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圖例描述哪些地質條件
『壹』 有誰知道地質圖中εγ(下標)4(上標)3表示什麼岩性是什麼年代的
噴出岩的話主要有玄武岩和流紋岩,根據這個地方的地形地質特點推斷一下也是可以的
『貳』 實習一 地質圖的基本知識及讀水平岩層地質圖
一、實習目的
明確地質圖的概念,了解地質圖的圖式規格和閱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方法。
二、實習要求
掌握水平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以及水平岩層的編制原理並作地質剖面圖。
三、實習內容
(一) 地質圖的概念及圖式規格
正式出版的地質圖應該包含 4 部分的內容: 地質圖(主圖) 、比例尺、圖例及地質剖面圖(圖1) 。有些正式出版的地質圖和正式報告中也常附上綜合地層柱狀圖。
1. 地質圖(主圖)
地質圖是用規定的符號、色譜和花紋將地殼某部分的地質體 (如地層、岩體、地質構造單元、礦床等) 和地質現象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圖上 (地形圖上) ,反映出該地區各地質體和地質的形態、產狀、規模、時代及其分布和相互關系的一種圖件。除反映一個地區的地層、岩石和地質構造的普通地質圖外,還有按工作性質和任務要求測繪內容不同的專門地質圖,如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礦區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第四紀地質圖等。
一幅正規的地質圖應該有圖名、比例尺、圖例和責任表(包括編圖單位或人員、編圖日期及資料來源等) 。
圖名表明圖幅所在地區和圖的類型。一般採用圖區內主要城鎮、居民點或主要山嶺、河流等命名。如果比例尺較大、圖幅面積小,地名小不為眾人所知或同名多時,則在地名上要寫上所屬的省 (區) 、市或縣名,如 《北京市門頭溝區地質圖》、《四川省江油縣馬角壩地質圖》。圖名一般位於圖幅上端正中。
2. 比例尺
比例尺又稱縮尺,用以表明圖幅反映實際地質情況的詳細程度。地質圖的比例尺與地形圖或地圖的比例尺一樣,有數字比例尺和線條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於圖框外上方圖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圖1 地質圖格式
3. 圖例
圖例是一張地質圖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類型的地質圖各有其表示地質內容的圖例。普通地質圖的圖例是用各種規定的顏色和符號來表明地層、岩體的時代和性質。圖例通常是放在圖框外的右邊或下邊,也可放在圖框內足夠安排圖的空白處。圖例要按一定順序排列,一般按地層、岩石和構造的順序排列,並在它們前面寫上 「圖例」二字。
地層圖例的安排是從上到下由新到老; 如放在圖的下方,一般是由左向右從新到老排列。圖例都畫成大小適當的長方形格子排成整齊的行列,長方形格子長寬比為 3∶2 (一般長為 1. 2 cm,寬為 0. 8 cm) 。方格內的顏色和符號與地質圖上同層位的顏色和符號相同,並在方格外適當位置註明地層時代和主要岩性。已確定時代的噴出岩、變質岩要按其時代排列在地質圖例相應位置上。岩漿岩體圖例放在地層圖例之後,已確定時代的岩體可按新老排列,時代未定的岩體按酸性到基性順序排列。
構造符號的圖例放在地層、岩石圖例之後,一般排列順序是: 地質界線、褶皺軸跡(只在構造圖中才有) 、斷層、節理以及層理、劈理、片理、流線、流面和線理產狀要素,除斷層線用紅色線外,其餘都用黑色線。地層界線、斷層是實測的還是推斷的,圖例與圖內一樣,應有所區別。
凡圖內表示出的地層、岩石、構造及其他地質符號應無遺漏地有圖例,圖內沒有就不能列入圖例。地形圖的圖例一般不標注在地質圖上。
在小比例尺圖上要畫上經緯度以表明其地理位置。如果地質圖是地形圖國際地圖分幅中的一幅,則應與該地形圖一樣用其圖名和分幅圖號。
4. 地質剖面圖
正規地質圖常附有一幅或幾幅切過圖區主要構造的剖面圖。剖面圖也有一定的規定格式。
剖面圖如單獨繪時,則要標明剖面圖圖名,通常是以剖面所在地區地名及所經過的主要地名 (如山峰、河流、城鎮和居民點) 作為圖名,如 《周口店 (指圖幅所在地區) 官邸-大礫岩山地質剖面圖》。如果是圖切剖面,並附在地質圖下面,則只以剖面標號表示,如 I-I'地質剖面圖或 A-A'地質剖面圖。
剖面在地質圖上用一條細線標出兩端註上剖面代號,如 I-I'、A-A'等。有時為了避免細線切割主圖的地質內容,只在圖上畫出細線的兩端。
剖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圖的比例尺一致,如剖面圖附在地質圖的下方,可不再註明水平比例尺,但垂直比例尺應表示在剖面兩端豎立的直線上,垂直比例尺下邊可以選比本區最低點更低的某一標高 (可選至 0 以下) 水平線作基線,然後以基線為起點在豎直線上註明高程數。如剖面圖垂直比例尺放大,則應註明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剖面圖兩端的同一高度上必須註明剖面方向 (用方位角表示) 。剖面所經過的山嶺、河流、城鎮等地名應標注在剖面上相應位置。為醒目美觀,最好把方向、地名排在同一水平位置上。
剖面圖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邊,北端在左邊,東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左邊,北東和南東端在右邊。
剖面圖與地質圖所用的地層符號、色譜應該一致。如剖面圖與地質圖在一幅圖上,則地層圖例可以省去。
剖面圖內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層分布、構造形態應該根據該處地層厚度、層序、構造特徵適當推斷繪出,但不宜推斷過深,一般只推斷離剖面線上最低點往下 1 cm。
5. 地層柱狀圖
正式的地質圖或地質報告中常附有工作區的地層綜合柱狀圖。地層柱狀圖可以附在地質圖的左邊,也可以繪成單獨一幅圖。比例尺可根據反映地層詳細程度的要求和地層總厚度而定。圖名書寫於圖的上方,一般標為 《× × 地區綜合地層柱狀圖》。
綜合地層柱狀圖是按工作區所有出露地層的新老疊置關系恢復成水平狀態切出的一個具代表性的柱子。在柱子中表示出各地層單位或層位的厚度、時代及地層系統和接觸關系等。一般只繪地層 (包括噴出岩) ,不繪侵入體。有時也將侵入體按其時代與圍岩接觸關系繪在柱狀圖里。用岩石花紋表示的地層岩性柱子的寬度,可根據所繪柱狀圖的長度而定,使之寬窄適度,美觀大方,一般以 2~4 cm 為宜。
(二) 閱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讀地質圖首先要看圖名、比例尺和圖例。從圖名和圖幅代號、經緯度,了解圖幅的地理位置和圖的類型; 從比例尺可以了解圖上線段的長度和面積大小,並可反映地質體大小及詳略程度; 圖幅編繪出版年月和資料來源,便於查明工作區研究史。
熟悉圖例是讀圖的基礎。首先要熟悉圖幅所使用的各種地質符號,從圖例可以了解圖區出露的地層及其時代、順序,地層間有無間斷,以及岩石類型、時代等。讀圖例時,最好與圖幅地區的綜合地層柱狀圖結合起來讀,了解地層時代順序和它們之間的接觸關系(整合與不整合) 。
在閱讀地質內容之前應先分析一下圖區的地形特徵。在比例尺較大 (如大於 1∶5000)的地形地質圖上,從等高線形態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點。在中小比例尺 (1∶10000~1∶50000) 地質圖上,一般無等高線,可根據水系分布、山峰標高的分布變化,認識地形的特點。
一幅地質圖反映了該地區各方面的地質情況。讀圖時一般要分析地層時代、層序和岩石類型、性質和岩層、岩體的產狀、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對於分析地質構造方面主要是褶皺的形態特徵、空間分布、組合和形成時代; 斷裂構造的類型、規模、空間組合、分布和形成時代及其先後順序; 岩漿岩體產狀和原生、次生構造以及變質岩區所表現的構造特徵等。讀圖分析時可以邊閱讀,邊記錄,邊繪示意剖面圖或構造綱要圖。有關各種構造形態的具體分析方法,將在下面實習中分別介紹和練習。
圖2 水平岩層出露特徵
圖3 水平岩層地質圖讀圖練習(等高線單位為 m)
(三) 讀水平岩層地質圖
水平岩層在地面和地形地質圖上的特徵是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 在溝谷處界線呈 「尖牙」狀,其尖端指向上游; 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線呈封閉的曲線 (圖2B) 。在岩層未發生倒轉的情況下,老岩層出露在地形的低處,新岩層分布在高處。岩層露頭寬度取決於岩層厚度和地面坡度,當地面坡度一致時,岩層厚度大者,露頭寬度就寬 (圖2A) ; 當厚度相同時,坡度陡處,露頭寬度窄; 在陡崖處,水平岩層頂、底界線投影重合成一線,造成地質圖上岩層發生 「尖滅」的假象。
四、作業
在圖3 中,圖區西北部已經給出一些岩層露頭,可以看出岩層為水平岩層,並且其出露界線與等高線平行。填出圖區全部的地質界線,並畫一條 A-B 的地質剖面圖。計算每個不同岩層的厚度。
『叄』 地質圖例誰編的
地質圖例(geological legend)是指地質圖中所用各種符號的說明。它是地質圖的附屬版部分,為讀圖的工具,放置權在圖的一側或其他適合的部位。圖例的內容有不同的顏色、圖形、花紋、字母、數字代號等。首先,他不是誰編的,而是一批地質學方面的前輩經過無數次的實踐而編纂的。其次,它的編纂工作是非常復雜的,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 有幫助。
『肆』 地質圖和其他圖件的編制
地質圖是地質調查工作的最主要成果圖件。它是按GB958的規定和比例尺的要求將工作區內的各種地質體、構造及其性質、產狀要素等地質內容及特徵,綜合反映在地質圖上。所以,地質圖的質量直接體現了地質調查工作的質量,應精心編制。編制的圖件包括作者原圖、編稿原圖和地質圖等。
(一)作者原圖的編繪
作者原圖是在野外實際材料圖基礎上,作者與計算機操作人員協同製作的綜合性圖件之一,其圖框內的內容是根據野外驗收意見。由作者補充、修改、完善,並對部分地質內容重新修正、對地質要素進一步合理取捨後,修編於1:5萬薄膜圖上。經再次掃描、計算機矢量化、數學方法校正、利用MapGIS制圖軟體再編輯的彩色地質圖。
作者原圖圖框外的內容須由作者根據出版要求,在實際材料圖圖框外的內容基礎上補充相關內容(如圖切剖面、有關模式圖、綜合柱狀圖、接圖表、地質圖調查單位、相關地理信息等),圖框外內容可由作者根據圖面結構進行調整,編於白磅紙上或清繪於薄膜圖上。
作者原圖上的圖層,設色、地理要素、地理精度等要求按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規定執行。
現將作者原圖的成圖步驟與主要內容敘述如下:
1.地形底圖的選擇
地形底圖應是符合要求的國家測繪部門最新出版的正規地形圖。但對圖上的地形地物要素須作適當簡化,以便能清晰地表示地質內容。
2.地質體的取捨
野外手圖上的地質內容翔實多樣。針對這一情形,在編制地質圖時要先擬定地質體取捨,歸並乃至擴大表示的方案。應遵循的原則參見地質圖的編繪內容。
3.擬定圖例
在編圖之初應擬定工作區的圖例,在編圖過程中可根據實際的情況,作適當的增刪或修改。
圖例應按照GB958—89《1:50000區域地質圖圖例》製作規定來編制。圖例應包括各種線條、符號、文字代號和簡短的說明等內容,力求簡潔美觀,易於區別和記憶。其編排順序和內容詳見第四章第一節相關內容,也可在遵循上述原則的情況下,編制出新穎的地質圖圖例(圖5-1,5-2)。
圖5-1 湖南桂東沙田1:5萬地質圖圖例
(據周維屏等,1993)
圖5-2 貴陽花溪燕樓1:5萬地質圖圖例
(據周維屏等,1993)
4.編圖原則
(1)填圖單元的表示
沉積岩區作者原圖(1:5萬)均以岩石地層單位為填圖單位。
組及正式命名段和層的編圖組是區域岩石地層劃分和1:5萬地質填圖的基本單位,是區域地質研究中最重要的單位。因此,一般來說,在1:5萬地質圖上應把每一個組都繪制出來。
雖然組內正式命名的段和層也是重要的填圖單位,但它們在此只是輔助說明組的特徵,因此段只在其頂、底界線能被准確填繪時才參加編圖,層則多以特殊的線條或色線來表示。
非正式岩石單位的編圖為了便於進行區域地層研究在大區內取得一致,提高岩石地層劃分和地質圖的靈活性與穩定性,組不易劃分過細過小。組過細不僅不能充分顯示豐富多彩的客觀地質現象,反而會導致岩石地層劃分的僵化和地質圖的呆板化。將地層序列內的特殊生物富集層、旋迴、事件層、局部的岩性變化、成岩變化、動力變形變質、礦化等,作為非正式單位參加編圖。充分利用顏色、符號、線劃的變化,以靈活的方式、較多的層次加以表示,卻能在保持圖面活靈活現總體脈絡清晰的基礎上,反映更多的具體細節(圖5-2)。
非正式段:如1、2、3段.上、中、下段,砂岩、頁岩、灰岩段等,也是常用的編圖單位。這種單位雖不像上述那些非正式單位那樣具體、詳細,但仍然是不可少的。如組內的某一部分被命名為正式段後,其餘的稱為非正式段。非正式段已為大家所慣用,當組的厚度大,岩性漸變或地質構造、岩性變化特別復雜時,用非正式段配合上述其他類型的非正式單位(如構造混雜岩、糜棱岩等)參加編圖是非常之必需的。
群的編圖除以組為基本單位外,為了保證圖面的真實性,對那些厚度特別小的組,則可採用並組為「群」這一誇大方式來表示,但並組為「群」一定要遵循地層指南的規定,不能任意強行歸並。
(2)圖式
為了充分利用有效印刷版面反映地質圖內難以表現的重要細節,使地質圖各具特色,圖式應根據工作區地質構造情況和印刷技術要求靈活確定而不作統一規定,但圖名、圖幅編號、比例尺、圖例、責任表、資料來源、接圖表是地質圖不可或缺的內容。圖框外其餘版面可靈活編排些能輔助說明工作區地質特徵的圖表,可為地質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具體要編制的內容參見地質圖的編制。
(二)編稿原圖(鋁板或薄膜)的編繪
由計算機操作人員利用MapGIS制圖軟體進行編繪,其圖框內的內容同作者原圖圖框內內容,其中地理部分採用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收集的國家測繪局最新出版的1:5萬數字地理圖數據。圖框外的內容按照出版有關規定要求,將作者原圖上圖框外的內容掃描,矢量化和再編輯,調整好圖面結構擺布,其代號、線、區編輯與圖框內有關地質內容屬性達到完全對應。
(三)地質剖面圖的編繪
為了形象地表示工作區的地質構造特徵,編繪地質剖面圖(圖切)應遵循以下幾點要求:
(1)圖切剖面圖一般以1~3條為宜。其中最少要有一條橫穿圖幅的主幹圖切剖面,其餘圖切剖面可以橫穿圖幅,也可以不橫穿圖幅。若兩條剖面都橫穿圖幅,則不必圖切第三條剖面。
(2)圖切剖面圖要能充分地反映區域地質構造特徵,剖面線應垂直於主要構造線方向。盡量選擇在地層(或侵入岩)出露最全、斷層較少,又能反映圖幅主要構造形態的空間位置。強調:①圖切剖面比例尺與地質圖必須一致;②地形、各種地質要素必須與平面圖相吻合。
(3)圖切剖面圖須按「左西右東、左南右北」方位置於地質圖圖廓下方;剖面長度不宜超過圖廓寬度。圖廓下方只有列兩行剖面的寬度,如果剖面多於兩條時,可將短剖面列於一行,主幹剖面應獨佔一行。
(4)當剖面線與某地質界面的夾角小於80°時,該界面產狀在剖面上應用視傾角值畫出。(註:在圖面上示出的數值應是真傾角值)。
(5)剖面岩性用花紋表示,應突出主要岩性和岩性組合。
(6)圖切剖面各層的岩性花紋應與綜合柱狀圖及圖件中各對應層的岩性花紋一致。剖面中各地質體的符號、顏色應與地質圖中各對應地質體的符號、顏色一致。
(7)圖切剖面圖的地質體界面應依其產狀用手工作自然勾繪,切忌用三角板、直尺畫成直線。
(8)圖切剖面的斷裂,應用箭頭表示上盤相對運動的方向。
(9)圖切剖面可利用地質圖圖例,無需單列圖例。
(10)圖切剖面上要有地形要素(如村莊、山峰)、剖面號等內容。
(四)地質圖的編繪
地質圖是根據最終驗收成果,在原有編稿原圖基礎上,據評審意見補充、修改,利用計算機MapGIS繪圖軟體編繪、製版、印刷的最終圖件。其制圖方法與過程實際上是編稿原圖製做的延伸,主要製作流程基本相同。其圖框內、外的地質內容是根據最終評審意見進行修改(圖5-3)。
現將圖面上應表示的基本內容敘述如下:
(1)在1:5萬地質圖上,應表示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界線及其性質、地層的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觸關系、侵入岩相帶、變質帶界線、蝕變帶、斷層、韌性剪切帶(標出位移和傾斜方向)以及混雜堆積,特徵清楚的深海沉積,具有指相意義特殊沉積,特殊意義的岩石、古火山機構等。准確標繪有代表性的地質體產狀、面理、線理產狀、重要的鑽孔位置、圖切剖面線、化石點以及同位素年齡樣採集地點和年齡值等地質要素,能全面正確地反映區域地質現象的基本特徵。
(2)用地質代號、花紋和顏色表示地質體物質組成、岩相和時代。顏色按統一色標著色,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的岩體、單元、超單元、混雜岩岩塊(片)、按地層處理的噴出岩、變質岩、岩石地層單位均可以岩性岩相花紋和時代單位代號復合表示;蝕變帶的岩性以花紋表示;脈岩可按時代著色加岩性代號,也可按岩性著色。圖面負擔過重時,侵入岩的不同岩性可用文字元號表示,第四紀噴出岩可按岩石類型的顏色和花紋表示,具有特殊意義的岩石地層,構造地層(岩石)也可在表示地層時代的同時,疊加花紋符號表示其形成環境或岩性岩相特徵;大面積出露的變質岩區,亦可用花紋直觀表示其構造變形特徵(主要是面理置換特徵)和變質程度等內容;以上各項著色均遵循DZ/T0179《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
圖5-3 地質圖平面格式布置圖
(據盧選元等,1987,修改)
(3)最終地質圖僅能表示直徑大於2m m的地質體和寬度大於1m m 條帶狀的地質體。對小於這個限度的地質體要進行合理的歸並;對密集細小的岩脈群應選代表性的幾條岩脈加以表示;若為含礦岩脈則需適當擴大表示。而對具有獨特意義、且厚度很小的標志層、小岩枝等地質體可放大到1mm 示之;所有放大表示的地質體應保持其所屬層位、形態、接觸關系的真實狀態。
(4)圖面表示內容必須客觀真實,區域地質調查中無論主觀或客觀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異,編圖中應如實加以反映,不能人為掩蓋客觀存在的問題。如因客觀條件限制,人跡罕至地區,允許利用遙感影像資料,如屬此種情況,則須註明,以使資料應用者了解實際情況。
(5)圖框外除表示圖例和圖切剖面外,各圖幅根據實際情況,突出各圖幅專題調查重點和特色表示有關內容
1)沉積岩區應著重反映區域沉積岩性岩相變化特點,盆地演化等內容,可用地層柱狀圖表示區域岩石地層單位和層序地層特徵,並可同時表示多重地層劃分有關內容,也可輔以地層格架,盆地演化模式圖,岩相古地理圖作為邊圖,突出表現區域地層特點
2)侵入岩發育區可將研究較詳的侵入岩填圖單元劃分、就位機制、侵入岩形成構造環境等作為其表示的主要內容:火山岩發育區可用柱狀圖表現火山作用特點,同時輔以一定的古火山機構立體圖等互為映襯,相互補充。
3)變質岩發育區可突出表示構造—地(岩)層柱狀圖或構造變質變形序列表、變質相圖、變質變形特徵圖、重要疊加改造關系、構造剖面圖、構造解析圖等內容;造山帶區,在圖框外可著重表示造山帶演化模式、蛇綠混雜岩填圖單位劃分表、造山帶大地構造相等。此外,能反映區域地質特點的航、衛片影像資料、照片或素描圖,物探、化探等成果均可適當表示,如:可附測區小比例尺數字地面模型圖、影像圖等。
總而言之,應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表現特色,各圖幅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展示圖幅區域地質特點。提倡多用生動形象的圖、表,杜絕利用冗長的文字敘述作為有關圖面內容的說明。
(6)附在1:5萬地質圖圖框下方的圖切剖面,要求能充分反映區域地質構造特徵。具體需表示的內容參見本章地質剖面圖的編繪內容。
(7)地質圖的圖式圖例,應包括圖面表示的所有地質代號、符號、花紋、顏色以及各種結構構造和產狀要素等。有關編圖原則和方法的具體操作,還可參考1:50000「三大岩類填圖方法指南」,但對花崗岩類填圖單元(如單元、超單元)的表示,建議以岩性加時代和典型產地的辦法,應突出岩性和時代。有關沉積岩岩石地層單位年代代號使用,建議盡可能表示到世,如晚二疊世長興組(P3c)等(圖5-1,5-3;附錄V彩圖1)。
(五)構造綱要圖的編繪
構造綱要圖是在分析地質圖的基礎上,用不同的線條、符號和顏色把各種構造形態和特徵表示出來的一種平面圖,它能使人一目瞭然地認識和掌握全區的構造特徵,尤其在構造情況較復雜的地區,能夠表現出該地區較為清晰的構造輪廓。構造綱要圖是地質報告中構造章節最主要的插圖。
1.構造層
將劃分各構造層的角度不整合畫在圖上,以劃分出各構造層,並註明其時代代號。
2.褶皺
在各個構造層內用軸線表示褶皺的延展方向。一般用實心線表示背斜,用空心線表示向斜(見附錄Ⅲ)。一定要遵循褶皺核部出露寬的地方,將軸線加寬,出露窄的地方畫窄。褶皺傾伏時軸線要消失,褶皺有分支,則軸線亦分支。
軸線分布密集的地方表示褶皺緊密,稀疏的地方則表示褶皺平緩。軸線的畫法,要結合兩翼岩層產狀,定奪其軸線所在,若兩翼產狀相等,則軸線平分核部或軸部的岩層,反之,則要考慮出露效應。
正常褶曲、倒轉褶曲、穹隆構造,構造盆地都應以不同的符號加以區別。
3.斷層
不同性質的斷層應用不同的斷層符號表示。線條的長短表示其規模的大小,其被掩蓋的部分或需推測的部分可用虛線示之。斷層有時可按方向、性質等給予標號和特定的幾何圖形編號,如
4.岩漿岩體
繪出岩體邊界的界線和岩體內部相帶界線。用不同的符號註明其岩性和時代,若有原生流動構造及原生節理,也要有選擇性的畫在圖上。
5.產狀要素
在構造綱要圖上還須將代表性的產狀要素標示出來。
此外區內主要河流、高程點和一些村鎮、地名要加以標注。值得說明的是:構造綱要圖比例尺為1:5萬,但要縮小圖面。
(六)地質礦產圖的編繪
礦產圖是綜合反映工作區各種礦產分布狀況的圖件,它是研究成礦規律、控礦因素的主要資料。
礦產圖的編制方法及主要內容如下:
(1)以同比例尺地質圖作底圖(地質圖色要調淺),以便於清晰地反映礦產內容;
(2)全面准確地用符號大小、代號或顏色等標出工作區內所有已知礦床、礦點、礦化點和各種異常區(點)的規模、礦體形態、成因類型、成礦時代和找礦標志等,並標出各種異常的種類、等級和范圍;
(3)對區內的所有礦床、礦點、礦化點,不分礦種,由西往東,自北向南進行統一的連續編號,並將編號注入礦產登記卡的相應欄內;
(4)一般礦產與特種礦產應分別成圖;
(5)礦產圖的圖例、圖示按規范要求編繪。
(七)其他專項調查圖件的編制
在國土大調查與區域地質調查同時進行的其他專項調查,其調查范圍與區域地質調查相同或調查范圍較大的,均應視需要和可能編制相應的專門圖件,如成礦預測圖、水文(工程)地質圖、環境地質圖和農業地質圖等。專項調查圖件的編制,必須以1:5萬區域地質調查形成的1:5萬地質圖為底圖編制,均應按相關規范、技術要求和規定進行。
『伍』 怎麼看地質圖啊!
全面的地質圖應該有圖例,不同類型的褶皺和斷層有不同的符號表示。如果是為了專考試要自己判斷,屬如果沒有圖就這么和你說估計我說得你也不會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別人標好的圖,觀察地層線的變化,從中總結出經驗就好了。
再簡單些練習:將一組平行線標上年代代表各個地層界線,如由上至下地層變新。
向斜:這組線向上突;背斜:這組線向下凹。
構造發展史的判斷原理:老的構造被新的構造錯斷、彎曲等。比如兩條斷裂,肯定是一條(1號)錯斷另一條(2號),那麼2號是老的,1號是新的。再看這些構造包含那些地層,又被什麼地層所覆蓋,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產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東西自己實在不知道怎麼表達,不好意思了。
『陸』 地質地形圖與地形地質圖的區別
地形地質圖,是指在地形圖的基礎上有地層要素,但它是地質圖.地質地形圖是通過岩層的走向反映出地形地貌的圖件.學了幾年了,都忘了,大概就是這意思吧.
『柒』 地質圖有哪些基本內容,閱讀地質圖應注意些什麼
地質圖應包括地質平面圖、地質剖面圖和地層柱狀圖。 地質平面圖是用各種圖例表明版在野外得到的各種地質的資料權,如地貌、 地層、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等條件。 地質剖面圖是反映深部的地層和地質構造的剖面圖。 地層柱狀圖是將地質平面圖上露出的地地質圖有哪些基本內容,閱讀地質圖應注意些什麼
『捌』 地質圖包括的其他內容及格式
一幅正式的某地區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1.圖名
一般用圖內最大居民點名稱(地名)或大的地貌名稱來命名。
2.比例尺
比例尺是表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一種比例關系的尺度。一般用文字、數字或線條比例尺表示。由於研究目的、任務不同,採用不同精度的地形圖為底圖,精度要求愈高,比例尺愈大:①小比例尺1:100萬~1:10萬,主要用於較大區域地質調查和研究;②中比例尺1:5萬~1:1萬,主要用於小區域地質調查和研究;③大比例尺大於1:1萬,主要用於礦區地質調查、礦點檢查評價。
3.圖例
將地質圖中表示各種地質體的符號、代號、顏色及線條等放在小長方塊中,加以說明,並按一定順序(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其他)排列於圖幅的右側方。
4.地質圖的格式
地質圖的排列格式見圖13-45。
圖13-45 地質圖的格式
(據徐邦梁,1998)
『玖』 地質圖圖例的大小應該是多少
一般來說都是1.2cm和8cm,這是正常的長寬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