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形成於什麼地質時期
❶ 地球的地質時期
主詞條:地質時期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將地球歷史劃分為: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見下表。
地質時期與特徵表 地質時期 特徵代
(界) 宙
(宇) 距今年數
Ma 進
入
太
陽
系
時
期 地
月
系
形
成
時
期 新生
時
期 這一時期是一顆彗星撞擊地球而開始的。
這顆彗星在太陽系裂解,形成繞太陽的小行星帶。
彗星的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氣。在冰里存在著各種生物。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氣和新的生物物種。原有的生物發生變異或進化。 新
生
代
顯
生
宙 65這一時期是月球被地球俘獲形成地月系而開始的。
月球繞地球轉動,使地球的引力場、磁場發生了變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動作用下,地球的外球發生了旋轉,形成地極和磁極的移動。
在生物界,動物和植物都發生了變異,形成高大的樹木和大型的動物。 中
生
代 230 這一時期是地球進入太陽系成為行星而開始的。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了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有了晝夜的變化。
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形成自東向西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溝谷窪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開始爆發式出現即開始復活。
隨著太陽系的演化,地球由進入太陽系時的軌道面即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23°26′,演化到如今的地球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近平行,地軸由垂直軌道面變為傾斜在軌道上運行,形成一年的四季變化。
在岩石建造上,出現大量的石灰岩。 古
生
代 540 ·進入太陽系前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殼已經形成到地球進入太陽系前的一段地質時間。
這是一段沒有陽光的地質時期。
在這一段的前期,地殼的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強,高山被剝低,在溝谷和坑窪地中沉積了巨厚的原始沉積。
在這一段的後期,地殼活動變弱,地表溫度漸漸降低,到了冰點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元
古
宙 2500
地殼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開始到有沉積岩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
熔融物質凝固形成收縮,在地表形成張裂溝谷高山。宇宙天體撞擊,在地表形成大坑窪地。
隨著溫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水流動匯聚到張裂溝谷和大坑窪地中,產生的氣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圈。
地核俘獲宇宙物質的不均,地表各處溫度高低不均產生大氣流動。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表形成了溝谷高山、大坑窪地,有了水和大氣,產生了風化、剝蝕和搬運作用,開始形成沉積岩。
原始生命蛋白質出現,進化出原核生物(細菌、藍藻)。
太
古
宙 4600 地球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熔融物質開始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的一段地質時間。
在距今約46億年前,由鐵鎳物質組成的地核俘獲了熔融物質形成地幔。地幔與地核接觸部位溫度降低,形成內過渡層。地表溫度降低凝固,形成外過渡層。
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了圈層狀結構的地球。 始
古
宙 >4600
❷ 地殼是怎麼形成的
大約在45億年前,一些氣體、塵埃、冰粒等物質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回,這個雛形只有答一千米的大小,與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這個「小地球」不停地旋轉,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現在地球的大小。
地球剛形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來自宇宙中各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再加上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了很多熱量,所以當時的地面上到處都是噴發的火山和流動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個被熔岩覆蓋著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減少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了,岩漿慢慢固化、結塊,形成了坑坑窪窪的原始地殼。
↑原始地殼的形成過程(從左到右:遍地的岩漿-岩漿逐漸冷卻-坑坑窪窪的原始地殼)
這就是地殼的形成過程。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❸ 地殼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在誕生的時候並沒有地殼,由於當時離太陽比現在近得多,整個地球被太陽的高熱光專線照射而處於熔融狀態屬,後來由於在繞太陽公轉所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地球逐漸遠離太陽,地球表面逐漸降溫並開始凝固,加上各種天外來物降落在地球表面逐漸衍變成現在的地殼。
正因為地殼是這樣形成的,所以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地殼是漂浮在地幔上,才有了現在的各種地殼運動。
❹ 地殼的演變歷史
1.了解地層和化石的基本概念及化石在確定地質年代和恢復古地理環境中的重要意義。
2.知道地殼演化的簡史及地質時代重要的地殼運動、生物發展的主要階段和特徵以及主要礦產形成的時代。
3.通過對地球演化史的學習,認識到人類歷史只是地球漫長歷史中的一瞬間,萬物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培養學生閱讀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地殼的演化史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地層和化石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
魚化石標本,投影片:三葉蟲化石、大羽羊齒化石、恐龍化石、古生代早期生物圖、古生代晚期生物圖、中生代生物圖、新生代生物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介紹了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也就是說地球形成之初並不是今天的樣子,它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那麼地球形成之初地表是什麼樣子?以後又是怎樣變化的?我們又如何知道這種變化的呢?
【板書】第七節 地殼的演化
要知道地殼的演化就要從地球的誕生開始研究,從地球誕生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呢?地球的年齡有46億年了,這是人們利用地殼岩石中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測得的。
【啟發引導】在46億年中,地殼是如何演化?我們又是通過什麼來得知地殼的變化過程的呢?
【板書】一、地層和化石
學生看書第170~171頁,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人們為什麼把地層比做「書頁」?研究地層有何意義?
(2)什麼叫化石,研究化石有何意義?
學生看書、討論後,教師總結。
首先,「書頁」是一頁一頁的。地層從形態來看是一層一層的,它的層序和形態可以反映地殼的運動變化過程,一般情況下地層是按順序排列的,新在上,老在下,呈水平狀態。但是,在構造運動的影響下,地層往往發生很大的變化。
其次,書頁中應有文字、圖表等內容,從中可以讀出一些信息。地層中的「文字、圖表」主要是指地層中的化石及地層的厚度。
【展示魚化石標本】問學生,什麼叫化石;在地層中發現魚的化石說明當時該地層是什麼環境?如果在另一岩層中發現有恐龍化石,含有恐龍化石的岩層和含有魚類化石的岩層哪個岩層有可能更年輕,為什麼?
【教師概括】地層年齡的確定既可以通過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來確定,即絕對年齡,也可以通過地層中的化石來確定,即相對年齡。
地層中的化石,多數是古生物的遺體,如骨骼、貝殼等,少數是古生物活動的遺跡,如足印、蟲穴、糞便等。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在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化石,相同的地層中有相同或相近化石。地層中的化石越簡單,其形成的年代越久遠,反之,越年輕。展示三葉蟲、大羽羊齒、恐龍化石投影片,說明它們所形成的地質年代。
【概括總結】人們就是通過對地層中的化石的研究來確定地層的時代和順序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岩層組成物質的性質和化石特性,推斷岩石沉積時的環境特徵。
請學生討論:如果在某地層中發現有煤,你能推斷當時的氣候具有什麼特點及植被特徵嗎?
【轉折過渡】人們根據地層的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地殼運動和岩石的絕對年齡把地球的歷史分成五個階段。
【板書】二、地殼的演化史
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看書第171~174頁,分別討論五個代的特點,主要討論每個代的(1)地殼運動或岩漿的活動,(2)海陸分布,(3)生物進化,(4)形成礦產,並完成下表:
❺ 地殼的演化歷史
(距今約25億年之前)
太古代是地質年代中最古老、歷時最長的一個代,即原始地殼以及原始大氣圈、水圈、沉積圈和生物的發生、發展的初期階段。
太古界的地層由變質深的正、副片麻岩組成。已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齡為40多億年。據此認為,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現了小型的花崗岩質地殼。由沉積岩變質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現,說明當時有了原始大氣圈和水圈,並有單純的物理化學風化。在這些結晶變質岩基底上覆蓋著一層變質較輕的綠岩帶,其中有火山岩和沉積岩,它們形成於當時地面的凹陷帶,後來才經歷變質作用。其年齡在34億—23億年間。據推測,太古代早期地球表面有許多小型花崗質陸塊,它們之間有深淺多變的古海洋。後來各小陸塊在移運中結合成面積較大的大陸板塊。這些最古老的陸塊已散布於各大陸中,即通常所說的穩定陸塊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區。
太古代的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既廣泛又強烈;火山噴發頻繁,故使大氣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原始海洋的面積可能比我們認識的大,但平均水深則淺得多。世界各地蘊藏豐富的海相層狀沉積的變質鐵錳礦床和岩漿活動形成的金礦等就是在這時期形成的。當時的大氣圈可能富含碳酸氣、水蒸汽和火山塵埃,只有少量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海水也是酸性礦化水(後來才逐漸被中和),陸地是灼熱的,荒蕪的。在某些適宜的淺海環境中,有些無機物質經過化學演化躍變為有機物質(蛋白質和核酸),進而發展為有生命的原核細胞,構成一些形態簡單的無真正細胞核的細菌和藍藻。這只是出現於太古代的後期。
總的來說,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階段,陸地是原始荒漠景觀,水域是生命孕育和發源之地。當時地殼與宇宙之間以及和地幔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比後來任何時候都強烈得多。 (距今25億—6億年前)
在元古代,大陸性地殼逐漸由小變大,從薄增厚,火山活動相對減少,岩性也從偏基性向偏酸性轉化。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積,大有利於強烈的花崗岩化活動及導致大型侵入體的形成。由於大氣中CO2濃度降低和水中Ca、Mg離子增多,開始出現有化學沉積的碳酸鹽岩。它將直接影響到岩漿過程的演化,導致鹼性派生岩的出現。隨著大氣中游離氧的增加,氧化環境也開始出現了。因而後期有了鮞狀赤鐵礦和硫酸鹽等礦物以及第一批紅層建造的產生。生物的出現對環境的影響還不大,所以在元古界無大量的生物化學沉積。元古代末還發現有冰磧岩,這是全球性第一次大冰期的產物。
這時原核生物已進化為真核生物,嫌氣生物轉化為喜氧生物(這個轉折點稱尤里點,發生於大氣中氧含量增至當前大氣中氧濃度的千分之一的時候),物種數量也從少增多。這時地球上的植物界第一次得到大發展,出現了數量較多的能進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較原始的低等植物,如綠藻、輪藻、褐藻、紅藻等。這些微古生物已可用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在元古代晚期,原始動物也出現了。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海綿、水母、節蟲、扁蟲及軟體珊瑚等水生無脊索動物化石。在北美還發現有海綿骨針化石。
元古代有多次地殼運動,較廣泛的有我國的五台運動,呂梁運動、澄江運動、薊縣運動等;北美有克諾勒運動、哈德遜運動、格倫維爾運動、貝爾特運動等。歷次造山運動形成的褶皺帶都使原有的小陸塊逐漸拼合在一起成為古陸,後來都成為各大陸的古老褶皺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紀陸台(或稱地台),出露的只佔陸地面積的1/5。據古地磁研究,北美羅倫古陸和非洲古陸在元古代都曾發生過多次極移(E. lrving等,1975;J. D. E. Piper,1976)。 (距今6億—2.3億年前)
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據研究,6億—7億年之前,大陸經歷過多次分合,在元古代末期(晚前寒武紀),各分散陸塊曾聯合組成泛大陸。寒武紀時泛大陸發生分裂,在南部成為岡瓦納大陸,北部分為北美、歐洲和亞洲三個大陸,彼此間被前海西海、前加里東海、前烏拉爾海和前特提斯海(前古地中海)所分隔。奧陶紀末開始發生加里東造山運動。至泥盆紀時,前加里東地槽已褶皺成山,古歐洲與北美合成一塊大陸。晚石炭紀時經海西運動後,前海西地槽消失了,使歐美大陸與岡瓦納大陸合並。至晚二疊紀,前烏拉爾海也消失了,亞歐大陸形成,全球又成為一個新的泛大陸。
據王荃等的研究(1979年),我國北方的中朝古陸與南方的揚子古陸的性質很不相同,後者與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許多情況極為相似。他們認為,揚子古陸在早古生代曾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後來分裂並向北漂移,至晚古生代才與中朝古陸碰撞合並在一起,兩者之間的秦嶺-淮陽山地是個地縫合線。在這里也發現了蛇綠岩套岩層(由蛇紋岩、橄欖岩、輝長岩及枕狀基性火山岩等組成的、屬於洋殼和地幔噴出的岩層,它是代表大陸縫合線的指示岩層)。我國古地磁的研究也認為,元古代後期,揚子古陸大致位於印度洋北部,與北方的中朝古陸遠隔重洋。
各地質時代的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合,對地理環境帶來很大的變化:大陸分裂引起海侵,大陸合並引起海退;對生物演化也有重大的影響。自寒武紀以來大陸的分合和海生無脊索動物科數增減變化的對比情況。
在寒武紀,泛大陸發生分裂並引起海侵,大陸架廣布,海生無脊索動物空前繁盛,其中以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占化石總數的60%,腕足類約佔30%,其他僅佔10%。這時海生植物也有向陸生植物過渡的跡象。如我國寒武系地層中發現的藻煤就是一例。奧陶紀海底廣泛擴張,腕足類、角石、筆石、鸚鵡螺和珊瑚等成為世界性的種類。原始的魚類——無顎魚(甲胄魚)也出現了。志留紀除海生動物繼續大量發展外,後因地殼運動和環境變化劇烈,海生動物進入了大陸淡水區域,真正的魚類——有頜魚和適於岸邊生長的具有水分輸導組織的維管束植物也誕生了。自泥盆紀以後的晚古生代,大陸趨於合並,海退不斷發生,許多海生無脊索動物的居留地消失,它們的種類和數量因而大減。相反,魚類則全盛起來,陸生植物也日趨繁茂。地球表面從此結束了一片荒漠和無臭氧層的時代。至石炭、二疊紀又成為兩棲動物的全盛時期,植物界也從孢子植物發展成為裸子植物。在石炭、二疊紀的各大陸都分布以蕨類為主的大森林,成為地質歷史上重要的造煤時期。 (距今2.3億—7千萬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現有許多資料證明,泛大陸的重新分裂發生於中生代,即始於晚三疊紀,主要分裂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且一直延續到新生代。這泛大陸原來向南北極延伸,赤道部分較窄,存在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三疊-侏羅紀時,北美洲與非洲分裂,北大西洋開始擴張,泛大陸被分為北部的勞亞(勞倫斯和亞細亞)古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古陸。侏羅-白堊紀,南美洲與非洲分裂,南大西洋開始擴張。非洲和印度在侏羅紀時也與南極洲和澳洲(二者仍在一起)脫離,開始形成印度洋。白堊紀時,北大西洋向北展寬,南大西洋已有一定規模,印度向東北漂移,印度洋也隨之擴大,而古地中海則趨於縮小。
中生代各地都有強烈的造山運動,歐洲有舊阿爾卑斯運動,美洲為內華達運動和拉拉米運動,中國為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這時褶皺、斷裂和岩漿活動都極為活躍。在我國東部形成一系列華夏式隆起與凹陷,許多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礦床的形成都與這時的岩漿活動有關,在斷陷盆地中也形成煤、石油和油頁岩等礦物。我國大陸的基本輪廓也在這時建立起來了。
生物界較古生代有很大發展。古生代末出現的裸子植物在中生代已成為最繁盛的門類,它們靠種子繁殖,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對水的依賴,更適於陸地的生境。這又是植物進化中的一次飛躍。像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陸生植物的大量發展,不僅為成煤作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如世界廣泛分布的侏羅系煤層),而且也為爬行動物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基礎。
整個中生代,爬行動物成為當時最繁盛的脊索動物。在陸地上有食草和食
肉的恐龍,在海上有魚龍和蛇頸龍,在空中有翼龍。與此同時還出現有蜥蜴、龜、鱉、鱷魚、蛙類和昆蟲等。在海生無脊索動物中的菊石也極為昌盛。因此,有人把中生代稱為恐龍時代、菊石時代或蘇鐵時代。但到白堊紀末,這些盛極一時的生物種類大都絕滅了,僅有一部分能殘存下來。而當時已經出現但處於弱勢的原始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則進入了壯觀的新生代;被子植物從此也欣欣向榮。 (7千萬年前—21世紀)
新生代包括老第三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是距今最近的一個代。繼中生代之後,海底繼續擴張,澳洲與南極洲分離東非發生張裂,印度與亞歐大陸碰撞。在第三紀發生強烈的地殼運動,歐洲稱為新阿爾卑斯運動,亞洲稱喜馬拉雅運動。在古地中海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和環太平洋帶形成一系列巨大的褶皺山體。在古老的地台區也發生拱曲、斷層等差異性升降運動,在斷陷盆地中廣泛發育了紅層。這次造山運動和伴隨的海退作用,使從中生代繼承下來的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從全球來看,老第三紀地表主要是溫暖潮濕的氣候。在強烈的造山運動之後,大氣環流系統,尤其是區域性環流系統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趨向於乾冷。我國西部青藏高原的隆起,給東部季風環流系統以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華南地區成為與同緯度地區不同的暖濕森林景觀。在第四紀,由於溫帶和兩極的氣候進一步變冷,地球上發生了大規模的冰川作用,經歷了多次冰期與間冰期的變化。生物也因生境的變化而變化。
在植物界,老第三紀以被子植物的大發展為特徵,植物群落由原來單調的針葉林轉變為花果豐碩的常綠闊葉林。當氣候趨於乾冷之後,許多地方的植被發生了旱生化現象。在新第三紀初出現了以單子葉草本植物為主的草原,在第四紀又出現了苔原。動物界以哺乳類的空前繁盛為特點,故新生代又稱哺乳動物時代。濕熱森林區繁茂的被子植物,對哺乳類的發展起很大的促進作用。昆蟲的繁盛也與被子植物的發達有關。被子植物和昆蟲的廣泛分布又促進了鳥類的昌盛。當草原面積擴大後,在有蹄類和嚙齒類中出現了許多食草性的草原動物群,隨之而來的食肉動物也增加了。
特別重要的是在第四紀出現了人類。這是地球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人類經過復雜的發展過程之後,又逐漸成為干擾、控制和改造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第四紀又被稱為「靈生代」。
❻ 什麼是地質時期
地質時期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專經發現地球上屬最老的地層同位素年齡值約46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另:
地質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歷史所佔據的漫長的時間范圍, 從大約39億年前(相當於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齡)延續到今天,實際上就是由地層所代表並記錄在地層中的那一段地球的歷史。
一個提供不同地質時期名稱供查詢的簡便參考:
http://web.singnet.com.sg/~teohanch/t1CosmicCalendarC.html#bmT5
❼ 地質時期指哪個時期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經發現地球上最內老的地層同位素容年齡值約46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歷史時期是指人類活動的歷史 包括史前歷史在內
❽ 地球從誕生至今分為哪幾個時期
地球從誕生至今分為五個時期:太古代,遠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太古代:地球剛形成,沒有陸地,一片汪洋。約開始於46(或50)億年前,結束於24億年前。發現的化石僅有晚期出現的菌類和低等的藍藻。由於經過多次的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所有岩石受到深度的變質,所以化石很難保存下來。
2、元古代:出現陸地的雛形。晚期亞歐板塊開始分離。海洋中出現單細胞的浮游生物。從距今25.0億~8.0億年的漫長時期內,生物界由原核生物演變為真核生物,佔主導地位的是菌類、藻類,因此元古代也稱作菌藻時代
3、古生代:亞歐大陸的七大板塊基本開成。藻類的產生、低等無脊椎動物的產生,少量植物的產生。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其中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又合稱早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又合稱晚古生代。
4、中生代: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動植物的大量產生和繁殖,天氣開始形成,恐龍經歷了產生和滅絕。
5、 新生代: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
(8)地殼形成於什麼地質時期擴展閱讀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此後,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將地球歷史劃分為: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見下表。
❾ 地質時代是如何劃分的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內方面含容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