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圖一般圖步驟有哪些
⑴ 工程地質圖的一般讀圖步驟有哪些
礦區地形地質圖與礦區范圍圖、水文地質圖、底板等高線圖、地層水平切回面圖、勘探線剖面答圖、煤層儲量估算水平投影圖等,急傾斜煤層還必須有煤層垂直投影圖,在生產中自己必須填繪的巷道素描圖,特別是穿層的巷道素描。
⑵ 施工圖的一般編排有哪些順序
(1)圖紙目錄。
圖紙目錄的主要作用是便於查找圖紙。圖紙目錄一般以表格形式編回寫,說明該工程由哪幾答個工種的圖紙所組成,各工種的圖紙名稱、張數、圖號、圖幅大小、順序等。
(2)設計說明。
設計說明主要說明工程的概貌和總的要求。其內容包括工程設計依據、設計標准、施工要求及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等。
(3)建築施工圖。
(4)結構施工圖。
(5)給水排水施工圖。
(6)採暖通風施工圖。
(7)電氣施工圖。
⑶ 普通地質圖與工程地質圖的區別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用途,普通地質圖反映一般的地質情況,就是區域的地層、地質專界限、地質構造屬、岩層等,反映基礎地質信息,往往比例尺較小。工程地質圖一般是在普通地質圖的基礎上,提取與工程相關的主要地質信息,並且著重反映對工程的施工和使用相關的地質問題和地質現象,由於更具有針對性所以比例尺也較大點。希望對你有用。
⑷ 常用的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有哪些它分幾個階段
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內所需勘察的容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一般包括兩大部分:文字和圖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況,勘察目的、任務,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據的規范標准,工程地質、水文條件,岩土特徵及參數,場地地震效應等,最後對地基作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提承載力等。圖表部分包括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土工試驗成果表,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分層土工試驗報告表等。
⑸ 工程地質剖面圖怎麼看
現在勘測單位的工程地質圖一般都沒有提供圖例,豎井左邊的數字是黃海標高,右邊的數字是深度。
⑹ MapGIS地質制圖的步驟
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要求,使用MapGIS軟體系統編制地質圖,需按以下步驟操作:
(一)地理底圖的准備
地質圖件一般都是在高質量地理底圖的基礎上添加相應的專題內容而成。地理底圖的准備,包括掃描原圖和矢量化兩步。
1.掃描原圖
通過掃描儀直接掃描原圖,將掃描圖以柵格形式存貯於圖象文件中(如TIF格式)。在進行掃描時,要調整好掃描儀的掃描參數,以提高掃描精度。
2.矢量化
首先,打開MapGIS的圖形編輯模塊,將掃描好的柵格圖象調入,如果掃描的圖形文件不能打開,說明數據格式不對,可用「多源圖像處理分析系統(MsiProc)」轉換為MapGIS專用格式,或用圖形編輯軟體(如Photoshop)轉換為TIF 格式。然後,利用MapGIS提供的智能掃描矢量化子系統進行矢量化。
需要說明的是:在開始矢量化以前,要通過認真讀圖,了解整個圖形要素與結構,參考地質制圖的行業及國家標准,根據一定的目的和分類指標,做好圖層字典的設計工作,對圖形要素進行分類,每一類作為一個圖層,並對每一個圖層賦一個圖層名,便於以後對圖形進行編輯和檢索,並可根據需要製作專題圖。根據地質圖件的地圖要素,將圖形要素分別存放於點文件(*.WT)、線文件(*.WL)、區文件(*.WP)三類文件中,使不同的圖形實體存放在不同的圖層上,便於以後的利用。例如,在地理底圖矢量化時,將地形等高線、河流、公路,鐵路、村鎮、建築物等要素存放在不同的圖層上。另外,要將地理底圖上的坐標網單獨存放在一個圖層上,為後續的圖形校正提供數據點。
圖件矢量化後,就要進行圖形的編輯處理工作。MapGIS編輯子系統提供了對點、線、面三種圖元空間數據和圖形屬性編輯的功能。包括圖形編輯功能、拓撲分析功能、圖形存取功能及錯誤檢查功能。圖形編輯功能用來編輯修改矢量結構的點、線、面三種圖元,進行刪除、移動、復制、連接、光滑、剪斷,填充顏色、花紋圖案修改等;拓撲分析功能使搜區、檢查、造區更加快速、方便、簡捷;圖形存取功能是將不同的地質要素置於不同圖層中,便於編輯、修改、調用和管理;錯誤檢查功能是檢查數據錯誤、錯誤類型及出錯的圖元,從而提高數據質量。
(二)圖形校正
由於原圖圖紙變形和掃描時存在一定的系統誤差,以及在矢量化時受操作人員的技能和采校點密度等因素影響,矢量化後的圖形數據會產生一定誤差。所以,矢量化後的圖形數據必須經過編輯處理和數據校正(利用系統提供的誤差校正),消除輸入圖形的變形,才能滿足實際要求。
(三)地質要素及其他專題要素的繪制
在地理底圖准備好後,在其上繪制相應的地質要素及其他專題要素,如各種地質界線,地層分界線,斷層線、岩體界線等。專題要素,如繪制井上、井下對照圖,可在地理底圖基礎上添繪井巷工程、鑽探工程、回採工作面等要素。各種要素的繪制可利用系統提供的點、線、面生成和編輯功能來完成。在繪制時,可根據實際需要來擴充系統的子圖庫、線型庫和圖案庫,用戶亦可建立自己的子圖庫、線型庫和圖案庫。值得一提的是,用系統本身提供的圖形處理功能可以完成各種專題圖的繪制工作,但效率較低。MapGIS作為軟體平台,提供了豐富的二次開發函數及類庫,大大方便了用戶的二次開發。用戶可開發一些專用的繪圖模塊,如巷道自動生成、鑽孔自動繪制、自動填充采空區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如果用戶已用其他系統開發了一些地質繪圖軟體,也可將輸出的圖形文件改為MapGIS可識別的明碼格式數據,就可由MapGIS系統讀入,形成MapGIS格式的圖形文件。另外MapGIS可接受AutoCAD、Arc/Info、MapInfo等軟體製作的地質圖件數據並將其轉換成本系統內部的矢量結構,使地質制圖更加靈活、便捷。
(四)屬性編輯
MapGIS的最大優越性就在於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從而為地質信息的管理提供方便。要達到圖形數據和非圖形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就須進行屬性編輯工作。屬性編輯採用系統提供的屬性管理子系統來完成。MapGIS屬性管理子系統專門用於定義矢量數據的屬性結構,並且進行可視化編輯。它還提供了強有力的多媒體屬性庫創建、編輯工具。一般地,屬性編輯在空間數據編輯之後進行,在建立資料庫之前完成,當然,在屬性管理子系統確定了屬性結構之後,用戶也可以在MapGIS編輯系統中一邊修改圖形一邊編輯圖元屬性。在MapGIS系統中包含點、線、區、網、表五類文件,而區域包括弧段和區兩種實體數據,相應地屬性可分為點屬性、線屬性、區屬性、弧段屬性和結點屬性五種。
(五)圖形輸出
圖形輸出通過MapGIS輸出系統來完成,是MapGIS系統的主要輸出手段,讀取MapGIS的各種輸出數據,進行版面編輯處理、排版,進行圖形的整飾,最終形成各種格式的圖形文件,並驅動各種輸出設備,完成MapGIS的輸出工作。MapGIS提供了三種圖形輸出方式:Windows輸出、MapGIS光柵輸出和Postscript輸出。其中以MapGlS光柵輸出使用較多,即先對圖形進行分色光柵化,形成可供輸出的分色光柵文件(*.NVL),再在列印機上進行輸出。這種輸出方式適合復雜、幅度較大的圖形輸出,解決了windows輸出的局限性,提高了圖形輸出的效果與速度。
⑺ 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了解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了解圖幅區內出露的地層、岩體,它們的岩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育情況等。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內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岩漿岩的性質及分布,岩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③地層、岩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岩的分布范圍及特徵。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岩體、構造的關系。
5)閱讀剖面圖。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徵。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岩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徵,加深對區內地質特徵的了解。
6)詳細閱讀。在掌握全區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內所有的地質特徵聯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系以及變化發展規律,從而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律。
本章要點
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於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
3.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構造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與周期性。
4.岩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岩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據,記為:傾向∠傾角。
5.岩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象。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理的研究,了解區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律,有助於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根據斷裂岩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6.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理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張節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
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
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岩、斷層泥、不連續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基本原則為:(1)斷層發生的年代晚於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於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岩體,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後;若斷層被岩體、岩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定,處於持續下降或持續上升的狀態。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岩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侵入接觸說明該地區發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形成了侵入體,侵入體的年代晚於被侵入圍岩的年代。沉積接觸表明,侵入體形成後,地殼先上升使其遭受風化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該侵入體的年齡老於其上覆岩層的年齡。
11.槽台說將陸殼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以及兩者鄰接部位的過渡區。地槽區是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狹長地帶,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形成錯綜復雜的褶皺山脈。地台區是地殼上面積寬廣、構造活動微弱、相對穩定的地區。地台具有明顯的雙層結構:褶皺基底(結晶基底)、沉積蓋層。過渡區既具有地槽特徵又含有地台的性質。
12.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海洋也只有一個圍繞著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帶形成,並不斷向兩側擴張,同時老的洋底在海溝處插入地下,返回軟流圈,造成物質循環。
14.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板塊構造理論正式被提出來。它以地球整個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方式為依據,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構造運動模式,對一些全球構造問題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是當今最重要、最熱門的地學理論。但是關於板塊驅動機制的問題,至今未有滿意的結論。
15.根據板塊邊界,將全球板塊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有離散型邊界、匯聚型邊界和轉換斷層,它們代表了全球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
16.一幅正式的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地層產狀三要素?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主要類型?各具哪些特徵?
3.岩層有哪幾種接觸關系?各反映何種地質意義?
4.繪制一幅理想的地質剖面圖,將背斜、向斜、正斷層、逆斷層及各種接觸關系表示出來,並標明注記。
5.何謂板塊構造?其邊界有哪幾種?目前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6.地質圖中應包括哪些內容?
7.閱讀老師提供的地質圖,按閱讀步驟與方法,分析圖中地層、岩體、構造等的分布及特徵。提交一份文字說明(讀圖報告)。
⑻ 畫受力圖的一般步驟有哪些
先確定物體所受各力的大小和方向。
再選擇合適的標度。
根據標度及各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各力的圖示。
如果是受力示意圖,則不用標度,不用表示力的大小,只需在力的方向畫個箭頭表示某方向有個力存在就行了。
⑼ 繪制頻數分布圖的一般步驟有哪些
transport-recode 左邊range可以進行數據分組 繪制頻數分布圖的步驟:①計算極差:即把最大數減最小數; ②組數一般以5~8組為宜,確定組數後,將
⑽ 地質填圖方法
地質圖是各種地質體在地表出露界線的水平投影圖。它藉助於線段、文字元號及花紋圖例表示測區地質體的性質、形態、空間幾何關系和相對時序。它是地質圖作者對研究區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認識的一種反映。把地質體表示在圖上的過程叫地質填圖或地質制圖。
3.2.2.1 地層劃分、對比及地質圖的基本類型
(1)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重塑地質發展歷史、研究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的重要基礎。地層劃分是根據地層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徵,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地層單位,藉以表示地層的相對順序或相對年代關系等。現代地層學主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認為岩層有多少種能夠用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地層就有多少種劃分方法,一種特徵的改變並不一定與另一種特徵的改變相一致。
就某一具體研究對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類地層劃分,而是按實際可能或為某一應用目的而採用相應的劃分系統。目前最常用的地層劃分系統有三類:①根據岩層的岩石特徵劃分成群、組、段、層四級單位的岩石地層學;②根據岩層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組合內容將含化石部分的岩層劃分成各種生物帶的生物地層學;③根據推論或解釋的岩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時)劃分成宇、界、系、統、階、時間帶的年代地層學。只有年代地層單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時間含義,其他各類地層單位大都是穿時的,即與等時面呈斜交關系。年代地層單位是依據屬性劃分的,它屬於認識范疇,是可變的。前兩類的劃分依據都是岩層客觀存在的特徵,它不依人的認識變化而改變。但化石內容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也具偶然性或機遇,而對於化石的詳細研究又並非一般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層劃分是地層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性的客觀地質實體,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來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中,組的劃分及其界線的選擇對填圖質量有重要作用。應該正確地理解組的含義,掌握建組條件。地層規范中規定:「組的重要涵義在於具有岩性、岩相和變質程度的統一性。組或由一種岩石所構成,或包括一種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復的夾層,或由兩、三種岩石反復重疊所構成,還可能以很復雜的岩石組分為一個組的特徵,而與其他單純的組相區別。」海相地層的組常為一個相的簡單岩性組合,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岩性比較復雜,常由相鄰的幾個相合並而成。組必須有一定的橫向穩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條件下,組的分布范圍不應小於三級地層分區的范圍,厚度不應小於50M。但對具有特殊的構造岩相意義的岩層建組可不受此限制。組的界線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積旋迴或侵蝕間斷的界線,應具有明顯的識別標志。化石並不是建組的必要條件,但顯生宙地層都有自己的化石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帶。若單有化石界線,而岩性無明顯差別,則無建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單位,通常相當於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積旋迴,岩性組合復雜,厚度很大。段是比組更低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它可以是組內單一岩性、單一岩相的分離體,也可以是組內岩性組合差異的再劃分,它不一定要求相當的橫向穩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內容。
(2)地層對比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與國內外標准剖面比較,確定地層在地質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測區各相應層位的對比,以確定填圖單位的地質界線、相鄰圖幅間界線的等時性,以及地層的發育規律。生物地層單位對比藉助於標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組合進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種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態資料對同時異相地層進行對比。為此,在野外必須進行系統的化石採集與生態觀察。岩石地層單位對此可利用岩性特徵、標志層、沉積韻律、重礦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測井等資料。因此,在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需進行大量標本和樣品採集工作。
(3)在現代地層學理論指導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地質圖,即組圖和系圖。組圖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基本單位(如黃泥崗組、硯瓦山組等)。它是地表岩石組分及其幾何關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質歷史和構造環境演化的真實記錄。它能促進遙感資料、地球物理資料與地質研究的結合,適用於大比例尺(>1:10萬)的地質填圖。組圖可作為岩性分布圖使用,具有更廣泛的服務領域。系圖是以根據生物演化相對順序建立的年代地層單位「系」為基礎填制的。適用於小比例尺(如1:100萬)地質調查,供大范圍地質構造理論分析使用。
組圖是實際地質體的客觀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進行實測,其界線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遙感資料填圖。而系圖所表示的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等多方面資料經室內分析鑒定推論而來的。由於受不同時期資料積累程度和個人認識差異的限制,地質年代界線經常有較大的變動。系圖不適合野外直接填圖,在無直觀標志的地段尋找年代地層界線要花費很大力氣甚至無法弄清。由此可見,組圖應是地質調查的基本圖件。在組圖的基礎上,可編制不同年代的系圖。
3.2.2.2 觀察線、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按照一定間距的路線和一定間隔的控制點進行連續定位的地質觀察是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線、點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精度,也有助於對野外觀察材料進行系統編錄。
(1)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地質觀察路線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穿越路線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層或區域構造線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間距橫穿整個測區。地質人員沿觀測路線收集地質、礦產資料,標繪地質界線,採集必要的標本、樣品。線間的地質界線用「V」字形法則和少量追索連接。這種路線的優點在於能迅速地掌握測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地層層序、相變及接觸關系的空間變化。缺點是線間的地質細節會出現錯漏。如使用航空像片,這種缺陷會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線是沿地層界線、地質體邊界或構造走向布置,用於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如地層相變、接觸關系、含礦層、斷層等)。填圖精度高,但效率較低。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中應結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以穿越法為主,大比例尺填圖中追索路線應明顯增加。至於礦區1:1000~1:5000填圖中則以追索圈定為主。
穿越路線布置應考慮:主要構造線方向,通行逾越條件,露頭分布狀況,基站的設計與野外工作組織等。追索路線主要布置在關鍵性專題研究地區,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區(如平原河網區、高寒山區、森林覆蓋區、沙漠等)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路線平均密度必須遵守規范要求,但測區不同部位的路線密度分布則應根據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礦化遠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釋程度等而疏密有別。
(2)地質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及定位方法
觀察點按其性質可分地質界線點、構造點、礦產點、水文點、地貌點等。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控制地質體空間位置;使原始資料編錄條理化、系統化,控制各種地質資料間的聯系以及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的對應吻合關系;便於原始資料的整理、查閱和檢查工作質量。點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質界線和各種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布置在填圖單位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岩性岩相明顯變化處,岩體接觸帶、相帶,礦體或礦化,斷層、褶皺樞紐,有重要水文地質意義的井泉、地貌等處。等距離機械布點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大范圍單一地質體中的控制點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質現象、礦產線索疏漏的一種措施。
觀察點定位應力求准確,圖面誤差不得超過1Mm。定點方法:①目測法:根據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後方交匯法:根據已知的三個地形、地物點用羅盤作後方交會。各點方位間的夾角不得小於45°。如三線交成一視差三角形,則取重心為點位,或在此基礎上再參照地形細部特徵標定;③用航空照片定點,轉繪在地形圖上。④GPS法:是利用遙感衛星定位測定儀,直接定量測定某點的經度、緯度或高斯坐標。在森林覆蓋區、高山峽谷等特殊地理條件下,可適當採用羅盤定位、步測距離的極坐標定位,也可用空盒氣壓計測量相對高程進行間接校正,為保證精度應盡可能攀登臨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點對已定點位進行修正。
(3)觀察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
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是地質測量的質量標准。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規定,基岩區線距一般為400~800M,點距一般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釋程度較高的地區,岩性單一的地層或出露較寬的地區,其線、點距均可適當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其線距可放寬至1000~1500M。1:5萬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50M的線性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裂、褶皺構造。小於上述規模的直接、間接找礦標志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應適當放大或歸並表示。基岩區內,面積小於0.5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圖上仍按基岩填繪。大片第四系覆蓋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層界線、接觸帶、化石層、標志層和礦化標志等,其標定誤差不得大於50M。
考慮到江山實習區的具體情況,本次實習區域內採用標准為:線距和點距分別為300M和100~150M,觀測點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點約為27個。
3.2.2.3 路線地質的觀察程序及編錄要求
路線地質觀察一般程序是:①定點;②觀察、描述該點周圍的地質、礦產現象;③測量產狀;④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⑤採集標本和樣品。點上的工作結束後,沿路線前進方向進行連續的地質觀察與描述,同時編制連續的信手剖面圖。
地質觀測點的描述內容如下:
(1)日期、天氣情況。
(2)路線與任務。
(3)人員組成。
(4)點號:即觀測點的編號,用調查區統一的編號註明,並寫出該點所在圖幅的名稱。
(5)點位及高程:要寫明觀測點的地理位置和坐標網及構造部位以及後方交匯方向。高程則根據氣壓計或實際交會點等來確定,在記錄時應予以說明清楚,以便使人們了解其可靠性。GPS定點,則記錄經緯度或高斯坐標和高程即可。
(6)點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主要是描述標志層及其變化、地層界線和接觸關系還是觀察褶皺或斷裂構造等。
(7)露頭情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好壞,出露哪些地層,露頭性質(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面積大小,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8)地貌特徵: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形態特徵。如山坡、山脊、陡崖或沖溝等,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關系。
(9)內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順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過來描述。首先應將界面上下兩側地層單位的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在分別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徵。
(10)沿途描述和路線小結:當一個觀測點描述完以後,應該連續觀測描述到下一個觀測點;當一條路線觀測完成之後要認真寫出路線小結。這樣可以及時使野外資料得到系統化,使原始記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質點的描述。
路線觀察的編錄格式和描述舉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氣晴
地點:江山藕塘底
路線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任務:路線地質調查,主要任務是確定O1n與O1y的界線
人員:劉綠水(記錄),張青山(標本採集員),……
工作圖:1:1萬地形圖(江山地區地形圖)
No.001
點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也可以用GPS坐標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頭情況: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邊
點性:界線點(O1n與O1y)
內容描述:
點東:印渚埠組(O1y)黃綠色、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壓溶型瘤狀灰岩。瘤狀灰岩呈紫紅色,瘤狀構造發育。岩石由瘤狀體和基質兩部分組成,瘤體呈橢球體、扁豆狀及姜狀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瘤體長軸大致平行層面排列,佔全岩的60%~70%,與基質界線清晰、平滑。基質由鈣質、泥質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風化面因瘤體溶失或剝落而成蜂巢狀外貌。瘤狀灰岩呈薄-中厚層狀,走向延伸不穩定,與泥岩呈相變關系。
產狀:320°∠42°
點西:寧國組(O1n)深灰色薄中層狀微晶灰岩。
產狀:318°∠45°
O1n與下伏O1y呈整合接觸關系。
……
(其他現象如構造、地貌、水文現象的簡要敘述。)
No.001-No.002(點間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層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頁岩夾黑色微薄層狀燧石岩,水平層理發育,見零星黃鐵礦結核。產豐富筆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質頁岩、粉砂岩夾硅質岩薄層。
產狀:308°∠39°
……
(信手剖面圖,比例尺與平面圖相同,畫在左側方格紙上。)
No.002
點位: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高程:158M
露頭情況: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邊
點性:構造點
內容描述:
本點為一斷層觀察點。斷層走向320°,傾向南西,傾角近於直立。斷層向兩端延入鄰近觀察路線。斷層東盤為O3c黃綠色頁岩,產狀168°∠57°。斷層西盤為C1y灰褐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砂岩、礫岩,產狀182°∠72°。斷層破碎帶寬40~60cm,由泥岩、砂礫岩碎塊組成,未經膠結。斷層性質待進一步查明。
No.002-No.003
(連續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線到此結束。
路線小結
1.……
2.……
……
路線地質觀察中,必須勤追索敲打、勤觀察思考、勤記錄勾畫,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對點上及點間的任何地質現象,原則上均應全面觀察、記錄。做到術語准確、概念清楚,文字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空間位置明確。要勤於思索,注意分析地質現象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路線觀察的預見性。對實際現象持客觀態度,不能任意取捨乃至於誇張偽造。每條路線資料經室內整理後,當日寫出路線小結,對重大地質問題的資料進行歸納,指出存在問題,作為相鄰路線的工作參考。
路線地質觀察記錄方式除上述外,還有適用於計算機處理的表格卡片和錄音筆在野外錄音後,再經室內整理等多種方法。
3.2.2.4 產狀要素的測定與地質界線勾繪
產狀要素是確定地質體空間幾何關系的重要資料。要注意產狀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判斷岩層產狀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別是基岩露頭還是轉石;是層面還是節理面或其他結構面。注意產狀所處的構造位置,鑒別是否因次級構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層產狀的局部變動。注意篩選有代表性產狀,這對正確認識區域構造格架十分重要。產狀要素要進行系統測量,圖面上應均衡分布,在構造關鍵部位(如褶皺的兩翼、轉折端、傾伏端,斷層的兩盤岩層、斷層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侵入體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等部位)必須有足夠的產狀注記。產狀寫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傾向,後者為傾角。產狀要素測定主要依靠羅盤進行。由於羅盤是用磁針定位,為了能直接在羅盤上讀出地理方位,需進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數值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實習區磁偏角為西偏2°58′,應撥動刻度盤,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線上即可。為了在圖上投繪產狀符號的方便,常用公里網格(高斯-克呂格坐標)的縱坐標作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對產狀進行子午線收斂角校正。子午線收斂角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如坐標線偏子午線以東,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如坐標線在子午線西側,則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實習區坐標線為西側0°41′。
地質界線和岩層產狀是地質圖反映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必須在野外填繪。地質界線在基岩地區可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和接觸關系直接確定。但在植被、土壤覆蓋較大的地區,可參考殘積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徵、土壤的顏色和結構、植被類型及發育程度等自然標志,也可利用動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電線桿、溝渠等人工揭露。地質界線在大比例尺圖上必須嚴格按照「V」字形法則勾繪,小比例尺圖則依照地層產狀,參照地形、地物勾繪。
3.2.2.5 地質素描圖與攝影
素描與攝影是野外地質現象更直觀、生動的記錄形式。地質素描是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圖與繪畫中素描的結合。它包括:①用花紋圖例作平面素描(圖3.1a);②素描與地質花紋結合(圖3.1b);③完全的素描(圖3.1c)。在表示區域地質構造景觀的素描圖中,多採用立體地形的線描加地質符號表示(圖3.2),或採用聯合剖面素描(圖3.3)。地質素描一定要主題突出,取捨適當,尊重實際,線條簡練。
圖3.1 不同類型的地質素描圖
圖3.2 景觀地質素描
圖3.3 聯合剖面素描
地質攝影在地質體色調對比明顯,地貌反差強烈時效果較好。多數情況下,需用素描圖加以補充。拍攝時應在記錄簿中註明編號、拍攝地點、拍攝方位及拍攝對象,並記錄攝影技術參數。
3.2.2.6 標本、樣品的採集
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需要採集的標本、樣本類型繁多。包括:
(1)岩礦鑒定用標本,必須全面反映測區岩石的主要類型及組合特徵。陳列標本規格為9cm×6cm×3cm,鑒定切片用標本6cm×4cm×3cm。岩石標本盡可能采未經風化的新鮮岩石。
(2)岩組分析樣。
(3)古生物化石標本。在測制地層剖面時逐層採集,分層編錄。對未見大化石的地層應采微古分析樣(如牙形刺、介形蟲、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譜和金屬量測量樣品,樣重50g。用於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5)自然重砂樣與人工重砂樣,樣重10~20kg。
(6)硅酸鹽分析、碳酸鹽分析樣。
(7)礦石化學分析及礦石技術物理性能測定樣。
(8)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樣,古地磁定向標本規格應大於10cm×10cm×10cm。
樣品的採集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須符合樣品的加工處理和實驗分析的技術要求。要重視樣品及其分析、鑒定成果的整理編錄工作。
3.2.2.7 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內容
沉積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是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對象。由於它帶有明顯的層狀特性,所以沉積岩區以有規律的帶狀地質構造景觀同岩漿岩區和變質岩區相異。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測制剖面以建立地層順序,通過地質填圖研究測區構造特徵,藉助沉積相與古地理研究,尋找含礦層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劃分對比地層,建立地層層序;②沉積岩石學研究;③生物化石的採集;④沉積相與古地理調查;⑤構造(褶皺、斷裂)及地層接觸關系的研究;⑥沉積礦產調查;⑦探索地質發展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