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現象有什麼
『壹』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什麼
通常把與地下水來有關的問源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稱為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貳』 什麼是水文地質測繪,其內容有那些
hydrogeological survey 為了解 水文地質條件的一種以地面觀察測繪為主野外工作。 其工作內容是按一定的迴路線和觀察點對地貌答、 地質和水文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記錄,在綜合分析有觀察、測繪、勘察和試驗等資料的基礎上,編制測報告和 水文地質圖。准備工作水文地質測繪是在已有的 地形底圖和質圖基礎上進行的。
『叄』 百度知道一(1)D點處有何水文地質現象(2)現狀條件下,河水污染後是否會污染地下水
第一,D點處於地下水匯流線上,按地形及水位線來看,地形線和水位線重合的版地方是應權該有泉水的出露的。。。題目所說的水文地質現象應該就是泉水的出露。。。第二,按水位線與地表水的交角來看,應該是地表水補給地下水,所以河水的污染是會污染到地下水的。。。這個題目主要就是看看地下水和地形的關系的,只要分析清楚這些關系,題目是非常簡單的。。。
『肆』 水文與水文地質的區別
二者有交集,水文的范圍大一些
水文的對象僅僅是所有關於水的,形成包括水位、流量版、雨量、水質權、地下水、蒸發、泥沙等項目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水文站網。包含部分水文地質的內容。
而水文地質是為地質工程服務的一門學科,水文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地下水(Groundwater)的一門學科,它是對地質環境中地下水的發生、運動及其水化學特性上的研究。主要研究與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以及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質的時空變化規律,並研究如何運用這些規律去興利除害,為人類服務。
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變化、運動等的各種現象。現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的一門邊緣學科。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
『伍』 水文地質特徵
10.3.1 井田水文地質特徵
荊各庄井田內共有8個含水層,自下而上分別為:奧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壓含水層(Ⅰ)、K2~K6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Ⅱ)、K6~12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Ⅲ)、9煤~7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Ⅳ)、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Ⅴ)、風化帶裂隙、孔隙承壓含水層(Ⅵ)、第四系底部卵石孔隙承壓含水層(Ⅶ)和第四系中上部砂卵礫孔隙承壓和孔隙潛水含水層(Ⅷ)。第Ⅱ、第Ⅲ、第Ⅴ含水層為直接充水含水層,其他含水層為間接充水含水層,其中與礦井生產較密切的為Ⅰ、Ⅱ、Ⅲ、Ⅴ、Ⅶ。
10.3.1.1 礦井直接充水含水層
荊各庄礦直接充水含水層有K2~K6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Ⅱ)、K6~12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Ⅲ)、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Ⅴ)。
(1)K2~K6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Ⅱ)
該含水層位於石炭系中統唐山組的K2灰岩和石炭繫上統趙各庄組的K6灰岩之間,厚度100m。岩性以粉砂岩和細砂岩為主,膠結物多為鈣泥質。本層岩石裂隙非常發育,且以傾向裂隙為主,寬度較大,多呈直立密集分布。該含水層在垂向上以K6灰岩、15煤頂板、16煤頂板含水較豐富。
本含水層單位涌水量為0.005~0.083L/s·m,平均為0.032L/s·m,滲透系數為1.296~7.816m/d,平均為3.486m/d,屬於含水豐富的含水層。水質類型為HCO3--Ca2+-Mg2+型淡水,pH=7.89。礦井第二水平部分大巷揭露該含水層,開拓施工時最大涌水量達9.9m3/min,以後逐漸減小。在二水平形成降落漏斗,局部殘存水壓為1.0MPa,對第二水平及軸東采區主要可採煤層有一定的影響。
(2)K6~12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Ⅲ)
該含水層位於石炭繫上統趙各庄組的K6~9煤頂板之間,厚度20m。岩性以砂岩和粉砂岩為主,膠結物多為硅質。垂直層面的構造裂隙很發育,裂隙充填物多為鈣質。從水平方向看,含水層厚度由西向東呈遞增趨勢,導水裂隙發育率為東部較西部高。該含水層在垂向上以12煤頂板、121/2煤頂板、K6灰岩含水較豐富。
本含水層單位涌水量為0.002~0.206L/s·m,平均為0.042L/s·m;滲透系數為0.253~19.793m/d,平均為6.360m/d,屬於含水豐富的含水層。水質類型為HCO3--Ca2+-Mg2+型淡水,固型物含量為241mg/L,pH=7.85。
礦井第一水平-375大巷揭露該含水層,基建施工時最大水量達65.67m3/min,以後逐漸減小,在礦井(盆狀向斜)的中部形成一大漏斗。礦井中心大部分地區該含水層水基本上已降至含水層頂板,對第一水平主要可採煤層威脅不大。第二水平-475大巷大部分也揭露該含水層,開拓施工時最大水量達7.65m3/min,以後逐漸減小,對二水平主要可採煤層威脅不大。三水平開拓延伸工程主要受該含水層水威脅,且節理裂隙發育,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在施工3048軌道巷過程中曾出現過最大0.96m3/min頂板砂岩裂隙水。隨著生產的進行,預計涌水量逐漸減少,對三水平的主要可採煤層的影響不是很大。
(3)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Ⅴ)
該含水層位於二疊系下統大苗庄組的5煤至唐家莊組上界。岩性以粉砂岩及砂岩為主,其中中粗砂岩含水最豐富,砂岩膠結物多為鈣、硅、泥質。本層岩石裂隙非常發育,且以傾向裂隙為主,寬度較大,多呈直立密集分布。在1987~1996年施工的鑽孔當鑽至本層時,沖洗液漏失現象也很嚴重,常有不回水現象,因此可知本含水層裂隙發育。但通過1148、1331、2080等5煤以上承壓含水層疏水中心實踐證實本含水層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極不均勻,因此本含水層為非均質各向異性的含水層。
Ⅴ含水層為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平均厚度60m,岩性以砂岩為主。中粗粒砂岩段含水豐富,單位涌水量1.l25L/s·m,滲透系數5.292m/d。勘探鑽孔穿過含水層時均有沖洗液消耗,通過資料分析和繪制沖洗液消耗量分區圖,井田東翼、南翼、深部采區消耗量最大。鑽探結果表明:這些區域岩石裂隙非常發育,且以傾向裂隙為主,寬度較大,多呈直立狀密集分布;構造以NEE向高角度正斷層普遍發育,斷層面張開,有泥礫充填,部分充水。而井田西翼NNE到NE向逆斷層密集,傾角緩,層面充填斷層泥,均無水。通過分析Ⅴ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表10-5),其富水性也具有同樣明顯的分區性,說明斷裂構造和岩石裂隙對含水層富水性分布起到控製作用。
表10-5 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
注:本含水層可分為下段(ⅤA)、上段(ⅤB)。
a.下段(ⅤA):在5煤以上為60m厚,為一河床相砂岩,與下伏地層呈沖刷接觸,在井田西部和中部直接沖刷至5煤或6煤,甚至沖刷至7煤或8煤。本段單位涌水量為0.007~0.117L/s·m,平均為0.052L/s·m;滲透系數為1.985~8.945m/d,平均為4.952m/d。其水質特徵為:HCO3--Na+-Ca2+型淡水,固形物含量234~297mg/L,pH=8.0~8.4。
b.上段(ⅤB):位於5煤以上60~100m,即厚度40m,本段頂板直接與基岩風化帶連接。本段單位涌水量為0.011~0.016L/s·m,平均為0.013L/s·m;滲透系數為1.722~2.059m/d,平均為1.843m/d,其水質與下段相同。
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邊界為沖積層覆蓋下的基岩露頭,它受底卵含水層(Ⅶ)的補給。由於本含水層位於主要可採煤層9煤上方約50~70m處,而且9煤頂板為高嶺石泥質膠結的砂岩,遇水易風化膨脹變軟,極易冒落,從而使隔水層被破壞。冒落裂隙及自然裂隙可溝通本含水層,直泄工作面。如1093采面的突水事故,當時最大水量為44m3/min。
10.3.1.2 礦井間接充水含水層
(1)沖積層含水層
該含水層厚100~379.67m。作為礦井間接充水含水層,補給上述3個直接充水含水層。該含水層由砂礫、卵石、粘土顆粒組成,其中粗砂、礫石佔80%,卵石佔10%,粘土佔10%。本層是個比較均質的含水層,但摻雜在卵礫石中的粘土物質數量不同,也就造成含水性的差異。根據含水層的厚度和抽水試驗的結果可知,該含水層由北向南逐漸變厚,滲透系數K由北向南逐漸變小,富水性由西向東逐漸增強。本含水層單位涌水量為0.053~0.231L/s·m,平均為0.129L/s·m;滲透系數為7.464~32.748m/d,平均為10.455m/d,為含水豐富的含水層。
本含水層在井田東南部比較發育,幾乎與基岩直接接觸,補給各基岩含水層。在西北部本層下部有粘土層直接覆於基岩上,粘土層隔水性較好,它的存在使其與5煤頂板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之間的補給關系有兩種形式:天窗式和越流式。
(2)奧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壓含水層(Ⅰ)
該含水層厚度大於600m。岩性由質純的豹皮狀灰岩和白雲質灰岩組成。據勘探資料表明,施工的13個孔穿過灰岩總長度451.51m,因溶洞或巨大裂隙造成鑽具驟然下陷的有10個孔25個段落,溶洞最大直徑為1.13m,沖洗液失去循環。在井田東南部,因構造(F1~F3斷層組)作用與巨厚的第四紀沖積層相互接觸,增加了灰岩裂隙發育程度。
該含水層單位涌水量為0.002~0.267L/s·m,平均為0.122L/s·m;滲透系數為0.512~32.609m/d,平均為10.889m/d。其水質特徵為:HCO3--Ca2+型,總礦化度為131~216mg/L,pH=7.8~8.3。
本含水層為含水豐富的含水層。據鑽探資料,鑽孔進入奧灰100m以淺范圍內,上述性質隨深度無明顯的變化。
奧陶系灰岩距最下可採煤層9煤為158m,其間有兩個含水層,即K2~K6及K6~12煤岩裂隙含水層,其厚度分別為100m,20m。其下為隔水岩層,即G層鋁土~K2,厚40~68m,其岩性從上而下分別為鮞狀粘土岩、粉砂岩、鈣質粘土岩、K1灰岩、石英砂岩、粉砂岩、G層鋁土,這套岩層隔水性能較好。
10.3.2 斷層導水性
2001年委託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物測地質隊對井田西三采區進行了三維綜合地震勘探,共解釋斷層條數62條,包括正斷層36條,逆斷層26條。其中F1~F3斷層組向西南延伸部分控製程度不足,給斷層防水煤柱留設帶來誤差,潛伏著斷層水的威脅。F16斷層在第一水平揭露時均有涌水現象,二水平揭露後有導水現象。
10.3.3 礦井充水條件
10.3.3.1 礦井的充水水源
(1)大氣降水、地表水
大氣降水、地表水均是井田內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它們分別通過基岩裸露區及風化帶滲入補給,並順層徑流。但在此地區受地形及基岩裂隙發育程度的控制,補給量有限。
大氣降水:本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每年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其他時間降水很少。大氣降雨通過下滲補給第四紀底卵石含水層,通過順層和垂向補給其他含水層。根據沖積層水文地質剖面圖及有關資料,沖積層內含有3個岩性以粘土、亞粘土為主的隔水層,這3層隔水層沉積比較穩定,隔水性能較強,阻隔了大氣降水的向下補給,下滲補給量較小。因此,大氣降雨對下部含水層及礦井涌水量不會造成明顯影響。
地表水:井田范圍內無地表水系存在,僅有兩條排水渠。一條向東排至豬籠河,另一條向西排至泥河。兩條河流均遠離礦區,故地表水系對礦井涌水量無影響。
另外,本區內第四紀鬆散地層中第三隔水層厚達10~25m,即使有采空塌陷,也不致使粘土層斷開,阻隔了大氣降水和潛水的向下補給。
因此大氣降水、地表水和潛水對礦井涌水量影響甚小。
(2)含水層水
礦井含水層充水水源有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9煤~7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K6~12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K2~K6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其中9煤開采受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和9煤~7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的影響,一、二水平開拓工程受K6~12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和K2~K6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的影響。三水平開拓工程受9煤頂板裂隙水和8煤~5煤含水層以及K6~12煤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的影響。其中3090、3094、3093受9煤頂板裂隙水和8煤~5煤含水層影響;3324D、3322D、3122D等採掘工作面位於9煤層,受其頂板至K6承壓含水層水威脅;3326D繞道工作面施工層位均在K6~12煤之間,施工時可能有頂板裂隙水;1331工作面泄水巷施工時受9煤層頂板和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壓含水層水影響。
(3)斷層水
斷層水作為充水水源,主要是通過斷層導通含水層水而形成的。斷層的性質及圍岩的破壞程度是斷層充水的主要因素。張性正斷層、落差大、圍岩破壞嚴重成為良好的斷層充水條件。
(4)老空水
在建井、水平延伸、新區域施工及最上方煤層回採中,充水水源主要為含水層水。而在下方煤層回採中,老空水就成為了主要充水水源。
荊各庄礦井老空水有本煤層的老空水和上煤層的老空水。
本煤層的老空水:由於煤層的開采方法和煤層本身的賦存狀態不同,工作面回採後隨著煤岩層垮落形成許多鬆散空隙,使工作面湧出的水積存在低窪的老空區內,形成老空水。在高處的工作面采後形成老空水對相鄰低處的工作面產生影響。如:9煤是恆底上行採煤法,第一分層采後形成老空水對第二分層生產活動必然產生影響。
上煤層的老空水:由於上煤層回採後工作面湧出的水積存在低窪的老空區內,從而形成老空水。對下煤層的採掘活動威脅較大。
在本礦井生產過程中,由於工作面的布置、頂板的岩性特徵及涌水等因素,在采空區或廢巷有可能存在不同形式的積水。一旦施工工程接近、揭露或冒落帶達到這些積水,便可湧入井巷,發生老空區突水事故。老空區突水具有來勢猛、破壞性大的特點,往往是瞬間大量積水潰入工作面,形成災難性事故。
10.3.3.2 礦井充水通道
通過近10年的生產實踐,荊各庄井田范圍內充水通道主要有以下3種方式:
( 1) 直接揭露含水層
根據開採煤層與含水層的關系,可分為直接充水水源和間接充水水源。在煤礦生產中,有些工程必須穿越含水層,當巷道直接揭露這些含水層後,含水層水將會進入礦井。
( 2) 斷裂帶導水
本井田構造發育。通過建井及生產階段來看,大部分斷層未與含水層導通或不導水,但由於擾動影響成為導水斷層。
( 3) 采礦造成的裂隙通道
巷道掘進和工作面回採時,都會對原有圍岩產生影響。當產生的裂隙導通含水層或其他水源時,這些水也會沿采動裂隙進入礦井。大部分回採工作面出水均屬此種通道。
『陸』 水文地質概念
下面這個看看.
根據和XX學之間的一般情況,把"是研究......的科學"這幾個字去掉,應該就可以用了~~~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數量和質量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規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學科。
在不同環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運動和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狀況,可為科學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據。水文地質學對地下水的研究,著重自然歷史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同主要用水文循環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學關系密切,只是研究的側重點稍有不同。
水文地質學發展簡史
人們早在遠古時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約5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水井。古波斯時期在德黑蘭附近修建了坎兒井,最長達26公里,最深達150米。約公元前250年,在中國四川,為采地下鹵水開鑿了深達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國漢代鑿龍首渠,是一種井、渠結合的取水建築物。在利用井泉的過程中,人們也探索了地下水的來源。法國帕利西、中國徐光啟和法國馬略特,先後指出了井泉水來源於大氣降水或河水入滲。馬略特還提出了含水層與隔水層的概念。
1855年,法國水力工程師達西,進行了水通過砂的滲透試驗,得出線性滲透定律,即著名的達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質學的基礎。1863年,法國裘布依以達西定律為基礎,提出計算潛水流的假設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穩定流公式。1885年,英國的張伯倫確定了自流井出現的地質條件。奧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網圖並開始應用映射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說。奧地利修斯於1902年提出了初生說。美國萊恩、戈登和俄國安德魯索夫在1908年分別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與沉積岩同時生成的沉積水。1912年德國凱爾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類,總結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徵和排泄條件。美國邁因策爾於 1928年提出了承壓含水層的壓縮性和彈性。他們為水文地質學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泰斯於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穩定流與熱傳導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穩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計算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20世紀中葉,蘇聯奧弗琴尼科夫和美國的懷特在水文地球化學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地下水的賦存、運動、補給、排泄、起源以至化學成分變化、水量評價等方面,均有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質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了。
20世紀中葉以來,合理開發、科學管理與保護地下水資源的迫切性和有關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人們對某些地下水運動過程有了新的認識。1946年起,雅可布和漢圖什等論述了孔隙承壓含水層的越流現象。英國博爾頓和美國的紐曼分別導出了潛水完整井非穩定流方程。
由於預測地下水運動過程的需要,促進了水文地質模擬技術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開展了實驗室物理模擬。4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電網路模擬,到50~60年代在解決水文地質問題中得到應用。
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70~80年代,地下水數學模擬成為處理復雜的水文地質問題的主要手段。同時,同位素方法在確定地下水平均貯留時間,追蹤地下水流動等研究中得到應用。遙感技術及數學地質方法也被引進,用以解決水文地質問題。對於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運移和開采地下水引起的環境變化,引起廣泛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動系統理論,為水文地質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前景。
水文地質學基本內容
水文地質學是從尋找和利用地下水源開始發展的,圍繞實際應用,逐漸開展了理論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地下水動力學是研究地下水的運動規律,探討地下水量、水質和溫度傳輸的計算方法,進行水文地質定量模擬。這是水文地質學的重要基礎。
水文地球化學是水文地質學的另一個重要基礎。研究各種元素在地下水中的遷移和富集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探討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機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遷移和變化、地下水與礦產形成和分布的關系,尋找金屬礦床、放射性礦床、石油和天然氣,研究礦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供水水文地質學是為了確定供水水源而尋找地下水,通過勘察,查明含水層的分布規律、埋藏條件,進行水質與水量評價。合理開發利用並保護地下水資源,按含水系統進行科學管理。
礦床水文地質學是研究采礦時地下水湧入礦坑的條件,預測礦坑涌水量以及其他與采礦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
農業水文地質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為農田提供灌溉水源進行水文地質研究;另一方面為沼澤地和鹽鹼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鹽鹼化等問題進行水文地質論證。
地熱是一種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熱水或熱蒸汽攜至地表的地熱能,用來取暖、溫室栽培或地熱發電等,以及地下熱水的形成、分布規律,以及勘察與開發方法等,是水文地熱學的研究內容。
區域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區域性分布和形成規律,以指導進一步水文地質勘察研究,為各種目的的經濟區劃提供水文地質依據。
古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環和化學成分的變化等。據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與形成機制,闡明與地下水有關的各種礦產的形成、保存與破壞條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與地質環境有密切聯系。水文地質學以地質學為基礎,同時又與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史學、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球化學等學科關系密切。工程地質學是與水文地質學是同時相應發展起來的,因此兩者有不少內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積極參與水文循環,一個地區水循環的強度與頻率,往往決定著地下水的補給狀況。因此,水文地質學與水文學、氣象學、氣候學有密切關系,水文學的許多方法也可應用於水文地質學。地下水運動的研究,是以水力學、流體力學理論為基礎的,並應用各種數學方法和計算技術。
水文地質學的發展趨勢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狀態下的地下水,轉向更重視研究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由局限於飽水帶的含水層,擴展到包氣帶及「隔水層」;由只研究地殼表層地下水,擴展到地球深層的水。
預計今後的水文地質研究,在下列方面將有突破:裂隙水與岩溶水運動機制和計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溫度運移機制和計算方法;粘性土的滲透機制;包氣帶水鹽運移機制;水文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水文地質學,地下水數學模型;地球深層水文地質。
『柒』 什麼是水文地質環境
簡單地說就是地下水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二、課程研究對象
1.概念
地下水(groundwater):賦存並運移於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為兩個帶,上部是包氣帶 ,即非飽和帶 ,在這里,除水以外,還有氣體;下部為飽水帶,即飽和帶,飽水帶岩土中的空隙充滿水。狹義的地下水是指飽水帶中的水。
2.地下水
利:①分布廣泛,便於就地開采使用;②潔凈、不易被污染,水質普遍較優;③不佔用地表空間;④動態比較穩定;⑤供水量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具有較大到調蓄能力等。
害:①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鹽鹼化;②過量開采,可造成:在沿海地區,海水入侵,水質惡化;地面沉降,使區內建築物失去穩定;不同含水層之間誘發水力聯系,產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質惡化;岩溶區地面塌陷;③其它,如礦坑涌水、基礎及邊坡的穩定問題等。
功能:①資源(不難理解);②生態環境因子;③災害因子(乾旱或洪水);④地質營力(滑坡、泥石流等);⑤信息載體(找礦等)。
『捌』 水文地質條件是什麼
水文地質條件是指地下水埋藏、分布,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水質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質條件等的總稱。
『玖』 地貌和水文地質有哪些鑒別標志
①地質方面
保留在最新沉積物中的地層錯開,是鑒別活斷層的最可靠依據。一般地說,只要見到第四紀中、晚期的沉積物被錯斷,無論是新斷層或老斷層的復活,均可判定該斷層的活動性。需注意與地表滑坡產生的地層錯斷的區別。
活斷層的斷層帶(面)一般都由鬆散的破碎物質所組成,而非復活老斷層的破碎帶均有不同程度的膠結;所以鬆散、未膠結的斷層破碎帶,也可作為鑒別活斷層的地質特徵。
伴隨有強烈地震發生的活斷層,當強震過程中沿斷裂帶常出現地震斷層陡坎和地裂縫,是鑒別活斷層的霞要依據。非構造的地裂縫一般無一定的方向性。
②地貌方面
活斷層分布地段往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線相接的部位,其一側為斷陷區。而另一側為隆起區。由於在近期地質時期內斷塊的長期活動,高聳區和低窪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變化及沉積物厚度的顯著差別是活動性斷裂存在的重要標志。
走滑型的活斷層,常使通過它的河流、溝谷方向發生明顯的變化;當一系列的河谷向一個方向同步移錯時,即可作為確定活斷層位置和錯動性質的佐證。根據水系移錯的距離和堆積物的絕對年齡,即可推算該活斷層的錯動速率。山脊、山谷、階地和洪積扇等的錯開,也是鑒別走滑型活斷層的標志。
近期斷塊的差異升降運動,可使同一級夷平面分離解體,高程相差數百米,以至上千米。為數不少的活動斷裂在地貌上為深切的直線形河谷,當斷層兩盤相對地升降,則兩岸階地的高度有差別,同一級階地的高程在斷層兩側明顯不同。由於階地形成的時代較夷平面新,所以在鑒定活斷層時更為可靠。
此外,在活動斷裂帶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動力地質現象常呈線形密集分布
『拾』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區別
一、概念不同
1、水文地質:地質學分支學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回運動的現象。
2、工程地質:是一答門應用地質學的原理為工程應用服務的學科
二、研究內容不同
1、水文地質: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2、工程地質: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地質災害,岩石與第四紀沉積物,岩體穩定性,地震等。工程地質學廣泛應用於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與維護等各個階段。
三、目的不同
1、水文地質:是為研究與地下水活動有關的岩土工程問題和不良地質現象提供資料。例如,興建房屋建築和構築物時,應研究岩土的滲透性、地下水的埋深和腐蝕性,以判明對基礎砌置深度和基坑開挖等的影響。
2、工程地質: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