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地質面貌有哪些
⑴ 西北地質的介紹
西北地質主要報道西北地區地質大調查中造山帶地質、資源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回境地質、數字地質方面的創答新性研究成果,反映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北地區地調項目管理、工作動態及地調最新進展。並優先發表由國家、省部委重大科技項目及基金資助的相關研究成果,同時也報道大地調中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的研究動態和進展,發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北地區地調項目管理方面的地質調查動態。
⑵ 大西北和大西南的自然景觀有哪些
大西北的有:蒙古高原。
大西南的有:橫斷三區,雲南石林,桂林三水,
⑶ 西安的地質有哪些結構
陝西省地處中國內陸腹地,北鄰內蒙古,西接寧夏、甘肅,南和四川、重慶、湖北相連,東與山西、河南毗鄰,是中國大西北的門戶。
全省南北長約870千米,東西最寬約500千米,從北至南分為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地貌景觀區。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
陝西的地質位置在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特點,它處於歐亞、特提斯、太平洋三大構造域交匯地帶,地跨三個一級地層、構造單元,地層出露齊全,各種岩石類型發育,中央造山帶秦嶺山系橫亘陝西南部,地質構造復雜。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長河中,發生了許多重要的地質事件,留下了無數典型的地質遺跡。陝西省河流眾多,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流域,黃河在境內的主要支流從北向南有窟野河、無定河、青澗河、延河、渭河、涇河(渭河支流)、洛河等。長江在境內的支流屬漢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
一、地層
陝西的地層自太古代至第四紀均有出露,地層建造序列主要含古老結晶基地,火山沉積過渡基地和沉積蓋層。沉積相有海相、陸相及海陸交互相,海陸交互相主要見於石炭系,廣泛的陸相始於二疊系(華北)、上三疊系(揚子)和侏羅系(秦嶺),沉積類型有活動、穩定和過渡三種。地層經歷多期不同程度變質和構造變動,基底為深中淺變質相,蓋層淺變質未變質。
陝西地層的分布和發育特點是前寒武系主要沿古老地塊的邊緣呈帶狀分布,秦嶺造山帶內側呈穹窿狀或構造岩片殘存,寒武奧陶系和二疊三疊系省內普遍分布。華北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揚子區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新生界主要分布於秦嶺以北,以汾渭分區最為發育。
在古生代生物群的分區上,華北區屬北方大區,揚子區屬南方大區或古地中海大區,秦嶺區常為上述兩大區的過渡類型。在中生代海相地層,秦嶺區出現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鰓類的混生。陸相地層植物群,主要以溫暖、潮濕的蕨類為盛,並有銀杏,炎熱環境的蘇鐵類次之。
根據境內地層的發育特點,華北南緣中、晚元古界發育較完整。揚子區至秦嶺區震旦系寒武系橫向上變化連續,徽縣旬陽縣分區旬陽、西口一帶,晚古生代地層發育齊全,剖面連續,化石較為豐富。陝甘寧分區中生代地層系統發育,關中、陝北等第四系黃土分布廣,剖面較為完整,在我國少有。
二、岩石
陝西境內的沉積岩分布廣泛,海、陸相均較發育,環境多樣,物源復雜,岩類較多,成岩後生作用明顯,時空上多種岩類共生互變為特點。在劃分的十一個岩類中,以碎屑岩、碳酸鹽岩及黏土質岩最為發育,具硅質岩、磷塊岩及含鐵、錳、鋁細碎屑岩,形成於特定的環境,局限在少數層位,可燃有機岩主要分布在內陸盆地,並以華北區為主。
陝西境內的岩漿活動以具多期次,多岩類為特徵。在劃分的十個期中,最早為阜平期,火山活動有九期。岩漿侵入活動有七期。前寒武紀以火山岩占優勢,寒武紀後以侵入岩為主。按其分布的面積,侵入岩中心花崗岩類最廣,空間上以秦巴地區最為發育。
陝西境內變質岩亦較發育,自太古代至三疊紀地層均有不同程度的變質。主要分布於秦嶺區,揚子區以基底變質為主,華北區除基底變質外,南緣中元古界至早古生界蓋層也經歷有輕微變質。岩石類型較多,除榴輝岩外其他各類岩石均有。變質地層的原岩類型及變質程度,前震旦紀以火山型及混合型為主,一般形成中低級變質,震旦紀以來以正常沉積型及混合型為主,一般形成低級變質,部分為中級變質。
三、區域地質史
陝西地殼結構極不均一,導致各類塊體的構造性質及演化的顯著差異。區域構造演化具有多旋迴性、遷移性、繼承性的普遍規律。
境內地質歷史經歷六個發展階段。前震旦紀包含兩個發展階段,為大型地殼塊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它以大陸地塊邊緣增生形式出現,經歷中條、晉寧兩次重要地質事件,使華北、揚子大型地塊先後形成。震旦紀以來,包含四個發展階段。為秦嶺活動帶及南、北地塊之間相對運動,拼接和早生代及新生代兩次規模不等的陸殼解體,最終形成今日的構造地貌形式。
四、水文
1、黃河流域
陝西境內的黃河流域以渭河水系為主。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渭源縣烏鼠山,於寶雞鳳閣嶺附近流入陝西,在潼關注入黃河。渭河由西向東貫穿關中平原,南靠秦嶺,東至黃河幹流,北至子午嶺、黃龍山與陝北黃土溝壑區相連。北岸主要支流有涇河、洛河、千河、漆水河、石川河、沮河等,水量較豐富,源遠流長;南岸支流有黑河、灃河、霸河、尤河等,河流短小,比降大,汛期河水陡漲陡落,枯季河流乾涸。渭河幹流全長818千米,陝西境內河長502千米,渭河的集水面積為62440平方千米,陝西境內渭河流域面積33560平方千米。
2、長江流域
陝西境內的長江流域以漢江水系為主。漢江是長江重要的一條支流,也是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寧強縣踏家山,全長1700千米,流域面積達174300平方千米。漢江從西鄉縣流入安康市區,由石泉縣左溪河口入境,經石泉、漢陰、紫陽、嵐皋、漢濱區、旬陽、白河七個縣區,從白河縣河口附近出境奔騰東去直到湖北。丹江是漢江的一大支流,其發源於秦嶺南麓,途經商州市、丹鳳和商南縣,到河南省的淅川縣後匯入丹江口水庫,在陝境內長約243千米。
綜上所述,陝西境內的地質、水文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地質構造、岩漿活動頻繁,岩石種類多樣性強,流水作用普遍,為觀賞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使陝西具有形態佳、石質好、顏色亮、紋理變化大、意韻豐富的觀賞石成為必然。
目前,漢江石、洛河源頭石、涇河石、秦石、黑河石和各類化石、礦物奇珍及寶玉石原生、次生礦物等石種大量發現,相信今後會有更多豐富多彩的觀賞石石種被開發、研究和賞玩,會使陝西賞石界充滿更大的活力。
⑷ 大西北包括哪些地方
大西北包括的地方: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一部分專
⑸ 大西北資源有哪些
天然氣 石油
⑹ 中國大西北有那些
自從1991年重慶脫離四川省成立直轄市以來,華中和西北地區再建一個直轄市的討論,在學界和民間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網路上,總是有中國第五個直轄市的分析與猜測。
國家在傳統的京津滬之外,設立新的直轄市的目的,就是通過提高一個城市的地位,取得國家政策與資金的的扶持,吸引國際資本的投入,形成一個區域經濟中心和資本中心,拉動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重慶的脫省建市,雖然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立桿見影,但顯然是成功的範例,基本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也可見設立直轄市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朋友們閑聊之際,提出武漢,鄭州,西安三個城市,作為中國第五個直轄市的方案。其中鄭州與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不用討論就可以否決。
設立新直轄市的目的是通過直轄市的經濟輻射作用,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飛躍,取得全國均衡發展。但是華中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相當方便,經濟基礎相對良好。華中位於西部資源區與東部經濟發達區之間,各省又都有各自的經濟強項,經濟發展有足夠的動力與前景,不需要額外再來拉動。華中地區設立直轄市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武漢與鄭州不需要考慮。
西部一直是中國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尤其是大西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上,一直傾東南之富,填西北之貧,長期依賴中央政府的救濟與補助,從來沒有辦法實現大西北的自我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開發大西北的口號提出十幾年,也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那麼在西南設立重慶之後,在西北也設立一個直轄市,帶動大西北的經濟騰飛,也未嘗不是良策。
但是西安是決對不能脫離陝西省,成為直轄市的。理由如下。
西安把陝西全省稍有經濟發展餘地的地區全部劃為已有,作為自已的一個縣或者區。臨潼本屬渭南,只因有了秦始皇陵與驪山等旅遊資源,被西安納為臨潼區。遠在千里之外的陝北閻良,因為有國家的飛機製造基地,也早被西安納為閻良區。陝西全省的經濟拳頭都被西安收編了,西安脫省,等於扶持一個直轄市而消滅了一個省,剩下的陝西只能跟非洲國家相提並論。這樣既不符合設立直轄市的目的,也對陝西四千萬人民太不公平。
而且,西安脫省之後,陝西根本沒有合適的城市作為省會。寶雞太偏,不足以帶動全省,咸陽太近,一直作為西安的衛星城市,西安國際機場就在咸陽。如果西安做為直轄市,市區稍一擴張,咸陽就在西安的三環以內了。陝西的南北中三大版塊地形地貌區別太大,根本找不到一個新的省會,西安無論如何是不能脫省建市的。
更何況,陝西雖然號稱西北六省區之一,但是請大家看一下中國地圖,西安是中國中心地區的中心位置,完全是西部資源區與中東部發達較發達地區的傳承地帶。西安不能做為直轄市,與華中地區不能設立直轄市一樣。除了思想,西安從來不是落後地區。
還要說明,也不要指望蘭州成為直轄市。甘肅省西部走廊與東部山區之間,同樣找不到足以帶動全省的中心城市了,甘肅離開蘭州,正如陝西離開西安。加之蘭州狹長的地形限制,根本不可能做為一個帶動全西北的直轄市。
西北的直轄市應該選在哪裡呢?一個無人注意的城市,已經在大西北靜靜的躺了近千年,等待著國人去開發,去建設。只有這個城市,才是大西北的中心,才是大西北經濟騰飛的希望----那就是銀川。
銀川平原自古塞外江南,地形條件優越,城市發展空間巨大,西靠賀蘭山脈抵禦風沙,東面黃河水源豐富,地形上儼然一個西部的北京城。地理位置適中,東有陝北地區資源豐富,北有河套平原經濟相對發達,近有蘭州與平涼,輻射關中與陝南,就近直通青海,西向遙控新疆。假設寧夏的河南地區劃與甘肅,而銀川成立直轄市,有了國家政策與資金的扶持,吸引國際資本的投入,完全可以帶動大西北經濟騰飛。
其實,這也是行政區轉換,由假想的銀川直轄市取代原來的寧夏自治區。但是對於寧夏來講,一來河南地帶純屬山區,劃歸甘肅之後,無損於寧而有利於甘,兩省之間不難協調。二來銀川平原全歸直轄市,所有居民全為市民,初期投入國家承擔,民眾思想不難動員。對於國家,一者東部地區重復建設浪費投資,不如開發西部,平衡全國。二來既使不設直轄市,每年西部補貼也不在少數。與其補助,不如開發。
不要說銀川城市規模太小,經濟基礎薄弱,不具備作為直轄市的條件。如果西部自身能有一個現成的超級城市,就不需要討論直轄市了。正是因為大西北的經濟落後,現在單靠自身已經無法形成龍頭城市,無法實現區域經濟騰飛,才會出現西部大開發的話題,才會出現西北設立直轄市的話題。
對於帶動經濟發展,直轄市的設立不是變魔術,不一定會有神奇的變化,還要看國家的經濟政策與投入,還要看直轄市的發展戰略與策略。但是無論如何,在西北地區打造一個適宜的經濟中心,資本中心,總比由東部資本進入西部開發,然後攜帶巨額利潤離開,更有利於大西北的發展。就是因為大西北沒有一個經濟中心,所有資源大開發的紅利都不會留在西北。大西北需要一個資本大本營,而西北各個城市之中,無論如何找不到比銀川更合適的地方了。
在大西北設立一個直轄市,在大西北實現資本本地化,在大西北實現經濟騰飛而不是資源輸出,才有可能實現國家的總體經濟平衡,才有可能改變上千年的傾東南之富填西北之貧的失衡格局,才有可能實現國家的全面繁榮與真正富強。
⑺ 我國大西北有哪些高大的山嶺
我國主要山脈,「五縱三橫一弧」:
①東西走向——北:天山-陰山;中:昆侖山-秦嶺;版南:南嶺權。另五指山。
②東北-西南走向——東:台灣山脈;中:長白山-武夷山;西: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③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西藏與印度、尼泊爾、錫金邊境上,2400千米長,平均海拔6000多米。最高峰中國與尼泊爾邊境上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④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
⑤南北走向…橫斷山
⑥界山:A國界山:喜馬拉雅山…中國與印度、尼泊爾、錫金;阿爾泰山中段…中國與俄羅斯、蒙古。
B省界山:大別山…鄂與豫皖;巫山…鄂渝;大巴山…川與甘陝、陝渝;昆侖山…新藏;南嶺…粵與湘贛;祁連山…隴青;太行山…晉與冀豫;武夷山…閩贛
⑦山脈縱橫交織,把我國地表分割成若干個地形區,各地形區內分布著相對低下的地形區。
⑻ 如果去大西北地質工作,以後定居也在那兒可以不在那兒么
樓主你好!
去大西北地質工作,其性質是出去勘察?那麼基本上是居無定所。。。。。這樣你房子買那不都差不多,個人覺得還是考慮離工作地近點、方便點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