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坐落在西四羊肉胡同,成立於1916年,是我國規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國性地學博物館,也是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地學館。全館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展覽面積4500平方米,館藏標本20萬件。

Ⅱ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哪裡
北京西四羊肉胡同15號,國土資源總旁邊,阜成門內大街與西四南大街交匯的西南角, 對在是廣濟寺,地鐵4號線路過。
電話:010-66557858。
Ⅲ 貴州地質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貴州地質博物館其來前身為自1958年建立的貴州省地質局陳列室。1966年以後近3000件地質標本全部散失,1980年重新籌建,1985年建成貴州地質博物館。2015年為解決貴州省地質資料保管設施簡陋、檔案庫房不足、不利於地質資料研究及開發利用,貴州將開建貴州省地質資料館暨地質博物新館。
據悉,貴州省地質資料館暨地質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61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25800平方米,地下停車場及人防建築面積10320平方米。地質博物館總投資21587萬元,由省國土資源廳與省地礦局、省有色地勘局、省煤田地質局四家單位自籌解決。

Ⅳ 北京地質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國家3A級景區,位於西城區西四十字路口西南側,緊鄰市中心西單商業街,是集科學內普及、社會教容育、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及休閑游覽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創建於1916年,是中國人自己創建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原址是明末清初大將吳三桂為其寵妾陳圓圓修建的宅邸。

Ⅳ 中國地質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Ⅵ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舊館內設有八個展廳,內容回包括宇宙答演化、生物進化、恐龍世界、人類起源、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礦產形成和礦物岩石分類及寶玉石等;新館坐落在長沙市天心區杉木沖路,佔地71.9畝,建築面積56畝,內設「序廳」、「走進地球」、「打開寶藏」、「辛勤耕耘」、「滄海桑田」、「保護地球」、「石之瑰寶」七個主要展廳。博物館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是人們學習地球科學知識,了解大自然的極好課堂。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常年擔負全省地質科普、科研、對外交流等任務。屬地質專業館,各類珍貴標本、館藏展品一萬余件,其中無齒芙蓉龍、輝銻礦、白鎢礦獨具湖南特色。常年對外開放,接待英國、德國瑞典等十多個國家專家來訪與交流,是湖南省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注冊資本:20494.2萬人民幣
Ⅶ 「天然地質博物館」在哪裡
2001年底,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完成後,在新安北境的黃河主幹回道上形成了168平方千答米的遼闊水面,碧波萬頃的萬山湖和獨具特色的地質公園互為映襯,紅石韻,黃河魂,山光水色,兩相輝映,構成了萬里黃河上一簇具有特殊科學意義和美學價值的璀璨明珠。龍潭大峽谷就是這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中的典型代表。其以罕見的地質構造,奇特的地形地貌和清麗的生態環境,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龍潭峽
Ⅷ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民國三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產陳列館的設置,但有名無實。
民國五年一月四日(1916年),袁世凱准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1916年),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採集的岩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把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定為建館日。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來。
民國五年12月10日(1916年),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 民國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計39000元。
民國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余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開放。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十一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鍾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
民國三十七年是十月(1948年)正式開放(只恢復了抗戰前的80%)。 民國三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家榮。「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豐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37年)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於南京館的展品量向社會開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夏, 「七七事變」前夕,楊鍾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十一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為應對動盪局勢,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胡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胡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
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並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共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此後,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准,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曲折中發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湧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Ⅸ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中國地質內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容,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Ⅹ 貴州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貴州地質博物館是中國的省級地質博物館。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北京路。專其前身為1958年建立的貴州省地屬質局陳列室。1966年以後近3000件地質標本全部散失,1980年重新籌建,1985年建成貴州地質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