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層序律是地質時代什麼的岩層
㈠ 相對地質年代的確定
1.地層層序律
地層是在一定地質時期內所形成的層狀岩石(含沉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由沉積岩及火山岩變質而成的變質岩,是具有一定時代含義的岩層或岩層的組合。
沉積岩地層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逐漸形成的,其形成時是水平的或近於水平的,如果沉積過程中沒有干擾因素,原始的沉積地層一定是連續的,自下而上逐層疊置起來的(圖17-1、圖17-A)。在正常層序情況下,先形成的岩層在下,後形成的岩層在上,上覆岩層比下伏岩層為新,即下老上新,這就是地層層序律(N.Steno,1669)。它是確定地層相對地質年代的基本方法之一,由此可以確定沉積事件的先後順序(圖17-2)。
如果地層受到後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原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層就會發生傾斜甚至變為直立或倒轉,這時傾斜面以上的岩層新,傾斜面以下的岩層老(圖17-2B)。如果岩層發生褶皺倒轉,則老岩層就掩覆在新岩層之上。如圖17-3所示,剖面右側為正常層序,剖面左側為倒轉層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利用地層層序律確定地層形成的先後順序時,首先要鑒別地層層序是否正常。一般是利用沉積岩的沉積構造(泥裂、波痕、雨痕、交錯層等),來判斷岩層的頂面和底面,恢復其原始層序,以確定其相對的新老關系。
圖17-1 原始水平沉積地層
圖17-2 地層相對年代的確定
(據夏邦棟,1995)
A—水平岩層;B—傾斜岩層;1~4代表由老到新的岩層
圖17-3 四川江油黃連橋地區中上三疊統地層剖面圖
(轉引自傅英棋、楊季楷,1987)
T2t—中三疊統天井山組;T3h—上三疊統漢旺組;T3s—上三疊統石元組
2.化石層序律(生物層序律)
由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地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稱為化石。化石的形成一般是由具備硬體的生物遺體被地下水中的礦物質逐步而緩慢地交代或充填作用的結果,有的是生物遺體中所含不穩定成分揮發逸去,留下其中炭質薄膜的結果。所以生物遺體的成分通常已變成礦物質,但化石的形態和內部構造仍保持著原來生物骨骼或介殼等硬體部分的特徵。
生物的演變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因此,一般說來,年代越老的地層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簡單、越低級;年代越新的地層中所含生物越進步、越復雜、越高級,並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不同時期的地層中含有不同類型的化石及其組合,而在相同時期且在相同地理環境下所形成的地層,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陸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組合,這就是化石層序律。
早在達爾文之前,英國的工程師威廉·史密斯(W.Smith,1769~1839年)就發現,可以根據化石是否相同來對比不同地區的岩層是否屬於同一時代。這一方法至今仍然是確定沉積岩年代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圖17-4表示根據地層層序和岩性特徵、化石特徵來劃分對比甲、乙、丙三地區的地層,從而恢復該三地區完整的地層形成順序,並以綜合地層柱狀圖表示。
圖17-4 地層劃分與對比及綜合地層柱狀圖
(據夏邦棟,1995)
並不是所有的化石都能用來劃分對比地層。因為有的生物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很強,在很長的時間中,它們的特徵沒有顯著改變,這類生物的化石對劃分和對比岩層的意義不大。只有那些時代分布短、特徵顯著、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化石才用於確定地層地質年代。這種化石稱為標准化石。
3.切割律或穿插關系
確定相對地質年代的方法除了利用沉積地層學和生物地層學方法外,還可以用地質體在空間上的接觸關系、捕虜體的存在等來確定地質時間發生的先後順序。不同時代的岩層、岩體由於各種地質作用,常相互切割或呈穿插關系。在此情況下,被切割或被穿插的岩層比切割或穿插的岩層老,這就是切割律(圖17-5)。
圖17-5 岩石形成順序示意圖
(據夏邦棟,1995)
由早到晚:1—石灰岩;2—花崗岩;3—矽卡岩;4—閃長岩;5—輝綠岩;6—礫岩
㈡ 什麼是相對地質年代,請簡述其確定方法
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地層的生成順序和相對的新老關系。它只表示地質歷史的相對順序和發展階段,不表示各個地質時代單位的長短。
對地質年代的確定
(一)、相對年代(relative age)
即把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組合,按先後順序確定下來,展示出岩石的新老關系.因此,相對年代只能說明各地質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沒有絕對的數量關系.
確定相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疊復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規律和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等)之間的切割關系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的.
(二)、疊復原理(law of superposition)
沉積岩的原始沉積總是一層一層的疊置起來,表現了下老上新的關系.遺憾的是,各地區的地層並非都是完整無缺,有的地區因地殼下降而接受沉積,另一些地區又因地殼上升而遭受剝蝕.在這種各地不統一的情況下,要建立大區域的或全球性的統一地層系統,就必須把各地零星的地層加以綜合研究對比,最後綜合出一個標準的地層順序(或地層剖面),這種方法叫地層學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質.
(三)、生物群的演化規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
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層之間的疊復關系來解決岩層的相對新老外,人們發現保存在岩層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種明確的可以確定的順序.而且處在下部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層中也存在,有的則絕滅了但又出現一些新的種屬.這充分說明,生物在演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階段性.而且在某一階段中絕滅了的生物種屬,不會在新的階段中重新出現,這就是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層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級;愈新的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進,愈高級.這就是劃分地層相對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規律.這種方法叫古生物學法.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要適應隨時間而變化的環境,所以在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有不同種屬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布很狹小(生存時間短),但水平分布卻很廣(分布面積大,數量多),這種生物化石對劃分、對比地層的相對年代最有意義,稱為標准化石(index fossil).所以不論岩石的性質是否相同,相差地區何等遙遠,只要所含的標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們的地質年代就是相同或大體相同的.
(四)、地質體之間的切割關系(law of dissection)
由於地殼運動、岩漿作用、沉積作用、剝蝕作用的發生,常常會出現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之間的彼此穿切現象.顯然,被切割的岩層比切割的岩層老;被侵入的岩體比侵入的岩層或岩脈老.利用這種關系來確定岩層的相對地質年代,就叫構造地質學法。
㈢ 地層層序律的說明
地層層序律是確定同一地區地層相對地質年代的基本方法。當地層因為構造運回動發生傾斜但未倒轉答時,地層層序律仍然適用,這時傾斜面以上的地層新,傾斜面以下的地層老。當地層經劇烈的構造運動,層序發生倒轉時,上下關系正好顛倒。
地層層序律是對沉積物單純縱向堆積作用而言。但實際上還存在側向堆積作用,而絕大部分沉積岩層是側向進積和縱向加積兩種作用的結果。因此,地層層序律對局部或單個地層剖面是適宜的,而對較大范圍的區域就不一定適宜了。
㈣ 地質年代的年代劃分
地質學表示時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相對地質年代,即利用地層層序律、生物層序律以及切割律等來確定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另一種為同位素地質年齡,即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齡,也稱絕對地質年代。 (relativeage)
相對年代即把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組合,按先後順序確定下來,展示出岩石的新老關系。因此,相對年代只能說明各地質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沒有絕對的數量關系。
確定相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疊復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規律和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等)之間的切割關系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的。 (lawofsuperposition)
沉積岩的原始沉積總是一層一層的疊置起來,表現了下老上新的關系。遺憾的是,各地區的地層並非都是完整無缺,有的地區因地殼下降而接受沉積,另一些地區又因地殼上升而遭受剝蝕。在這種各地不統一的情況下,要建立大區域的或全球性的統一地層系統,就必須把各地零星的地層加以綜合研究對比,最後綜合出一個標準的地層順序(或地層剖面),這種方法叫地層學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質。 (lawoffaunalsuccession)
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層之間的疊復關系來解決岩層的相對新老外,人們發現保存在岩層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種明確的可以確定的順序。而且處在下部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層中也存在,有的則絕滅了但又出現一些新的種屬。這充分說明,生物在演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階段性。而且在某一階段中絕滅了的生物種屬,不會在新的階段中重新出現,這就是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層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級;愈新的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進,愈高級。這就是劃分地層相對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規律。這種方法叫古生物學法。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要適應隨時間而變化的環境,所以在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有不同種屬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布很狹小(生存時間短),但水平分布卻很廣(分布面積大,數量多),這種生物化石對劃分、對比地層的相對年代最有意義,稱為標准化石(indexfossil)。所以不論岩石的性質是否相同,相差地區何等遙遠,只要所含的標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們的地質年代就是相同或大體相同的。 (lawofdissection)
由於地殼運動、岩漿作用、沉積作用、剝蝕作用的發生,常常會出現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之間的彼此穿切現象。顯然,被切割的岩層比切割的岩層老;被侵入的岩體比侵入的岩層或岩脈老。利用這種關系來確定岩層的相對地質年代,就叫構造地質學法。 絕對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絕對地質年代是以絕對的天文單位「年」來表達地質時間的方法,絕對地質年代學可以用來確定地質事件發生、延續和結束的時間。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較常見也較准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齡為45億年,月岩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
㈤ 什麼是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劃分和對比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原理是什麼
這是個「說來話長」的問題
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實際上是兩個工作版,包括地層劃分與權地層對比兩個過程
地層劃分: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中的岩層進行劃分,建立地層層序的工作。
在地層劃分的工作當中,傳統的最重要的原理是Steno三定律(疊覆律、原始水平律、原始側向連續律)、Walther相律和生物層序律,首先依據需要對比的不同剖面的岩性來進行岩石地層對比,建立地層格架,然後根據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建立生物帶和年代地層格架,地球化學的方法可以測定地層岩石的年齡,給出比較准確的地層新老關系和年齡值。當然現代地層學當中還有事件地層學、磁性地層學、層序地層學等不同的方法,它們也有各自的原理可用來進行地層劃分。
地層對比:將不同地區的地層單位按照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徵作地層層位上的比較研究。
地層劃分與對比的主要方法有地層層序律法、岩石地層學方法、化石層序律法、構造學方法、同位素地質年齡法等。 生物層序律是地層對比最初利用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層其時代也大致相同。現代地層學當中根據地層岩性、磁性、全球性事件等也可以進行地層對比,石油勘探當中,根據測井曲線也可以進行地層對比。
㈥ 地質年代的詳細內容
年齡的先後順序。
(1)地層層序律
尼古拉斯·斯坦諾(Nicolaus Steno,1638年1月11日-1686年11月25日)發現:
① 疊置原理:下老上新。② 原始水平原理:原始的沉積均為水平或近於水平。
③ 原始側向連續原理,沿水平方向逐漸消失或過度到其他成分。
說明 :① 據公理性質,不證自明;② 只能用於同一地方;③ 對沉積岩而言。
( 2 )切割律
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侵入岩。
( 3 )生物層序律
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1769年3月23日-1839年8月28日)( 被稱為英國地質學之父,機械師之子,但 8 歲喪父,由其叔叔( farmer-geometry )撫養長大 ), 建立了英國 C-K 的地層層序,編制了《英國和威爾士新地質圖冊》(1819~1824)【 Geological map of England and Wales, with part of Scotland ( Scale: 5 英里 / 英寸)】。
① 地層越老,所含生物越簡單,反之亦然。
② 不同時代的地層有不同的化石組合。
化石 - 埋藏在沉積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和遺跡,例如動、植物的骨、牙、根、莖、葉等,動物的足跡、糞便、蛋等等。 (1)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
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自動地放射出 α (粒子)、 β (電子)或 γ (電磁輻射量子)射線,而蛻變成另一種新元素,並且各種放射性元素都有自己恆定的蛻變速度。同位素的衰變速度通常是用半衰期( T 1/2 )表示的。所謂半衰期,是指母體元素的原子數蛻變一半所需要的時間。例如,鐳的半衰期為 1622 年,如果開始有 10g 鐳,經過 1622 年後就只剩下 5g ;再經過 1622 年僅只有 2.5g …… 依此類推。因此,自然界的礦物和岩石一經形成,其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就開始以恆定的速度蛻變,這就像天然的時鍾一樣,記錄著它們自身形成的年齡。當知道了某一放射元素的蛻變速度( T 1/2 )後,那麼含有這一元素的礦物晶體自形成以來所經歷的時間( t ),就可根據這種礦物晶體中所剩下的放射性元素(母體同位素)的總量( N )和蛻變產物(子體同位素)的總量( D )的比例計算出來。
自然界放射性同位素種類很多,能夠用來測定地質年代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 具有較長的半衰期,那些在幾年或幾十年內就蛻變殆盡的同位素是不能使用的;
② 該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夠的含量,可以分離出來並加以測定:
③ 其子體同位素易於富集並保存下來。
通常用來測定地質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見圖所示。從圖中可看出,銣 — 鍶法、鈾(釷) — 鉛法(包括3 種同位素)主要用以測定較古老岩石的地質年齡;鉀 — 氬法的有效范圍大,幾乎可以適用於絕大部分地質時間,而且由於鉀是常見元素,許多常見礦物中都富含鉀,因而使鉀 — 氬法的測定難度降低、精確度提高,所以鉀 - 氬法應用最為廣泛; 14 C 法由於其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它一般只適用於 5 萬 a 以來的年齡測定。另外,開發的釤 - 釹法和 40 Ar- 39 Ar 法以其准確度提高、解析度增強,顯示了其優越性,可以用來補充上述方法的一些不足。
同位素測年技術為解決地球和地殼的形成年齡帶來了希望。首先,人們著手於對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進行了年齡測定,獲得了地球形成年齡的下限值為 40 億 a 左右,如南美洲蓋亞那的古老角閃岩的年齡為( 41.30±1.7 )億 a 、格陵蘭的古老片麻岩的年齡為 36 億~ 40 億 a 、非洲阿扎尼亞的片麻岩的年齡為( 38.7±1.1 )億 a 等等,這些都說明地球的真正年齡應在 40 億 a 以上。其次,人們通過對地球上所發現的各種隕石的年齡測定,驚奇地發現各種隕石(無論是石隕石還是鐵隕石,無論它們是何時落到地球上的)都具有相同的年齡,大致在 46 億 a 左右,從太陽系內天體形成的統一性考慮,可以認為地球的年齡應與隕石相同。最後,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的年齡測定,又進一步為地球的年齡提供了佐證,月球上岩石的年齡值一般為 31 億~ 46 億 a 。綜上所述,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年齡約為 46 億 a 。
(2)其他方法
例如:古地磁法、釋光、裂變徑跡、紋泥等等。 地質年代單位 年代地層單位
宙 (eon) 宇 (eonothem)
代 (era) 界 (erathem)
紀 (period) 系 (system)
世 (epoch) 統 (series)
㈦ 分析地層層序律在確定地層相對年代和認識地殼發育歷史方面的意義
這個很重要啊抄,沒有年代怎麼襲研究形成時代?沒有相對年代,怎麼判斷構造演化的相對關系?怎麼進行大區域上的地質對比?確定地層相對年代的方法以前多採用古生物確定的相對年代,與標准化石進行對比。現在呢,多採用鋯石測年,U-Pb等方法,能夠獲得較准確的絕對年齡。
㈧ 地質全球地質年代的詳細劃分,分哪幾個時段請教地理高手
網路資料,供參考。
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是指通過綜合岩性特徵、地層關系、相對年齡和絕對年齡等,對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建立起來的一個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層層序系統,每個地層代表著它形成時相應的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分類:
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
相對年代: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
絕對年齡:根據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
相對年代的分類:
1、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
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
2、4宙、5代、12紀:
4宙:最初是3宙(冥古宙、隱生宙、顯生宙),後將隱生宙重新劃為太古宙、元古宙,成為4宙;
5代:太古代、元古代(震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2紀: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代(第三紀、第四紀)
3、特殊的一紀——寒武紀
寒武紀是顯生宙的第一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海洋無脊椎動物大發展的階段,也叫「三葉蟲的時代」。
年代劃分
地質學表示時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相對地質年代,即利用地層層序律、生物層序律以及切割律等來確定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另一種為同位素地質年齡,即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齡,也稱絕對地質年代。
相對年代(relativeage)
相對年代即把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組合,按先後順序確定下來,展示出岩石的新老關系。因此,相對年代只能說明各地質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沒有絕對的數量關系。
確定相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疊復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規律和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等)之間的切割關系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的。
疊復原理(lawofsuperposition)
沉積岩的原始沉積總是一層一層的疊置起來,表現了下老上新的關系。遺憾的是,各地區的地層並非都是完整無缺,有的地區因地殼下降而接受沉積,另一些地區又因地殼上升而遭受剝蝕。在這種各地不統一的情況下,要建立大區域的或全球性的統一地層系統,就必須把各地零星的地層加以綜合研究對比,最後綜合出一個標準的地層順序(或地層剖面),這種方法叫地層學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質。
生物群的演化規律(lawoffaunalsuccession)
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層之間的疊復關系來解決岩層的相對新老外,人們發現保存在岩層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種明確的可以確定的順序。而且處在下部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層中也存在,有的則絕滅了但又出現一些新的種屬。這充分說明,生物在演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階段性。而且在某一階段中絕滅了的生物種屬,不會在新的階段中重新出現,這就是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層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級;愈新的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進,愈高級。這就是劃分地層相對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規律。這種方法叫古生物學法。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要適應隨時間而變化的環境,所以在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有不同種屬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布很狹小(生存時間短),但水平分布卻很廣(分布面積大,數量多),這種生物化石對劃分、對比地層的相對年代最有意義,稱為標准化石(indexfossil)。所以不論岩石的性質是否相同,相差地區何等遙遠,只要所含的標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們的地質年代就是相同或大體相同的。
地質體之間的切割關系(lawofdissection)
由於地殼運動、岩漿作用、沉積作用、剝蝕作用的發生,常常會出現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之間的彼此穿切現象。顯然,被切割的岩層比切割的岩層老;被侵入的岩體比侵入的岩層或岩脈老。利用這種關系來確定岩層的相對地質年代,就叫構造地質學法。
絕對年代
絕對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絕對地質年代是以絕對的天文單位「年」來表達地質時間的方法,絕對地質年代學可以用來確定地質事件發生、延續和結束的時間。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目前較常見也較准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齡為45億年,月岩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
㈨ 地層層序律及其在確定地層相對年代和認識地殼發育歷史方面的意義
1、在地殼發展史中,伴隨著各種岩層的產生,在不同地震年代,各種岩版層形成具有一定時代特權征的新老地層。一般情況下,老地層在下、新地層在上,稱正常層位。這種上新下老的關系叫地層層序律。
2、地層層序律可以推斷兩新老地層之間所夾地層的年代,或根據不整合關系,結合地層層序律推斷地層年代。總之,對地層相對年代的確定是通過與地層層序律所確定的標准剖面進行對比實現的,如果出現地層間斷,則可推斷其地殼的升降活動。
㈩ 層序地層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有哪些創新
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實際上是兩個工作,包括地層劃分與地層對比兩個過程
地層劃回分: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中的答岩層進行劃分,建立地層層序的工作。
在地層劃分的工作當中,傳統的最重要的原理是Steno三定律(疊覆律、原始水平律、原始側向連續律)、Walther相律和生物層序律,首先依據需要對比的不同剖面的岩性來進行岩石地層對比,建立地層格架,然後根據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建立生物帶和年代地層格架,地球化學的方法可以測定地層岩石的年齡,給出比較准確的地層新老關系和年齡值。當然現代地層學當中還有事件地層學、磁性地層學、層序地層學等不同的方法,它們也有各自的原理可用來進行地層劃分。
地層對比:將不同地區的地層單位按照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徵作地層層位上的比較研究。
地層劃分與對比的主要方法有地層層序律法、岩石地層學方法、化石層序律法、構造學方法、同位素地質年齡法等。 生物層序律是地層對比最初利用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層其時代也大致相同。現代地層學當中根據地層岩性、磁性、全球性事件等也可以進行地層對比,石油勘探當中,根據測井曲線也可以進行地層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