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怎麼樣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23 21:40:39

❶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的介紹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位於十堰市和鄖縣縣城之間的柳陂鎮青龍山,面積約4平方公里,距今六千萬年--八千萬年左右。

❷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恐龍蛋化石群

位於復湖北省十堰市和鄖縣縣城制之間的柳陂鎮青龍山,面積約4平方公里,距今六千萬年——八千萬年左右。該化石群東距縣城約12公里,南距十堰市區18公里。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關課題組96年2月提交的《湖北省鄖縣青龍山一帶白堊紀地層、恐龍蛋化石及其地質遺跡保護初步研究報告》和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李風麟教授等專家考察研究,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數量大。地表可見的恐龍蛋化石或蛋坑有2000個。在分布最集中的腹地青龍山一帶約6萬平方米范圍內,地下貯存的恐龍蛋化石更多。 埋藏淺。產蛋地層大多已露出接近地表,稍加揭露即可見到在窩成片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對研究、開發均有利。 種類多。目前國際報導發現的8個恐龍蛋科,國內報導發現的7個恐龍蛋科中,在該區發現有5個科,且本區恐龍蛋化石和科中多數的屬種為首次所見。 分布集中。蛋化石密集程度高,在地層剖面上產蛋層位一般為2-6層,且層位比較穩定,僅土廟嶺分布有5層,同一層位蛋窩間距一般為3-5米,最密處不足3米,每窩蛋的數量一般為10個左右,最多可見25個。 保存完好。化石及區內地貌保存較完整,基本保存了原始成窩狀態,地質信息相當豐富。

❸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事年表

一九九抄五年三月,湖北省襲鄖縣柳陂鎮青龍山發現恐龍蛋化石,在青龍山周圍不足4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恐龍蛋分布集中的有8處,其中以紅寨子和土廟嶺兩地恐龍蛋分布最為集中,在這里,恐龍蛋化石成片出露,數量之多,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完好,實屬世界罕見。這一重要發現,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一九九七年,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遺跡保護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地質遺跡保護區。 一九九八年,鄖縣人民政府斥資100多萬元人民幣,在恐龍蛋化石最為集中的土廟嶺修建了500多米長的集科普、旅遊和保護為一體的圍牆,保護區總面積為0.6平方公里,有效地保護了這一珍貴的地質遺跡。

❹ 青龍山的化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關課題組96年2月提交的《湖北省鄖縣青龍山一帶白堊紀地層、恐龍回蛋化石答及其地質遺跡保護初步研究報告》和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李風麟教授等專家考察研究,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❺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簡介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鄖縣境內,地處漢江中上游秦巴山區,史有「鄂之屏障,陝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稱,其東枕道教聖地武當山,西傍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地理坐標東經110°42′50″-110°48′42″,北緯32°47′30″-32°49′40″,總面積約45平方千米。209國道、襄渝鐵路及在建的銀(銀川)武(武漢)高速公路穿梭其間,交通便利,區位優越。氣候屬北亞熱帶溫濕氣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300-915毫米,其中7、8、9三個月雨量最多;年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10℃,年平均氣溫15℃-16℃,年無霜期240天。
青龍山保護區位於秦嶺褶皺帶東端,從晉寧運動開始,境內地層受到多次構造作用和熱變質作用影響,形成了一些復雜的構造變形變質作用產物,留下了許多險崖陡壁,峽谷峭峰,境內溪流、瀑布、奇花異草、自然洞天眾多。由於長期風化剝蝕,區內為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220m左右,相對高差50m左右。這里保留有18億多年滄海桑田變遷的紀錄,留下了許多內涵豐富、罕見奇特、典型多樣的地質遺跡。這里群峰競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譽為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漢文化的搖籃,是久負盛名的「恐龍之鄉」。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由卧龍山、紅寨子、青龍山、土廟嶺、磨石溝、庄溝等化石群組成,賦存在晚白堊紀地層的粉紅色砂礫岩中,距今約6500—13500萬年。在保護區紅寨子北坡、土廟嶺區可見到6個產蛋層,除在個別層位只見到恐龍蛋殼化石碎片外,絕大部分層位的恐龍蛋化石均保持較原始的成窩狀態。化石的主要形態有卵球形、球形、扁球形等,蛋殼顏色有褐、暗褐、灰白色三種,分別屬於五個恐龍蛋科:樹枝蛋科、網狀蛋科、蜂窩蛋科、棱齒龍蛋科、圓形蛋科,其中樹枝蛋科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約佔70%。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具有數量和種類多,分布集中、埋藏淺、原始狀態保存較好的特點,發現最多的一窩恐龍蛋化石多達61枚,舉世罕見。

❻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質地貌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自然保護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自然保護區位於鄖縣盆地西緣,海拔版約權220米,相對高差50米。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武當群、白堊繫上統、第四系。其中白堊繫上統角砂岩、含角礫的粉砂岩和細砂岩為恐龍蛋化石產蛋地層,其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
1.下部岩性,自下而上主要為角礫岩、含角礫粉砂岩,該層厚度為2-15米。在含角礫的粉砂岩和細砂岩中,產豐富的恐龍化石和蛋殼化石碎片;
2.中部岩性,主要為礫岩、砂質礫岩、泥質礫岩、含礫砂岩、含礫粉砂岩及含礫泥岩,且在垂向上呈頻繁交互出現,該層厚度可達74米;
3.上部岩性,底部為一巨厚層灰質礫岩,其上為中細粒石英砂岩、粉砂岩。三部分岩性組合的變化反映了白堊繫上統自下而上粒度總體由粗變細的規律。

❼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價值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來化石群是繼河南自西峽恐龍蛋化石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海外報刊驚嘆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全球最完整、規模超西峽」。地質專家聲稱:「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跡是地球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以其獨特之處為國內外研究恐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對探討恐龍蛋化石的系統分類與演化、對探索地球上恐龍大批死亡、滅絕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❽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現狀

青龍山保護區成立以來,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保護與開發工作,通過爭取地質遺跡保護經費和自籌、招商引資等方式,目前已修建高2.7米、總長629米的封閉式圍牆,將核心區24555平方米范圍內的恐龍蛋化石實施封閉保護;架起了一長100米、寬6米的太陽板防風化棚,防止核心區已裸露的恐龍蛋化石風化;開通了排水溝和人行通道;建起了地質遺跡防護欄;樹立了保護區界碑。2007年6月,裝飾一新的保護區綜合樓竣工並交付使用;保護區管護人員得到了落實,辦公、交通、通訊設施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另外,修建了從209國道通往保護區的5千米水泥公路;在核心區建立了崗哨和化石陳列室;製作了恐龍模型。保護區管理的人、財、物基本得到落實,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得到了改善,地質遺跡保護職能充分發揮。
青龍山保護區重視科研工作,開展了1:10000地質與生態環境調查、1:500地質景觀詳細調查、產蛋地層調查、恐龍蛋化石類型鑒定等基礎性地質工作,提交了《湖北鄖縣青龍山一帶晚白堊世地層及恐龍蛋化石初步研究》、《湖北鄖縣青龍山一帶的晚白堊世恐龍蛋化石》等科研論文。
2005年,以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為主的鄖縣國家地質公園獲得國土資源部批准,它擁有舉世罕見的恐龍蛋化石群奇觀,同時這里還出土了單棘龍、巴克龍骨骼化石,「鄖縣人」頭骨化石、梅鋪猿人牙齒化石,每一次新的發現都讓世界為之一震,這讓鄖縣成為古生物與古脊椎動物研究的理想地。
現在,保護區搶抓鄖縣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的機遇,加強保護區管護能力,製作了《鄖縣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鄖縣國家地質公園青龍山主題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這兩個規劃正在逐步實施之中,相信通過努力,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明天會更好。

❾ 恐龍蛋化石群的[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

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關課題組96年2月提交的《湖北省鄖縣青龍山一帶白堊紀地層、恐龍蛋化石及其地質遺跡保護初步研究報告》和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李風麟教授等專家考察研究,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 數量大。地表可見的恐龍蛋化石或蛋坑有2000個。在分布最集中的腹地青龍山一帶約6萬平方米范圍內,地下貯存的恐龍蛋化石更多。
· 埋藏淺。產蛋地層大多已露出接近地表,稍加揭露即可見到在窩成片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對研究、開發均有利。
· 種類多。目前國際報導發現的8個恐龍蛋科,國內報導發現的7個恐龍蛋科中,在該區發現有5個科,且本區恐龍蛋化石和科中多數的屬種為首次所見。
· 分布集中。蛋化石密集程度高,在地層剖面上產蛋層位一般為2-6層,且層位比較穩定,僅土廟嶺分布有5層,同一層位蛋窩間距一般為3-5米,最密處不足3米,每窩蛋的數量一般為10個左右,最多可見25個。
· 保存完好。化石及區內地貌保存較完整,基本保存了原始成窩狀態,地質信息相當豐富。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是繼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海外報刊驚嘆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全球最完整、規模超西峽」。地質專家聲稱:「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跡是地球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以其獨特之處為國內外研究恐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對探討恐龍蛋化石的系統分類與演化、對探索地球上恐龍大批死亡、滅絕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下面是青龍山恐龍蛋保護區大事表。
一九九五年三月,湖北省鄖縣柳陂鎮青龍山發現恐龍蛋化石,在青龍山周圍不足4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恐龍蛋分布集中的有8處,其中以紅寨子和土廟嶺兩地恐龍蛋分布最為集中,在這里,恐龍蛋化石成片出露,數量之多,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完好,實屬世界罕見。這一重要發現,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一九九七年,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遺跡保護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地質遺跡保護區。
一九九八年,鄖縣人民政府斥資100多萬元人民幣,在恐龍蛋化石最為集中的土廟嶺修建了500多米長的集科普、旅遊和保護為一體的圍牆,保護區總面積為0.6平方公里,有效地保護了這一珍貴的地質遺跡。
二〇〇八年五月一日,鄖縣國家地質公園正式開園揭牌。 鄖縣國家地質公園由香港華袤控股公司投資開發經營,計劃在5年內將其建成國家4A級旅遊區。公園核心區位於鄖縣柳陂鎮,東距縣城約8公里,南距十堰市區約23公里。景區所轄「一園八區」。核心區主要有:地質博物館、恐龍文化廣場、恐龍科普園、恐龍湖水上游樂園、恐龍蛋化石展示長廊、恐龍游藝園、地質景觀牆、燕窩群、恐龍生態園、恐龍標志碑、牌、遊客接待服務中心、科普展示中心等景區.點。該區的恐龍蛋化石具有埋藏淺、數量多、種類全、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特點,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龍蛋同在一個區域共生,在全世界還屬罕見 。
住宿:
景區內沒有住宿,可以回十堰住宿,推薦十堰酒店。
也可以到鄖縣住宿,推薦鄖縣旅館。
交通:
到十堰客運站乘綠色交通車到柳陂鎮,然後乘的士直達。
美食:
糊辣湯是鄖縣獨有的一種經濟實惠的風味小吃。糊辣湯用料講究,佐料齊全。主要有:粉條(本地紅薯粉)、麵筋、山葯、黃花、木耳、海帶絲、牛肉丁等。佐料有:胡椒、丁香、肉桂、草果、西茴、辣椒粉等,混合碾碎備用。
糊辣湯的做法是:先將主要用料煮熟,再用糖醬加色,並用洗麵筋的水粉打黃,加入一口大鍋里煮,30分鍾左右即可。做好後的糊辣湯呈粉紅透明的糊狀,熱乎乎的,香氣撲鼻,味美可口,微辣而味長。
喝糊辣湯加燒餅(或油條)是鄖縣人冬季最愛吃的早餐。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容易消化。也是病人最好的營養滋補食物。

❿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介紹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鄖縣境內,地處漢江中上游秦巴山區,史有版「鄂之屏障,權陝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稱,其東枕道教聖地武當山,西傍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地理坐標東經110°42′50″-110°48′42″,北緯32°47′30″-32°49′40″,總面積約45平方千米。保護區以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為主要保護對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