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勘察中的液化是什麼意思

地質勘察中的液化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23 00:22:06

① 「土體液化」是什麼意思

土體液化現象是指地震引起的振動使飽和砂土或粉土趨於密實,導致孔隙水壓力急劇增加。在地震作用的短暫時間內,這種急劇上升的孔隙水壓力來不及消散,使有效應力減小,當有效應力完全消失時,砂土顆粒局部或全部處於懸浮狀態。此時,土體抗剪強度等於零,形成「液體」現象。

液化現象分類:

1、微觀液化(micro liquefaction)。通常是指在試驗室利用動三軸、動單剪或動扭剪儀來模擬土體中一個初始狀態已知的單元體在受循環荷載作用後所產生的液化現象。

2、宏觀液化(macro liquefaction)。通常是指在工程場地發生的宏觀液化破壞現象,如液化引起地基的噴砂冒水、地面下沉、側向位移、建築物傾斜或傾倒、地中構築物上浮、震後土坡的滯後滑動等。

3、滲流液化(seepage liquefaction)。泛指所有由於滲流作用而引起的土液化現象。發生滲流液化之處水力梯度達到臨界水力梯度,土體的有效應力為零,符合液化的物態轉變條件。

滲流液化有些與地震無關,有些則與地震有關,前者如岸邊、壩下游或基坑開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流砂現象,後者如地震引起的地表噴砂冒水(砂沸)以及土坡的滯後滑動。

(1)地質勘察中的液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也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地震經常威脅著工程安全。中國正處在新的地震活躍期,地震發生頻率增大,這對中國正在蓬勃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構成了嚴重威脅。

因此,在地震多發地區修建建築物或構築物,必須對可能液化土體進行處理。工程上採用的抗震措施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二是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根據建築物的重要性、地基的液化等級,結合具體情況綜合確定選擇全部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

綜合各種法的性質和抗震的機理,地基液化的措施大致分為三類:

1、採用樁基礎(非摩擦樁)或者是深基礎避開液化土層,這類方法能完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造成的危害。

2、採用擠密法:強夯法;振沖加密法;擠密碎石樁法等。

3、擠密碎石樁法 砂石樁法主要通過擠密、排水減壓和砂基預震來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小沉降。

② 什麼叫地震液化

地震液化作用(抄seismic liquefaction)是指由地震使飽和鬆散沙土或未固結岩層發生液化的作用。
地震液化作用主要包括:液化泄水岩脈、水塑性褶皺、液化捲曲變形、液化角礫岩、粒序斷層、V型地裂縫等。根據歷史地震記載、現代地震和模擬試驗,造成沙土液化的震級大於里氏5級,液化過程一般發生於地下一定深度(20米)內。
地震液化可使地基軟化,建築物因而倒塌;大量飽和沙土還可從地下如泉水湧出,在地面堆積成丘;另一方面則使地下某些部位空虛,地面因而沉陷。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河邊、海濱含水的沙層中,內陸地下水豐富的砂岩層也可以出現。

③ 液化的意思

液化指物質由氣態轉變為液態,其過程稱之為液化,液化是放熱過程回(反之,汽化是吸熱過答程)。實現液化有兩種手段,一是降低溫度,二是壓縮體積。通常氣體液化後體積會變成原來的幾千分之一,氣體液化後體積會變成原來的幾千分之一,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不同的氣體具有不同溫度和壓強的液化臨界點,因此加壓的同時必須冷卻以吸收熱。有的氣體如氨、二氧化碳臨界點較高,在常溫下加壓就可以變成液體,而另外一些氣體如氫、氮的臨界點很低,在加壓的同時必須進行深度冷卻。

④ 液化什麼意思ps

液化就是把圖片變成像液體一樣,用液化里的工具隨意推拉,圖片不會模糊不清只能改變輪廓和形狀。自己試試就知道了。希望你幫到你。

⑤ 什麼是地震液化

1 地震液化的成因
少粘性土受地震力作用後,使使土體積體積縮小、孔隙壓力猛增,從而使有效壓力減小,使土迅速減小或完全喪失抗剪強度,使土提如液體一樣流動或噴出地面,成為地基液化。

2 地震液化產生的條件
內因:有的說砂土,實踐證明叫「少粘性土」更好一些,有的粉土輕壤土也可能液化。
外因:飽和+地震動
如果是常年乾燥狀態,不會液化,如果地震烈度是小於6度,也認為不發生液化。

3 液化土內因分析與判斷
(a)土的粒徑與級配:與中值粒徑和不均勻系數有關
(b)土的密實度:越密實越不易液化
(c)土的上覆壓力和側向壓力:[地應力]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4 哪些場地需要進行地震液化評價
顯然,某些地區是相對穩定版塊,地震烈度極小,一般建築物不進行地震液化評價。岩土工程勘察規范2001指出

「在抗震設防烈度等於或大於6度的地區進行勘察時,應劃分場地類別,劃分對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險的地段」。「抗震設防烈度6度時,可不考慮液化的影響,但對沉陷敏感的乙類建築,可按7度進行液化判別。甲類建築應進行專門的液化勘察。」

5 地震液化判定方法
岩土勘查規范和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查規范都要求(a) 初判 (b) 復判
水利水電勘察規范上講的也比較清楚,我憑記憶給你個步驟。
准備工作,先查場區地震烈度,7度以上進行地震液化判斷。
(1)初判
首先,根據地基土的基本特性,特別是土的顆分分類,一般產生地震液化的是「少粘性土」,哈哈!粘粒含量大於17%,則初判無地震液化可能,否則,需要根據(2)復判。
(2)復判
復判方法很多,常用的是綜合指標法和標貫判定:
(a)綜合指標判斷
烈度 7 8 9
加速度g 0.1 0.2 0.4
顆分d50(mm) 0.05-0.15 0.03-0.25 0.15-0.50
相對密度 <0.6 <0.7 <0.8
**相對密度,一般作試驗比較麻煩,實踐中很少採用。
(b)根據標准貫入試驗判斷
該方法是最常用和可靠的,好多國外也用中國的經驗[我在合適的時候上載老外對地震液化的研究],因為是原位測試結果,而且可以反應場地地應力狀態等。一般判斷15米以內地基,太深標貫修正鑽桿、孔斜、孔壁摩擦等問題突出。還有15米以下即使是少粘性土,一般也很密實,很少有地震液化的可能。
***********************************************
Nc=N[1+0.125(H-3)-0.05(h-2)]
***********************************************
N是N63.5進行桿長和地下水修正後的表貫擊數。
H - 砂土層的埋深(米)
h - 地下水位埋深(米)
H=3m,h=2m,按下面取N
+++++++++++++++++++++++++++++++
烈度 7 8 9
N 6 10 16
+++++++++++++++++++++++++++++++
判斷:N63.5 > Nc 不液化,否則液化
另外,有的還進一步進行液化程度計算,一般需要大量的標貫或靜力觸探數據,否則沒法進行。我從來沒有計算過,搞到復判就可以啦。
說明:以上方法大多可水電規范或抗震設計規范中找到,但一般沒有條理,給出很多方法,大家都基本不用,因此給新手增加了好多麻煩 - 讓人感到「不知道哪個更好、哪個更准確」。

6 液化判定深度問題
岩土勘察規范規定:「地震液化的進一步判定應該在地面以下15米范圍進行,對於樁基或基礎埋深大於5米的,加深至20米。勘探點不少於3個,勘探深度大於液化深度。 "

7 液化土的治理措施
由於外因,飽水和地震我們無法改變,因此,只能從土的內因找解決辦法,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土的顆粒為「少粘性土」,其次是密實度差,多處於「鬆散」狀態。因此,治理無外呼於此.
(1)淺基礎或基礎面積、埋深不大,可以採用換填,用性狀更好的顆粒更粗的土置換「鬆散的少粘性土」。這種做法很少,因為置換也涉及碾壓過程,因此,都直接選(2)。
(2)壓密可液化土層
方法很多,經常採用的有:
(a) 強夯法:
壓密,城市附近不允許,噪音和地震動太大,適合於郊區,處理深度也不超過8米。當然也取決於土的類別。
(b) 碎石樁:置換+擠密
處理深度大,採用螺旋鑽就可以。
(c) 震動夯
邊震動邊搗密,處理深度很大,世界記錄是56米,廣泛用於工民建和水利工程行業,更多精彩祥見:
(d)化學處理
根據土與水中離子生成穩定的化合物,使土變密實。

⑥ 岩土勘察液化等級和液化判別結果有什麼聯系ILE大於0,可液化判別結果是不液化,這樣矛盾不

液化指數是針對某一鑽孔而言,而液化判別是針對某一土層的。ILE大於0,說明該鑽孔中存在液化土層;而並非所有土層都是液化土。

有問題請直接追問!
沒什麼問題就請設置我為滿意回答,謝謝!

⑦ 如何判定土的液化

土體抗剪強度等於零是判定土地液化的標准。

土體液化現象的原因:在地震引起的振動使飽和砂土或粉土趨於密實,導致孔隙水壓力急劇增加。

在地震作用的短暫時間內,這種急劇上升的孔隙水壓力來不及消散,使有效應力減小,當有效應力完全消失時,砂土顆粒局部或全部處於懸浮狀態。

(7)地質勘察中的液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土地液化分為微觀液化、宏觀液化與滲流液化。

(1)微觀液化(micro liquefaction)。通常是指在試驗室利用動三軸、動單剪或動扭剪儀來模擬土體中一個初始狀態已知的單元體在受循環荷載作用後所產生的液化現象。

(2)宏觀液化(macro liquefaction)。通常是指在工程場地發生的宏觀液化破壞現象,如液化引起地基的噴砂冒水、地面下沉、側向位移、建築物傾斜或傾倒、地中構築物上浮、震後土坡的滯後滑動等。

(3)滲流液化(seepage liquefaction)。泛指所有由於滲流作用而引起的土液化現象。發生滲流液化之處水力梯度達到臨界水力梯度,土體的有效應力為零,符合液化的物態轉變條件。

滲流液化有些與地震無關,有些則與地震有關,前者如岸邊、壩下游或基坑開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流砂現象,後者如地震引起的地表噴砂冒水(砂沸)以及土坡的滯後滑動。

⑧ 地質勘查中液化鑒別是什麼意思

場地土的液化:飽和鬆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黃土),地震時易發生液化現象,使地基承載內力喪失容或減弱,甚至噴水冒砂。
鑒別主要是通過標准貫入試驗來判別場地中的砂土或粉土是否液化。如果液化,則要採取適當的措施來消除,否則以後上部建築物將會存在隱患。

⑨ 什麼是液化

1.定義:物質由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熱過程。反之,汽化版是吸權熱過程。
2.液化的方式:
1.液化的兩種主要方式:方式一:降低溫度(一切氣體一切溫度);方式二:壓縮體積(某些氣體一定溫度<一般為常溫,特殊的須先降溫再壓縮體積>)。
2.任何氣體在溫度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溫度下,壓縮氣體的體積也可以使某些氣體液化(或兩種方法兼用)。
3.降低溫度的方法是萬能的,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但壓縮體積時,如果氣體溫度高於其臨界溫度,則無法壓縮使其液化。
3.常見液化現象:我們經常說的「白汽」、「水霧」、「霧」、「水汽」、「露」都屬於液化,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⑩ 地震液化什麼意思

地震液化來作用(seismic liquefaction)是指自由地震使飽和鬆散沙土或未固結岩層發生液化的作用。
地震液化作用主要包括:液化泄水岩脈、水塑性褶皺、液化捲曲變形、液化角礫岩、粒序斷層、V型地裂縫等。根據歷史地震記載、現代地震和模擬試驗,造成沙土液化的震級大於里氏5級,液化過程一般發生於地下一定深度(20米)內。
地震液化可使地基軟化,建築物因而倒塌;大量飽和沙土還可從地下如泉水湧出,在地面堆積成丘;另一方面則使地下某些部位空虛,地面因而沉陷。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河邊、海濱含水的沙層中,內陸地下水豐富的砂岩層也可以出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