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屬於什麼地質抅造
⑴ 黃山屬於什麼地形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
黃山的地形:黃山屬於山地地貌。黃山經歷了版造山運權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結構。黃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岩洞穴與孔道。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
黃山的氣候類型: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山頂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於4-6月,積雪日32.9天,霧日259天,大風118.7天,年均溫7.9℃,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
⑵ 1.從地質構造上來說黃山屬於
1、好像是 凹陷褶斷帶 ,因此個人感覺 選擇 D
2、黃山的確實 是 花崗岩地貌 A
3. C 歐洲 ,他們發展旅遊業比較早,所以也就是發達
⑶ 黃山的地質形成是什麼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專特有的峰林結構屬。黃山群峰林立,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與光明頂、蓮花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一起,雄踞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的立體畫面。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琢,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⑷ 黃山的地質構造
黃山是世界著名風景名山地質旅遊景觀類型多樣,其形成以地質構造為基礎.第四回紀冰期時黃山為季風型冰緣答環境,寒凍風化作用強烈在流水、風力、生物等外營力作用下 , 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 千變萬化的地貌旅遊資源,以花崗岩山嶽旅遊地貌景觀為特色
⑸ 黃山的地質地貌
黃山經歷了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結構回。黃山有七十二答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岩洞穴與孔道。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
(5)黃山屬於什麼地質抅造擴展閱讀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山頂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於4-6月,積雪日32.9天,霧日259天,大風118.7天,年均溫7.9℃,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最長無雨期40天。
景區林木茂密,溪瀑眾多,大氣質量常年保持Ⅰ級,空氣PM2.5日均濃度5微克/立方米,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長年穩定在2萬個/cm3以上。
⑹ 黃山由什麼岩構成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 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
⑺ 黃山從地質構造上來看屬於: A.背斜 B.向斜 C.褶皺山 D.斷塊
D
黃山從地質構造上來看是由於斷裂上升形成的山脈。
⑻ 黃山屬於哪類地質景觀
哦··關於成因的話,應該把焦點聚焦在 冰緣地貌這個點上吧。貌似地貌環境很復內雜。如下 :黃山第容四紀殘留的冰緣地貌類型主要包括:寒凍風化岩屑堆積物、泥礫堆積物、石河、夷平階地、泥流階地、搖籃狀谷地、不對稱谷地等。從分析沉積物的沉積特徵,地貌營力和古地理環境,得出黃山第四紀冰期時為一季風型冰緣環境和融凍流水侵蝕堆積地貌。
⑼ 黃山是屬於什麼地貌
黃山地質公園是國土資源部公布的首批33座國家地質公園之一[24-25],面積154km2,公園屬花崗岩峰林景觀,以雄、奇、險、峻的花崗岩體地貌景觀稱絕。它是一座由地質作用的內、外營力造成的奇山,由於第四紀更新世期間歷經3次冰期,黃山地質公園內峰林奇秀、巧石妙絕、松雲變幻、瀑飛泉涌,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豐富多彩。
黃山風景區為典型的花崗岩體峰林地貌
由於地殼運動,黃山不斷上升,加上流水侵蝕、岩石風化剝蝕、節理發育等內外地質作用,山體才逐漸形成如今這種奇特的花崗岩峰林地貌。黃山的切割深度常保持在500~1000m之間,這樣,一座座尖銳的山峰便構成了一片峰林。黃山除了中心區有一長2.5km的橢圓形平坦的山頂外,其他花崗岩強烈切割區均為峰林地貌。黃山以主峰鼎立、群峰簇擁、懸崖峭壁、深壑峽谷的峰林地貌為主,還有塊狀、筒狀、錐狀、刀刃狀等形式多樣的石柱構成的石林,這是黃山峰林地貌的一大特色。
冰川遺跡地貌
冰川遺跡有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擦痕等。黃山的冰川遺跡最為著名。20世紀30年代,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實地考察後認為:黃山曾經發育過第四紀冰川,此後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學者來黃山考察研究。這些學者大都也認為黃山發育了3~4期第四紀冰川,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冰川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懸谷和粒學盆等,最典型的有金雞冰斗、天都峰角峰、鯽魚背、平天石工刃背、逍遙池、丞相源、U形谷、百丈泉、人字瀑懸谷、湯嶺關、西海粒雪盆等,另外立馬亭對面陡崖上可見冰川擦痕。
斷層崖及斷層三角面
黃山風景區內不少斷層崖是現在的跌水和瀑布形成的基礎,最著名的有九龍瀑、人字瀑、百丈泉等。通過觀察這些瀑布及其附近的地層、地貌差異就能識別構造及新構造運動的痕跡。另外,歙縣呈村至大阜一線有1條線狀排列的斷層三角面,形態逼真,沿三角面發育1條直線狀支谷。此斷層三角面系休寧深斷裂的東延部分,航衛片反映明顯,是研究皖南地區構造及新構造活動理想的場所。
⑽ 黃山屬於什麼地址結構
從距今約8億年的震旦紀開始,海水繞過晉寧運動中形成的江南古陸,從東南方向進入黃山地區,黃山一帶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於引張的高潮時期,導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6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約4.05億年的志留紀末期,地殼活動加劇,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上升而成為陸地,海水 全部退去,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後,到了石炭紀,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黃山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在深部地殼不斷被熔成岩漿,並被擠壓而向中央上侵的過程中,黃山山體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時的黃山花崗岩體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還覆蓋著數千米的沉積蓋層。在經歷了多次的間歇抬升之後,覆蓋在岩體上的巨厚蓋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等花崗岩山峰,但當時尚無今日如此巍峨偉麗的風姿。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期間,喜瑪拉雅運動使地殼普遍抬升,隆起擴大,黃山也相應不斷升起,同時經受剝蝕,逐漸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花崗岩峰林。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地質地貌】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禮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結構。黃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的立體畫面。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o處、岩22處、 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黃山有豐富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蝕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谷和刨蝕蝕殘留的刀脊;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斗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穀和冰川支谷相匯成的冰川懸谷;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黃獅壋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