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石柱縣屬於什麼地質

石柱縣屬於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4 06:21:23

⑴ 重慶是什麼地質結構與地貌

重慶市地處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中、西部屬丘陵地貌,北、東專、南為邊緣屬中、低山區。區內水系發育,氣候濕潤溫和,交通方便。
構造方面:根據構造形態及其在空間的分布特徵,劃分出了四個Ⅱ級構造單元,四個Ⅲ級構造單元,十個Ⅳ級構造單元。其總的構造面貌為:渝東北構造線多為北西向,渝東南為北北東向城垛狀褶皺,渝西小部為舒緩背斜、穹隆與向斜,其餘大部分地區則表現為北北東—北東向梳狀褶皺。

⑵ 石柱縣在那個省

重慶市石柱縣復
概況石制柱土家族自治縣簡稱石柱縣,位於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山峽庫區腹心,是集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於一體的特殊縣份。幅員面積3012平方公里,轄32個鄉鎮,總人口51萬人。
http://ke..com/view/1073461.htm#1

⑶ 石柱縣在重慶什麼區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屬於重慶市的自治縣。

石柱之地,古為《禹貢》梁州之域。西周、春秋時屬巴國「南極黔涪」領地。戰國時期先後分屬楚黔中地、秦黔中郡。

秦至東漢年間以七曜山為界分屬巴郡、黔中郡和臨江縣(今忠縣) 、涪陵縣(今彭水縣) 。三國至十六國成(漢) 時期屬涪陵郡之涪陵縣。南北朝至北周分屬巴郡(今重慶) 、臨江郡之臨江縣(今忠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柱縣隸四川省涪陵專區。 1983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改石柱縣為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後隸四川省、重慶市黔江地區(開發區) ,2000年7月直隸重慶市。

(3)石柱縣屬於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石柱縣位於重慶市東南部長江南岸,地跨北緯29º39′∽30º32′,東經107º59′∽108º34′之間。東鄰湖北省利川市,南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接萬州區。縣境南北長98.30千米,東西寬56.20千米,總面積3012.51平方千米。

長江由西向東流經縣境22千米。境內方斗山、七曜山兩大山脈近乎平行縱貫全境,形成「兩山夾一槽」 的地貌特徵;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狀下降;屬亞熱帶欠濕潤季風環流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宜種性強,海拔高程119米至1934.10米。

⑷ 石柱縣有一塊重約5噸的神奇巨石,只要用一根手指觸摸其「癢處」,它便不停晃動,為什麼呢

重慶石柱縣有塊5頓重的「怕癢」巨石,只要在它的「癢處」輕輕一觸,巨石就會左右搖晃起來,並發出咯咯的「笑」聲。當地傳說這塊石頭是魯班傑作,專家經反復查驗後,認為石頭「怕癢」是力學原因所致。石頭真的怕癢?可能是滑天下之大稽吧!去年12月30日,重慶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質專家羅來霖同記者一樣,帶著滿腹疑問趕到石柱新樂鄉九蟒村白岩壩組,被當地人稱為「怕癢石」的巨石就位於該組拗石塆(小地名)。

而它之所以只能在「怕癢點」推動,其他地方推不動,是因為該石頭重、摩擦力大,推動當然不易。而「怕癢石」與下面基石的接觸面是個長條形,它的力矩也就是重力和重力所產生的力臂都是固定的,要讓「怕癢石」動起來,所施力的力矩就要大於石頭重力所產生的力矩,其中力矩越長,越省力。而「怕癢石」上的「怕癢點」處於力臂最長的位置,自然用很小的力就能使石頭動起來。而其他角度的力臂相對較短,自然也就推不動。

⑸ 九江市來說,石柱縣到底屬於什麼方向

對於九江市來說,石柱縣就是屬於西邊方向。

⑹ 重慶的地質結構

中梁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二條(自東向西數)觀音峽背專斜屬。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北段為「一山二嶺一槽」,南段為「一山三嶺二槽」。

縉雲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三條(自東向西數)溫塘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中段及極南段靠近長江的末梢部分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真武山:銅鑼山背斜在長江以南的部分。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平頂山:典型的向斜成山構造,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周圍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平頂山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重慶市區: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的向斜區域,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主要的向斜山嶺有平頂山、鵝嶺、枇杷山等。重慶市區廣泛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⑺ 中國著名石柱是什麼

鍾乳石(stalactite),又稱石鍾乳,是指碳酸鹽岩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碳酸鈣沉澱物的總稱,它的形成往往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時間。由於形成時間漫長,鍾乳石對遠古地質考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廣西、雲南是我國鍾乳石資源最豐富的省區,所產的鍾乳石光澤剔透、形狀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碧野 《富春江畔·「冰壺」與「雙龍」》:「洞內到處都是鍾乳石,濕潤清新,有的像玉柱從頂垂直到地,有的像雨雲倒懸空中,有的像白浪滔滔,波涌連天,真是氣象萬千,蔚為奇觀。」
在石灰岩裡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岩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稱為「鍾乳石」。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裡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同時放出二氧化碳。洞頂的水在慢慢向下滲漏時,水中的碳酸氫鈣發生上述反應,有的沉積在洞頂,有的沉積在洞底,日久天長洞頂的形成鍾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筍,當鍾乳石與石筍相連時就形成了石柱。
在大自然里,許多石灰岩地帶(主要成份是石灰石),就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形成了奇峰異洞,生長了鍾乳石、石筍等。
鍾乳石和石筍大不相同,一個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從上面垂下來;一個象春天從地面下「冒」出來的竹筍。
洞頂上有很多裂隙,每一處裂隙里都有水滴不斷滲出來,每當水分蒸發掉了,那裡就留下一些石灰質沉澱。一滴、兩滴、三滴……水不斷出現,又不斷地揮發,洞頂上的石灰質愈積越多,終於生成一個乳頭——這就是鍾乳石的「童年」時代。以後,乳頭外面又包上一層層石灰質,以至越垂越長。有的鍾乳石的長度能達到好幾米。
石筍是鍾乳石的親密夥伴。當洞頂上的水滴落下來時,石灰質也在地面上沉積起來。就這樣,石筍對著鍾乳石向上長。可以說鍾乳石是「先生」,石筍是「後生」。但石筍底盤大,本身比較穩定,不容易折斷,所以它的「生長」速度常比鍾乳石還快。石筍的最大高度能達30米,像是一座平地里長出來的「石塔」。
往下長的鍾乳石,有時候也會和往上長的石筍接在一起,連接成一個石柱,兩頭粗,中間細,不明底細的人還認為是誰鑿出來的呢。在許多石灰岩洞里,鍾乳石和石筍多數不是連在一起的;那是因為不是鍾乳石折斷了,就是過多的石灰質堵塞了水滴的通路,水滴被迫改變路徑轉移到另一處,又長出一根新的鍾乳石。這樣,鍾乳石和石筍就不會「碰頭」了。
地下水在鍾乳石和石筍的形成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凡是它流過的地方就會留下痕跡,或是一道溝或是一個洞,或是一根鍾乳石,或是一根石筍,或是一根石柱;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樹林」、「珠簾」等奇麗景象。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碰到:例如用來燒水的壺底常結一層垢。取出一些加些醋,會看到有大量氣泡產生。這是因為自來水裡含有碳酸氫鈣、碳酸氫鎂等,水垢的某些成分就是它們在加熱時的分解產物,如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等。
因為大自然中溫度沒有煮開水那麼高,所以鍾乳石和石筍等的形成也就沒有那麼快,是經過幾萬年的長期沉積,不斷變遷才形成的。
石筍 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錐體。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或從鍾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面由於水分蒸發,另一方面由於在洞穴里有時溫度較高,水溶解CO2的量減小,所以,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就會自下向上生長的是石筍,從上往下生長的是石鍾乳。 石筍和石鍾乳是怎樣形成的?是碳酸鈣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裡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同時放出二氧化碳。洞頂的水在慢慢向下滲漏時,水中的碳酸氫鈣發生上述反應,有的沉積在洞頂,有的沉積在洞底,日久天長洞頂的形成鍾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筍。 還有是因為由於地殼不斷運動,海水退去,出現了綿延不斷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山峰。這些露出來的石山,長期受雨水風霜沖刷,頂部變成刀山劍石狀了。石峰底座,由於地史時期地下水的長期溶蝕,河水的長期沖擊,漸漸地形成了溶洞。溶洞繼續被溶蝕擴大,而溶於水中的石灰岩溶液,從洞頂往下滴,甚至往下流,促進二氧化碳進一步擴散,同時溶液受蒸發作用,形成飽和,剩餘的碳酸氫鈣沉澱,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生長的石筍。 石鍾乳的形成,同石筍形成的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石鍾乳從上往下長就是了。那些頂天立地的「靈芝柱」,就是石筍和石鍾乳對接起來之後形成的。據說,石筍和石鍾乳,每百年才長高一厘米,長一米,就是一萬年了。在地上長成一個尖錐體,很象竹筍,故名石筍。

⑻ 石柱縣屬於重慶江北還是南岸區

石柱縣地處長江上游南岸、重慶東部,就是隸屬於重慶市管轄,不是屬於重慶市江北區或南岸區的。

⑼ 重慶是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⑽ 重慶石柱屬於重慶的哪個區

屬於重慶黔江區。詳情如下:

1、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部,長江南岸回、三峽庫區腹心,答是集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於一體的特殊縣份。

2、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獲得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農業標准化辣椒生產示範區」等榮譽稱號。2016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