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白令海地形地質是什麼

白令海地形地質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4 06:33:58

⑴ 海南的地形是以什麼為主

海南的地形與地貌

海南省所屬的島嶼,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海南島原來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相連,後因地殼運動下陷,海水上淹,形成瓊州海峽,使其與大陸分離,成為大陸島。南海諸島則是由於海底火山噴發堆積、珊瑚繁殖和海底泥沙堆積綜合作用布成的,屬於海洋島。

海南島為一穹形山體,中間高四周低,由山地(佔25.4%)、丘陵(佔13.3%)、台地(佔32.6%)、平原(包括階地佔28.7% )等組成。整個地勢從中部山體向外,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順序逐級遞降,構成層狀垂直分布和環狀水平分布帶。由於深受地質構造和熱帶氣候的影響,地貌發育具有多級層狀地貌顯著,火山地貌發育,沿海堆積平原廣布,珊瑚礁和紅樹林海岸在我國最為典型等特徵。在生產上形成了以山地丘陵為中心的熱帶林業帶,以低丘台地為中心的橡膠熱作帶,以階地平原為中心的熱帶糧油作物帶的布局態勢,反映出農業生產的空間組合,深受地貌特徵的影響。

山地以五指山為代表,它是海南島的象徵。因長期受侵蝕切割,五座山峰起伏成鋸齒狀,東西排列。從西面數起第二峰海拔1867.1米,為海南島的最高峰。第一峰次之,然後是三、四、五峰,遠望巍峨壯觀形似五指,「五指山」由此得名。鸚哥嶺海拔1811.6米,是海南島的第二高峰,也是本島三大水系的分水嶺,還有著名的壩王嶺、尖峰嶺、吊羅山等。這些山地是我省熱帶原始森林的天然寶庫,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在山地中,還散布著丘陵性的盆地。著名的盆地有通什盆地、營根盆地、東方盆地、樂東盆地,它們都是山區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周圍的內陸和西北、西南等地區,相對高度50-400米不等,丘陵下部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排水良好、濕潤靜風,適宜發展熱帶作物。

台地與階地分布在山區丘陵周圍,一般海拔低於100米,相對高度在80米以下,包括熔岩台地、花崗岩台地、紅岩台地、山麓洪積台地、變質岩台地和河流階地、海成階地等。熔岩台地常見的地貌是火山錐,多布在海南島北部,海府地區的馬鞍嶺、雷虎嶺、舊州嶺;臨高縣的高山嶺、多文嶺;文昌市的青山嶺;儋州市的那白嶺、筆架嶺;定安縣的龍門嶺等都是火山錐.它們的噴發歷史最早者距今100萬年左右,最晚一次距今亦3—5萬年。海南島的火山地貌發育,其中以馬鞍嶺火山口為最典型,火山溶洞極為壯觀,今已開發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平原多分布在環島的濱海地區。除南部個別地方山脈直逼海岸外,包括沖積平原、海積平原、沖積—海積平原、瀉湖、沙地等,為本島的主要農耕地區。環島平原在地區分布上,瓊北有文昌海積平原,瓊西北有王五—加來海積階地平原,瓊南有瓊海—萬寧沿海平原和陵水—輸林沿海平原,瓊西南有南羅—九所濱海平原。

南海諸島地形具有面積小、地勢低的特點。其中以西沙群島的永興島面積較大,計1.8平方公里,其餘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島石島,海拔也不過12-15米,其餘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此外,還有一群暗沙——水表島嶼。

⑵ 地形與地質有什麼區別

地形:指的是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具體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內呈現出的高容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如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

⑶ 馬爾馬拉海的地質地形有什麼特點

馬爾馬拉海,東北溝通黑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相連。面積1.1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約494米,平均含鹽度22。馬爾馬拉海具有完整的海域。它形如海灣,實際卻是個真正的內海。海中有兩個群島,克孜勒群島在東北面,接近伊斯坦堡,為旅遊勝地;馬爾馬拉群島在西南面,面積約125平方公里,與卡珀達厄半島相望。自古就開采大理石、花崗岩和石板,圖案清秀,別具一格,是古代伊斯坦布爾宮殿建築的重要材料,在現代建築中也有許多用途,沿岸城鎮均為發達的工農業中心,有些是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馬爾馬拉海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的必經之地,是歐、亞兩洲的天然分界線,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屬黑海海峽。倘若沒有馬爾馬拉海,黑海就只是一個湖泊。

地質地形

在遠古的地質時代,還沒有出現馬爾馬拉海,由於約250萬年前上新世後期的地殼運動,地層下陷被海水淹沒而形成。它的平均深度為357米,最深處達1355米,深淺懸殊。有時一條航行著的船隻,船頭與船尾之間,水深相差竟有500米之多。常有地震發生。由於馬爾馬拉海是陸地陷落形成的緣故,因此,雖水域不大,但深度並不小。馬爾馬拉海海岸附近,山巒起伏,地勢陡峭。原來陸地上的山峰和高地,在海上露出水面變成小島和海岬,星星點點散落在海面上,構成一幅獨特的風景畫,吸引著無數人來到此地。

自然環境

馬爾馬拉海海底並不平坦,交錯分布著眾多海嶺和海盆,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到非洲突尼西亞一線為界,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由於馬爾馬拉海是一個較大的陸間海,冬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乾燥,海水溫度較高,蒸發作用非常旺盛,使海水含鹽度高達39‰左右,鹽業生產已成為沿岸各個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蒸發量遠遠超過了降水量和河水的補給量。經調查發現,一年之內蒸發可使海面下降約1.5米,假如封閉直布羅陀海峽,馬爾馬拉海就可能在未來3000年內乾涸。但是地中海依然存在,這是因為它有特殊的水體交換。由於海水溫差的作用和與大西洋海水所含的鹽度不同,會使得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發生規律性的交換。含鹽量較低的大西洋海水,從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流入地中海,增補被蒸發去的水源,含鹽量較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從直布羅陀海峽下層流入大西洋,形成海水的環流。但由於地中海周圍的地理環境幾乎都是陸地,從而嚴重影響了這種環流的運行,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氧氣和養料的混合被嚴重阻隔,這也是馬爾馬拉海生物比較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築風格

馬爾馬拉海岸邊有多個國家,它們有著不同的民族風情,但是獨特的氣候特徵還是讓各國的地中海風格呈現出較為一致的特點。一般情況下,「地中海風格」的家居,會採用這些固定的設計元素:白灰泥牆、連續的拱廊與拱門、陶磚、海藍色的屋瓦和門窗,裝修風格趨於統一。

當然,設計元素並不只是簡單的拼湊,一定要有貫穿其中的風格靈魂。地中海風格的靈魂是「蔚藍色的浪漫情懷,海天一色、艷陽高照的純美自然」,讓人心神嚮往。

⑷ 這是什麼地質岩層

頁岩(Shale),頁岩是一種沉積岩,成分復雜,但都具有薄頁狀或薄片層狀的版節理,主要是權由黏土沉積經壓力和溫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雜有石英、長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學物質。
頁岩(Shale)由黏土物質硬化形成的微小顆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為明顯的岩層。粘土岩的一種。成分復雜,除粘土礦物外,還含有許多碎屑礦物和自生礦物。具頁狀或薄片狀層理。用硬物擊打易裂成碎片。是由粘土物質經壓實作用、脫水作用、重結晶作用後形成。頁岩抵抗風化的能力弱,在地形上往往因侵蝕形成低山、谷地。頁岩不透水,在地下水分布中往往成為隔水層。

⑸ 各種地形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是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的共同結果
內力地質作內用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容內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⑹ 什麼叫地質,什麼叫地貌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吧,不是很恰當,但是有助於理解。
把一個地區比做一張內臉的話,「地質」即「大地的質地容」,相當於臉部皮膚的組織結構(如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和骨骼等等,「地貌」即「大地的容貌」就相當於這張臉的相貌、長相,是皮膚組織結構和骨骼(內因)與化妝、整形、受傷等等(外因)共同作用而呈現出的形態。
對於地球來說,形成各種「地貌」的內因是①地質構造運動(如地殼運動使岩層傾斜彎曲、斷裂錯開,形成山地、溝谷)②這一區域的岩石組成(如花崗岩、石灰岩等等)。外因是各種外力的侵蝕,如風力、流水等等。內外因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態的地貌。
地貌是肉眼能直接看見的地表形態,地質是需要設備勘探的地下組成情況。(這個不是定義,只是幫助理解)
地質無所謂什麼類型,地貌的分類比較復雜,在大學《地形與地貌》可是厚厚一本書呢
按地貌整體形態分: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按地貌所處位置分:河谷地貌、斷崖地貌、海岸地貌……
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桂林山水、蘑菇石……

⑺ 這類地質叫什麼 似平原 地勢卻高低不平!似丘陵 卻又能 一望無際! 怎麼形成的 必採納 謝謝

首先糾正一點,你想要問的應該是「地形」而不是「地質」,五大基本地形有平原、高內原、山地容、盆地、丘陵,你的這圖是高原地形。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是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
所以有的高原會像平原那樣一望無際,像丘陵又不如丘陵那麼突兀。如果你還不相信的話,上網找一下內蒙古高原的圖片就知道了。

⑻ 各種地形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是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的共同結果
內力地質作用既發生於專地表屬,也發生於地球內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⑼ 什麼叫地質狀況地質狀況分哪幾種

世界上有的中國基本上都有,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磚紅壤,東北的黑鈣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紅色,適合馬尾松的生長,北方的土壤(東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機質,土質呈黑色,而廣大的西北和黃土高原缺少植被保護,土質貧瘠,顯黃色或棕黃色)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⑽ 地質特點和地形特徵有什麼區別

地質特點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地質構造、礦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物理地質現象等等.

地形特徵,主要包括地形的起伏變化、切割情況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