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區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A. 天水地區地質發展史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關中平原,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 天水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下轄2區5縣,總面積1.432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382.9萬,其中常住人口332.30萬(2016年)。
天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 天水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擁有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 擁有天水師范學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2017年天水實現生產總值614.96億元,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48.44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3.11億元。
天水歷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境內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麥積山、伏羲廟、南郭寺、水簾洞、大地灣遺址等著名景點和秦安蘋果、花牛蘋果、甘谷辣椒、天水呱呱、天水撈撈、天水麵皮等特產和美食。
B. 天水麥積區位於哪個地形區,簡述地形特點
麥積區地處東經105°25′~106°43′,北緯34°06′~34°48′之間,東西長123公里,南北最寬處50公里,最窄處不足公里,全區總面積3452平方公里。
市麥積區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麥積屬大陸半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從南向北依次減少。年均日照2090小時,每天平均5.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日照地域間差別大,北部山區較多,東南部林區較少。太陽輻射總量在2395~2703MJ/㎡,全年無霜期170多天。
麥積地跨長江、黃河流域,以秦嶺為分水嶺,嶺北為黃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積2180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62.6%。渭河在境內長181公里,較大支流有藉河、葫蘆河、牛頭河、東柯河、東岔河等。嶺南為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37.4%。嘉陵江水系在境內主要支流有紅崖河、花廟河和白家河。
C. 甘肅的的地質地貌是啥樣子的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大部分位於我國地勢二級階梯上。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隴南山地: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盪,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這里有蒼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里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著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餘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D. 甘肅天水那裡的概況怎麼樣
呵呵,一看見有關於老家的話題,都願意湊上去看看,怎麼說呢,天水算得上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了,氣候來說的話比北京好多了,沒有大風大沙,並且不像北京這么乾燥,當然你是南方的,天水肯定是沒有南方那麼濕潤了,所以你應該會感覺到乾燥,天水的冬天不是太冷的,如果你要是去鄉下呢,你能睡到炕,很暖和,睡炕的人一般都不容易得風濕,但是炕肯定要比床硬的多,所以你也有可能會不適應,去了天水,你可以去麥積山,石門,仙人崖,曲溪當然還有天水市的一些地方看看,南方人應該見山水比較多的,你要是見山水比較多那就去麥積山看看石窟什麼的,說起吃的,你一定要吃吃天水的麵皮、涼粉、呱呱、冉冉,呵呵,告訴你幾家很有名的,要是去北道,那就去原來渭濱市場的31號(也有可能是30號,你問問她家是團庄的,相當好吃),要是去馬跑泉就去馬跑泉的市場,菜市場南邊出口有家回民賣擀麵皮也很好吃,不過比麵皮稍稍難消化一點點,還要馬跑泉街上的小吃隨便吃了,什麼羊雜碎、羊肉泡、還有就是麻辣粉,都是手擀的,我在北京這么幾年都沒吃過,味道特別地道,還有馬跑泉新市場門口有家賣包子的,做的也不錯,去了可以去北道金都商城二樓超市門口吃燒烤,烤的很地道,並且也是和各地不一樣的做法,哦對了,還有一個地方做的米線很好吃,一馬路一直往西那好象是鍛壓廠那邊,具體哪家忘了,但是牌子很破,店面很小,但是做的東西相當好吃,總之啊,天水的好東西數不勝數啊,再吃吃麵皮夾餅,這肯定也是你沒吃過的,你去了慢慢吃慢慢轉,多玩幾天,沒准過年我也回去了,有機會還能見見,還有個不以為然的故事,很多地方的人都說天水出美女,呵呵,你可以站在天水的馬路上四處看看,反正我是沒覺得,天水人總體還是憨厚朴實,比較可靠的,總體消費比較低,你應該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轉遍吃遍了,祝你玩的開心玩的愉快,呵呵,有什麼需要了解的可以繼續問我,就在Hi裡面就行
E. 我想了解天水的地質情況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天水市 面積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萬人(2004年)。天水市地圖秦州區面積244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741000。(2005年以前叫秦城區)麥積區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0。(2005年以前叫北道區)秦安縣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8萬。郵政編碼7416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清水縣面積20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741400。縣人民政府駐永清鎮。甘谷縣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200。縣人民政府駐大像山鎮武山縣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4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面積1311平方千米 人口32萬。郵政編碼741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沖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梁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有 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其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大地灣出土的炭化稷標本,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 其二是中國最早的彩陶。大地灣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 其三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時間早了1000多年。 其四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發掘出一座編號為「F901」的建築,是目前所見我國最高的房屋建築。 其五是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國最早的繪畫。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復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現有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南部的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桿、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台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 野生葯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葯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 http://ke..com/view/14548.htm
F. 天水地質發展歷史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沖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梁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G. 甘肅至天水是什麼山脈
天水是甘肅省的一個地級市,甘肅臨潭至天水的山脈屬於秦嶺。
秦嶺:狹義上的秦嶺,僅專限於陝西屬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
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
長約1600多公里,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由於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7)天水地區屬於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H. 求甘肅天水自然地理概況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
西通青專海、西藏、新屬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交通及區位優勢天水地處陝、甘、川交界地帶和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的中點,隴海鐵路穿越全境,天水南站(徐蘭高鐵)正在規劃。G30連霍高速在2011年在天水地區全線通車,G7011十天高速列入規劃,G310國道、G316國道橫貫東西,五條省道輻射南北,是西隴海線經濟帶甘肅段的東部起點、隴東南經濟文化物流中心,素有「隴上小江南」的美稱。2003年,全市貨運量佔全省總量的25%,客運量佔全省總量的30%;199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省各市地州始終列第二位,年均增長8.9%,對周邊地區有一定的輻射力、帶動力,區位優勢明顯。
I. 天水市秦州區的地質、地貌、植被概況
秦州區處於兩山之間,呈帶狀走向。主要以黃土為主,植被屬於耐旱型
J. 天水市的南面和北面各是什麼山脈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回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答,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沖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梁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