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
⑴ 什麼是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
地質大循環是指結晶岩石礦物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風化變成細碎而版可溶的物質,被流水搬運遷權移到海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成沉積岩,當地殼上升,沉積岩又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再次經受風化淋溶。
生物小循環是由於風化作用產生母質,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植物在母質上生長的可能性,植物從中吸取礦質養分、水分和其他生活物質和條件,來建造自身的有機體,使得部分可溶性養分得到保存,當植物死亡之後,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機殘體中的營養元素又變成無機物質,一部分又重新利用。通過植物的反復吸收利用和積累營養物質的過程稱為生物小循環。
⑵ 地質循環是什麼
從地球系統物質循環的觀點來看,土壤肥力的發生與發展是自然界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回與生物小循環相互作用的結答果。地質大循環是指礦物質養分在陸地和海洋之間循環變化的過程。陸地上的岩石經風化作用產生的風化產物,通過各種外力作用的淋溶、剝蝕、搬運,最終沉積在低窪的湖泊和海洋中,並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形成各種沉積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湖泊、海洋底層的沉積岩隨著地殼運動重新隆起成為陸地岩石,再次經受風化作用。這種物質循環的周期大約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的風化過程和風化產物的淋溶過程與土壤形成的關系最為密切。風化過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原生礦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礦物的合成。前者使礦物分解為較簡單的組分,並產生可溶性物質,釋放出養分元素,為綠色植物的出現准備了條件;後者使風化殼中增加了活躍的新組分,從而具有一定的養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無機物質的基礎。可見,風化過程對土壤來說,是一種物質輸入過程。淋溶過程使有效養分向土壤下層和土體以外移動,而不是集中在表層,具有促進土壤物質更新和土壤剖面發育的作用。對於土壤來說,它是一種物質轉移和輸出過程。
⑶ 為什麼說土壤形成過程的實質是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矛盾斗爭的統一
地球褶皺成山,山成石,風化和生物蝕化,成土。
⑷ 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與土壤形成有何關系
根據物質不滅定律,自然界的物質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只是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變換著不同約形態。從宏觀的角度上看,這種變換可以稱之為循環,例如組成人體的元素在某一宇宙時期也許是某一星雲的一部分,而星雲又可能是恆星的痕跡,同時它又可以組成新的恆星,形成新星系,演化出新的「人體」。
土壤形成過程的實質是植物營養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又稱植物營養物質地質淋溶過程)與植物營養物質的生物小循環(又稱生物積累過程)之間的矛盾統一過程。
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風化作用而釋出的各種植物營養物質隨水流進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積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為陸地時,又經受風化,重新釋放所含營養物質的過程。
(4)什麼是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擴展閱讀:
海陸間物質循環變化過程:
陸地表面的岩石,經過風化變成碎細物質,並釋放出可溶性物質.這些碎細物質和可溶性物質經雨水沖刷和淋溶,隨水流經江河注入海洋,形成各種沉積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
有的海底沉積岩由於地殼運動隆起抬升形成新的陸地,經過風化、淋溶、搬運、沉積形成新的海底岩石,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大洋底部物質與地幔物質間的循環變化過程
兩個板塊相碰撞時,俯沖下的板塊熔入地幔中,通過地幔對流,在大洋中脊又重新湧出,形成新的洋底,這樣周而復始形成的循環。
⑸ 為什麼說土壤形成過程的實質是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
土壤形成過程的實質抄是植物營養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又稱植物營養物質地質淋溶過程)與植物營養物質的生物小循環(又稱生物積累過程)之間的矛盾統一過程.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風化作用而釋出的各種植物營養物質隨水流進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積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為陸地時,又經受風化,重新釋放所含營養物質的過程.後者是岩石風化中釋放出的植物營養物質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後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釋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過程.地質大循環為土壤的形成准備了條件,而生物小循環則使土壤的形成成為現實.沒有地質大循環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環;沒有生物小循環則成土母質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徵而形成土壤.
⑹ 地質大循環與生物小循環之間的關系
土壤形成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它是地質大循環與生物小循環矛盾統一的結回果。地質大循環答促進養分的釋放,生物小循環可以促進植物養分元素的積累和循環使用,是土壤中有限的養分發揮無限的作用。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的共同作用是土壤發生的基礎,無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就不能進行;無生物小循環土壤就難以形成。在土壤形成過程中,兩種循環過程相互滲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時同地進行著,它們之間通過土壤相互連接在一起。
⑺ 水文地質中:大循環與小循環的區別
地球上的各種水體,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不斷地因為增發而變成水汽進入大內氣,再由氣流的輸送容和上升凝結形成降水,落回地面或者海洋。落到地面的雨水,一部分蒸發返回大氣,另一部分以地面徑流和地下徑流的形式注入海洋。自然界中水分不斷蒸發、輸送和凝結,形成降水、徑流的循環往復過程,稱為水文循環。由海洋蒸發的水汽降到大陸後又流回海洋的循環,稱為大循環;海洋蒸發的水汽凝結後形成降水又直接降落在海洋上或者陸地上的降水在沒有流歸海洋之前,又蒸發到空中去的這些局部循環,稱為小循環。打了這么多,累死了。
⑻ 物質循環的概念是怎麼樣的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就其本質而言又稱地球生物化學循環。所謂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即是指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和營養物質在自然動力和生命動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內,乃至整個生物圈裡,沿特定的途徑從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到環境,周而復始地不斷進行流動的過程。由於循環物質涉及的范圍不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既包括地質大循環又包括生物小循環兩個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過程。
地質大循環是指物質或元素經生物體的吸收作用,從環境進入生物有機體內,然後生物有機體以死體、殘體或排泄物形式將物質或元素返回環境,進而加入五大自然圈的循環。五大自然圈是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地質大循環的特點是物質循環歷時長、范圍廣,而且呈閉合式循環。例如,整個大氣圈中的CO2通過地質大循環,約需300年循環一次;O2約需2000年循環一次;水圈中的水(包括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通過生物圈生物的吸收、排泄、蒸發、蒸騰,約需200萬年循環一次;至於由岩石土壤風化出來的礦物元素,通過地質大循環循環一次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有的長達幾億年。
生物小循環是指環境中元素和物質經初級生產者吸收作用,繼而被各級消費者轉化和分解者還原,並返回到環境中。其中部分很快又被初級生產者再次吸收利用,如此不斷地循環。生物小循環的特點是歷時短、范圍小,而且呈開放式循環,即在循環過程中,有一些物質和元素沿循環路線而進入地質大循環;同時部分來自地質大循環的物質和元素又進入生物小循環。
⑼ 什麼是大循環小循環
1、大循環,一般指體循環。當心室收縮時,含有較多的氧及營養物質的鮮紅色的血液(動脈血)自左心室輸出,經主動脈及其各級分支,到達全身各部的毛細血管,進行組織內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血液變成了含有組織代謝產物及較多二氧化碳的略紫色的血液(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匯入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如上路徑的血液循環稱為體循環,又稱大循環。體循環的主要特點是路程長,流經范圍廣,以動脈血滋養全身各部,而將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運回心臟。
2、肺循環又稱小循環。體循環返回心臟的血液從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心室收縮時,血液從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經其分支達肺毛細血管,在此進行氣體交換,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經肺靜脈迴流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肺動脈短粗,約平第4胸椎處,分為左右肺動脈。
左肺動脈較短,達左肺門分為上下兩支入左肺上下葉;右肺動脈較長,達右肺門分3支進入右肺上、中、下葉。肺靜脈無瓣,左右各二,分別稱為左、右肺上靜脈和肺下靜脈。注入左心房上後部。
(9)什麼是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擴展閱讀:
血液循環的主要意義,在於保證機體新陳代謝的進行。動物機體的各個組織從血液獲得各種營養物質、水分及氧等,並利用這些物質進行氧化,產生熱能,保證正常機能。
同時把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廢物排至血液,分別輸送到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排出體外,以保持組織內部理化性質的相對恆定。另外,通過循環將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輸送到全身各部分,以調節機體的生理機能。
⑽ 何為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大循環,兩者關系如何
依附關系 地質為主 生物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