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繁昌地質屬於什麼地貌

繁昌地質屬於什麼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23 01:57:35

㈠ 丹霞地貌是什麼地質

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福建泰寧風景區、福建武夷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海坎布拉、廣東韶山丹霞山(名稱來源)是我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丹霞山位於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廣東省韶關市45公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
方圓290平方公里的紅色山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稱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沙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為世界上同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類風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㈡ 按丹溝地質地貌屬於什麼地質

隧道選擇在背斜處。岩層穩定性好,工程安全,不易儲存地下水

㈢ 地質地貌

海南島原本與大陸連為一體,因第四紀初期瓊雷地區發生劇烈的上升運動,在急劇上升階段,東西向斷裂帶活動,產生斷陷形成瓊州海峽,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地貌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類型構成環帶,由里向外依次分布於全島。內環位於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組成,分別屬於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嶺 3 列山脈。其中以五指山為全島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氣勢高聳挺拔。中環為中、低山外圍的丘陵地貌單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積較大。構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崗岩類岩石、古老變質岩和白堊紀至古近紀的紅層等。外環由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單元構成,是三大環帶中面積最大的一環,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經濟活動強度最大的一環。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積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崗岩台地、紅岩台地、變質岩台地和山麓洪積台地等類型;階地地貌面積也較大,以海成階地為主 , 河成階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積最小。這是海南島地貌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火山地貌發育。新近紀以來,有 10 期 59 次火山噴發。第四紀期間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動,在瓊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數十個火山、面積達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蓋層構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為壯觀。第三個特點為沿海堆積平原廣布。海南島除南部個別地方山脈直逼海岸外,其他多為濱海平原。以成形分類,大致分為四種:一是由於雨水沖刷和河流下瀉,大量陸源物質在山前地帶堆積形成山麓發育的沖積-洪積台階和河口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二是由海流帶來的大量物質在沿岸地帶堆積,在間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階地、海積平原、沙堤與潟湖。三是由沿海強風的搬運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帶堆積,構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帶生長的紅樹林和珊瑚地貌。紅樹林海岸以東寨港最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是我國面積最大、樹種最多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其種類達到 19 種,佔全國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東寨港紅樹林被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生態型海岸地貌類型,海南島是全國此類海岸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域(圖 1-1)。

圖 1-1 海南島地形地貌示意圖

地質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組成土壤的礦物成分直接來源於成土母質與母岩,成土母質與母岩風化產生的礦質養分是植物營養的重要來源,因此,成土母質與母岩的性質對土壤的理化性質有深刻的影響。海南省的土壤母岩與母質共有 10 種,其中花崗岩占總面積的 46.7%,砂頁岩占 20.7%,淺海沉積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濱海沉積物占 2.8%,河流沖積物佔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頁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還有珊瑚。由它們發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異。

按地形高程統計,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積佔全島面積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積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階地、平原面積占 61.3%。海南島海岸線長達 1528千米,周圍-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區面積達2330.52平方千米。

㈣ 丘陵地質地貌是什麼

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專,坡度較緩,由連綿屬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我國的丘陵約有10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自北至南主要有遼西丘陵,淮陽丘陵和江南丘陵等。

㈤ 這幾個分別屬於什麼地貌

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北部低地的特徵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台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方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布的湖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則將德國分成南北兩片。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亞丘陵地區和多瑙窪地。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則包括阿爾高伊的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和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在這些山區散落著風景如畫的湖泊。德國境內有六個山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㈥ 繁昌縣簡介

繁昌是一座立縣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充滿生機活力、富有現代氣息的新興城市。地處皖南北部、長江南岸,隸屬蕪湖市,現轄6鎮101個村(居)委會,人口32萬,面積604平方公里。

繁昌歷史悠久。240萬年前,亞歐大陸的古人類就是在這里和曙光第一次相擁。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群聚居繁衍,並創造了燦爛的繆墩文化。西漢武帝元封二年(—109)立春谷縣,三國時期東吳將軍周瑜曾任春谷長。公元318年,晉元帝司馬睿率其子民千里南遷,定居於此,這片沃土始得大規模開發,並有了一個頗具魅力的名字——繁昌,沿用至今。歷代著名詩人王維、李白、梅堯臣等都曾行跡於此,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和動人的傳說。境內出土的春秋早期青銅器、楚銅貝范及宋代瓷窯器等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繁昌窯遺址、皖南土墩墓群、人字洞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9年4月,解放大軍揮師南下,繁昌作為渡江第一船登陸處,載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史冊。
繁昌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處皖南北部,其北臨長江,南望九華,東接長江金三角,西通中部腹地,素有「皖南門戶」之稱。浩浩長江,由西向東,穿山越嶺,奔騰而來,在這里形成一條寬闊平穩可行駛萬噸級船隻的「黃金水道」。滬銅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宛如兩條巨大的動脈,將繁昌同富饒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廣大內陸腹地連接起來。由繁昌前往南京祿口、合肥駱崗機場也非常方便,車程不到一個半小時。
繁昌資源豐富。604平方公里錦綉山川蘊藏著豐厚的各類資源,尤以礦產資源為最,儲藏著燃料、金屬、化工、冶金輔助材料等7大類33種礦產。繁昌屬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千姿百態的地形,暖濕適宜的氣候,使這里生活、生長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馳名中外的 「長江三鮮」(鰣魚、刀魚、螃蟹)即產於此。
改革開放以來,繁昌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優勢,始終堅持「以工強縣、以農安縣、以商富縣」的發展方向,縣域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對外開放日趨活躍,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目前,全縣已形成以水泥建材、紡織服裝、冶金機械、船舶製造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以蔬菜、水產、油菜、棉花為主產的優勢農業板塊,以房地產開發、現代物流、旅遊、保險、金融、中介為重點的服務業體系,以繁昌經濟開發區為主體,孫村服裝工業園、荻港建材工業園等為支撐的特色園區。縣域綜合實力位居安徽省?00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1億元,同比增長18.1%;完成財政收入6.41?不含基金7800萬),增長28.2%,比「九五」期末增長2.46倍;全社會固定資產蹲?2億元,增長70%;在崗職工年均工資20441 元,增長3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增長15.8%;農民人均純收入4514元,增長16.9%。
「十五」期間,繁昌先後躋身於「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教育『兩基』達標縣」、「全國計劃生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安徽省綜合實力十強縣」、「安徽省文明縣城創建先進縣」等行列。
「十一五」時期,繁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更快更好地發展為主題,以提高人民生活為根本出發點。強工業、優農業、興三產,加快工業化進程,建立合理的三次產業結構;推進城鄉統籌,加快城市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化科教興縣,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堅持東向發展戰略,強化招商引資。力爭到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億元,年均增長 16%;財政收入18億元,年均增長22.9%;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0億元,年均增長20%;在崗職工工資年均增長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0%。力爭把繁昌建設成為經濟更具實力,發展更具活力,環境更加優美,人民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的工業強縣,奮力爭當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

㈦ 地質、地貌

一、地貌

華北平原位於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地勢平坦、廣闊,海拔不超過100m,自北、西、南西3個方向向渤海灣傾斜。山前地形坡降為1~2,東部濱海平原只有0.1~0.2。從山麓至渤海,主要為河流沉積地貌,可分為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中部沖積湖積平原、東部沖積海積濱海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其分布規模取決於形成水系大小。見圖2-4-1。

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寬度為30~60km。中部沖積湖積平原,從唐海,向西經寧河、北倉、靜海、唐官屯、鹽山,至濱州一線,此線以東為沖積海積濱海平原。平原上發育多種地貌,有大型沖積扇、扇間窪地、古河道帶、古河間帶、河口三角洲以及崗地、淺碟狀窪地和條狀背河窪地等。大型窪地有白洋淀、永年窪、大陸澤、寧晉泊、大浪淀、東淀等。上述地形、地貌控制著地表徑流、地下水的運移、鹹水形成以及鹽漬化區域的分布。

1.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

沿太行山、燕山山麓呈帶狀分布。海拔在太行山山麓為100m以下,在燕山山麓為50m以下。由各河流的沖洪積扇連接而成。

(1)北部沖洪積平原

由灤河-洋河山前傾斜平原、永定河-潮白河山前平原、拒馬河-唐河山前平原組成,整體自北向南分布,沖洪積平原面積較大,而沖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則分布較窄。這些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位於山前正斷陷落帶,基岩埋藏較淺,多為碳酸鹽岩。

(2)南部沖洪積平原

分布在盆地西緣的中南部。主要有滹沱河山前平原和漳河-衛河山前平原,呈EW走向,徑流途徑長,形成規模較大的山前沖洪積平原面和沖湖積平原。

圖2-4-1 華北平原地貌圖(據張兆吉等,2008)

2.中部沖積湖積平原

由灤河、海河、黃河水系河流沖積物組成,向渤海灣微傾,地面高程小於50m,在天津一帶高程僅3~10m,區內緩崗、窪地交錯分布,地面起伏較小,可分為5個亞區,即永定河沖積平原、白洋淀-黃庄窪低平原、滹沱河沖積平原、永年-千頃窪低平原以及黃河-漳衛河沖積平原。

現今黃河北岸至邯鄲、邢台、衡水地區東部和滄州西部地區地形平坦,南高北低。河南段地面標高90~40m,河北、山東一帶地面標高5~45m。中、晚更新世以來,歷代黃河古河道頻繁遷移,古河道、背河窪地、決堤扇、泛濫漫流沉積等地貌相互疊置,總體走向NE,構成華北平原最大的二級地貌單元。

3.東部沖積海積濱海平原

沿渤海灣北岸和西岸呈半環狀分布,分為3個亞區:濱海低平原亞區,由近代海侵和河流沖積而成,一般寬15~50km,地勢低平,地面標高2~5m,微向海傾斜,多為低窪鹽鹼地,有潟湖和窪地沉積,並遺留3道古海岸線遺跡貝殼堤;沿海灘塗窪地亞區,環渤海海岸線分布,為近代灘塗,一般寬8~15km,大的風暴潮仍可淹沒,多沼澤、窪地、沙堤和鹽田;黃河三角洲沖積-海積平原,頂點在山東利津縣南宋附近,呈扇形,向海凸出,地面標高為2~10m,坡降0.1~0.15,黃河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條帶狀窪地、崗地發育,高差約2m。

二、基底構造

侏羅紀晚期,本區發育成大陸型裂谷盆地,盆地內形成隆起和凹陷相間的構造體系,走向NNE,呈雁行式排列。主要構造有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渤中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東濮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盆地內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陸相含油碎屑岩沉積、河湖相沉積,厚度大於9000m。

區內基底主幹深斷裂主要有NE向(包括NNE向)和NW向兩組斷裂構造,它們控制著區內隆起、坳陷的形成和展布的基本格局,見圖2-3-1。

1.主要斷裂

NE向深大斷裂主要有4條:西部邊界斷裂,為太行山山前斷裂,沿北京—保定—邢台—新鄉一線的山前展布,由一系列NE向至NNE向的正斷層組成,控制著華北平原西部一系列隆起和坳陷;東部邊界斷裂,為開源-營口-濰坊深斷裂和蘭聊深斷裂;天津-滄州-德州-許昌深斷裂,深部處於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交界上,淺部為滄東斷裂和蘭聊斷裂,蘭聊斷裂是裂谷盆地南部與魯西隆起的東部邊界;埕西斷裂,走向NE,長90km,為埕寧隆起與黃驊坳陷的分界線。

NW向深斷裂:北京-渤海灣深斷裂,深部為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變化帶,淺部表現為寶坻斷裂,為北部燕山褶皺帶與渤海灣裂谷盆地的邊界,斷裂北側為古生界和元古宇,南側為巨厚的新生代沉積;中部為石家莊-臨沂深斷裂,深部是一條斷續分布的上地幔隆起,淺部表現為衡水斷裂,是冀中坳陷與邢衡隆起的分界線。

2.隆起和坳陷

盆地內發育了一系列隆起、坳陷相間的二級構造體系,呈雁行式排列,走向NNE。主要構造有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渤中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東濮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區內大型構造單元主要有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

(1)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位於華北斷坳的西北部,分布在香河、壩縣、保定、任丘、高陽、河間、饒陽、深縣束鹿、趙縣一線,坳陷基底由中新元古界及古生界白雲岩、碳酸鹽岩和中生界煤系地層構成,上覆巨厚的古近系、新近系以及第四系河湖相沉積,新生界厚度大於7000m。坳陷中部斷續分布著一系列的基岩凸起,自北向南有大興、容城、牛駝鎮、高陽、劉村、無極-藁城和寧靜凸起,構成近NNE走向的凸起帶,該帶以西為西部凹陷,多為粗粒的河流相和沖洪積相沉積,以東為河湖相細粒沉積。

(2)滄縣隆起

滄縣隆起位於冀中坳陷東側,是渤海灣盆地中大型的正向構造單元,分布在天津、靜海、獻縣、武邑、清河縣一線,隆起上石炭-二疊系煤系地層廣泛發育,煤層賦存穩定、厚度較大,缺失古近系,東以滄東斷裂與黃驊坳陷為界,新生界厚1000~1600m。隆起兩側分布著一系列的碳酸鹽岩凸起,西部有獻縣、大城、王草庄凸起,東側有興濟、潘庄、雙窯、小寒庄凸起。

(3)黃驊坳陷

位於滄縣隆起之東,東入渤海並與埕寧隆起為鄰,北以寧河-寶坻斷裂與燕山台褶帶分界。分布在漢沽、塘沽、黃驊、鹽山、南皮一線,基底地層由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組成,缺失下馬嶺組。蓋層主要由新生界組成,沉積厚度最大可達7100m,為陸相碎屑岩,沿主幹斷裂有基性玄武岩噴發。坳陷中部斷續分布著黑龍村、孔店和港西中央凸起,坳陷北部唐山一帶有河西、老王莊、柏各庄、姜各庄和馬頭營凸起。

分布在隆起和坳陷上的凸起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質意義:一是,具有良好的熱儲存條件,地熱增溫率較高,通常大於3.0℃/100m;二是,凸起的岩性多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碳酸鹽岩,岩溶孔隙、裂隙發育,是良好的岩溶儲層,而隆起區則成為埋藏較淺的地熱田主要分布地段,具有很高的經濟利用價值。

三、盆地發展史

華北平原在地質構造上隸屬於渤海灣裂谷盆地。渤海灣裂谷盆地涵括華北平原、渤海、下遼河平原,橫跨遼寧、河北、山東及京、津等省(市),是一個在華北地台基礎上發育起來的裂谷盆地。中生代末,區域性的NW向拉張作用,產生NE向的深大斷裂,使華北地台進一步拉裂,形成新生代裂谷盆地,主要表現為NE向斷裂拉張,形成一系列地壘式隆起和地塹式凹陷,並伴隨強烈火山活動。

區內,裂谷盆地東部邊界為NNE向郯廬深大斷裂(開源-營口-濰坊段和蘭聊段),西邊界為近NE向的太行山山前深大斷裂,北部邊界則為近EW向的北京-渤海灣深大斷裂(寶坻斷裂)。華北盆地位於上述3條深大斷裂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域內。

新生代早、中期,渤海灣裂谷發育鼎盛,NE向斷裂不斷張裂,裂谷拉張、裂陷,接受了巨厚的古近系沉積,主要為海相、河湖相沉積的沙河街組和東營組,形成巨厚的生油層;同時,在裂谷內部形成NE走向的壘、塹相間的結構,其中主要發育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渤中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東濮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次一級構造單元。區內主要發育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3個二級構造,控制著古近系的沉積,在冀中坳陷、黃驊坳陷內沉積了巨厚的海相、河湖相沙河街組和東營組;滄縣隆起則遭受剝蝕,直到新近系晚期才開始接受沉積。裂谷發育早期,深大斷裂活動強烈,常伴隨有玄武岩噴發。

新生代中、晚期,渤海灣裂谷盆地經歷裂陷後,開始逐漸進入拗陷階段,斷裂、褶皺作用減弱;盆地整體拗陷,沉積范圍擴大,曾向南擴張到洛陽一帶,以河、湖相沉積為主,盆地內廣泛沉積了館陶組和明化鎮組。

第四紀,盆地繼續拗陷,早更新世,古氣候溫暖潮濕,以河湖相沉積為主,湖泊分布面積最大,湖泊沉積中心位於衡水、邯鄲、霸縣、滄州一帶;中、晚更新世,周邊山地強烈抬升,古氣候變冷,湖泊逐漸消失,代之以古黃河、灤河、大清河、永定河等河流相沉積,奠定了現今地貌、水系和沉積格局。

新生界在平原中廣泛分布,一般厚度為1000~3500m,最厚達9000m。其中以古近-新近系沉積最厚,構成平原基底。第四系沉積物的成因及厚度明顯地受基底構造控制,並受古氣候、古地理環境制約。坳陷區第四系最大厚度可達500m以上,在滄縣隆起區及平原南部厚度變小,厚約200m。

㈧ 安徽無為屬於什麼地質

安徽無為縣內地質地貌總的特徵是「山環西北,水驟東南」。大體可分為平原區和專低山丘陵區。
平原屬區又可分為:低圩、洲地、平畈。低圩平原以縣境東部圩區為主,沿西河延伸到縣境西部。一般高程在海拔10米左右,水網發達,面積98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0.6%。多為潛育型水稻土。沿江洲地由長江沿岸灘地和江心諸洲組成。地勢平坦,海拔高程9米左右。面積39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6.2%。土壤含砂量高,土質疏鬆肥沃,以旱作為主。低崗平畈處於縣境中部,既有低崗、殘丘,又有平畈、田園。高程一般在海拔12~14米。面積52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1.8%。地勢起伏千緩,土壤肥沃,種植水稻歷史悠久,以瀦育型和側漂型水稻土為主。
低山丘陵自北部縣界延伸至西南。崗巒起伏,海拔高程大多在40~200米。三公山最高,海拔高程為675米。面積51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1.3%。為自然土壤。土層多含砂礫,部分為裸岩,土壤流失嚴重,肥力差。

㈨ 地質地貌特徵

花崗岩地貌應該是抄由岩牆和岩株構成,沿節理斷裂面發生侵蝕形成一線天什麼的。
岩溶地貌,由於地下水水平和垂直方向運動形成,多為碳酸鹽岩構成,易形成石林,岩溶洞穴,溶溝,落水洞等。
丹霞地貌,沒學過,復制於網路,由陸相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種地貌形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砂礫岩層巨厚,垂直節理發育。
石英砂岩地貌,不會,網路上看的,抗風化和侵蝕作用強,常形成相對高起的山嶺
變質岩地貌,這個也不太清楚,見過的時候也只看岩性了。
冰川地貌,由於刨蝕作用形成的,常見的有冰斗,刃脊,角峰,冰蝕谷。
荒漠地貌,乾旱,降水少,植被稀少,風化作用蒸發強
海岸地貌,分侵蝕和堆積兩種地貌,侵蝕就是海蝕作用形成的,堆積就是三角洲等由於地球偏向力形成的。
能知道就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