嶺,西部為響山,盆地中部為低山丘陵。 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水系較為發育,大石河流域和湯河流域,由北向南流經本區,並各自注入渤海。兩河分水嶺位於秋子峪一帶,地表與地下分水嶺一致。大石河是流經保護區最大的河流,有許多支流匯合而成,構成樹枝狀水系,展布於柳江盆地地區;湯河流域位於盆地西部,區內河長10km,於南部雞冠山口流出保護區。
Ⅹ 地質遺跡的國內外現狀
我國對於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始於七十版年代末期,多是做為其他類權型自然保護區中的一項保護內容。
1987年,由原地質礦產部頒布了《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的規定》,我國開始建立一批地質自然保護區。1992年以前,共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31處,縣級17級。1995年,地質礦產部頒發了《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使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