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鐵礦石形成在什麼地質年代

鐵礦石形成在什麼地質年代

發布時間: 2021-02-23 07:55:14

Ⅰ 我國三大主要成煤時期分別是什麼地質年代

是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
石炭紀的聚煤時期主要在晚石炭世,形成了華北、華東及中南地區的煤系,著名的太原組煤系就在這個時期形成,山西、河北地區的大礦區如西山、開灤、陽泉、晉城、潞安、汾西等都屬該煤系;
二疊紀的早二疊世和晚二疊世都有較強的聚煤作用,早二疊世主要形成了以華北為中心的山西組煤系;晚二疊世則主要形成了貴州境內的龍潭煤系;
侏羅紀時期由於「燕山運動」遍及全國,此時期形成的煤田最多,主要集中於華北及西北地區;著名的煤田主要有神府、東勝煤田,大同煤田以及新疆地區的尚未開發的煤田;侏羅紀煤田儲量最豐。

Ⅱ 地質歷史從古至今經歷了什麼樣的地質年代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2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Ⅲ 煤炭 金 鐵礦石形成的地質條件是什麼

煤炭是一種可以用作燃料或工業原料的礦物。它是古代植物經過生物化專學作用和地質作屬用而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黑色固體礦物。
金,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的時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體帶有一些金,在它撞擊地球的時候隕石被熔化金子也來拉,由於金的密度大,於是,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現在挖金礦都在地下。金子的具體形成 與其環境密切相關 要有合適的壓力 溫度,等一系列苛刻條件。
鐵,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金屬之一。約佔地殼質量的5.1%,居元素分布序列中的第四位,僅次於氧、硅和鋁。鐵在乾燥空氣中很難跟氧氣反應,但在潮濕空氣中很容易腐蝕,若在酸性氣體或鹵素蒸氣氛圍中腐蝕更快。鐵可以從溶液中還原金、鉑、銀、汞、銅或錫等離子。把石灰石、焦炭和鐵礦石分層投入高爐,自底部鼓入高溫氣流,使得焦炭熾熱發紅,於是鐵被從氧化物中還原出來,熔化成液態,從爐底流出。

Ⅳ 礦床類型隨地質時代的演化

地質歷史中成礦作用的演化很早就受到地球科學家的關注,在20世紀80和年代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並提出了幾種成礦階段劃分的方案(Veizer,1976;Meyer,1981)。其中,M.E.Berley和D.I.Groves(1992)根據已有的礦產儲量資料,聯系古大陸聚合和裂解的歷史及大地構造背景,提出了地質歷史中的三個成礦高峰期,分別相當距今2000~1800 Ma、1000~800 Ma和400~300 Ma(圖9.11)。

關於成礦作用隨地質時代演化的控制因素,一般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地球熱能的減少;②全球構造體制的變化;③大氣圈、水圈、地殼和生物圈的發展演化;④與全球構造發展有關的大陸的聚散、抬升、剝蝕等因素(Hutchinson,1981;Condie,1989;Barley and Groves,1992)。其中構造因素一般被強調為主導性的因素。對於地球化學作用來說,特定的構造類型和環境就意味著作用的特定物源(因溝通殼、幔中特定的物質源區)、通道和活動場所,因而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其地球化學過程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學條件,從而生成特徵不同的地球化學作用產物(岩石和礦石)(張本仁等,1994)。此外,化學元素的豐度和性質(尤其對於介質氧化還原條件和 pH值等的敏感性)也是影響岩石和礦石類型演化不應忽視的因素。一般說來,地殼豐度大的元素可通過一次地質-地球化學作用就富集成礦,如岩漿和沉積成因鐵礦、沉積鋁礦等;而大多數微量元素需通過多次地質-地球化學作用反復濃集才能達到礦石水平,因而這些元素的礦床往往是多來源、多成因的(張本仁,1989)。水圈和大氣圈自由氧水平的變化對於易變價元素礦床的形成會產生重大影響。下面將結合一些成礦作用的演化,對其控制因素進行概略地分析。

科馬提岩型鎳(銅)礦、Algoan型鐵礦(海相鎂鐵質火山岩系中夾有的化學沉積)和綠岩型金礦為太古宇所特有、後太古宇未見的礦床類型。它們的形成顯然與太古宙期間地球熱流高,地幔能通過高程度部分熔融產生科馬提岩質岩漿以及海底玄武岩質岩漿噴發(形成洋殼)和伴生熱液活動強烈等因素有關。太古宙以後,地幔熱流減低,不可能再大量形成科馬提岩,同時海底火山作用與熱液活動逐漸減弱,也不利於這些類型礦床的發育。

海底火山噴氣成因的層控型塊狀賤金屬硫化物礦床隨地質時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太古宙的礦石貧鉛,並與海底火山噴發岩漿晚期的拉斑玄武質-鈣鹼質-鹼質分異岩系有關;古元古代的礦石較富鉛和銀,較太古宙相關岩系中添加了長英質成分和伴有陸上火山岩;中元古代礦石為富鉛-鋅-銀類型,並呈大礦體產於火山-碎屑沉積岩系中;然而,自新元古代開始出現、並在寒武紀至三疊紀才廣泛分布的密西西比型同類成因的礦床,則是產於碳酸鹽岩岩層中的鉛鋅礦。此類礦床隨時代的演化趨勢很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從早到晚,隨地球熱流降低海底火山-熱液提供給海洋的物質(貧鉛)由多變少;自新太古代開始大陸發生快速增生,大陸向海洋輸入物質(富鉛)的比例不斷增大了;同時,新元古代到三疊紀正是海相碳酸鹽的主要沉積時期,這與地球表層層圈相互作用對 CO2循環的影響直接有關。

2.0 Ga前(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地球上廣泛分布著淺海相條帶狀鐵建造型鐵礦(常含燧石層),其中w(Fe+3)/[w(Fe+3)+w(Fe+2)]比值介於0.3~0.6范圍內;新元古代濱海相沉積鐵礦石由鮞狀赤鐵礦-鮞綠泥石-菱鐵礦組成;更晚地質時代的沉積鐵礦中,尚可見到鮞狀褐鐵礦礦石(侏羅紀)、水針鐵礦-鮞綠泥石礦石和水針鐵礦-鱗綠泥石礦石(老第三紀),多屬於湖相沉積或者風化殼類型。易變價元素鐵的成礦隨地質時代的這種演化規律,明顯反映了2.0 Ga 之前大氣圈缺乏自由氧,以及而後自由氧在大氣圈中出現並隨時代增長的趨勢。局限於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礫岩型金-鈾礦床同樣表明,當時大氣圈中缺少自由氧,地表處於還原環境。鋁土礦礦床在地質歷史中不存在隨時代的明顯變化趨勢,這是由於鋁在自然界的氧化-還原條件下不會發生價態的變化。

圖9.11 地質歷史中礦床類型分布圖

斑岩型銅-鉬礦床在前寒武紀很少見,但在顯生宙卻具有重大意義。造成這種差別的可能解釋是,前寒武紀板塊的俯沖消減作用還不甚發展,而斑岩型銅-鉬礦床的形成常常同島弧或大陸邊緣由板塊俯沖消減產生的鈣鹼系列岩漿活動有關。

顯生宙是重要的成礦時代,形成的礦床類型極其多樣,除了繼續出現某些前寒武紀礦床類型外,還增加了繁多的新類型,諸如 W、Sn、Mo、Bi、Hg、Sb及其他稀有元素礦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可能與顯生宙時期地殼內部物質再循環的途徑增多和元素富集機遇增大有關。因為多種地質-地球化學作用不同形式的耦合,或多種不同的地質-地球化學過程的聯接形成了連續濃集微量元素的流程,結果形成了類型繁多的各種微量元素礦床。例如,在大陸吸附地球化學障出現之前,地球上已沉積了大量富集有色和稀有元素的含有機質的早古生代地層,其中有些已構成礦床(黑色頁岩型銅-釩-鈾礦床)。但更多的情況是,這些地層可以作為礦源層,後來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溶液,或通過部分熔融產生岩漿,或經過各種成因熱液的淋濾萃取等,使微量元素得以進一步濃集成礦。

總之,地球自形成以來就是一個溫度和壓力自內(地核)向外(經地幔至地殼)逐漸降低的巨大「熱引擎」動力系統。它自發地進行著各層圈的相互作用和物質循環,推動著各層圈的發展和演化,並顯示出在不斷循環的基礎上貫穿著長期不可逆的上升演化過程。這種演化過程是:來自地球內部的熱流按指數律的降低與地球層圈演化這兩種主導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熱流的降低影響著全球構造體制的變化、大陸和沉積柱的發展,甚至在地球歷史早期還控制著大氣圈、水圈及洋殼和陸殼的形成和化學成分。生命的演化直接造成了生物成因和生物化學成因沉積物的發育,同樣重要的是生命的進化還影響著物質的表生循環,以及自由氧的產生。此外,某些宇宙因素對地球的化學演化也產生影響。

Ⅳ 鐵礦石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上分散在各處含有鐵的岩石,風化崩解,裡面的鐵也被氧化,這些氧化鐵溶解或懸專浮在水中,隨著水的流動,逐屬漸沉澱堆積在水下,成為鐵比較集中的礦層,在整個聚集過程中,

許多生物起著積極的作用。鐵礦層形成後,再經過多次變化,譬如地殼中的高溫高壓作用,有時還有含礦物質多的熱液參加進來,使這些沉積而成的鐵礦或含鐵較多的岩石變質,造成規模很大的鐵礦;

(5)鐵礦石形成在什麼地質年代擴展閱讀

鐵礦石是鋼的主要成分,每年佔世界金屬使用量的95 %。一年生產20億噸原礦。通過鐵路或貨運運輸鐵礦石需要高度穩定的基礎設施,以使采礦生產在經濟上可行。

因此,鐵礦石的開采一直由幾個大公司控制。世界上最大的單一鐵礦石生產商是巴西礦業公司Vale,該公司每年生產3.5億噸以上的鐵礦石。

Ⅵ 為什麼「寒武紀」以前形成了許多鐵礦,「石炭紀」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地質年代是怎麼劃分的各有什麼

寒武紀以前富含鐵復元素的小行星等天制體相互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地球,早期的地球被岩漿海覆蓋,後來富含鐵的岩漿冷卻下來,形成了地殼和海洋。到了石碳紀時期生命大滅絕,火山噴發,生物大量滅絕,隨著地殼的不斷運動,大量的動植物屍體被埋藏地下,經過長期的高溫高壓等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了煤炭。地質年代劃分可利用地層層序律、生物層序律以及切割律等來確定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或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齡。

Ⅶ 花崗岩地質地貌是什麼地質那年代形成的

花崗岩是深成的岩漿岩,它是由地下深處熾熱的岩漿上升失熱冷凝而成。其凝結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在旅遊地學上,對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遊景觀作了較為詳細的分類和描述,而對花崗岩地貌的旅遊景觀的分類描述則很不夠。我國的花崗岩山地分布廣泛,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和燕山山脈以東的第二、三級地形階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花崗岩是深成的岩漿岩,它是由地下深處熾熱的岩漿上升失熱冷凝而成。其凝結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花崗岩岩漿冷凝成岩並隆起成山,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冷凝成岩和深成階段
花崗岩岩漿從地下深處向上侵入,到達地殼的一定部位(一般在 3km 以下)而冷凝結晶,形成岩體。在冷凝結晶的過程中體積要發生收縮,從而在花崗岩體中產生裂隙,即「原生節理」。花崗岩中的原生節理一般有三組,彼此近於垂直,三個方向的節理把岩體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體、長方體的塊體。這些節理裂隙則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部分發育成為斷裂構造。
第二階段
上升到接近地表風化階段
花崗岩體接近地表,地下水作用增強。在地下水作用下,花崗岩中的主要礦物長石變成了粘土礦物。這種變化最易發生的部位是被原生節理切割成的立方體、長方體的稜角處。久而久之,受原生節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長方形的塊體,就變成了一個個不太規則的球體,稱為「球狀風化」,形成的球狀岩塊稱之為「石蛋」。
第三階段
繼續上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並接近剝蝕階段
花崗岩地貌 - 形式
三清山式
三清山地處古地質板塊間不安分的碰撞對接帶,褶皺和斷裂發育,岩漿活動頻繁,經過燕山運動、喜馬拉雅期的造山運動,山嶽進一步大幅度抬升,位於岩體頂部的地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掉,岩體逐漸被暴露出地表。山體不斷抬升,伴隨水力侵蝕的強烈下切,使地勢高低懸殊。再加上三清山的斷層、節理及裂隙異常發育,風化剝蝕和流水沖刷形成了三清山所特有的花崗岩峰林景觀。
黃山式
黃山式花崗岩景觀,屬於構造侵蝕與冰川侵蝕疊加地質成因。主要是在區域性塊狀隆升背景上,以構造切割、沖刷侵蝕作用為主,所以景區較大,後又受冰川刨蝕,山勢俊俏。以大型渾圓狀和部分錐狀山峰相對較少、且分布稀散,其花崗岩峰林景觀規模不大、且殘留於岩體的中下部。從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而言,黃山式晚於三清山式,早於華山式。
華山式
華山式以構造切割沖刷侵蝕作用為主,以高峰陡崖絕壁山體景觀為特色,以險峻著稱。安徽的天柱山也是類似於華山式的花崗岩景觀。
泰山式
化學風化作用較強,以渾圓雄厚山體與陡坡、崖壁組合景觀為特色,以雄偉著稱。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泰山式晚於華山式、早於普陀山式。類似於泰山式的花崗岩景觀有湖南衡山等,但不如泰山雄偉。
普陀山式
普陀山式花崗岩的成因與古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作用有關,以渾圓狀花崗岩低丘和花崗岩石蛋景觀為特色。類似的花崗岩景觀還有福建的鼓浪嶼、萬石山、平潭島等。這類花崗岩景觀以海蝕風化作用為主,化學風化作用較強,以大型球狀風化丘陵和多種石蛋、柱狀石林和石峰造型為多。
花崗岩地貌 - 旅遊景觀
在旅遊地學上,對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遊景觀作了較為詳細的分類和描述,而對花崗岩地貌的旅遊景觀的分類描述則很不夠,現將花崗岩地貌旅遊景觀作如下分類。
石蛋及其壘砌造型
花崗岩球狀風化形成的石蛋,雖近於球狀,但形態各異,分布於山巔溪澗,給人以寬闊的想像空間,成了旅遊區的重要景觀和神話、傳說的源泉。如黃山頂部的猴子觀海、華山西峰頂的劈山救母石、福建平潭島南寨石景區的駱駝石、神龜石、鴛鴦石、廈門的日光岩和海南島的鹿回頭等。 石蛋壘砌造型,也是花崗岩
地貌旅遊景區的重要景觀,例如雞公山頂的雄雞、碴岈山的八戒醉酒和雙猴望月、平潭島上的海潭天神[等。
石柱、孤峰及峰林
當花崗岩出露地表並處於強烈上升時,流水沿垂直節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叢集成為峰林,如黃山的妙筆生花。花崗岩峰林顯得極為雄偉壯觀。如黃山切割深達 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70 多座。華山則是東西南北中五峰對峙局面。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華山的觀普峰也都
是非常典型的峰林地貌。
絕壁、陡崖
花崗岩體中或邊緣發育有斷裂構造時, 由於斷裂帶岩石破碎, 抗風化能力變弱,或由於斷裂的抬升,在花崗岩體的周邊或內部產生懸崖絕壁。另外,流水沿直立節理沖刷,也會產生高差較小的陡崖。絕壁和陡崖為花崗岩地貌增添了險俊的美感。這一點在華山體現最為明顯。華山之險,名冠群山,是因為華山四周均是絕壁,從東峰沿長峰至石樓峰更是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崖壁,被稱之為「華山仙掌」。
一線天
當流水沿花崗岩體中近於直立的剪切裂隙沖刷下切時,形成近於直立的溝壑,溝壑越來越深,形成兩壁夾峙,向上看藍天如一線,這就是一線天。我國花崗岩山嶽,如黃山,九華山,華山、太姥山、天柱山、碴岈山、千山和平潭島的將軍山等,都有一線天景觀。
洞穴、石窟
花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區常見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崗岩體內斷裂沖刷,斷裂上盤岩塊的崩塌,能形成不規則的堆石洞。另外,石蛋地貌發育的地區,石蛋間的空隙也可以構成岩洞。如黃山的水簾洞、蓮花洞、鰲魚洞,嶗山的白雲洞、明霞洞,太姥山的璇磯洞,羅浮山的朱明洞,碴岈山的萬人洞
泉、溫泉、礦泉
「自古名山多聚泉」, 泉是花崗岩山地的重要旅遊景觀。 著名的有嶗山的礦泉、黃山的溫泉和驪山的溫泉等。花崗岩一般含有極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從花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對人體有益的具放射性的氡氣, 這些泉水可飲可浴,不僅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寶貴的水資源。
瀑布
我國的花崗岩地貌大多出現在雨水充沛的東部地區,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崗岩峰林地貌發育或較為發育的山嶽地區,一般都有瀑布出現。如黃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嶗山的靛缸瀑布、龍潭瀑布,太姥山的龍並瀑布和九龍祭瀑布,九華山的桃崖瀑布、織綿瀑布和龍池瀑布,羅浮山的白漓瀑布、白水門瀑布和黃龍洞瀑布等。
花崗岩地貌 - 我國分布
總論
我國的花崗岩山地分布廣泛,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和燕山山脈以東的第二、三級地形階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具體
中國的許多名山,如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遼寧千山、醫巫閭山、鳳凰山,山東的泰山、嶗山、嶧山,陝西的華山、太白山,安徽的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雞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嶼,廣東羅浮山,廣西桂平西山、貓兒山,湖北九宮山、黃岡陵,江蘇的靈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盤山,北京雲蒙山,河北老嶺,寧夏賀蘭山,甘肅祁連山,四川貢嘎山,海南大洲島、銅鼓嶺、七星嶺、五指山等等,幾乎全部或大部分為花崗岩所組成。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

Ⅷ 為什麼寒武紀以前形成了許多鐵礦「碳紀」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地質年代是怎麼劃分的各有什麼特徵

鐵礦形成方式多樣,有沉積岩礦床,變質岩礦產等等,甚至於還有隕鐵,形成鐵礦的時間在多個地史時期都有反應,而前寒武主要鐵礦形成的時期詳細有

太古宙—古元古代時期,地殼很薄,來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漿大面積噴發於廣袤的海洋中。此時恰值全球大氣缺氧期, 海底基性火山岩中豐富的鐵質大量以二價鐵的形式溶解在海水中, 形成富含鐵質的海水

中——新元古代,受全球性裂解事件的影響,在古陸邊緣附近產生了規模不一的裂谷、裂陷槽或坳拉槽,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鹽岩,並伴隨有不同規模的火山噴發, 形成了雲南大紅山式海相火山岩型鐵銅礦、華北克拉通北緣宣化一帶的宣龍式海相沉積型赤鐵礦、華北克拉通上1.7 Ga 左右的河北大廟式岩漿型鐵礦、四川瀘沽式接觸交代-熱液型鐵礦等多種鐵礦類型。

總的鐵礦形成表見:

只能說寒武紀之前形成鐵礦的有利條件是那時候產生氧氣的動植物(單細胞)並不存在,所以地球上幾乎沒有什麼氧氣,所以鐵能保存下來,常見岩漿攜帶鐵元素噴出地表冷卻並未被氧氣風化。

至於石炭紀那個就簡單了,主要是沼澤分布多,也就是海平面下降,河流發育,在不少地方形成了沼澤,其中含有豐富的蕨類植物,所以埋藏下來後形成了煤,這也是為什麼稱呼為石炭紀


地質年代的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

在「宙、代」這一級單位,應該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順序,新生物的出現、發展、消亡來劃分的,

宙分為顯生宙、隱生宙,隱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沒有精確的代的劃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屬於顯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是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的時間。

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再細分的話,接下來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紀元。元古代的震旦紀、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等等。

震旦紀有裸露動物出現

寒武紀有硬殼動物出現

奧陶紀有無頷類生物出現

志留紀有裸蕨植物出現

泥盆紀有節蕨植物出現

石炭紀不知道,應該是延續前一個吧,應該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石炭紀是主要的煤層。

二疊三疊紀有裸子植物出現

侏羅紀有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白堊紀有被子植物出現

至於命名,地質界經常以發現這個地層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點等命名。以侏羅為例,侏羅紀的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寒武紀是源自英國威爾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譯,我國沿用。因為是首先在那裡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紀和第四紀名稱就簡單多了,相信以後會有第五第六第789紀等。

再往下分就區別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稱各不相同。

Ⅸ 在地質年代中,鐵礦形成的重要時期是

新太古代是中國鐵礦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在此期間形成鐵礦的儲量約佔全國鐵礦總儲量的50%左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