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剖面用什麼

地質剖面用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3 11:16:54

❶ 實測地質剖面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剖面位置的選擇有哪些基本要求

5、繪制地質剖面圖時選擇剖面線的原則有哪些?圖示說明剖面線附近井的井位校正方法。
6、圖示說明油氣藏的基本分類。
7、試對井下地層的重復與缺失進行地質

❷ 如何繪制地質剖面圖在地質剖面圖的繪制中,應該注意什麼

繪製程序:首先挑來選一幅模型的建源築圖,仔細觀察閱讀此建築的平面、立面以及剖面圖。然後抄繪草圖。為模型做好准備。完成模型的根據所繪制的建築草圖,合理運用建築模型工具(卡紙、模刀、膠、丁字尺、三角板、以及其他工具)正確地表現所選建築的三維立體空間,保持平、立、剖面圖的一致。此外,模型要做到准確細致、簡潔美觀。
一般的野外地質冊後面有附錄給出了視傾角常用角度的對照表,另外網上有用excel表格用真傾角和夾角計算視傾角的。舉個例子,假如某地岩層真傾角是45度,走向方位角為60度,而勘探線是東西方向即方位角是90度,那麼計算出岩層走向與剖面間的夾角就為30度(讀銳角就行),再用真傾角與夾角就可以查出或算出視傾角。

❸ 用什麼軟體能把地質地形圖轉化為地質剖面圖

沒有,地質地形圖裡面沒有剖面信息

❹ 什麼是地質斷面

地質縱斷面圖(longitudinal section)又稱地質縱剖面圖,是與岩層(或構造線)總體走向相平行的地質剖面圖。一般用來配合地質圖和地質橫剖面圖,以便進一步表示某一地區的地質構造特徵。

❺ 地質剖面元素

在採用面向地質結構建模的方法體系中,Mello et al.(1997)提出基於拓撲框架的復雜地質構造表示方法,來解決沉積盆地區域具有大變形特徵的斷層數字模擬問題,提出用斷層對地層分塊(block)來模擬斷層的運移。Caumon et al.(2004)同樣提出用斷層對地層進行分區域(region)表示,採用閉合地質模型(sealed geological model,SGM)方法來實現復雜地質建模。同樣,Galera et al.(2003)提出斷層將地層分成塊狀地層,三維地質建模就是建立邊界一致的區塊模型,並強調各塊狀地層之間的拓撲一致性。

上述研究人員都將斷層對地層切割作用給予充分重視。斷層是造成地層不連續的重要原因,使完整地層分區或分塊(圖4.5)。分析地質剖面圖可以發現,其主要內容包括:剖面切過的地形、地層、斷層構造等,形成具有特定地層屬性的二維曲線簇,多採用多線段或者樣條曲線來表示。前面已經指出,地層面是可以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緊鄰的地層,那麼在地質剖面圖中,則可以用地層線(strata line)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緊鄰的地層。結合地質勘探領域繪制地質剖面圖習慣,地層屬性變化處、斷層錯斷處、地層尖滅處等都會採用不同的地層線來代表。

圖4.5 典型地質剖面示例

基於此,將地質剖面元素分為三個層次,地層線、地層塊(layer block)、地層(layer),利用這些元素最終重構地質模型。如圖4.5所示的地質剖面中,由於斷層F1、F2和F3的存在,將由5個地層(L1、L2、L3、L4、L5)構成的地質剖面分成若干塊,其中,L1只有一個地層塊R11,L2由地層塊R21、R22組成,L3由地層塊R31、R32、R33、R34組成,L4由地層塊R41、R42、R43、R44,L5由地層塊R51、R52、R53組成。

按照地質對象的分類方法,地層和地層塊是三維地質建模的主要研究對象。地層(或地層塊)在地質剖面上以地層線的形式出現,多條首尾相連的地層線形成閉合的地層多邊形,反映了一個地層(地層塊)在剖面上的分布情況。一般情況,地層(或地層塊)由上地層線、下地層線、左地層線和右地層線構成一個閉合地層多邊形(strata polygon)。

❻ 地質剖面的生成方法

地質剖面是地質工作者表現地質實際的重要工具,也是礦山、交通、地下、岩土專工程等領域設計、施工屬人員的依據。由三維地質模型直接生成任意方向的地質剖面是地質建模軟體必須具備的基礎功能之一。下面將介紹在三維無縫地質模型上進行任意剖切生成地質剖面的方法。

從前面的介紹可知,三維無縫地質模型是由若干簡單塊體組成的,每個簡單塊體的外部邊界是由若干簡單曲面無縫連接而成的封閉三角曲面。任意平面與某簡單塊體的交一定是若干閉合環,或者,兩者在某些位置重合,且重合區域的外邊界也是閉合環。據此,我們可以先將剖面劃分成三角網,然後計算剖面與無縫模型上簡單塊體邊界的交線環,再根據所切割的簡單塊體的地層屬性為相應交線環所圍區域填充一定的顏色或岩性符號,從而實現無縫地質模型的任意剖切。剖面與簡單塊體邊界的相交運算可以直接採用三角曲面求交演算法。

❼ 地質剖面的繪制該注意哪些東西

剖面測制
6.1.3.1 測制組人員組成及分工
測制組一般由3~4人組成,包括組長、前後測手及作圖員。組長由地質工程師以上技術度、坡度、標注導線點、打樁、測量岩層產狀、采樣(標本)、繪制自然剖面圖和剖面導線
平面圖。主幹剖面(指完整的地質剖面)測制時,礦區所有技術人員都應參加。
6.1.3.2 測制方法
在剖面的起點處打入寫有A0(A剖面)編號的木樁,後測手持測繩的端點站於A0處,
前測手持測繩向剖面前進方向推進,在地形明顯變化處或與A0點有一定距離處設置導線點1
打入編號為1的木樁或用油漆在基岩上寫上編號1。前測手用測繩丈量該導線斜長,前、後測手分別用羅盤測量導線方位和坡度(均要求誤差≤3°內取平均值),並將上述測量數據記
錄於剖面記錄表中。以此類推,測制A0~1,1~2、2~3導線的斜長、方向、坡度(坡度角
記錄時,上坡為正、下坡為負)繪出剖面導線平面位置圖,見圖2。
在導線布置的同時,要求作剖面導線平面圖和自然剖面圖地形線。

圖2 剖面導線平面位置圖

6.1.3.3 繪制剖面導線平面圖
根據各導線的斜長和坡度,計算出各自的平距,然後在確定了正北方向的圖紙上,按各
導線方位角及平距將剖面位置繪制在礦區實際材料圖上。
如:0~3剖面導線
已知:0~1斜長22m,方位角20°,坡度15°
1~2斜長30m,方位角30°,坡度20°
2~3斜長26m,方向25°,坡度30°
根據公式:平距=斜長×坡度角餘弦
則:0~1平距=22m×COS 15°=21.25m
1~2平距=30m×COS 20°=28.19m
2~3平距=26m×COS 30°=22.52m
依次將上述各導線按方向及平距展繪到

實際材料圖上即成剖面導線平面圖,見圖3。
圖 3 剖面導線平面圖
6.1.3.4 繪制自然剖面圖地形線
在剖面導線平面圖的基礎上,按各導線點相對標高和比例尺及地形地貌特徵,將導線徒
手勾繪為較園滑的地形線。即成為自然剖面圖地形線。見圖 4。

圖4 剖面導線平面圖及自然剖面圖地形線
8 6.1.3.5 分層
仔細觀察導線附近出露的基岩,根據比例尺及礦區的實際要求,按野外地質標志將岩性、
成分、結構、構造、生物組合等具明顯特徵,顯著區別於相鄰地質體的地層或岩石,劃分為
不同的岩性層或岩相帶等,作為描述、反映礦區地層特徵的基本組成部分。
6.1.3.6 剖面投影
投影方法有:鉛直投影法、直接讀數投影法和產狀投影法。
a)鉛直投影法或直接讀數投影法一般用於剖面地形線和分層界線的投影上。見圖5。
圖中:A2~3導線,坡度與地形坡度一致,地形線不需投影,J 與J 界線直接與導線相
1 2
交,交點在導線上讀數(5m、13.2m)即為界線位置。
1 1
A3~4導線地形線形態變化較大,J 、J 分別為界線點J 、J 在導線上的垂直投影點,
3 4 3 4
上述投影點在導線上讀數點與地形線上的鉛直高度為點的實際位置。

圖5 剖面投影示意圖

b)產狀投影法用於在導線兩側一定范圍內測量產狀和採集的標本、樣品等的投影。作
法是將測量出的產狀和採集的標本、樣品,按岩層走向或傾向方向投影到導線上,並在導線
相應的地形線上標注。
6.1.3.7 記錄
剖面測制中,應將實測的數據和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記錄在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表中,實測
地質剖面記錄表見附錄 B 表 B.1。表中的分層地質描述部分應記錄:岩石名稱、岩石特徵、
顏色、礦物成分、風化、其他物理特徵、古生物及遺跡化石、蝕變及礦化、岩(礦)脈、地
質構造、標本、樣品採集等內容。對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可作素描圖或照相(見附錄 B表 B.2)。

❽ 地質剖面的剖面選擇和布置原則

野外工作一般需要5-8人。人員大致分工為:
地質觀察、分層兼記錄1人
作自然剖面、掌平面圖(航片)1人
前測手兼填記錄表1人
後測手兼標本採集1人
放射性測量1人
若人員充足時,記錄和樣品採集均可由專人負責。若測制古生物地層剖面,最好古生物鑒定人員參加,變質岩地層剖面最好岩礦鑒定人員參加,以指導化石、薄片的採集工作。 1.剖面比例尺:根據剖面所要研究的內容、目的、岩性復雜程度等,精度要求診實際情況具體對待。一般情況下比例尺為1/500~1/10000。
2.剖面上分層精度的要求:原則上在相應比例尺圖面上達1毫米的單位(厚度)均需表示。但一些重要或具特殊意義的地質體,如標志層、化石層、含礦層、火山岩中的沉積夾層等,其厚度在圖上雖不足1毫米,也應放大到1毫米表示,並在文字記錄中說明。分層間距按斜距丈量。
3.剖面的平移:剖面通過區如遇有大片覆蓋、天然障礙或因構造破壞造成測制意義不大的地段,則需要平移。平移應依一定的標志層或實測的順層追索為准。一般平移距離不大於500米,否則應分開另行測制剖面。 1.地形剖面線的測量:有儀器法和半儀法兩種,儀器法有測量人員負責測制;半儀器法由地質人員測制,以羅盤測量導線方位和坡度,以皮尺或測繩丈量斜距。注意將皮尺或測繩盡量拉緊。方向和坡角要用前、後測手測量的平均值,且要求兩人測量數據差值不能過大。
2.將測量數據和分層位置及時記入剖面記錄表,並表示在平面上,二者相互對照互相吻合。
3.根據剖面測制的目的,按需要配合以物探、化探工作。
4.剖面上樣品採集工作:應根據剖面研究的目的,系統採集岩石薄片樣、各類標本、岩石化學、人工重砂、古生物樣等。特別注意礦化地段樣品的採集,嚴防漏礦現象發生。
5.沿剖面線用定地質點的方法控制剖面起點、終點、轉折點、重要地質界線、接觸關系、構造關鍵部位和礦化有利的地段等。地質點和分層號、化石及主要樣品應用紅漆在實地標記,並准確標繪在圖上。
6.居民點、河流、地形制高點、主要地物及探礦工程等,應適當標注於平面圖和剖面圖上。
7.在剖面通過部位,遇到有意義的地質現象應畫素描圖或拍照地質照片,並在記錄上記明地點、時間和要說明的內容、遇到構造、特別是可說明大褶皺構造的次級褶皺構造,應在小構造具體出現位置的剖面圖上方,用特寫方式附上小構造形態特徵特徵素描圖。 剖面圖的繪制常用的有展開法和投影法兩種。到導線方位比較穩定多用展開法,當導線方位多變、轉折較多時宜用投影發法。
1.展開法:展開法是將各次所拉的不同方向的導線按其水平長度移成統一方向的直線,也就是說將不同方向導線沿線觀察的地質現象。當成是整個在一條統一直線剖面線上的觀測。
具體方法是據斜距和坡角(±°)把各段導線園滑連接而成。在導線方向與地層走向不完全垂直(交角小於75°)時,需要將直傾角換算成視傾角在剖面上表示。次法宜用於導線方位變化不大。比較穩定的情況下。該法比較簡單,便於在野外繪制,缺點是將轉折的導線展開,在剖面圖上誇大了地質體的實際寬度,以至歪曲了地質構造的實際形態。因而地層厚度只能用公式計算求得。在作剖面中,每次導線方位應在剖面上方予以表示。剖面下的展開導線沒有多少意義,成圖中可不表示。
2.投影法:首先繪出導線平面圖,並把各地質要素標繪到相應的位置上,構成路線地質圖。投影基線方位與總導線方向(剖面總方位)一致。將地層沿走向延長到投影基線上,形成各地質要素與投影基線的交點,再將各交點垂直投影到與投影基線相平行的剖面圖上,即為剖面上各地質素的界線點。地形線是將各導線點位投影到基線上,再以基線的某已知高程據各導線點的累計高程勾繪而成,此法有人稱作二次投影法。
採用地層厚度換算公式計算
D=L(Sinα·Cosβ·Sinr±Cosα·Sinβ)
式中:D-岩層直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層直傾角
β-地層坡度角
r-剖面線與地層走向的夾角
地形坡向與岩層傾向相反時用+相同時用-
地層厚度應分層計算。比例尺小於1∶1000的剖面,分層厚度取整數,大小1∶1000的剖面,厚度數值取小數點後一位。
地層厚度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
(1)產狀的有效控制距離要求在野外施測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確定,以便室內計算厚度用。
(2)脈岩的剔除:一般情況下,在圖上出露寬度<1毫米的脈岩不必剔除其影響厚度;超過1毫米時,則應剔去,採用岩脈兩側分別代表的厚度。若某一地段岩脈雖小,但很發育,且對此地段地層厚度影響較大,可依據岩脈在地層中含量比(線統計法:岩脈厚度與整個統計線段長度的比值),按比率求地層厚度。
(3)同一向、背斜中,地層厚度採用地層較發育的一翼進行計算(柱狀圖中可表示岩性相變或說明厚度的變化,不可採用兩翼岩層中較大厚度的單層建立柱狀圖)。
4.地層真傾角換算為視傾角
在剖面圖中,地層走向與剖面線方向不垂直時,在剖面圖上地層產狀以視傾角表示,見傾角換算表(表Ⅲ-2)。其產狀數字表示仍為真傾向、傾角。
5.實測剖面圖中表示的主要內容
(1)導線平面圖表示內容:導線、導線點、地質點、產狀(可選擇表示)、地質界線、地層代號、含礦層、斷層、主要地物等。
導線長度以平距表示。
(2)剖面上表示內容:岩性(以花紋表示)、產狀(花紋表示視傾角,下方數字表示真產狀)、地質點、導線點、樣品代號、層號及地層代號、斷層、褶皺、居民點及山峰水系名稱等,在剖面上方按需要附構造特寫素描圖。分層界線可適當劃長。產狀指引線應指在量取產狀的實際位置處。
(3)剖面圖必須和投影基線相平行。
(4)剖面圖擺法:剖面的左端應為西、北西、南西、南。相應在右端為東、南東、北東、北。
(5)如剖面徑平移,則導線平面圖上按平移方向、距離另作起點。而剖面圖僅按兩點的高差決定起點的標高,水平方向酌情斷開1-2厘米,以作圖方便互不重疊為原則。
(6)如剖面測制中並進行有電、磁測量、伽瑪測量等工作,若種類少,或僅一種,可在剖面圖上部作曲線圖表示,為了減輕圖面負擔,這些曲線圖可另作圖表示,但圖中地質剖面圖應互相一致。 1.前言
(1)剖面測制的目的
(2)剖面線位置、方向、坐標、長度、測制方法。
(3)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單位及主要工作人員。
(4)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長度、工程工作量、標本××件、樣品××件。
2.地質成果
(1)簡述剖面測制區的區域構造部位及地層、構造特徵。
(2)依不同時代,由老到新分別對剖面所見地層進行敘述。
每一時代中地層可按地層組合單元總述其組合特徵,再按不同岩性層詳述其岩性、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岩石岩性特徵,應詳細述明岩層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不整合接觸關系。
(3)岩漿岩及脈岩的描述。
(4)構造:斷裂構造、褶皺構造。
分別描述其類型、性質、規模、形態特徵、斷層對地層連續性的影響,控礦產構造特徵。
(5)礦產:對礦產應詳述。
(6)新進展、新發現和新見解。
3.存在問題

❾ 實測地質剖面的目的和要求

根據不同的地質研究目的,實測地質剖面可以分為實測地層剖面和實測構造剖面兩種,統稱實測地質剖面。

實測剖面是沿選定的野外地質觀察路線逐尺測量、綜合觀察、真實描述客觀地質體和地質現象,並繪制剖面圖的過程。實際工作中,針對不同的地質問題,可測制地層、構造、侵入岩、第四系等不同類型剖面。這里所說的剖面是指綜合研究各種地質問題的地質剖面。該項工作是野外工作量大、綜合性強、費時多的重點工作之一。測制目的、內容包括:

◎ 研究工作區地層的岩石組合、變質程度、地層劃分、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及其厚度變化。

◎ 觀察沉積特徵、原生構造、化石和產出狀態以及古生物組合,分析岩相特徵和沉積環境。

◎ 觀察地層的變形特徵,確定褶皺、斷裂、新生面狀、線狀構造要素的類型、規模、產狀及其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特點,分析形成序次及其疊加、改造關系。

◎ 研究侵入岩的岩石特徵、結構構造、捕虜體和析離體在岩體內的分布; 接觸變質和交代蝕變作用及含礦性; 觀察原生和次生構造,劃分岩相帶; 確定岩體產狀、與圍岩關系、剝蝕程度、侵入期次和形成時期等。

◎ 研究第四紀沉積物的性質及其特徵、厚度變化、成因、新構造運動及其表現形式。

◎ 研究對工程有不良影響的地層的分布規律。

❿ 地質剖面圖分析

①圖例就不做了。一圖中出現的東西寫上去就是了。
②上新下老。還有就是侵入關系這版個方面的話是後侵權入的穿插先形成的東西。
③侵入接觸,不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
④背斜。左邊的那個千枚岩那裡要和右邊的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有個褶皺。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⑤看岩漿岩的侵入。有斷層才能侵入。
⑥結合地層的新老關系和岩漿岩的侵入關系。
第二題:
①地質年代(C是石炭紀。P是二疊級。T是三疊紀。C-P1是石炭-早二疊紀。D是泥盆紀。S是志留紀。最後一個是寒武紀)
②燕山運動
③造山運動強烈,火山岩礦產的形成。
④造山運動
⑤這是一個背斜構造。寒武系的岩層由於受到逆斷層的影響而抬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