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地質資源量指的什麼
A. 什麼叫煤炭資源量煤炭儲量又是什麼
埋藏在地下具有開發利用或潛在利用價值的煤炭數量,稱作煤炭資源量。內
經過一定的容地質勘探工作,確定符合國家規定的儲量計算標准,並具有一定工業開發利用價值的煤炭資源量稱作煤炭儲量。
因此,也可以認為,煤炭儲量是已發現的煤炭資源量,而未發現的煤炭資源量,一般稱作預測煤炭資源量,二者之和,稱作煤炭資源總量。
B. 請問煤礦的「保有資源儲量」和「消耗資源儲量」分別是什麼他們和總體資源儲量有什麼關系
保有儲量是指煤礦經過開采後剩餘的地質儲量,而消耗資源儲量是指因開采采出的再加上因開采影響以後也不能采出的地質儲量。兩者相加就是總體資源儲量。
C. 煤礦地質測量方面應該知道什麼
進了煤礦地測部門工作你自然知道你需要知道什麼。
但是大部分的煤礦地版質和測量雖然在權一個科室(地測科),但是還是分開的,地質組和測量組,而且相互不牽扯。地質的需要一些數據(一般都是要高程和平距)的時候才找測量的要,測量幾乎就沒什麼是需要從地質那裡獲得的。
所以看你到底是搞測量還是地質。建議搞地質,前途好點。
D. 礦井地質儲量怎麼計算
相關行業規范有計算說明的嘛
E. 煤礦資源儲量與地質儲量有區別嗎
煤炭資源儲量是指地下埋藏的煤炭資源數量,即地質報告提出後,經審批機關批準的煤炭資源儲藏量,主要包括煤炭儲量的變動、儲量的損失等指標。
(1)煤炭資源是國家重要能源,加強煤炭資源儲量管理+促進煤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既是貫徹落實中央在「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議上關於礦產開發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的方針政策,也是貫徹國家礦產資源法和煤炭工業技術政策的要求。[1]
(2)煤炭資源儲量是煤礦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潛力保證,發展離不開資源,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作基礎,加快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儲量管理是煤炭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只有搞好儲量管理,摸清家底,認清形勢,才能合理有救的管理好煤炭資源。但現在煤礦企業普遍缺乏地質工作技術人員,而礦山企業的儲量管理工作叉主要由地質人員來完成,因此儲量管理人員更加貧乏,除少數大型國有礦山企業有專職儲量管理人員外,大部分礦山企業沒有專職人員,甚至沒有兼職人員,因此導致礦井儲量圖紙、台帳等基礎資料缺乏、混亂,儲量管理的基礎相當薄弱。而且,除國有煤礦外,幾乎所有鄉鎮集體煤礦和個體煤礦均沒有對資源進行儲量管理,甚至沒有對儲量動用情況進行統計管理,儲量數字是一筆糊塗帳,家底不清。
(3)儲量數字是礦井設計、改擴建、開拓延深和安排生產接續的主要依據。由於儲量管理水乎差,導致礦產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失去基礎和依據,再加利益驅使和資源意識差,使煤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處於無序狀態,破壞和浪費驚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公布的一份資源綜合利用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約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而煤炭比國外先進水平低近30個百分點。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煤炭企業資源回收率偏低,部分礦山企業在開采過程中由於設計不舍理、開采工藝落後,出現了采富棄貧,呆易棄難.采厚棄薄、厚煤層可采厚度損失、大塊面積損失以及其他煤炭儲量不合理損失的情況。目前,我國有各類煤礦2 8萬個,其中國有煤礦2000多個,產量約佔全國煤攪產量的65%,礦井回採率平均只有45%左右;鄉鎮和個體煤礦2.6萬個,煤炭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35%,礦井回採率平均約15%~20%。煤炭資源的嚴重地破壞和浪費,大大的縮短了礦井設計服務年限。因此,加強儲量管理刻不容緩。
F. 什麼叫煤炭地質儲量
對煤礦床進抄行一定的地質勘查後,查明煤炭礦床地質特徵及地質構造等,然後按照國家當時的煤工業指標規定,用工業品位圈定符合工業指標的地質體,再通過相應的計算所求得的煤炭埋藏量。煤的儲量以重量(噸)計算,它是煤田地質工作的主要成果。
G. 煤礦可采儲量和可采出量有什麼區別
保有儲量
保有儲量是地質采礦學名詞,指探明儲量減去動用儲量所剩餘的儲量,即探明的礦產儲量,到統計上報之日為止,扣除出礦量和損失礦量,礦床還擁有的實際儲量。它是礦產儲量平衡表中重要的一項儲量,可作為礦山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編制採掘設計的依據,亦可作為上級機關編制建設規劃、總體設計的依據。 保有儲量指一定時間內(截止報告日期)礦山所擁有的資源實際儲量。是評價礦產資源經濟價值的重要指標。 計算時要考慮經地質勘探和其他調查後,礦山(礦床、礦區)的累計探明儲量因受新探明儲量和已采量等影響而出現的增減等因素。其計算公式為:報告期保有儲量=期初累計保有儲量±本期因地質勘探、重新計算所造成的儲量增減數-已采量-地下損失量-其他損耗量。式中地下損失量系指采礦時無法采出或雖可采出但很不安全、不經濟,只能遺棄的儲量。如礦柱損失、頂底板損失,以及經批准因構造斷裂、地下水淹沒或現有采礦技術所限無法開采所佔有的儲量。 保有儲量的計算、確定,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礦山)資源現狀的科學評價具有重要意義。最新的保有儲量數據,常作為制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開發與整治規劃、區域規劃、廠(礦)址選擇、工廠(礦山〕的新建與擴建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依據。
可采儲量
可從礦藏(或油氣藏)中能采出的那一部分礦石量(或油氣量)。
可采經濟儲量
經濟可采儲量(economically recoverable reserves),是在當前和可預知的經濟條件下,一個權益區域中能夠預期的具有商業價值的開采、加工和出售的估計產量。
H. 煤炭資源/儲量分類及類型條件
7.2.1 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的地質可靠程度
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在地質可靠程度方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a)煤層的厚度、結構已經查明,煤層對比可靠,可採煤層的連續性已經確定,煤類、煤質特徵及煤的工藝性能已經查明,岩漿岩對煤層、煤質的影響已經查明;
b)煤層底板等高線已嚴密控制,落差等於和大於30 m的斷層已經詳細查明(在地震地質條件好的地區,落差等於和大於20 m的斷層已經詳細查明);
c)各項勘查工程(物探、鑽探、采樣及其他等)已達到勘探階段的控制要求。
7.2.2 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分類
7.2.2.1 可采儲量(111):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並進行了可行性研究,證實其在計算當時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及可行性評價結果可信度高。
7.2.2.2 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同(1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7.2.2.3 預可采儲量(121):同(1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4 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同(12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7.2.2.5 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當技術、經濟等條件改善後才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7.2.2.6 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同(2M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基礎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7 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必須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7.2.2.8 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同(2S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資源量估算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9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作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7.2.3 控制的煤炭資源/儲量的地質可靠程度
控制的煤炭資源/儲量在地質可靠程度方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a)煤層的厚度、結構已基本查明,煤層對比可靠,可採煤層的連續性已基本確定,煤類、煤質特徵及煤的工藝性能已基本查明,岩漿岩對煤層、煤質的影響已基本查明;
b)煤層底板等高線已基本控制,落差等於和大於50m的斷層已經基本查明;
c)各項勘查工程(物探、鑽探、采樣及其他等)已達到詳查階段的控制要求。
7.2.4 控制的煤炭資源/儲量分類
7.2.4.1 預可采儲量(122):勘查工作程度已達詳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4.2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 b):同(122)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的。
7.2.4.3 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詳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4.4 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詳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預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4.5 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詳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7.2.5 推斷的煤炭資源/儲量的地質可靠程度
推斷的煤炭資源量在地質可靠程度方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a)煤層的厚度、結構已初步查明,煤層對比基本可靠,煤類和煤質特徵已大致確定;
b)煤層產狀已初步查明,煤層底板等高線已大致控制;
c)各項勘查工程(物探、鑽探、采樣及其他等)已達到普查階段的控制要求。
7.2.6 推斷的煤炭資源/儲量分類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普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低,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7.2.7 預測的資源量(334)?
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預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在相應的勘查工程式控制制范圍內,對煤層層位、煤層厚度、煤類、煤質、煤層產狀、構造等均有所了解後,所估算的資源量。
預測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煤炭資源,有無經濟意義尚不確定。
I. 我國現在煤礦資源是什麼個情況
一、煤 (一)煤的概念 煤是一種固態的可燃有機岩,是由植物殘骸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物理化學以及地球化學變化而形成的。煤不是一種礦物,而是主要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有機成分和少量礦物雜質一起構成的復雜混合物。 煤由有機質和無機質兩部分構成。有機質主要是C、H、O、N、S、P等元素,其中C和H構成可燃的有機質的主要成分,而S和P在工業利用上屬於有害元素。無機質包括水分和礦物雜質,它們構成煤的不可燃部分,其中礦物雜質經燃燒殘留下來,稱為灰分。灰分超過45%時就不再稱為煤,而稱炭質頁岩或油頁岩。 (二)煤的形成 煤是在各種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情況下形成的。要形成具有工業價值的煤層,須具備聚煤條件和成煤作用兩個基本條件。 1.聚煤條件 植物遺體堆積成煤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有茂盛的植物,保證成煤物質的充分供給;另一個條件是已死亡的植物應與空氣隔絕,以免遭受完全氧化、分解和強烈的微生物作用而被徹底破壞。顯然,不是任何地方都具備這樣的條件,一般認為沼澤地區是最適宜的環境。因為沼澤地有充足的水分,不僅有利於植物生長,而且為植物遺體的保存創造了條件。水體使植物遺體與空氣隔絕,這樣就妨礙了喜氧細菌的生存,從而使植物遺體免遭分解破壞,得以不斷堆積。 2.成煤作用 從植物遺體的堆積到形成煤層的轉化過程稱為成煤作用。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變化過程,通常分為兩個階段。 (1)泥炭化和腐泥化作用階段 高等植物的遺體暴露在空氣中,或堆積在沼澤淺部的多氧條件下,由於大氣、氧和喜氧細菌的作用,會遭受一定的氧化和分解。但隨著植物遺體的不斷堆積和埋藏深度的增加,則逐漸與空氣隔絕,氧化環境轉變為還原環境。在厭氧細菌的作用下,使氧化分解產物之間及分解產物與植物殘體之間發生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形成多水和富含腐植酸的腐植質,這就是泥炭。從植物堆積到形成泥炭的作用,叫泥炭化作用。低等植物藻類和浮游生物死亡後沉到水底,在與空氣隔絕的還原環境中,在厭氧細菌的作用下,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生物遺體分解,最後轉變為含水很多的絮狀膠體物質——腐植膠。腐植膠再經脫水、壓實即形成富含瀝青質的腐泥。從低等植物及其他生物遺體沉積到形成腐泥的作用,稱為腐泥化作用。 (2)煤化作用階段 在泥炭和腐泥形成後,隨著地殼不斷下降,在溫度升高、壓力增大的影響下,逐漸轉入成煤的第二個階段,它包括成岩作用和變質作用兩個亞階段。 成岩作用階段 當泥炭或腐泥被泥砂等沉積物覆蓋後,在上覆沉積物的靜壓力作用下,泥炭、腐泥逐漸失水、壓實、固結,揮發分相對減少,含炭量相對增高,泥炭和腐泥分別逐漸轉變成褐煤和腐泥褐煤。這一作用過程,稱為煤的成岩階段。 變質作用階段 當褐煤層沉降到更深處時,受到繼續升高的溫度和不斷增大的壓力的作用,褐煤的內部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發生變化,如顏色加深、光澤增強、揮發分減少、含炭量增高等,結果褐煤就逐漸轉變為煙煤、無煙煤。這一變化過程就是煤的變質作用階段。 (三)煤炭資源的分布、開發與利用 地球上的煤炭資源非常豐富,是能源寶庫中十分可貴的物質財富。在80年代初期,據估計全世界煤炭資源量為136093億t,其中已探明的可采儲量超過8000億t。在80年代初以前的200年間,全世界累計採煤約1500多億t,這和龐大的可采儲量相比,不過是只開采了極小的一部分。按照近十幾年來世界煤炭的年產量估算,再考慮到今後陸續探明的新儲量,估計全世界煤炭至少還可以開采二三百年。 世界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是很廣泛的,遍及各大洲的許多地區,但又是不均衡的。總的來說,北半球多於南半球,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溫帶和亞寒帶地區。 北半球北緯30°~70°之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帶,佔有世界煤炭資源量的70%以上。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較豐富,其中亞洲煤炭資源量高達86500多億t,約佔世界的56%以上;北美洲有40600多億t,約佔世界的26%以上;歐洲有15600多億t,約佔世界的10%以上。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資源都比較少,其中大洋洲資源量有7800多億t,約佔世界的5.1%;非洲有2100多億t,約佔世界的1.4%;南美洲最少,還占不到世界的0.4%。另外,南極洲的維多利亞地區及其他地區也發現有煤炭資源,但是人們還難以估算出比較確切的資源量。各個國家相比,全世界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煤炭資源。原蘇聯、美國和中國的煤炭資源最豐富,合計約佔世界資源量的83%以上。 世界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以兩條巨大的聚煤帶最為突出,一條橫亘歐亞大陸,西起英國,向東經德國、波蘭、原蘇聯,直到我國的華北地區;另一條呈東西向綿延於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比較豐富的有澳大利亞、南非和波札那。 世界煤炭資源地理分布的特點,直接影響世界煤炭生產的地理分布。一般,煤炭資源比較豐富而經濟又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煤炭產量較高的地區。從各大洲來看,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三洲的煤炭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90%以上,其中僅歐洲就幾乎佔了一半。 煤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時限性,並不是地質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有煤炭形成。地球上的煤田雖然分布普遍、儲量豐富,但絕大部分只形成於幾個地質年代中,其中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侏羅紀,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紀,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 我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產、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國主要成煤期也是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和第三紀。截至1983年底,我國已探明的儲量為7400多億t,其中可采儲量達1600多億t。我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古、貴州、寧夏、安徽等省區,其中以山西和內蒙古最多,兩者約佔全國探明儲量的60%。我國最著名的煤炭產地有開灤、大同、本溪、淮南、淮北、撫順等地。 煤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能源之一。人類知道使用煤炭,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如今,煤作為工業動力燃料,廣泛用於火力發電、交通運輸和冶金等方面;在許多地區,煤是最重要的民用生活燃料;煤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過焦化、加工等過程,可以得到許多重要的化工原料及化工產品,如煤氣、煤焦油、氮肥、農葯、塑料、合成纖維等上百種產品;氧化煤、褐煤和泥炭可以製造腐植酸類肥料;煤燃燒後的煤渣可制耐火磚或煤渣磚,還可作水泥的配料;有些煤層含有鎵、鍺、鈾等稀有或放射性元素,可供綜合利用。可見合理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是十分重要的。 煤炭作為能源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①煤炭發熱量較石油低,運輸不便,對其他工業滲透作用不如石油強;②煤的轉化技術雖已取得很大進展,但是大規模利用在經濟上不合算;③在煤炭的開采、利用和燃燒過程中,容易造成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由此可見,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然而,煤也存在使用的局限性等不利因素。因此,人類正在不斷地研究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煤炭資源的方法。其中,解決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等有關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J. 煤炭資源量與儲量概念是什麼
一般而言,如果我們認為那片地質區域是適合產出某種礦產的(地質普查的結果),也有了一些外圍的支持證據(礦體基礎地質結構、具體礦石種類和形成機制,有沒有經濟價值),我們可以通過與已知的礦體比較,大體匡算出一個礦產數值,這就是「資源量」,也叫遠景儲量。我國的煤炭遠景儲量在2萬億噸朝上,俄羅斯最高估算略遜於我國,美國的最高估算2.2萬億。資源量是地質詳查的產物,其作用主要用於指明哪兒有礦,哪兒有大礦,以及「放衛星」。
既然知道哪兒有礦,哪兒有大礦,就有了重點照顧對象,可以開展初步的地質勘探了。其實從方法上,它與詳查差別不大,最大差異在於在區域內實施這些調查方式的密度變得大很多,如果說普查時做X光透視,詳查是拍X光片,那麼初步勘探就是做CT。地質勘探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實施具體開采服務,所以它會按照按照礦石品位下限(或雜岩含量上限)或其它一些特定的指標,匡算出可用於開採的礦體規模,這個數值叫做「基礎儲量」。基礎儲量所涉及的礦體已經被完整探明及控制,在我國,它被視作礦產開發的基礎條件,我國的煤炭基礎儲量十年前大約在3300多億噸,目前估計還要大於這個數字。
地質勘探和開采作業在時間上並不是完全分割的前後關系,而是互相嵌套的前後關系,初步勘探只是對其中最經驗上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礦體進行勘探和詳細匡算,特別對於巨型礦藏它不會一下子就涉及整體而是在局部完成後就會進行下一步的試開采、開采,這就是為什麼基礎儲量哪怕在資源點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依然會隨著開采反而逐步提高的原因。
一旦進入試開采,人們通過符合經濟要求的方式得到礦石產品並獲得了開采工作面,我們就能進一步修正開採的技術和管理進入正式開采(另一邊的勘探工作並不一定最終停止),這是我們才能獲得礦石的採收數據,基於開采面的控制范圍(開采面往往位於開發最經濟的區域),扣除在開采和選礦過程中的礦石損失、以及開采時的自用量,獲得「(經濟)可采儲量」。如果再扣除掉歷史已采出,就是「剩餘(經濟)可采儲量」。通過提升開采水平,降低損失量,採用更先進的開采技術,甚至由於礦石價格的上升(從而降低開采邊際品味),開采儲量在基礎儲量的框架內也會有所抬升(當然這是基於剩餘量的),甚至可能導致基礎資源的擴增。我國的現有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確實在1500億噸樣子。
在不同礦產資源分級制度下,最高一個等級的意義都是相同的,我國的可采儲量可以等同於西方定義下的A級儲量,或簡稱「儲量」,產生歧義是因為中英文詞語沒有完全對等存在的原因,這里的「儲量」對應的是英語reserve。但我國的基礎儲量相當於reserve+controled即A+B,B級儲量在西方具體稱作「(邊際)控制儲量」;而C級儲量叫resource即西方尺度下的「資源量」,我國的資源量即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